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王张作霖,草莽出身,穷苦孩子杀了仇人而后从军,在清末北洋的混乱时局中,东北又是日俄的势力范围,戎马一生的张作霖,却能异军突起成为兵强马壮的东北王,实属枭雄。然而最终却被日本人炸死,究竟是为何呢?
老帅张作霖
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在山东战场上失势,日本政府认为他在中原已难有作为,于是多次逼迫张退关外。同时,由于张作霖在满蒙和东北铁路修筑问题上,对日本采取不合作态度,令部分军国主义分子不满,认为张已不是“满蒙积极政策”的好伙伴了。
1928年2月,驻日公使芳泽多次去中南海求见张作霖,张拒不接见,表示:“我不能出卖东北,以免后代骂我张作霖是卖国贼。我什么都不怕,我这个臭皮囊早就不打算要了。”芳泽闻言,悻悻离去。
6月,张作霖在日本的逼迫和张学良、杨宇霆等人的苦劝下,张作霖决定退兵关外。行前,日本驻华公使芳泽仍一再相缠,迫他履行“日张密约”。3日清晨,张作霖一行登上返回奉天的专列。
在张作霖决定撤兵的同时,军国主义分子、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大佐已作出谋杀张作霖的决定,他的计划得到关东军总司令村冈长太郎及日本参谋部某些决策人物的默许和支持。河本大作派人打听张作霖离京的准确时间,随即派人在皇姑屯附近满铁、京奉铁路交叉处的南满铁路桥上安置了250磅烈性炸药,委派奉天守备队中队长东宫铁男在距炸车地点500米处的观察台上负责按起爆按钮。
1928年6月4日,奉系首领、安国军大元帅的专列在皇姑屯附近遇炸,张作霖伤重而死。
张作霖被炸重伤
对张作霖的历史争论
对张作霖评价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张与日本的关系方面。有的说他是反抗侵略的“民族英雄”;有的说他是“卖国求荣的军阀”,两种看法截然相反。实际上,上述两种看法,既不足取也不符合张作霖的实际。
客观评价,在张作霖执掌东北军政的十余年间,国家内忧外患日趋严重,作为封疆大吏,他能在日俄两大强邻觊觎间,苦于周旋,竭力保国为民,维护主权,是有功于国家和民族的。但在这过程中,为了个人或本集团的利益,张作霖也在极力讨好日本,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日本的要求。如多次镇压东北的抗日运动,在经济交往中也有诸多妥协。满足日本的要求或对日妥协,并非是张的本意,而是在日本强大势力下权衡利弊得失的一种选择。
张作霖 1875年-1928年
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重用能人经营东北,包括王永江和杨宇霆等人,东北财政自给自足还有盈余,是民国时期最富庶的区域。然而在两大强邻的欺压之下,交涉谈判多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妥协让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能因为张作霖在对外交涉过程中有妥协,就说“他和日本侵略者相互利用狼狈为奸”。
在对日关系上,张作霖既有抗争也有妥协,其中抗争是主流,是本质;张作霖与日本的妥协,既有作为政治上相互利用的一面,更与近代中国衰弱的国情有关。因此,不能因为他有妥协的行为,就说他是卖国。准确的说,他虽然不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但其维护民族利益的目的是明确的。
所以,与日本人纠缠这么久,即使小有妥协,但由于张作霖在民族根本利益上不予让步,最终被日本人炸死,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