《长安十二时辰》,这部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古装悬疑反恐大剧,热播的同时,也燃起了人们对唐朝历史的兴趣,但由于唐朝距今年代久远,多数人除了熟悉几个著名人物和历史事件外,其他所知甚少,对于观剧形成了一定障碍。
文史君对剧中这段历史比较感兴趣,接下来为大家详细解析主要人物的历史背景,方便理解剧情。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天宝三载这一年发生了哪些事情。
天宝三载,经右相李林甫(剧中名林九郎)的大力举荐,安禄山接替裴宽任范阳节度使又兼平卢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十一年之后发动安史之乱。
天宝三载,大将王忠嗣(剧中名王宗汜)与回鹘联合攻击突厥,第二年消灭突厥汗国,此后历史上不再有突厥出现。
天宝三载,贺知章(剧中名何执正)上疏求还乡里,同年病逝,享年八十六岁。
天宝三载,唐玄宗打算把政事委于右相李林甫,自己去逍遥,遭高力士(剧中名郭利仕)反对。
天宝三载,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后至洛阳与杜甫相识,遂与杜甫、高适三人到王屋山上阳台观寻访道士司马承祯,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故有感而书《上阳台帖》。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作品。
李白真迹上阳台贴
天宝三载,边塞诗人岑参(剧中程参)进士及第,之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相关阅读时隔1200年,古墓中出土的一纸文书记录了边塞诗人岑参的工作账单)
天宝三载剧中主要人物真实经历大抵如此,现在我们回到剧情,逐一看一下几个重要人物的真实历史背景。
姚汝能
大家都注意到了,剧中有个穿针引线的角色:姚汝能,剧中说他是名相姚崇的后人,此事正史无考。姚汝能虽然名不见经传,但留下本书《安禄山事迹》,是研究安史之乱的重要资料。欧阳修等人所编《新唐书·安禄山传》的字数差不多是《旧唐书·安禄山传》的三倍,补充资料的来源主要是参考姚汝能的书,还记得剧中他对张小敬说自己喜欢写传奇小说的细节吗?
姚汝能在《安禄山事迹》中称自己做过华阴县尉,这应该是他做过的最大官职了。剧中他是太子东宫右卫率。东宫右卫率是正四品官职,掌东宫兵仗、仪卫,有兵权,官不小。历史上,王忠嗣做过太子李亨的右卫率。
张小敬
张小敬史书中无传,仅在姚汝能的书中出现了一次。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一书中记载:
“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
张小敬是唐玄宗的亲随侍卫,天宝十四载马嵬坡兵变时一箭把杨国忠射下马,杨随后被乱军砍死。张小敬是事变的挑起者。
这个张小敬就是本剧的主角,《长安十二时辰》可以说是张小敬的前传。张小敬用弓箭把杨国忠射下马,剧中他擅长使用的也是弓箭。
张此前做了九年万年县不良帅,万年县在哪里呢?唐长安城被南北方向的朱雀大街分成两部分,东部为万年县,西部为长安县,分领东西两市,两县相当于北京的东城区、西城区。不良帅是缉拿匪盗的官员,所以张小敬相当于半个长安的刑警队长,而且即将举办灯会的兴庆宫花萼相辉楼又在万年县这边,这是重新启用他的原因,剧中设定的葛老控制的“地下长安”所在的平康坊也属万年县。
长安舆图
在做不良帅之前,张小敬戍守西域,剧中“旧历二十三年”是指唐玄宗的上一个年号“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资治通鉴》记载这一年突厥一部进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第二年才被盖嘉运平定,这是张小敬所在第八团困守孤城的历史背景。
何执正
何监的原型是贺知章,唐朝著名诗人,饮中八仙之一,武则天时期的状元,李白的主要推荐者,贺知章天宝三载致仕返乡,写下《回乡偶书二首》。同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正是这部剧设定的时间点,估计后面几集中贺知章会以某种方式辞世。
焦遂
救了狼卫头目又被杀的焦遂是布衣身份,未入仕途,他与贺知章、李白等是酒友,为饮中八仙之一。杜甫所作《饮中八仙歌》说:“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可知焦遂海量,口才很好(相关阅读“饮中八仙”中的三位在《长安十二时辰》出现,李白会露面吗?)
太子李玙
太子李玙就是后来继位的唐肃宗,初名叫李嗣升,又名李玙和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李隆基多疑,李必说圣人曾一日冤杀三子,确有其事。李亨之前的太子是李隆基二子李瑛,此时最受玄宗宠爱的是武惠妃,武惠妃指示女婿杨洄举报太子与五子李瑶、八子李琚“潜构异谋”,李隆基震怒,把三个儿子贬为庶人,随后赐死。
李亨在开元二十六年被立为太子,唐玄宗利用太子和李林甫、杨国忠互相牵制,以牢牢掌控朝局。十几年的太子生涯,李亨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疏漏就可能有生命危险。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亨策划马嵬坡兵变迫使唐玄宗入蜀,自己则领兵北上临武,自行登基为皇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亨只做了六年皇帝,至死也没有平定安史之乱,而且这六年一直是太上皇、皇帝并存的状态,李隆基通过各种方式对肃宗进行渗透和干预。宝应元年(762年)李隆基病逝,按说李亨终于解脱了,世上再无政治对手,但只过了不到半个月,他也撒手人寰。
李隆基活了78岁,李亨只活了52岁,这和他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不无关系。李亨可以说是位非常悲催的皇帝,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其父亲李隆基的阴影里。
李必
李必的原型是李泌,和李唐不是一个李,他的六世祖是和李渊的爷爷李虎同为西魏八柱国的李弼,太爷爷辈也出过一位名人,瓦岗军的首领李密。
唐朝并无“靖安司”这个部门,是作者虚构的,类似于现代的情报部门。靖安司设在光德坊景龙观旧址,所以里面常能看到高大的造像,剧中李必常密会太子于景龙观钟楼,这口大钟传世至今,即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景云钟,铸造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钟上铭文为睿宗李旦亲笔书写,李旦是太子李亨的爷爷。
剧中景龙观钟楼
碑林博物馆的景云钟
虽然靖安司并不存在,但李泌确实是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学者,他历仕四朝,在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屡次出任高官,又屡次辞官归隐,始终没有放弃修道,史书记载他“绝粒栖神”,剧中也有描述他“辟谷”的细节。
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时李泌是主要的参谋,“权逾宰相”,但他不做官,仍称山人,想必也是一身道士打扮吧。
李泌在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主要是以谋臣的身份参与政事,但先后受到李林甫、杨国忠、元载、李辅国等所排挤、诬陷,致使多次归隐,直到唐德宗(太子李亨的孙子)时入朝拜相,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
出将入相,是李泌终生的追求,他做到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李泌的匡复之功,功不可没。
郭利仕
郭利仕的原型是高力士,在剧中是一个正面的形象出现的,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对高力士的负面印象可能主要来自于两点:首先他是太监,还是皇帝身边最受宠的大太监,这是原罪;其次李白戏耍过他,为此他在杨贵妃和唐玄宗面前说过李白坏话。
郭利仕旁边是李静忠,后改名李辅国
其实,评价一个人,要看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所谓“盖棺论定”。高力士可以称得上“贤宦”二字。明代思想家李贽这样评价他:“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广东潘州人,是南北朝时期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的后代,后因岭南流人谋反案牵连,年幼时被阉割,被高宗李治的侄子李千里送给武则天,武氏赏其聪慧机敏,年幼仪美,让他在身边供奉,后来辗转到了李隆基门下。因帮助李隆基平定韦后之乱有功,晋升为太子太保,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权倾朝野。
高力士虽手握重权,却不擅专,一生对玄宗忠心耿耿,即使安史之乱后玄宗被迫下台,也不离不弃,故而深受玄宗信任,以至玄宗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意思是只有高力士在旁边,我才睡得安心。
高力士墓
高力士后来被李辅国设计陷害,流放黔中道,李辅国就是剧中郭利仕的跟班李静忠。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三月,高力士得知李隆基驾崩,北望号啕痛哭,吐血绝食而死,陪葬于玄宗泰陵。
李静忠
剧中郭利仕的跟班李静忠,静忠是其本名,后因安史之乱时拥立太子李亨登基有功,肃宗封其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并赐名辅国,后官职宰相,独揽军政大权,是唐朝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宦官。
史料记载,此人奇丑无比,跋扈嚣张,擅权作福,肃宗李亨死后,代宗李豫即位,尊李辅国为尚父,并加封其为司空兼中书令,暗中却将其兵权架空。而后派刺客将李辅国暗杀,赐谥曰丑。作为皇帝还需要使用暗杀这样的手段来整治一个宦官,可见李豫是有多忌惮他。
元载
元载出场时还只是大理寺的八品小官,因善于钻营、攀附权贵,后来官运亨通,做到了宰相,成为李泌的政治对手。
元载娶了王忠嗣将军的女儿,就是剧中被绑架的王韫秀,这是真实的历史。
王忠嗣的父亲在对吐蕃的作战中战死,唐玄宗把王忠嗣收为假子,在宫中抚养,岳父门第的强势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元载高升。玄宗一朝,元载没有太大的作为,直到肃宗李亨时期,元载因与李辅国的妻子是同宗(唐朝宦官可以公开娶妻),攀附上了奸宦李辅国,在李辅国的帮助下谋得相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政治斗争是残酷的,因为专权和贪污腐败,元载和王韫秀及他们的儿子最终被代宗赐死,相比之下,他的对手李泌的处事之道就高明多了。
林九郎
林九郎的原型是李林甫,李唐宗室,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皇帝,李林甫为相十九年,深受信任,剧中说玄宗打算把政事都委托给李林甫史书上是有记载的。
成语“口蜜腹剑”,说得就是此人。为相期间,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李林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两年前去世,此时杨国忠和安禄山还是盟友,合伙搬倒李林甫,李林甫去世后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
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出家为道士,李白曾经带着夫人去寻访李腾空学道,写下《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一诗。
追随李林甫身边的吉温以酷吏著称,后来结交安禄山,做到户部郎中。杨国忠与安禄山争权,贬吉温死于狱中。
永王李璘
永王是玄宗第十六子李璘,比李亨小十岁,自幼母亲去世,由李亨抚养长大。
史载永王相貌丑陋,“貌陋,视物不正”,不像电视剧中这么英俊。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诏令诸子任各地节度使,李璘领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镇守江陵。但不久,至德元年,李璘阴谋叛乱,割据江东。唐肃宗派兵围剿,至德二年,永王毙命。
此时李白正在永王军中,曾写下组诗《永王东巡歌》,但随着永王被杀,李白也受牵连,被判流放夜郎,数年后抑郁而终。
尾声
十二个时辰之外,天宝三载的故事大概是这样:正月十五的灯会遭到突厥狼卫骚扰,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此后王忠嗣攻灭突厥。年轻书生岑参在这一年考中进士,受张小敬感召奔赴西域,成就了一个著名的边塞诗人。
李白的《侠客行》,张小敬很喜欢,大概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吧,为救长安百姓,他“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由此猜测,张小敬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大家认为呢?
《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的结局如何? 单选 0人 0% 由于拯救了长安,朝廷赦免了张小敬的罪名,重获自由 0人 0% 在李必的默许下,与檀棋远走高飞,隐姓埋名,过着幸福的日子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