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7年
司马懿被逼隐退:以退为进
公元247年,因为大将军曹爽连番出手剪除太傅司马懿的羽翼,司马懿一时无法应对,只得暂时隐退,寻找机会绝地反击。
自从曹爽和司马懿共同受命辅佐小皇帝曹芳以来,曹爽一直对司马懿进行打压。但在第一阶段的打击中,司马懿虽然被夺了中央行政权和宫廷卫戍权,但整体来讲受损不是很严重。他通过两次对东吴用兵,不但牢牢把军权抓在手里,还因为有所斩获,在朝中声望日隆。但曹爽不会善罢甘休,他又出了两个狠招,企图将司马懿的政治影响力压到最低。
第一招是降低司马懿在宫中的靠山——郭太后对皇帝曹芳的影响。郭太后是先帝曹叡的皇后,因为曹叡去世时继任皇帝曹芳只有八岁,无力决断军国大事,就由郭太后带着住在皇帝寝宫。所以但凡辅政大臣有事向皇帝请示,其实都由郭太后定夺,然后以皇帝名义下达诏令。
曹爽剥夺了司马懿的行政权后,司马懿为了能对行政施加影响,就积极和郭太后搞好关系。郭太后没有亲生儿女(曹芳是养子),所以特别宠爱侄子郭德。司马懿就把长子司马师的女儿嫁给郭德,后来这个姑娘去世,司马懿又把次子司马昭的女儿嫁给郭德做续弦。可司马懿和郭家的这层关系,让曹爽不能不防。为了阻断司马懿染指朝政的通道,曹爽以曹芳年满十六岁可以独立听政为由,逼迫郭太后搬出皇帝寝宫,使其再也不能掺和朝政的事。
第二招是抽走司马懿长子司马师掌管的禁军部队。禁卫军是曹爽的势力范围,但司马懿得到郭太后的帮助,把长子司马师强行塞进禁军,职务相当于禁卫军副司令,同时统领五支禁卫军中的两支。但曹爽竟把司马师掌管的两支军队中的一支编制撤销,人员则抽调出来归自己的弟弟曹羲指挥,而给司马师留下的唯一一支禁军部队,是所有分队中质量最差、人数最少的。如此一来,司马师基本算是被架空了。
曹爽频频出招,让司马懿短期内毫无还手之力。但从长远看,司马懿已经发现了曹爽的破绽。比如他虽然频频打击政敌,却没注意壮大自己的势力,有两个颇有影响力的群体,曹爽并没有团结在自己的阵营里。一个阵营是曹姓集团的其他成员。曹爽只重用自己的亲兄弟,其他曹姓成员则一概闲置。有人看不惯,曾写了两千字长文想对其劝谏一番,但长文交给曹爽后便石沉大海再无消息。另一个阵营是士大夫集团。曹爽有几个亲信替他守住行政要津,但除此之外的其他士人,却得不到重视。也有人劝曹爽要广泛争取士人的支持,曹爽却不知好歹地将此人治罪。
但这个破绽短期内还不至于成为曹爽的致命伤,而曹爽步步为营的打压,已经让司马懿几无立锥之地,而且以眼下的实力,司马懿也无力强行对抗。所以他认为不如暂时隐退,一方面可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让曹爽自以为取得了彻底胜利,得意忘形之下更为强烈地刺激到以上两个阵营的不满。到时候再伺机反击,就可能取得多数人的支持。
所以,司马懿趁着结发妻子去世,假装承受不住打击卧床不起。然后上书皇帝说年老病重,无法参与政事,请求在家调养。曹爽对此没有任何怀疑,当真以为司马懿已经行将就木,不可能再对自己构成威胁,开始将注意力转到别处,为司马懿最后反击赢得了宝贵时间。
结论:司马懿装病退隐既是曹爽步步打击下的无奈之举,也是以退为进的反击之道。这最后的隐忍,让他成为最后赢家,为司马家迎来了数百年基业。
曹爽两招逼司马懿"退隐",其实司马以退为进
公元249年
高平陵之变:一次豪赌换得江山易主
公元249年,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罢免大将军曹爽的职务后处死了他,司马懿从此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权入,史称高平陵之变。
曹爽对司马懿一步步的打击让司马懿假装得了重病,呆在家里不处理政务。但他却让担任中护军一职(负责武官选举)的儿子司马师暗地里培养了三千人的敢死队,等待合适的机会夺权。
司马懿阴谋扳倒曹爽的计划逐渐获得了一些原本持中立立场的大臣支持,例如曾担任太尉的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等人。他们都是曹魏的元老,也是世家大族的代表。蒋济等人立场的变化是因为曹爽作为魏国的主政者,没有继续维持曹氏宗亲和世家大族之间的微妙平衡,反而提拔自己的兄弟、安插自己的亲信,导致他们被排挤得不到重用。权力的天平开始向曹氏宗亲急剧倾斜。所以蒋济等人逐渐向司马懿靠拢,愿意采取更激烈的斗争方式来巩固世家大族的权力。
249年曹爽陪同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城,前往高平陵(即魏明帝曹叡陵墓,位于今河南汝阳县)拜谒,随行的还有曹爽的兄弟和大量亲信。可能是司马懿装病使曹爽放松了警惕,他才放心地离开洛阳,以至于洛阳城内没有能够牵制司马懿的有力人物。
司马懿抓住了这个的机会,在洛阳城内发动了政变。司马懿首先是亲自率领一部分兵马去贮藏武器的武库夺取了兵器。在去武库的路上,司马懿路过曹爽的府邸,曹爽的下属严世见到后立马上楼,准备用弓弩射击司马懿。这时曹爽的门人孙谦却劝阻了他,说:“天下事未可知!”
司马懿就这样顺利地控制了武库,然后让他弟弟司马孚、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率兵控制了城内的战略要地——司马门(宫城的重要入口)和宫殿;接着让郭太后写了一份宣布剥夺曹爽职位的诏令;最后关闭了洛阳所有城门。
司马懿让司徒高柔担任曹爽的大将军职务,太仆王观接管曹曦的军队。原本司马懿是想让曾经担任大司农(负责掌管国家财政)的桓范担任中领军,接管曹曦的军队。但桓范还是决定带着大司农的印绶逃出了洛阳城,去投奔曹爽。桓范在见到曹爽后,劝他带着皇帝到许昌去,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全国其他地方的军队,到洛阳镇压司马懿;而且大司农的印绶在他手上,军队的粮食供应是不用担心的。但曹爽对桓范的建议犹豫不定。
在控制了洛阳之后,司马懿和太尉蒋济率兵在洛水(洛阳城外的重要河流)浮桥驻扎,以防曹爽回援洛阳。司马懿非常清楚,曹爽现在还能以大将军的身份号令全国的军队,况且皇帝曹芳还在他手上;如果曹爽以皇帝的名义,进军洛阳,司马懿是没有多少胜算的。所以司马懿稳定了洛阳局势之后,马上派人拿着郭太后的诏书,去告诉皇帝曹芳,说郭太后已经下诏要治曹爽的罪并且罢免曹爽兄弟。曹爽面对这种情况,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司马懿接连派人前去劝曹爽放弃抵抗,还承诺只要肯交出兵权,侯爵的爵位可以保留。司马懿同时让蒋济写信给曹爽,说只要曹爽交出兵权,事后一定保全他的性命。蒋济身为曹魏的元老,威望很高,他的游说让曹爽产生了动摇。在考虑了一个晚上之后,曹爽还是决定放弃抵抗,请求皇帝罢免了自己的职务。显然曹爽认为自己尽管丧失了权力,但仍然可以以侯爵的身份享受荣华富贵。
曹爽被罢官后,回到了洛阳城中的府邸,但被司马懿派人监视。过了一段时间后,与曹爽有紧密交往的宫中宦官,在被严刑拷打的情况下,供认曹爽计划谋反。司马懿立马逮捕了曹爽和他的同伙,随后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曹爽,还诛灭了他的三族。从此之后,司马氏一直牢牢把控着曹魏政权,直到司马炎创立晋朝。
结论:高平陵之变标志着司马氏在曹魏政权中夺权成功,为创立晋朝奠定了基础。
高平陵之变,若曹爽逃到许昌号令天下讨伐司马懿,能否取得成功?
公元249年
姜维北伐:徒劳无功
公元249年,蜀国辅汉将军姜维发兵北伐,与曹魏雍州刺史郭淮交战,打成平手。此战可算作姜维多次北伐的一个典型代表:主动出击,劳师远征,对己方损耗极大,却不能给对方造成实质性打击。
姜维本来是曹魏将领,归降蜀汉后受到重用。后来诸葛亮去世,他一心想继承诸葛亮遗志,完成北伐中原、复兴汉空的大业。姜维此次北伐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优势:曹魏占领的陇右地区(今甘肃南部)是姜维老家,所以他对那里的地形相当熟悉,快速攻占了势险要的麴城(今甘肃岷县以东),又在麴城附近建起要塞,将这里作为北伐的前哨阵地,派兵把守。而他自己则屯兵附近的牛头山,作为北伐大本营。对于最困难的粮草问题,因为姜维跟陇右羌人有交情,就请他们帮忙运送粮草,也算妥善地解决了大问题。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与姜维对峙的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很快发现了蜀军的破绽:麴城虽然地势险要,但离姜维的大本营有点远,救援困难,运粮更困难,一旦缺粮,形势会非常危急。虽然有羌人运送粮食,但羌人不服管束,忠诚度低,遇到困难就会作鸟兽散。
郭淮基于这个判断,派部下陈泰将麴城团团围住,但他命陈泰只断麴城的粮道和水源,并不攻城。蜀军一再挑衅,陈泰坚守不出。运粮的羌人见此情况果然不见了踪影。时间一长,麴城的粮食和饮用水都见底了,蜀军将领苟安把有限的粮食分给士兵,让他们自己算着日子省着吃,没有水就化雪水喝。
麴城如此危急,驻守牛头山的姜维只好率兵营救,可这正中了郭淮的计策。他跟陈泰各引一支人马朝牛头山而去,企图截住救援麴城的蜀军的归路,给姜维来个瓮中捉鳖。其实如果姜维的人马足够多,牛头山留守的人够用,郭淮这一手不见得凑效。但可惜姜维的兵并不多。这是因为蜀汉掌权的大将军费祎并不同意北伐。在他看来,不管是主持内政的他本人,还是主持军务的姜维,能力上都比不过诸葛亮。诸葛亮北伐都没成功,就别提他们了。所以为今之计,应该把精力放在内政上。至于北伐中原、复兴汉室,将来有了能力强的人再说。
但北伐毕竟是诸葛亮定下的国策,费祎不敢明着反对,只在暗中给姜维制造障碍:利用权力阻挠姜维调兵。所以此次北伐,姜维可以支配的兵力只有一万,还得分守麴城和牛头山两处。
这种情况下,发兵救麴城后,留守牛头山的军队就所剩无几了。好在姜维也是聪明人,担心被截后路,边走边派人侦察,果然出发不久,就发现郭淮和陈泰分兵而来。为保住大本营,姜维只得放弃救援麴城,撤回牛头山。麴城的蜀军等不到救援,只好开城投降。
郭淮来到牛头山,跟姜维交手,也没分出个胜负,就引兵退去了。姜维这次北伐,就这么无疾而终了:劳师远征,未取得任何战果,反而葬送了麴城的蜀军。
这是姜维独立主持的第一次北伐。此后费祎去世,他升任大将军,又连续北伐若干次。但每次的成果都跟这次差不多:要不战败,要不打个平手,就算小胜也基本不能占据特别有价值的城池。而蜀国却因为屡次兴兵掏空了国库。
反观曹魏,他们只守不攻,所废人力有限,土地也未有大的损耗。魏蜀两国,因为姜维北伐,实力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蜀国最后被魏国所灭,已经不可避免。
结论:姜维不断兴兵北伐,是弱国掏空自己不断向强国挑战。而诸葛亮去世后的蜀国,也没有发展经济的好手来有效补充兴兵的消耗,蜀国的衰败越来越明显。
北伐几乎不可能成功,是什么支撑着诸葛亮和姜维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