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书中用谐音字很多,开篇脂批中就点明如“甄士隐”即“真事隐”,“张如圭”脂批谐音“如鬼如蜮”等等不详细列举。
尤其到了第六回, “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甲戌双行夹批:音老,出《谐声字笺》】”“听见刘姥姥带他进城逛去,【甲戌双行夹批:音光,去声。游也。出《谐声字笺》。】”脂批刻意提到了耳熟能详并不生僻的“姥”字和“逛”字,也刻意提到了“谐声字笺”,就是在提醒大家注意字词的“谐声”。
曾有人将“曹雪芹”谐音为“抄写勤”,这么谐也不为过,毕竟“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但是这样的谐音没有意义,毕竟抄写勤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之事,既然有意要将“真事隐去”,不如直接挂个“抄写勤”的名字无伤大雅。
主流红学界都将“曹雪芹”认定为是《红楼梦》书的作者,是清朝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孙子,一个曹家家谱并不存在的人。但是自露身份,表明自己是曹家后人,写曹家家事,那不等同于此地无银三百两,何必又故弄玄虚“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及“将真事隐去”?逻辑上说不通。毕竟曹家那点事,又有什么是考不出来的?
本篇并不就此展开,只是将“曹雪芹”作为一个符号,谈谈它的另一个谐音。
古人没有拼音,认字都用反切(汉朝时称为反语),规则是两个字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这就有很多弊病,造成发音的不准确,虽然有韵书规范,但依然会因为方言,口音等等的问题存在,得到相近似的读音,再加上作者有意的混入各地方言语音而造成“真事隐去”的错觉,所以没有必要去追求完全相同的谐音,再根据书中的内容,取最近似的就可以。
之所以将“曹雪芹”谐音为“嘲谑清”,并不是主观臆想,书中是有用了很多篇幅来描写的,以下举几个重要的事例。
一、野驴子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用了很大段的文字来嘲谑满清。
“我亦常见官员人等多有跟从外国献俘之种,图其不畏风霜,鞍马便捷。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所以凡历朝中跳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忽听宝玉叫‘耶律雄奴’,把佩凤、偕鸳、香菱三个人笑在一处,问是什么话,大家也学着叫这名字,又叫错了音韵,或忘了字眼,甚至于叫出‘野驴子’来,引的合园中人凡听见无不笑倒”。
湘云装扮剃了发的葵官为男妆,并“唤作‘大英’。因他姓韦,便叫他作韦大英,方合自己的意思,暗有‘惟大英雄能本色’之语”。韦谐音“伪”,其实是骂满人与剃发降清的明臣。
二、做过马夫的清太祖努尔哈赤
也是这一回中写道“究竟贾府二宅皆有先人当年所获之囚赐为奴隶,只不过令其饲养马匹,皆不堪大用。”
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努尔哈赤,生于1559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曾经是宁远伯李成梁的家奴,做过马夫。
明史载万历二年(1574年),李成梁督兵进剿了大举犯扰明朝辽东重镇辽阳、沈阳的王杲部众,被俘者中有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但是李成梁并没有杀他们,收留并令其充当仆役。
三、射鹄子
鹄谐音鹘,满人的崇拜之物海东青,别名就叫鹘鹰。
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里写贾珍,有这样一段:
“天香楼下箭道内立了鹄子,皆约定每日早饭后来射鹄子。贾珍不肯出名,便命贾蓉作局家。这些来的皆系世袭公子,人人家道丰富,且都在少年……每日来射……不到半月工夫,贾赦贾政听见这般,不知就里,反说这才是正理,文既误矣,武事当亦该习,况在武荫之属。两处遂也命贾环、贾琮、宝玉、贾兰等四人于饭后过来,跟着贾珍习射一回,方许回去”。
大家一起来射鹘——这原来是大家一起抗金啊!
四、吃鹿肉
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写大家一起吃烤鹿肉,吃完鹿肉后联诗,李纨以“凭诗祝舜尧”结句,“舜尧”是两位贤明的古代帝王,而这个词也被用来作为“明君”的代指。只是烤个鹿肉吃,却牵扯出君王与政治,这个鹿肉吃得就没那么简单了。
“鳌愁坤轴陷,龙斗阵云销。赐裘怜抚戍,加絮念征徭。拗垤审夷险,枝柯怕动摇。”这诗句哪里是在享受鹿肉的美味,分明是一场恶战的描写。
“坤轴陷”简直就是“末日”与“地陷东南”的总写,龙在天上斗得连云彩都消散了。赐给戌边的将领裘衣以御寒,为战士们的寒衣中添加棉絮以更保暖。在曲折分散的小土丘前观察敌人的动静……
“夷”向来指华夏以外的民族。但是满清建国以后,也称呼外国人为“夷”,虽然也有与外国人交战的历史,但是既是“祝舜尧”这样的歌功颂德,就没必要藏着掖着了,那得大张旗鼓地明着歌颂才对,所以这里祝的必不是当下的那个满人的朝廷,“夷”当是汉人用来指满人之语了,既如此,“将真事隐去”也是顺理成章了。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有“壮志饥餐胡虏肉”,“鹿”与“虏”谐音。
这一回里写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她又招呼宝琴过来一起吃道:“傻子,过来尝尝。”宝琴笑说:“怪脏的。”
明代姚茂良《精忠记·应诏》:“率百万之师,决千里之胜,扫荡腥羶,殄灭无遗,庶可以雪国家之耻。”《精忠记》写的正是岳飞抗金之事。
腥膻同腥羶,都指难闻的气味与胡虏的意思,大家大快朵颐的时候,借了宝琴的口嫌弃它“脏”!
五、吃螃蟹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众人咏螃蟹之后,书中继续写“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吃螃蟹原来也是“寓大意”的。
宝玉的咏螃蟹诗里写“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借了螃蟹的特性“性冷”与“腥”写了从寒冷之处而来的满人。黛玉写“铁甲长戈死未忘”,看似在拟人化的写螃蟹,实则写了“铁甲长戈”的战事。宝钗写“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一面骂了螃蟹的横行霸道,以及黑黄的“皮里”,一面写了庆祝螃蟹的落锅被蒸熟。
从整个咏螃蟹的诗来看,像是痛击了清兵之后所表现的畅快之情。
把螃蟹比作清兵,也是有来历的。明亡后,南明诸部军阀残兵有些十分凶蛮,而清军却处处宣传“不杀人,不剃发,安民乐业”,起初不明真相的普通百姓都信以为真,民间就有了“清兵如蟹,曷迟其来”的歌谣。
六、葫芦案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有将“葫芦”谐音为“糊涂”的,看似如此,但实际也没太大意义,糊涂二字不犯文字之禁,而且对薄命二字也很工整,也与内容一致,作者没必要用隐写,完全可以直接写“糊涂僧乱判糊涂案”。虽有批语做“糊涂”二字解,但实际不过掩人耳目而已。
葫芦案发生的时候“当日地陷东南”,所谓“末世”来临,葫芦庙一把火,不但将甄家烧得精光,连同女儿也一并丢了,这倒更像是经历了一场兵荒马乱,“葫芦”谐音“胡虏”更为贴切。
七、诗词中的隐语
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薛宝琴做了十首怀古诗,其中第二首“交趾怀古”:“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交趾”为越南的古称,诗中所用的典故出于马援出师越南平叛及率军将金城的羌族叛军打败的事,铁笛句出自崔豹的《古今注》:《武溪深》曲为马援南征时作。门生爰寄生善笛,援作歌以和之。”此诗乃为平叛夷狄而做的赞歌。
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中,用了半个篇幅,并贾宝玉及贾环贾兰一起作诗纪念林四娘,书中只是写林四娘为报效恒王而战死。而在当时的各种文学作品,如林云铭《林四娘记》;陈维崧《妇人集》;李澄中《艮斋笔记》;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士禛《池北偶谈》;卢见曾《国朝山左诗抄》;安致远《青社遗闻》;邱宗玉《青社琐记》等,林四娘都是前明的忠义节烈之女子。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林四娘 “鬼话”连篇,哀戚地诉说着对故国——前明的无尽思念。“姽婳”谐音“鬼话”。也不知是曹雪芹抄了蒲松龄,还是蒲松龄抄了曹雪芹。
作者:轻飏,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