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错哪儿了,老太太不吃他的点心,偏偏吃老三的点心?
老太太找吴先生给景琦批八字,白大爷提着兰馨斋的点心进来,老太太老远就瞅见了,还刻意板着脸,瞥了点心一眼,然后让他坐下来听听,看样子就是不想吃他的点心。大爷还没来得及坐下,就满心欢喜地介绍他买回来的点心,忙着打开点心匣子,没想到,老太太很不耐烦地说:“不吃不吃”。大爷心里拔凉拔凉的,笑容突然凝固。
是大爷情商低吗?并不是。大爷知道老太太耍小孩子脾气,于是打开点心,亲手喂她。没成想,老太太看都不看他手里的点心,直接用力把他的手推开,很烦躁地说:“不吃不吃”。
那是大爷打扰到老太太的正事了吗?也不是。三爷进来的时候,老太太自己打断了吴先生,跟三爷边聊边吃点心,直到把大爷轰走了,才想起来吴先生还在呢,赶紧让吴先生接着说八字。
老太太是偏心加糊涂。看见大爷就郁闷,看见三爷就乐开了花。桌上虽然摆着点心,但大爷三爷买的,都得她喜欢的兰馨斋的点心,看到三爷的那份儿,就左手右手嘴巴都没闲着。大爷趁她高兴,再次喂到嘴边,她不止重复“不吃不吃”,还说“我最不爱吃点心了,拿走”。大爷这么贴心孝顺,换来的是冷眼和羞辱。三爷一回来就把大爷的点心挪开,老太太看见三爷的点心,直接叫大爷把他的那份拿走,大爷颜面全无,只好对下人说“拿去喂狗”。
大爷这么不讨老太太喜欢,肯定他还是有做错的地方。大爷买的是蛋糕之类的洋点心,而且只有一款,而三爷买的是中式糕点,有好多花样。老太太自然更喜欢宫廷糕点,因为她可以说出个所以然来。
比如三爷自己吃了一口,发出怪异的表情说:“这什么味儿啊,加桂花了吧,有这么做点心的嘛”。老太太尝了尝,立马笑了,说“傻小子,这哪里是桂花,这馅儿里加了蜂蜜,你就不知道了吧,这是按宫里的做法做的”,说着说着,又拿起另一块尝,说“这是鸡油做的,拌的是砂糖”。老太太就因为不喜欢老大买的点心,而去伤害一个人的心,实在糊涂。
到老太太死的时候,大爷仍然不会买点心。看着像现在的沙琪玛,可二奶奶叫他掰碎了喂老太太,直听见嘎嘣脆的声音,老太太病重,怎么吃得下那么硬的点心。
大爷说“儿子买的点心,您从来没尝一口”,可见大爷买过多次,要不买的是她不喜欢的,要不哄她吃的办法不对,长此以往,老太太一看见他的点心就闹心。二奶奶才是高情商的人,没埋怨大爷不会买点心,而是耐心教他掰碎了喂。老太太不吃,二奶奶怕大爷留下遗憾,就说老太太已经好多天不说话了,她心里明白,你回来看她就行。就这样让白大爷尽了一回孝心,二奶奶每次面对大爷时的分寸感,精准细腻,有当家人的风采,更有一家人的温暖。
反过来看大爷为什么这么不讨喜?她太把老人当老人了,老太太一看就是年轻时享福享惯了,老了老了接茬任性的那种。白大爷越是缠着说有多好吃,老太太越没兴趣。喜欢吃的东西经常吃,还能有多好吃,像三爷那样说不好吃了,老太太才会主动来品尝、确认一下。然后美滋滋地觉得自己老有所用,比年轻人有品味、有口福。同样是哄,大爷的哄法,用到老婆身上还不错,可她妈脾气古怪,得反着哄,三爷就是自己先吃起来,根本没想让她吃,她反而自己就乖乖上钩了。
三爷把老太太脾气摸得透透的,偶尔嘴甜,在她面前晃一下就行了,让她惦记着。三爷去一趟安国,吞了两万里银子,就只是在京城买份点心孝敬老太太,还把她哄得高高兴兴的。而大爷经常帮老三填窟窿,保全家安宁,活得有大哥样儿,老太太却不正眼看他一眼。老人偏心就这样,你就是天天在她眼前孝顺她都没用,抵不过她喜欢的孩子,跟她拌嘴过瘾。而且,大爷的孝顺,似乎都不在点儿上,比如他给老太太定制了一个敞口夜壶,老太太气得,摔了个粉碎。三爷说他孝顺过头了。的确,像这样不懂事的老人,孝顺就点到为止吧,距离产生美。
把老太太和老福晋做对比
二奶奶有七八年没去看老福晋了,老福晋一见她仍然很亲切,让她有事直说,主动给她办。虽然身子骨也不大硬朗,但她还是没撇下人情世故。不像白家老太太,家里出那么大乱子,她一点作用也起不到,但凡是有心人,经历风浪后,怎么会没有想法。老太太根本就配不上白萌堂,所以才有了二奶奶崭露头角,试试她的当家之道。老太太、白雅萍、白玉婷都一样,无所作为,是二奶奶的陪衬罢了。
白大爷更像是老福晋的儿子,怎么就那么信任白颖园呢!说明老福晋是个明白人,“白大爷医术好,人品也好,我的病一让他瞧,不出三天准好”。老福晋把医术和人品连在一起夸,真正看人看到根儿上了。别的大夫来看,多半是拖时间,赚银子,而白颖园没那么多弯弯绕。白大爷在亲妈那里一文不值,在老福晋这里,却收获了肯定。
这一场景,和白大爷后来留在西安有关。白颖园经历宫廷风波之后,还是觉得乡下的日子踏实,不用害怕有人算计他。再说,四方百姓治病求医离不开他,他们就像当年老福晋信任他一样,白大爷就算背井离乡,也能找到安全感。白家大爷忠厚老实,他就适合跟善良的人在一起,才能显出他的价值。要是把他和机灵狡猾的三爷放一起,他就变成老实人吃亏、不受待见了。白家老大老二都禁不起风浪,反而是三爷禁得起折腾,因为他天生就愿意折腾,他和白萌堂、白景琦是一个性子。这样看来,老太太还是喜欢顽劣的,不喜欢老实巴交的。
老太太到死才活明白
白家老太太、槐花娘等糊涂的角色,看起来对剧情一点推动作用都没有,其实不是这样的。就说白家老太太吧,鬼子进京,白家逃难到西安那年,家里人忙得热火朝天地搬东西赶路,老太太坐在床上像吃饭一样,慢慢享受她的点心呢。二奶奶拿她没招,让景琦把她抱车上去,景琦像抱小孩一样抱着她,老太太又兴奋又不安,嘴上直念叨“拿着我的点心匣子”。
现在没人喂她,她却这么在乎点心,其实点心匣子寄托了他对老大的愧疚和想念。没想到老太太临终前,还能见到抱着点心匣子的老大。白颖园一叫妈,老太太用尽全部力气冲他笑,眼里泛着泪花,白颖园“怪”妈妈,都不看他一眼。不怪老太太,她实在没力气了,点心放嘴里就那么放着,老太太撑着一口气,就是想等老大给她送终。母子俩缘分浅,活着的时候,求着吃都不吃,死的时候,想吃却吃不下。以前从不正眼看老大一眼,现在想看看,却连眼珠子都动不了了。一口点心,留下的伤疤,永远也好不了了。
第一集,老大老三点心之争,为老太太临终前,最后一口点心做铺垫。老太太靠微弱的表情,演出了对老大的愧疚之情。二奶奶在为难之中,把握时间和分寸。大爷演技最赞,再见即是永别的痛苦,与亲人相遇不得相认的无奈,有心送妈一程却连磕头的机会都不敢奢望,想哭又不敢哭,想叫又不敢叫,有多克制,就有多难过。
白大爷这一段,把憨厚、孝顺、格局、命运这些字眼,组合得有层次感。出门听到妈不行的噩耗,像自己突然病了一样,神色令人担忧,再到快速清醒离开,这就是大爷的担当。
老太太三个儿子的命运:老大在小地方避世,积德行医,二奶奶说积德能长寿,他确实是三兄弟中最长寿的。三爷胡闹了大半辈子,二奶奶一死,他的心也掏空了,最后他死得响亮,成了民族英雄,对得起二奶奶的调教。二爷却死得不明不白的,因为韩荣发跟玉婷胡闹,二爷气得中风了,没等到儿子,就离开人世了。
三爷去安国回来,给老太太买了点心,老太太连正事都忘了,先跟小儿子说说话。景琦第一次去安国,回来给爸爸带了一块砚,二爷高兴得都说不出话了,惊喜又满意。
老太太去西安的时候,心心念念她的点心匣子,把点心当饭吃。二爷只求带他的宝贝“石头”走,说不吃饭都成。
沈树仁,一见那块砚就说,“好砚好砚,这可是块宝贝”,二爷很自豪地说“我儿子给我买的”。
后来景琦去济南闯荡,二爷想儿子想的,整天闷在花房写字,敢情他是借着写字的时候,用一用砚,满足他的思念。二奶奶办过最糊涂的事就是,没想到父子情意能如此深厚,甚至伤到丈夫的心了,二爷忧思过度,身体每况愈下,二奶奶浑然不知。到二爷死了,二奶奶说陪葬的是景琦给他买的那块砚,这一处跟点心的表现手法一样。之前二爷带景琦捂文房四宝沾人气,没想到这么好玩的戏,铺垫的是悲剧。
二爷有多想念儿子,就有多恨韩荣发。二奶奶告诉他,韩荣发是冒充替大爷死了的那个人的儿子,二奶奶只好以娘家亲戚为由,留他在家里,任由他放肆,只要他不出去胡说。二爷一听这事别提多上火了,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大哥没死,老太太临终前,他见到一熟人,那就是大哥。亲人要么不在身边,要么回不了家,而这个无赖,却在家这么横,这么气人。二奶奶这番话信息量太大了,二爷一向不经事儿,身体和精神一起垮了。
仔细想想,白老爷子、老太太、二爷、黄春、雅萍之死,都和二奶奶脱不了干系。二奶奶骨子里仍然有一份糊涂,要不然白景琦随谁!而雅萍、玉婷、美子、占光、占安,精神不正常,随了白家老太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