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网信北京”订阅哦!
妈祖是我国东南沿海包括东南亚地区渔民和船工共同信奉的海神。在民间,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她的生日。很少有人知道,北京城里曾有两座“妈祖庙”:一座天妃宫,一座天后宫。它们都是旧时祭祀妈祖(妈祖又称天妃)之处。
很多人不禁会问,北京不沿海,为何会出现妈祖庙呢?这与元明清时期,海运粮食有莫大的关系。元代定都北京后,从南方海运粮食的船队,所经过的城市,都要设一个“天妃庙”,作为终点的北京,自然也少不了。
而天后宫的建立,则与清乾隆时期平定台湾有关。庆幸的是天后宫还有部分院落得以保存。
明代道士“众筹”建天妃宫
相传妈祖原名为林默,又称默娘。传说中,林默从小生活在海边,熟悉水性、精通天文,常在湄洲岛的外海上乘长风驾祥云,身着红装,化解海难、救助渔民,并最终在海上救难时羽化升仙,遂被当地渔民尊为海神,立庙祭祀。妈祖信仰起初为民间信仰,后来最终被朝廷赐封,成为封建统治者祭祀的对象,甚至还成为海内外华人共同信仰的海洋保护神。
元代学者熊梦祥《析津志》“祠庙仪祭”条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幽州镇山海漕天妃,医巫闾山北,幽州镇山也。未时遣使致祭,先用雅乐,而后用俗乐。”
也就是说,妈祖在元代时,已出现在大都(北京)的皇家祭祀礼仪中。这与当时的历史有紧密联系。忽必烈于至元九年(1272年)迁都北京,定名大都。大都的人口暴涨至80万,最迫切也最难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忽必烈命水利专家郭守敬疏通京杭大运河,并在京城内开凿通惠河,让南来的货物直接运抵皇宫墙外的积水潭。但每年调运进京的粮食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忽必烈又命人开辟海上航线,至元十九年,海运船队驮粮46000多石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浏河)入海,跨越东海、黄海、渤海三大海域,最终在海津镇(今属天津市)靠泊,经运河运抵大都。
湄洲岛上的妈祖石像
天妃是保护海上航行的女神。因此,元朝除设置漕司、海道运粮万户府外,还建“天妃宫”,以求天妃庇佑。
《元史·祭祀志》记载:“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日灵慈。直沽、平江、周径、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
也就是说,从海运的起点刘家港到直沽,一路都建有祭祀妈祖的庙宇。作为海漕的终点北京,更有必要建类似的庙宇。
天妃宫建在哪里呢?
明代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朝阳关外河沿往南……天妃宫火神庙”。
《光绪顺天府志》:“天妃宫,在朝阳门外大桥北西河沿。旧称天妃庙,明景泰间升为宫”。
当代学者赵洛先生在《北京的妈祖庙》中指出:天妃宫建于元泰定年间(在位时间1323年至1328年)或稍后,约在今北京站东街东头稍南。
北京的这座天妃宫原称天妃庙,明景泰年间,天妃庙的负责人邱然源道士上奏,要求参照南京天妃宫的级别,将北京的天妃庙升格为天妃宫,景泰帝很快就回复了:同意。但扩建工程无人问津,虽然改称“天妃宫”,可实际还是“庙”。邱道爷只有走“众筹”这条路了,此事被大学士丘濬立碑铭记。
丘濬琼台会稿载碑略云:“京师旧有天妃庙,在都城之巽隅,大通桥之西,景泰辛未,道士邱然源援南京例,请升为宫,然规制尚存其旧,弗称宫之名也。成化庚子,然源乃募材鸠工,拓大而一新之,祠神之宫,兹其称矣。”从景泰辛未(1451年)至成化庚子(1480年)三十年间,邱道士动员各界力量才扩建成天妃宫。
为何要参照南京天妃宫的标准呢?
原来,南京的天妃宫大有来头。它原名龙江天妃宫,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平安归来,明成祖为褒扬天妃护佑所建。此后几百年天妃宫历经战火,荡然无存,仅残留永乐皇帝所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2005年,在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之际,南京决定重建天妃宫,如今的新天妃宫,也成为南京著名的景点。
清代天后宫还有部分遗存
北京的天妃宫如今已无迹可寻,但是北京的另一座妈祖庙天后宫却留有部分遗迹。
天后宫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正是福康安平定台湾林爽文事件回京后不久。
如今的育群胡同17号是清代天后宫旧址
福康安的父亲是乾隆朝著名的将领、一等忠勇公傅恒,姑妈则是乾隆皇帝的原配夫人孝贤皇后,福康安自幼熟读兵书,以“知兵”著称于世,参与平定了大小金川之乱、廓尔喀入侵西藏等战事,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担任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就在这一年,台湾林爽文发动起义,福建提督柴大纪被围于诸罗(今嘉义),福州将军常青多次征战不能取胜。第二年,即1787年,福康安带兵渡台,次年俘获林爽文,台湾安定。离开台湾前,福康安在彰化和台南倡议修建了天后宫。与此同时,福康安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多次讲述天后神力相助的功绩,回京后不久,福康安便在他东四二条府邸不远处的马大人胡同,修建了天后宫,祭祀妈祖,以报答神佑的恩德。
福康安在《天后宫碑记》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形,“予维台湾隔巨海,且地狭而长,贼势蔓结,似不有免望洋之虑。乃神风飞渡迅助成功,异鸟灵灯威光显应。是皆圣主之诚谋格天,天后之法慈济世,用能扫除蟊特,福被苍黎,予何力之有焉……”福康安将渡海作战并取得胜利,归功于天后娘娘的神力相助。
天后宫建成后,乾隆皇帝还亲书匾额送到沿海天后宫悬挂。天后宫一时显赫无比。
嘉庆五年(1800年)以赵文楷为团长、李鼎元为副团长的大清政府代表团出使琉球国,册封中山国新国王。李鼎元在接受册封琉球任务后,第一时间便到马大人胡同天后宫进香。赵文楷使团一行在福州再次举行妈祖祭礼后,开船直航琉球。在海上,雷雨交加,惊险不断,最终安全抵达琉球。中山国王尚温率官员和百姓在那霸港迎接使团。七月二十四日,正式举行隆重的册封加冕大礼。李鼎元在归途中作《后航海诗六首》,其中有这样两句:“况有妈祖神,举念辄先觉。”
历经变迁,天后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汪桂平先生在《北京天后宫考术》一书中,通过档案,对天后宫有详细的考证,他认为天后宫在清代拥有如今育群胡同17号、19号(原马大人胡同10号、11号)相毗连的两座建筑,民国后,神像、神殿、碑刻移至19号。天后宫所在的育群胡同17号后来成为中国社科院的一处院址,如今这里已被东城区公布为保护院落。
来源:北京晚报
微信:beijing_wangxin
长按二维码 关注北京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微信
长按二维码 关注首都互联网协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