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九月,青岛的一间房子里,显得格外的热闹。三位“上将军”正聚集在一起,商量着要一起去海边游泳、钓鱼。
突然,一声洪亮的“报告”声,打断了几位老将军兴致勃勃的讨论。来人是一个姓李的管理科长,他报告说:“许司令来电话,他下午到。”
“许司令”就是许世友,大名鼎鼎的开国上将。“这个许和尚,他怎么也来青岛了?”其中一位老将军如是说到,语气里似乎暗含着一层顾虑。
又听见管理科长转述说许司令晚上要请客,几位将军的脸上竟不约而同地泛起了一阵忧愁。
老战友相见,他们自然是高兴的。可是,想到许世友的一个“习惯”,几位老将军的后背,立马冒上来了一股凉气。
许司令的饭,可是不好吃啊!
几个将军立马打起了商量。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既然“惹”不起,那还是“躲”着吧!
于是,他们交给了李科长一个任务:“不要让许司令呆青岛。”
“什么?我哪里敢挡许司令的驾啊?”这是李科长听到任务之后的第一反应。
但是,首长交代的任务又不能拒绝。怎样既完成任务又不惹急许司令呢?李科长想了很久,突然,脑子里灵光一闪,想起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正是因为这个主意,让生性倔犟的许世友立马改变了自己的行程,让人安排车,准备连夜赶回广州。
老战友们为何对许世友的请客如此“惧怕”?管理科长又想出了什么主意,唬得一员虎将连夜往广州赶呢?
这一切,还得从许世友的一个嗜好说起……
(许世友)
一、大别山里走出了个“酒神”许世友
许世友曾经有许多次,不无骄傲地对别人夸赞自己说:“我8岁就开始喝酒了!”
这项早早就培养起来的“技能”来自于他的家庭,许世友的祖父、父亲和几位叔叔,都是非常喜欢喝酒的人。
许世友出生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善于打猎的父亲还是能够轻而易举地为自己弄到许多下酒菜。
对于嗜酒的人来说,有一份好的下酒菜,比得到什么都开心。那天,许父弄到了许多下酒菜,正在心满意足地品尝着“杯中物”。
他看到儿子就在一旁,就把酒杯交给儿子,让儿子尝一尝。
可能父子俩都没有想到,这一尝,尝出了一代名将毕生都舍不得丢弃的一个爱好。
许世友爱喝酒,酒量也很好。如果说喝酒的爱好是父亲带给他的,那么他的酒量则要归功于他的师父兼义父。
许世友小时家贫,家里兄弟姊妹也多,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也为了学得一些本领,许世友就上了少林寺,拜师学艺。
(少林寺)
许世友拜的师父法名素应法师,不光功夫好,酒量也高。这素应法师又极喜欢许世友这个弟子,经常拉着他一起喝酒。久而久之,许世友的酒量就被练了出来。
据说,十四岁那年,许世友回家探亲时,他那几位嗜酒如命的叔叔存心要试探一下侄子的酒量,就对许世友展开了“车轮战术”。谁知,许世友连喝8碗,竟然面不改色。让几个“老家伙”不由得感叹:一代更比一代强啊!
大概从这时起,爱酒且海量的许世友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人生的许多重要时刻,酒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少林寺出来以后,许世友辗转到了国民革命军的队伍之中。有一天上午,身为湖北省防军某团招兵委员的许世友正在街上闲逛,没想到竟然碰上了一个叫做傅孟贤的老乡。
故友见面,分外兴奋。傅孟贤提出要请许世友喝酒,对于一个爱酒之人,这样的邀请是无论如何不会拒绝的。
(国民革命军)
两个人一起来到酒馆里面,酒过三巡,许世友喝得痛快,话也就多了起来。他在国民党的军队里干得并不顺畅,里面有很多事情,自己看不惯。
借着酒劲儿,许世友就把自己满腹的牢骚都说了出来,还告诉傅孟贤,自己想要离开部队去经商。
忙着剖析自我的许世友并不知道,其实眼前的这位老乡是一个共产党员。他从许世友的牢骚里听了出来,这个豪爽的汉子,懂得民生疾苦,也有一颗真正革命的心。
于是,傅孟贤与许世友的交往就密切了起来。在傅孟贤的介绍之下,许世友最终加入了共青团。
汪精卫政变以后,整个湖北笼罩在一层白色恐怖之中。在此风云变幻之际,许世友正在跟一个叫做王勉清的人喝酒。
(汪精卫发动政变)
王勉清也是一个共产党员,他看酒喝得差不多了,就郑重地对着许世友说:“根据你的表现和党内同志意见,我们决定发展你入党。”
听到这个消息的许世友,自然是非常激动的。因为他已经对共产党的主张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明白,这是真正与人民站在一起的政党。
尽管国民党右派的白色恐怖正笼罩在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头上,但许世友不怕:“大不了是个死字,你们这个共产党我入定了!”
王勉清被许世友这种无畏的精神打动了,他立马站起身来,带着许世友庄严宣誓。
誓言完成之后,王勉清举起面前的酒杯,说到:“世友同志,来,我们干杯!”
就这样,在酒杯的碰撞声中,许世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致力于革命的一生。
在共产党的部队里,许世友卓越的军事才能不断展现出来。也正因如此,许世友在部队里越来越出名。跟着他一起出名的,还有许世友对酒的喜爱。
红军时期,所有人都知道红四方面军有一个叫许世友的,非常爱喝酒,“出征前喝壮行酒,胜利后喝庆功酒”。
(红四方面军)
当时,红四方面军本来有规定,是禁止饮酒的。但是这个规定,到了许世友那儿,就不大管用了。
1933年年初,许世友率领红34团解放了巴中地区。庆祝胜利之际,许世友的酒瘾就又犯了。他的部下吴庭辉为许世友找来了一大盆玉米酒,让许世友过足了瘾。
谁知道,这件事情后来被人举报给了红四方面军的政委陈昌浩。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陈昌浩后来竟然在一次大会上明确宣布:“禁酒令还是要执行的,不过许世友可以喝一点儿!”
陈昌浩之所以要给许世友这个“特权”,除了因为许世友打仗厉害之外,还由于陈昌浩明白,许世友喝酒有数,误不了大事儿。
确实如此。嗜酒如命的许世友,也给自己规定了“三不喝”:战前布阵不喝,战斗进行中不喝,打败仗不喝。
1935年,红四方面军遭遇到了薛岳率领的7个师的进攻。在战略布置的时候,许世友与陈昌浩意见相左。由于陈昌浩固执己见,作为下级的许世友只有奉命行事。
(陈昌浩)
而最后的结果是,红军损失惨重,负责阻击薛岳的第三十五团伤亡了三分之二,团长、政委全部牺牲了。
这是一场彻底的败仗。战争结束以后,陈昌浩自知自己决策失误,于是就投其所好地拿着一瓶子酒去找许世友赔罪。谁知道,许世友不仅不喝酒,还“怒怼”陈昌浩:“出征喝马上酒,凯旋喝庆功酒,打了败仗喝什么酒?”
这番话搞得陈昌浩有点儿下不来台,但这是许世友态度的真实写照。
就这样,酒伴随着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四处建功立业,在中国革命史上不断书写传奇。
一直到1978年,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许世友奉命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挑选副手的时候,还用酒去试探老将的态度。
当听到自己看好的副手刘昌毅将军在喝了许多酒之后,依旧豪气冲天地说:“天下没有会喝不会喝的事,只有敢喝不敢喝的人,九死一生过来的人,死都不怕还怕喝酒”时,许世友明白,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二、跟许世友喝酒是件苦事儿
刘昌毅在许世友的酒桌上如此豪气满满,真可谓是英雄未老。可实际上,许多人都知道,要跟许世友喝酒可是一件苦差事儿。
(刘昌毅)
有一次,中央要在京西宾馆开会,一位会务组的同志奉命去将会议有关事宜传达给许世友。那位同志一走进许世友的房间,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大跳。
屋里的饭桌上放着一个大的搪瓷盆儿,周围还放着三四个瓷碗、三四个茅台酒瓶。而许世友呢,正在拿着酒瓶往搪瓷盆里倒酒。
那同志哪里见过如此“豪放”的景象,自然是被“吓”得一愣一愣的。他勉强镇定下来,向许世友传达完中央的通知以后,许世友还热情地邀请他拿一个饭碗,从盆里舀一碗酒喝。
可会务组的这位同志并不会喝酒,于是就马上推辞说自己还要去通知其他的领导,不能陪许司令喝酒了。许世友看到对方似是真有急事,也就不再勉强,让他继续完成任务去了。
事后这位同志与其他人说起中午的见闻的时候,语气里依旧充满了惊讶:“我今天亲眼看到许司令准备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场面。”
当听说传信的同志竟然成功拒绝了许世友让酒的邀请的时候,其他人脸上的震惊比传信同志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后,有人解释说:“许司令对你还算客气,你也算幸运。他让酒给下级,你是不能拒绝的,你拒绝,他会不高兴,不满意,甚至发脾气,这是他的性格。”
(京西宾馆)
的确,这位会务组的同志是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之一。
许世友的一位秘书曾经这么讲述许世友劝酒的情景。吃饭的时候,许世友先自己喝上满满的一杯酒,然后就让别人喝。别人如果说:“不会喝”。
许世友立马接一句:“你怕老婆”。
如果对方说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喝酒、或是医生不让喝酒的时候,许世友又会立马回一句:“你怕死”。
等把对方的所有借口都堵掉之后,对方不得不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这个时候,许世友就会接着埋怨一句:“你明明会喝,弄虚作假,罚酒三杯。”
这么“劝”下来,往往搞得人精疲力竭。
不仅“劝酒”有方,许世友“逼酒”也很有方。有一次,许世友宴请几位老朋友喝酒,开喝之前,许世友就宣布:“三杯之内不许耍滑、耍赖,发现耍滑耍赖者,一杯罚一碗;三杯之后,各尽所能,尽兴方休。”
(许世友)
许世友的规矩说完了,大家开始端起酒杯喝了起来。可是,席间有一位将军,大概不胜酒力,在喝第三杯的时候,偷偷地将酒倒给了别人。
本以为能够“瞒天过海”,谁知道一切都被许世友看在眼里。
见有人竟敢破坏自己的“规矩”,许世友转头拿来事先预备好的瓷碗,二话不说就往碗里倒酒。那位将军本以为许世友不会真的逼他把那碗酒喝下去,于是笑着说到:“你尽管倒吧,反正我是不喝的,看你敢把我怎样。”
没想到,许世友嘿嘿一笑,上去扣着那将军的手腕子就开始往他嘴里灌酒。许世友自幼习武,军旅多年,从未荒废。轻轻一使劲儿,就逼得那位将军“哎呦,哎呦”地开口了。
借着开口的空档儿,许世友拿起瓷碗就往那将军嘴里灌酒,逼得那将军大声说道:“看来下次我赴你的鸿门宴,至少得带一个营的兵力才成。”
老战友之间的“折腾”,未必真的会惹人生气,但对于真正不胜酒力的人来说,“苦恼”总是有一点儿的。
据说,许世友跟别人喝酒的时候,身后都会站一个卫兵,作用就是“监视”谁耍了滑头。一旦有所发现,这名卫士就会坚定地执行许世友的罚酒任务。不光对待下级如此,就连与许世友同样的上将军,那卫士也敢动手。
(许世友)
这样的宴请喝酒方式,也难怪青岛的那几位将军,如此苦恼于许世友的请客了。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讲到的,李科长奉命“请走”许世友的故事。
李科长为了完成任务,想了一个绝好的办法。那天下午,许世友到了青岛。一进门就问李科长:“晚上的事说了吗?”
李科长装作刚刚想起来的样子,说到:“哎呀,没说……”
眼见许世友就要发脾气,李科长连忙劝道:“许司令,他们三个不行,这回你有酒伴了。”
这么一说,许世友来了兴趣,连忙问是谁。
李科长一脸神秘兮兮地说:“总理”。“总理说,不让你跟别人喝酒。他可能晚上到。他说要喝他陪你喝。”
许世友一听这话,立马没有刚才的气势,拉着李科长说:“你帮我个忙,给我挂个车子,我今晚去广州。”
李科长故作震惊地说:“刚来就走?”
许世友则是略带遗憾地回答:“不能住了,我就怕总理”。
(周恩来)
眼见目的达到,李科长也不再跟许世友“演戏”,立马跑出去安排车送许世友回广州。
看着许世友的车绝尘而去,李科长满脸轻松地笑了。而他之所以能一句话把许世友送走,完全是因为另一个故事。
三、周总理喝怕了许世友?
许世友喜欢找别人喝酒,酒桌上还爱灌别人酒的事情,也不知被谁告诉了周总理。周总理向来知道应该怎样做别人的工作,更知道依照许世友的脾气,要是简单地劝说,恐怕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于是,周总理就特意想了一个办法。那天,刚好遇上许世友到北京来开会,周总理就热情地邀请许世友晚上去喝酒。
对于周总理,许世友向来是十分敬爱的。如今,听说总理竟然要请自己去喝酒,许世友自然是满心欢喜、满口答应了。
到了晚上,许世友准时来到了约定的地点。进门一看,发现只有自己和总理两个人。
总理为许世友叫了他最喜欢的茅台酒,还亲切地问他:“听说南京有几大喝,哪几个啊?”许世友一一报了名字,还不忘说这几大喝里面自己是最“大”的。
周总理一看许世友如此自信,立即使了个激将法。他一边从服务员的手中接过酒瓶放在桌上,一边笑着对许世友说:“许司令是老实人,我听人说,就是喝酒不老实,喜欢吹牛。”
(周恩来与许世友)
许世友一生刚强,最受不了别人说他吹牛,当即就急了起来,要找说他吹牛的人评一评理儿。总理伸手拦住了激动的许世友,语气平静地说:“现在你去哪儿找啊?这样吧,我们两个人喝,看看许世友能不能比我多喝……”
在周总理的劝说下,许世友最终同意了这场“比赛”,还赌了彩头,如果总理输了,就要说一句:许世友喝酒无敌手,一点不吹牛。
周总理答应了许世友的要求,然后两人分别拿到一瓶茅台酒,对着喝了起来。
许世友能喝酒,而周总理的酒量也不差。说来也巧,周总理与许世友一样,在喝酒方面颇有一些“家学”渊源。
总理的父亲周贻能先生,平生两大爱好:喝酒和下棋。平时,就算是没有下酒菜,老先生也能开心地喝上几盅。
据说,周总理的老家淮安,有一个习俗,就是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长辈都要让儿孙们喝一点儿酒。仿佛只有学会了喝酒,才能在社会上行走一样。
(周贻能)
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周总理从青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喝酒。1919年,周总理从日本回国,几个同学相约为他饯行。
酒足之后,周总理挥墨写下了当年他东渡日本时作的《大江歌罢掉头东》。在落款处,周总理还明明白白地写上了“醉罢书此”的文字。
但是,跟许世友不一样的是,周总理喝酒不粗犷,反而是相当安静。
所以,当这两位坐在一个酒桌上的时候,就发生了一幕对比非常鲜明的场景。
只见许世友端着酒杯,站起身来,对总理说:“总理,我敬你,立地三杯”。说完之后,仰头干净杯中酒,还把空杯子让总理看,以显示自己真的很能喝。
而周总理则是一边吃着花生米,一边慢慢地品尝着酒香。看似动作很慢,实际上,等许世友将自己的空瓶放在桌子上之后,总理的瓶子竟然也已经空了。
这场景,让饶是久经酒场的许世友也看得一愣一愣的。一瓶酒过后,周总理对许世友说:“许司令,用你们练武人的话,咱们点到为止,好不好?”
可是,许世友还没有在总理面前证明自己的酒量呢,怎肯善罢甘休,当即就嚷嚷着让服务员再拿酒来。
就这样,周总理又陪着许世友喝完了各自的第二瓶酒。
喝到最后,许世友已经“安静”了下来,身子也有点儿坐不到椅子上了。可是,周总理仿佛酒兴正浓,对着旁边的服务员同志说:“再拿两瓶来,看样子许司令还能喝。”
等服务员再次将酒送上来的时候,周总理斟满了酒,对着已经滑到桌子底下的许世友说:“许司令,起来,站起来。当兵的,活着干,死了算,砍掉脑袋不过碗大个疤,英雄喝酒,狗熊喝水,我请你喝酒,你连面子也不给?太不仗义了吧......”
(周恩来与许世友)
这话,自然不像是周总理能说出来。事实上,这是许世友经常劝别人喝酒的“台词”,总理此时也算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
但是此时,许世友却实在是不能再喝了,他晕晕乎乎地站起身来,磕磕巴巴地说:“总理,我,我许世友,服了。今后,你指向哪里,我就打向哪里......”
看到许世友服软,总理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喝酒本来是件高兴的事情,如果强人所难,就会伤了战友同志之间的和气。
周总理还劝许世友,毕竟年纪大了,不比当年,不能再乱喝了,以后喝酒要有节制。
对于周总理的劝说,许世友自然是满口答应了下来。而他也终于知道了,在酒桌上,那是山外青山楼外楼。对周总理的酒量,许世友从那之后就佩服地五体投地。
周总理与许世友喝酒的这段轶事,广为流传。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假,甚至有人走访了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卫士许久洲曾经如此回应此事:“如果总理叫许司令改变一下喝酒方法,许司令是绝不会违背的。”
不过,在许世友秘书出版的一本回忆许世友的书中,却又明明白白地记述了这一件事。
如此一来,就搞得此事有些真假难辨。但是,周总理关心许世友身体,常劝他少喝酒倒是真的。
根据许世友女儿许华山的记述,有一次,总理专门找到了许华山,交代她说:“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回去好好劝劝你爸爸不要喝太多的酒,要注意节饮养生。他这个人戒酒是不可能的,但要少喝一点。”
当许华山将总理的嘱咐转达给父亲的时候,许世友非常感动于总理的关心。
实际上,不光周总理劝许世友要少喝酒,就连毛主席也会劝他要节制酒量。
有一年,许世友身体不好。在北京待了7天,有5天都是在病房里度过的。这件事情被毛主席知道了以后,专门找到李德生,吩咐他:“你到南京去一下,听说许世友同志天天喝很多酒,酒喝多了伤肝,你劝劝许世友同志,不要再喝那么多酒了。”
李德生与许世友交情颇深,毛主席此举,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领了毛主席的任务,李德生第二天中午就飞到了南京。在吃饭的时候,许世友照例让人摆上了酒。
李德生不好立即谈喝酒的事情,就陪着许世友先尽酒兴。酒过三巡之后,李德生才说:“你知道毛主席为什么派我来吗?”
这让许世友来了兴趣,连忙催促李德生别卖关子。李德生拿起酒杯,说:“就是为了这个。”
“主席是专门要我来劝你的,希望你以后少喝酒,更不要喝闷酒。”
李德生这么一说,许世友立马明白了主席的意思,当即表示:“我明白了!少喝嘛,不是不喝。我还是老规矩,什么时候喝,什么时候不喝,我心里有数!”
许世友一生敬重毛主席,对于主席的话,他总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唯独在喝酒这件事上,许世友总是有自己的“想法”。
结语:
许世友的爱酒、喝酒是贯其一生的。虽然有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劝说,但是直到晚年,许世友患上了肝癌,医生劝他要戒酒,但许世友的回答仍然是:“不喝酒毋宁死”,搞得医生也拿他没办法。
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许世友时时经受癌症的折磨,经常疼痛难忍,连镇静剂和麻醉剂也无济于事。
万般无奈之下,身边人拿出一瓶茅台酒,用筷子蘸了蘸,往他嘴里滴了两三滴。然后,奇迹出现了,承受着剧烈疼痛的许世友竟然立即就安静了下来。
(许世友墓前摆满了茅台酒)
许世友常说:“酒香治百病”。大概,这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吧。
然而,酒终究没能真正挽救许世友的生命,他最终还是因嗜酒者的常见病——肝癌而去世。
临终之前,许世友留下遗嘱,要求在他的棺材之中放上两瓶茅台酒。
他的这项遗嘱得到了家人认真的执行,就这样,一生爱酒的许世友最终还是让酒陪着他走到了最后。
参考文献:
陈博深:《中国茅台酒的故事》,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02.
汤雄.许世友最后的酒瘾[J].档案记忆,2017,(第1期).
刘良.与酒相伴的许世友[J].四川党史,2001,(第2期).
李德生受毛主席之命劝许世友少喝酒[J].祖国,2016,(第16期).
许世友喝酒选将[J].广东党史,2008,(第1期).
权延赤.周恩来与许世友赌酒[J].领导文萃,1999,(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