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是怎么造出来的?从最早的蒸汽式火车,到可以开窗欣赏风景的绿皮火车,再到动车、高铁,铁路承载了太多离开与归来的故事,也见证了人们生活的巨大变迁。
近日,由余丁执导,集结了王千源、童蕾、张丰毅、张铎、于明加、丁嘉丽、王迅等一众实力派的46集年代剧《美好的日子》在浙江卫视、江苏卫视播出。
该剧讲述了三代人、五组家庭在大北厂为新中国机车工业发展而不断奋斗的时代故事。他们所生活的“铁路大院”也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共鸣,掀起了一阵阵“回忆杀”。
题材稀缺丨细致展现“造火车”的时代全貌
作为一部聚焦新中国机车工业发展的年代剧,《美好的日子》以“蒸汽机车”为主线,讲述了抗美援朝退役军人齐向前(王千源饰)、大学知识分子秋实(张铎饰)、文艺演员白若雪(童蕾饰)、退役军医盛捷(于明加饰)等年轻人以及特定年代的几个家庭,在大北厂辛勤工作,为新中国工业机车事业添砖加瓦的故事。
他们是大人物,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从蒸汽机车到高铁,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他们也是小人物,生活中也会有数不尽的烦恼,爱人之间、父子之间、邻里之间,充满了矛盾纠纷。而这生活中的点滴,也构成了余丁脑海中“铁路大院”最真实的模样。
区别于以往的沉重严肃的年代剧,曾执导过著名影视剧《鸡毛飞上天》的导演余丁在执导《美好的日子》的过程中,以小人物的奋斗和传承故事,融合了当前年轻人喜欢的幽默叙事方式,打造了一个讲述历史但又生动活泼的年代剧。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聚焦一个“情”字,以齐向前为代表的年轻人对于建设祖国的热情,于德水等老一辈工人对于家人的亲情,秋实、盛捷等年轻人之间纠葛的爱情以及铁路大院和工厂车间之间的温情等。
在目前的影视剧市场上,这一类题材是少见的,不仅是因为其聚焦在“造火车”的特殊事件上,更因为它找准了这个特殊年代的关键发力点。除此之外,影片以“造火车”为线索,从一块铁块到最终的高铁,剧中的角色和人物也得以完成从青年到老年,再到几代人的跨越。
导演余丁指出,剧集中的小孩会有四个成长阶段,大人也会从青年成长到七八十岁,而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对应现在,正好是当前影视剧主力受众的父辈或者祖父辈的故事。
老物件云集丨生活化场景“伴随式”还原,展现年代烟火气
在《美好的日子》一开篇,年过古稀的齐向前打开高铁车门的那一瞬间,记忆就被拉回到那段“同心造铁牛”的激情岁月,剧中众多的老物件也让大家一遍遍回忆起那些曾在记忆中闪光的青春。无论是第一集带有“最可爱的人”的搪瓷茶杯和锅碗瓢盆,还是剧中人物身上穿着的军便服,戴着的泛黄的军帽以及赵多福时常背在身上的黄挎包,都是那个时代铁路工人乃至全国工人的标配。在场景设置上,最初于德水的家是一个崭新的小洋楼,随着剧情时间的发展,在后续的剧情中,这座房子以及整个铁路大院的工厂,都呈现出了饱经历史过后的陈旧和沧桑感,让观众在沉浸中被“带回”到故事所讲述的年代。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让“造火车”也更加真实,整个剧组在拍摄时还专门去了真实的高铁青岛基地,并按照真实场景进行布景。
而剧集中幽默的叙事手法以及对人物形象多面的细节刻画,让《美好的日子》在年代剧的外壳下充满了年轻朝气。比如齐向前与厂长、工会主席的革命友谊;秋实、白若雪、齐向前、盛捷之间的友情和爱情纠葛等等,展现了即便生在特殊的年代,这些年轻人依旧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而在追求梦想上,又是如此的纯粹,充满了烟火气。
挑点刺儿丨后期剧情,感情戏有些喧宾夺主
《美好的日子》刚播出时在中老年观众当中叫好声一片,但后期的剧情,感情戏有些喧宾夺主。
剧情进展到了十几集,张丰毅饰演的大工匠于德水技术到底怎么个高超法?王千源饰演的齐向前,好不容易做了张丰毅的徒弟后,都跟着学到了哪些本事?关于大北厂建立后这些抽调来的工人和技术骨干,是如何埋头苦干制造出第一台火车头的……这方面有些避重就轻,后期的剧情重点放在几位主演的感情纠葛上。
有评论称,既然这部电视剧说的是讲述五组家庭三代人为新中国机车事业不断奋斗的故事,那就应当用大篇幅去展示这些内容,而不是仅有几个镜头意思一下,把挺好的题材,给弄成了家庭伦理剧。年代剧不是说不能以感情戏为主,但也要看感情戏背后是否折射出那个年代的众生群像。
另外,这部剧两位主演的人设也不被观众看好,齐向前和白若雪的感情有点突兀,至少在观众看来,像是“强扭的瓜”,少了几分水到渠成的顺畅感。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李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