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举行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专场。明代著名画家唐寅的一幅立轴《庐山观瀑图》以3亿美元起拍,经过120轮叫价,最终以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9亿元)的天价成交,刷新了唐寅书画拍卖的世界纪录。时间与文化的沉淀让唐寅的画作在500年后的今天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画估计我们是买不起了,人我们倒是可以聊一聊。
《庐山观瀑图》
唐寅距离我们有多远?不远,只有500余年!从古代文人传统的成长历程来讲,唐寅并不符合儒家主流思想,也算不上读书人的楷模,更不是士大夫阶层的理想代表。有明一代,比唐寅更有成就的人物比比皆是,我们为何要聊唐寅?唐寅穿越500年的时光,能给当下的我们聊些什么?
写前一杯酒,写的不对就当小编上头了
大多数人了解唐寅是通过影视剧的改编,或是闲人趣事这些途径,对于唐寅的形象,我们大多停留在周星驰先生无厘头的搞笑中,潇洒不羁、敢爱敢恨,足智多谋、甚至是武功高强(毕竟用木棍捅过人),但同时自带忧郁气质,风流潇洒间流露出一丝不甘与无奈。
周星驰饰演唐伯虎
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
奔走半生头欲白,今年始得校书郎
▼
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这一年出生两位同样身世坎坷的人物,江苏的唐寅和北京的朱佑樘。作为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还需要经历一段社会的“毒打”才能当上皇帝。至于唐寅,他的人生经历则充满了艰辛与无奈。
清代顾沅辑《吴郡名贤图传赞·唐解元像》
(梦想和现实还是有一大段的差距)
成化六年,这一年是农历庚寅虎年,“庚寅虎年”这应该是和唐寅名字里“寅”字唯一有关的信息。唐寅家世可以追溯到唐代,其先祖唐俭跟随李渊起兵,受封“莒国公”,到了明代,唐寅的先祖唐泰在明代为兵部车驾主事,后死于土木之难,唐泰的后代子孙多散部在苏州吴县白下、桥里间一代。唐寅也正是出生在这一带。先祖的显赫地位,并没有给唐家带来荫庇,唐父广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在自己的家乡经营着一家不大的酒馆,日子倒也过得安稳。在古代封建社会,“潜心读书,考取功名,”是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最直接也是唯一的晋身之道,无论你是行商坐贾的商人,还是面朝黄土的农民,只要你考取功名做了一官半职,宗族祠堂你都站个C位,很显然做了一辈子商人的唐广德很明白这个道理,也如同大多数中国家长一样,把希望寄到自己儿子的身上,希望自己儿子能够延续祖上的荣耀出将入相。
唐寅显然是个很争气的孩子,少年时代的唐寅已显露出其过人的读书才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15岁的唐寅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这个成绩类似于今天的重点城市大学扩招考试,放眼全国实在排不上号,可是我们要注意,考试的地点是在苏州,时至今日,江苏仍然是高考的大省,当年的考试难度自然不言而喻。从家乡吴县来到苏州府读书,让唐寅第一次接触到了不寻常的世界。也是在这一时期,唐寅结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文徵明、祝枝山。还有那位影响唐寅一生,与唐寅亦师亦友,被王阳明赞其为“完人”的王鏊。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
18岁以前唐寅的生活是很幸福的,读书写字游山玩水是唐寅大部分的生活片段,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这一年唐寅与妻子徐氏成婚,小登科之喜让唐寅逐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不过上天并没有让幸福的家庭生活持续太长时间。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唐寅的父亲去逝。而母亲、妻子、儿子、妹妹相继在这一两年内去逝。家人的相继去逝让唐寅第一次遭受到现实无情的打击。平淡的生活被彻底的撕碎,孤独和悲痛日夜侵蚀着唐寅的思绪,让他无法平静的读书写字,只有二十多岁的唐寅两鬓斑白垂垂老矣,曾经朝气蓬勃的少年郎转眼间已是暮气沉沉。
祝枝山眼看着唐寅每日被悲痛折磨,心志日益消沉,无心科考。他不希望唐寅的后半生是在苟延残喘中度过,唐寅不应该为悲伤所束缚,他始终相信唐寅足够坚强,生活的苦难不会让他一蹶不振,即使亲人都离他而去,即使这个世界夺走了他的一切,但这些都无法打倒这个男人,他依然会满含热泪继续出发,至死方休!
时间的流逝逐渐抚平了唐寅的伤口,加之好友的规劝,唐寅逐渐从悲痛中走出,重新振作,潜心读书准备科考。这也是唐寅第一次将“科取功名”作为一项重要的人生目标,他不会也无法忘记父亲生前的夙愿,期盼着自己能够高中状元光耀门楣。这已经不是父亲一个人的期望!也是如今唐寅活在这世上唯一的信仰!唐寅相信,只要路还在,他总会走下去的。即使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经过多年准备,踌躇满志的唐寅准备参加录科考试,录科考试是明代科举考试中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录科考试,才有机会参加未来的乡试、会试、殿试。经过多年的准备唐寅胸有成竹,认为此次的录科考试不过是状元及第前一道简单的“填空题”,反而是自己沉寂多年,已经许久没有认真感受过人世间的烟火味道了。显然唐寅的朋友很“了解”他,并带他去了一个极具烟火味道的地方!
秦淮河的夜景还是很美丽的
烟花柳巷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为流连的地方,往往这种地方能够给文人带来无尽创作的灵感,但同时也会招来可怕的灭顶之灾,不幸的是,唐寅中了后者!此时的唐寅痴迷于大城市的繁华、女人、美酒,这些极具诱惑力的物质冲击着这个涉世未深的成年人,纸醉酒迷的感觉真好,好到让唐寅都忘记了自己是来参加科考的,一杯杯美酒和一个个温暖的怀抱让唐寅和好友张灵一起醉生梦死在温柔乡里,难以自拔。
明朝规定考试期间,严禁考生出入风化场所,更不要说是宿妓喝酒这种严重违纪的行为,很快唐寅的放浪行径就被人举报,时任两京督察学政的提学御史方志得后,十分厌恶这种行径,大笔一挥,唐寅在此次录科考试中名落孙山。苏州知府曹凤得知后,念及唐寅的才华,加之苏州的名士文林、沈周、吴宽等为唐寅求情,方志才同意“补遗”让其参加乡试。
一年后的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27岁的唐寅在应天府乡试得到主考官梁储的欣赏,考取乡试第一名。按照明朝的科考制度,乡试第一名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一元“解元”,这也是很多影视剧中称呼唐寅为“唐解元”的出处。在唐寅的《领解元后谢主司》一诗之中我们大概能够感受到唐寅高中“解元”的心情:壮心未肯逐樵渔,秦运咸思备扫除。剑责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秦淮河隔壁的江南贡院是个宝地
中举的后的唐寅也许是被当下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录科考试被罢黜的事情,在应天府内恣意妄为,骄奢淫逸,好友祝枝山极力规劝;“夫谓千里马,必朝秦暮楚,果见其迹耳。非谓表露骨相,令识者苟以千里目,而终未尝一长驱,骇观于千里之人,令慕服赞誉,不容为异词也。”大致意思就是希望唐寅能够安守本分,收敛自己的行为,做一名德才兼备的读书人。文徵明写信给唐寅“我父言;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好友的规劝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正激起了唐寅的自尊心,唐寅随即写了那篇《与文徵明书》,书中的大致意思是:我生来原本如此,你若接受还则罢了,不接受那咱们就绝交!如此过激的言辞,让同为读书人的文徵明难以接受,二人也因此割袍断义,从此断绝往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
如果没有弘治十二年的科考案,徐经和唐寅两人的人生也许就是另外一番光景,奈何奈何!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这一年有几个关键词,“弘治中兴”“科考舞弊”“程敏政”还有我们的主角“徐经和唐寅”。
和唐寅同岁的朱佑樘经过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为明王朝创造了“弘治中兴”,也是在这一年,唐寅和徐经从江苏赶赴京城参加会试,只不过他二人于其他考生确着实不太一样。
老头这一辈子也是人民群众上访的一辈子
徐经,字衡父,南直隶江阴(江苏江阴市)人,在其祖父徐颐、父徐元献的影响下,徐经自幼酷爱诗书,乐学不倦。其父徐元献是梧塍徐氏中以文才著称的佼佼者,这为年幼的徐经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据说;徐经家里大大小小的事物全交由自己的母亲和妻子打理,自己则每日埋头于读书,平时更是足不出闾,目不窥市。其中家中藏书更是一时之最,梧塍徐氏所筑“万卷楼”中藏有大批从宋、元两代兵荒马乱中幸存下业的古文献。其中有不少天文、地理、游记之类的著作。(恐怕这也侧面启发了徐霞客遍游天下山水)
徐霞客这个感觉就比他爷爷好多了
这样丰富的藏书,为徐经提供了优越的涉学条件,故弱冠即中弘治乙卯(公元1495年)乡试举人。徐经自幼喜爱结交文人雅士,特别是在吴越地区,唐寅和徐经都有名的读书人,一来二往,徐经便与唐寅结为莫逆,彼此互相欣赏,引为知己。至弘治己末(公元1499年)大比之年,两人相约同船赴京会试。
据明人笔记《共山堂外纪》记载“江苏举人徐经者,其富甲江南,六如举乡试第一日,经奉之甚厚,遂同舟会试。至京,六如文誉籍甚,公卿造请者填咽街巷,徐有优童数人,从六如日驰骋于都市中,都人瞩目者已众矣”。
很显然初出茅庐的徐经犯了和很多“富二代”一样的错误“高调”,如果换一种身份,徐经只是一个江苏某地的年轻“富二代”这些错误并不会给他带来什么灾难,无非就是被当地的老百姓多骂两句,被当地的年轻人多看两眼,不过如此。然而此时的徐经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富二代”,再过几日他就要进入科场参加会试,未来很有可能是治理的一方的官员,是明王朝统治阶层的基石,此时的徐经毫不掩饰的消费着京城的每一座酒楼、舞坊,可谓是,处处留情,夜夜笙歌。一同前来的唐寅显示被徐经传染了,弘治十年录科考试所犯的错误并没有给唐寅留下太多的教训,同样的错误在不同的时期以同样的形式继续犯下去,唐寅的科举之梦也就从这一刻开始走向死亡。
弘治十二年,二月,朝廷任命李东阳、程敏政为会试考试官,同月,户科给事中华昶弹劾程敏政鬻题于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徐、唐二人更是公然泄露会试考题。“翰林学士程敏政假手文场,甘心市井,士子初场未入而《论语》题已传诵于外,二场未入而表题又传诵于外,三场未入而策之第三、四问又传诵于外,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夺其魄,或先以此题骄于众,或先以此题问于人”。
程老师估计想不到自己栽到两江苏人手上
奏折已出,朝野震动,明孝宗随即将户科给事中华昶会同举人徐经、唐寅一并羁押入狱。敕令程敏政毋阅题,待会试毕,并所录之卷,由时任内阁成员的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显然明孝宗对这次的“舞弊案”很重视,责成了中央相关部分尽快展开调查平息舆论。经过复审,证明徐、唐两人皆不在录取之中。鬻题之说,更是子虚乌有。
由于徐、唐两人在京师的行动惹人注目,会试中三场考试结束,关于“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流言便不胫而走,很快就蜚语满城,大批学子聚集在京城,要求朝廷严惩漏题者和贿赂考官的考生。民间舆论的不断冲击,让事态逐渐扩大化,朝野和民间的焦点都集中在程、徐、唐三人身上。赶考的考生认为朝廷有意包庇“贪官”,任由富家子弟以金钱换功名,寒门子弟的十年苦读不抵富家公子的几两黄金,这是任何一个时代读书人所难以接受的,(几个月的前的山东高考冒名案民众是一样的心理)。
鬻题之说虽属乌有,然而明廷为平息舆论,明孝宗下令着锦衣卫加以审讯。六月,华昶与程敏政就“鬻题之说”于午门前置对,华昶指斥程敏政;收受贿赂泄露考题,程敏政反驳其;所录试卷并无徐、唐二人,华昶实属诬告。置对的结果并没有让任何一方满意,然后另一方面锦衣卫的审问却让案子有了另外一个方向,徐经供出其初入京城,仰慕程敏政之学问,曾与程敏政有一面之缘,以钱币授予程敏政邀其为祖父徐颐撰写墓志铭。程敏政确实是收了钱,但没有将试题泄露给徐经,而恰巧徐、唐二人所拟文字偏与试题相符,并散播于众“谓来京之时慕敏政学问,以币求从学,间讲及三场题可出者;经因与唐寅拟作文字,致扬之外”。恐怕这种巧合即便是程敏政本人也无法解释清楚。最终朝廷以程敏政“临财苟得,不避嫌疑”为名,敕令致仕。华昶以“言事不察”为名被调南京任太仆寺主簿。徐、唐二人以“行为不端,不避嫌疑”为名。削除仕籍,皆黜充役。纵览整个案件未有一人因舞弊而被查处。
“时值酷暑,敏政出狱四日,以痈毒不治而卒,朝廷追赠礼部尚书”。沈周闻讣,慨然悼之,发"君子不知蝇有恶,小人安信玉无瑕"之痛。《孝宗实录》论此事为:"言官驳其主考任私之事,实未尝有。盖当时有谋代其位者"。
遭削除仕籍的徐经从此继续闭门读书,并作《贲感集》以明志。至公元1505年明孝宗死,徐经一心盼望新天子的赦令,希望再返科举仕途。次年以又慕司马迁的齐、鲁、燕、赵壮游为名,北上京师探听消息,然而事与愿违,几经“上访”并未给他的仕途之路带来希望。常年的路途奔波,加之科场失意后身心日益消沉,徐经到达京城便卧病于永福禅寺,于正德丁卯(公元1507年)客死京师,归葬于江阴砂山。年止三十有五。弘治十二年的会试科场大狱,是江苏梧塍徐氏发展过程中的极端大事,其结果对后来的徐氏一族有着深远的影响。
至于我们的主角唐寅,他究竟是否作弊,已经无从知晓了,然而他以金币向程敏政乞文是真,朝廷判他“行为不端,不避嫌疑”也合乎法理并未冤枉。只是因为几枚“金币”便彻底断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唐寅心有不甘,“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这样的处理结果,更是让唐寅难以接受,愤懑的唐寅以此为耻拒不就吏,辞职回家待业。
可以想象当时唐寅的心情是何等的荒凉,唐寅悻悻的从京城向南走着,看着身后逐渐远去的“永定门”,几个月前也是这座城门这条路,徐经和他一起策马扬鞭穿过“永定门”奔进京城,不曾想迎接自己的不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而是一场不幸的政治旋涡。这场旋涡打断了程敏政的仕途,击碎了徐经的科举之梦,也彻底葬送了唐寅在这世上唯一的精神信念。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
这一part,是我们熟悉的“唐伯虎”,经历了科考案的唐寅,没有了往日的意气风发,回到家中与妻子决裂,终至休妻。很显然唐寅没有那个能让他为之疯狂的“秋香”,只有现实生活与妻子无休止的争吵。此后一段时间唐寅以售卖字画为生,沉溺于酒色之中,麻痹自己。经历科考风波后的唐寅,很难放下心中这颗石头,当权者的肆意,人世间的讥讽,亲人的呵斥让唐寅心中积压的怨言无处痛诉,遂做《百忍歌》以舒心中难言之痛。现实的无奈让唐寅没有舞文弄墨的情操,只有痛斥现实的“满纸荒唐言”。通篇的一个“忍”字极为直接的表达了唐寅满腹的不甘和对人生无奈的宣泄。
《百忍歌》明 唐寅(节选)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
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
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
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
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
科举路上的“失败”并不妨碍唐寅后半生的“成功”人生。离开了科举考试,没有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唐寅也有着专属自己的人生路。37岁的唐寅自觉不应如此浪荡江湖,遂在苏州的江边筑起自己的桃花庵。赋有《桃花庵歌》一首。
《桃花庵歌》(节选)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余生的唐寅不再将科举之事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面对壮丽河山,唐寅拿起了闲置已久的画笔,一笔笔勾勒出属于他的大千世界。唐寅的绘画作品融宋代院体技巧与元人笔墨韵味为一体,呈现出劲峭而又不失秀雅的品貌风骨。构图简约清朗,画面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用笔清隽,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寓有刚柔相济之美。墨色淋漓多变,和泽有神;意境平淡朗逸,清雅幽丽,超凡脱俗。代表作品有《落霞孤鹜图》、《春山伴侣图》、《虚阁晚凉图》、《杏花茅屋图》、《秋风纨扇图》以及《李端端图》、《墨梅图》、《风竹图》、《临水芙蓉图》、《杏花图》等。
《落霞孤鹜图》
《春山伴侣图》
《绝笔》唐寅
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
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飘流在异乡。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嘉靖二年(1523年),十二月二日,唐寅病逝,年止五十三岁
我们不再去评价唐寅的作品。时空的距离让我们无法客观的去了解他的处境,抱以“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发现唐寅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也是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一切。幼年时的无拘无束,少年时的勤学苦问,青年时的意气风发,中年时的人生受挫。这些故事多多少少的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唐寅的一生算是成功的嘛?从传统价值观出发,很难说的上是成功。但他好像也没有那么“失败”,从当下的价值观出发似乎又比较“成功”(毕竟不是每个人的画都可以买到5.9亿美元),时代的变迁让我们对“成功、失败”的标准逐渐发生变化。
即要谈唐寅,就要时光处放在他的时代来理解他,500年前的唐寅没有选择,和他同时代的人都没有选择。无论唐寅的技艺如何精湛,画作如何珍贵,都只属于现在,回到唐寅的当下,这些所谓的艺术品并未给他带来任何价值。
和唐寅同处一个空间的我们,在500年后的今天有了太多的选择,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可以是风靡网络的红人、可以是自由职业的社会人,也可以是写字楼里每天加班的职场人,时代不再局限我们,局限我们的可能只是我们自己。
我们问“唐寅”距离我们有多远?不远!只是我们见到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