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免难,不居功自傲避祸,知进退一生平安--张良大汉朝前前后后的那点事!
★点击右上角【关注】,遇见更多文章和精彩。
★温馨提示:完整阅读本文约需用时3分钟,欢迎您留言评论!期待您的分享、点赞和鼓励!
读书品史明事理,借古鉴今知兴替。让丝语和您一起走进历史,走近民族、国家以及世界的过去和曾经,去读去品去明,去了解、去揭秘那一场场或惊心动魄或平庸肮脏的“兴替”……
本文看点:
翻开历史典籍,品读一个个朝代由开创到建立,由昌盛到没落、消亡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奇特”而普遍的现象:打江山的时候,你足智多谋也好,劳苦功高也罢,都可以得到驰骋发挥甚至容忍;但是,一旦建朝立庭之后,情形就会完全改变,往往是你功劳越大,死得越快;谋略越深远,亡得越凄惨。
那么,在汉高祖刘邦眼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一次次在关键时候出奇谋,屡次救“汉”于绝境的张良是怎么死的?他会不会是个例外,可以走出历史的怪圈,逃脱古代开国战争许许多多权臣谋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宿命?
就让我们抽丝剥茧,寻着历史的或深或浅的痕迹,去探访张良生命的归来去兮。
一、关于张良,不得不说的那点儿事。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可以说他是楚汉相争,刘汉能够取得最后胜利最不可或缺的谋臣,正是他关键时刻的谋划,一次次将刘邦从“兵败身亡”的险地拉了回来。
寻着张良计取宛城,峣关绞(杀)降(兵),咸阳劝谏,鸿门斗智,陈仓暗度,下邑奇谋,虚抚韩彭,骇下救“危”等一路走过的战争轨迹,你可以渐渐感悟和折服于其超常的智慧、过人的胆识和深远的谋略。正如刘邦在建国称帝后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由此可见张良对于刘邦建国兴邦的重要性。
二、关于刘邦以及他的汉朝,不得不说的那点儿事。
说到刘邦,就不得不说一说他的那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歌是当年刘邦御驾亲征平息英布之“乱”返回朝廷途中,顺道“荣归”故乡——沛县,邀集故里旧友和众父老乡亲饮酒作乐时即兴之作,从中能够感觉到浓浓的得意与炫耀成分,可以看出刘邦是一个容易得意忘形而有小仇又不容易轻易放过的小人。
其一,得意忘形。刚进入咸阳那会儿,刘邦看到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珍宝异藏就忘乎所以,认为自己已经拥有天下,可以留在宫中,安享富贵了。如果不是张良智谏,“要做富家翁”的刘邦就逃脱不了死于“安乐”的命运。
其二,旧病再犯。攻占彭城后,刘邦再次被胜利冲昏头脑,旧病复发大肆收集财宝、美女,民意尽失以致自己的56万“大军”被项羽3万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其三、韩彭结“仇”。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彭越救围迟疑,是一仇也;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太康),韩信、彭越援兵迟迟未能到援,致刘邦大军惨败,成二仇也。这或许就是刘邦称帝建国后,韩信等文武大臣很快遭到刘邦清理和“绞”杀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三、历史留给张良的选择。
刘邦称帝建国之后,尤其是随着刘邦对建国有功的文臣武将封赏的进行,深知:“打江山的时候,你足智多谋也好,劳苦功高也罢,都可以得到驰骋发挥甚至容忍;但是,一旦建朝立庭之后,情形就会完全改变,往往是你功劳越大,死得越快;谋略越深远,亡得越凄惨”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道理的张良处于了一种两难的境地。
他是进亦忧:继续呆在朝堂之上,害怕一不小心韩信等会成为自己的前车“之鉴”;他是退亦难: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时机与理由辞官留“封”,就极有可能弄巧成拙,反害了自个儿身家性命。
据《史记》、《汉书》记载,论功行赏封爵的时候,张良辞掉了刘邦要给自己的齐国三万户为食邑,选择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他认为自己在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现在得封万户、位列侯,已经是一个平民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应该感到满足了。
其实,张良更害怕彭越、韩信、英布等汉朝开国有功之臣的悲惨命运有一天会降临自己身上,所以,他时刻清醒地告诫自己一定要懂得知足、要知进退,同时,想方设法让自己一步步远离朝廷的权力中心,避免被牵扯进权力和利益争斗的漩涡之中。
可以说正是由于张良知道满足和进退,才使得他在获得人生荣耀之后不居功自傲,不贪恋朝廷权贵,可以走出历史的怪圈,避免古代开国战争许许多多权臣谋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建国后遭到“清理”和“绞杀”悲惨的结局与宿命?
后来,张良终于找到合适的时机辞官告退,离开朝堂,专心修道静养,于前189年(汉高后二年)病逝,享年61岁,谥号文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