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魏延现象,发人深省
综上所述,确凿的大量事实说明魏延武艺高强,能征惯战,他智勇双全,忍辱负重,出生入死,战功赫赫,为蜀汉政权的创立和巩固身经百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在五虎大将尽殁后,他功高位重仍在前线浴血奋战,无论对手多么强大,武艺多好,名气多大,他都是“某愿往。”他从来没有表现出夺权篡位的思想,他长期随诸葛亮出征,他若要取诸葛亮性命,可以说易如反掌。魏延这个沙场上征战一生的重量级人物的故事,总让人感到如泣如诉。这样一个功高才奇的人,为什么不能入五虎大将之列?为什么不能承诸葛孔明之位?为什么在自己人面前不能保全性命?相反却被诸葛亮遗下锦囊计,让他大喊“谁敢杀我”之时,马岱突其不意一刀斩于马下。为什么一世英名一旦毁于自己人之手呢?魏延可歌可泣的一生,我们称之为“魏延现象”,这种现象,发人深省。
“魏延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性格孤傲,不善交际。魏延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是一位威风凛凛,充满智慧的勇武之人。在襄阳,文聘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认得我大将文聘么!“两人交战五、六个小时,武功不相上下。可一个是无名小卒,一个是大将。金子是闪光的,可埋在地下,别人怎么知道呢?魏延性格孤傲,不善与人交际。因而没有朋友,既无人推荐,又没人帮他,更没人提拔。自己的能耐不为人所知。后来到长沙投奔韩玄,“韩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屈沉于此。”魏延自以为智勇双全,投奔别人还傲慢少礼,结果却落得不被重用,屈沉于此。
(二)成见日深,终身受害。
出身卑微的无名小卒魏延因傲慢少礼没被重用,屈沉于长沙。诸葛亮把他当作没有多大能耐的人,也许是他敏锐地觉察到魏延不是一个好驾驭的人物,指望以斩首来教育部下忠主讲义。没料到刘备不让斩,诸葛亮即讲了“不忠不义”,“脑后有反骨”两条不是理由的理由。三国时期,选择新主,人才流动频繁,属正常现象,为何独魏延就不忠不义呢?至于脑后有反骨更没有科学根据。诸葛亮的这种做法,导致本来就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的魏延人缘关系更不好,为他和魏延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不可抹去的阴影。如果魏延是一个性格开朗、阿谀逢迎的人,他就会设法消除这种成见。由于这种成见无法消除,诸葛亮和魏延上下级关系日趋紧张。刘备(第六十三回)以魏延黄忠并称,领益州牧(第六十五回)时,魏延的名次排在五虎上将之中,且在马超之前。进位汉中王(第七十三回)时,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兴兵雪弟恨(第八十一回)时,命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以刘备给魏延的地位,魏延完全可评六虎大将,难道还不是诸葛亮奏折上只写了五虎大将吗?刘备往往分配给魏延守御任务,而诸葛亮给魏延的是苦战、恶战,更多的是诈败诱敌的苦差。临终还担心对己不利设计除掉了魏延。
集大权于一身的诸葛亮,不可能放下领导的架子来向魏延忏悔,他深知魏延是一个智勇之将,尤其是一出祁山之后,没有人能代替魏延的位置。他曾向费祎和邓芝讲是怜其勇而用之。他压抑魏延,再好的计策也不采用,导致魏延自恃功高,怨言不平。第一百回写陈式引出魏延牢骚:“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既令进兵,又教休进,何其号令不明!”怨言中带尖锐的批评。第一百三回,廖化上当让司马懿逃了命,捡了个金盔,被录为头功,这就不得不让与姜维同作先锋,拼死作战的魏延心中不悦,口出怨言。诸葛亮心理记账却只做不知。当诸葛亮把守街亭的任务交给马谡后,魏延质问“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第九十九回,张郃骂孔明,诸葛亮用退兵之策设伏兵指望除掉张郃,因为魏延不卖他的账,虽然魏军大败但未能杀掉张郃,孔明得胜归寨,得知张苞身死,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可以说,明为张苞,实被魏延气而所致。人人都以为丞相计无不中,谋无不成,神机妙算,鬼神莫测。魏延却口出怨言,责怪、批评、质问且不卖诸葛亮的账,不能不让他生气。孔明选曾在战场上射中魏延并要杀魏延的马岱,以魏延之爵为诱惑,在魏延喊“谁敢杀我”分散了注意力时,下阴手斩魏延。又选了一个与魏延有仇的长史杨仪,故意把丞相一应大事尽托于他,并且让杨仪命令魏延断后。作为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的魏延,一定心中不服,利用杨仪只不过是逼魏延反而杀之,实际上孔明遗言,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杨仪自以为军宦先于蒋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后主知后命杨仪下狱勘问,欲斩之。结果杨仪被废为庶人,羞惭自刎而死。一百三回,孔明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他的寿命可增十二年。祈祷已及六夜,主灯明亮,孔明心中甚喜时,魏延以“魏兵至矣!”为由(司马懿探视虚实的人,以魏延的武艺才智,不至于惊慌失措),飞步入账,踏灭主灯,很难说不是有意为之。总之,诸葛亮与魏延上下级关系的成见始终没有消除,并且一步一步演变为两败俱伤的结果。
(三)用才不当,满盘皆输
诸葛亮是忠贞于刘备的贤相,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智慧”的化身。但他一生最大的失误,恐怕就在于使用魏延这个奇特的人才不当。如果派魏延守街亭(事实上当时非魏延莫属),那么就不会有马谡失街亭而量才有误,遗憾千古了。诸葛亮对魏延驾驭或者说利用得是可以的,但他没有很好的合理使用、相信、培养魏延。如果依魏延之计,也许真的长安、洛阳都得了。诸葛亮清楚的知道魏延掌权对他不利甚至会殃及子孙,因此容不得魏延了。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如果用才不当,就必然导致满盘皆输。
参 考 文 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上、下册)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
(2)葛楚英.《三国演义与人才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3)张国光.《中国古典文学知识问答》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4)游国恩、王起、萧 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5)葛楚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湖北省八所师范专科学校1988.
(6)刘衍文.《中国古代文学》(下册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