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齿铜牙纪晓岚智斗和珅,一度是坊间热议的电视剧情节。纪先生大智大慧,把皇帝与和珅耍得团团转。
于是有人翻出野史《南巡秘记补编》《满清外史》,言之凿凿地告诉我们,大错特错,乾隆根本不把纪晓岚当回事。纪晓岚劝谏南巡,被乾隆大骂:“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汝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耳,汝何敢妄谈国事!”
再后来,又有人根据野史《栖霞阁野乘》《啸亭杂录》《虫鸣漫录》,大爆猛料,说他平生无肉不欢,粒米不进;纵欲好色,日御数女。或者根据他坟墓中的七具女性尸骨,推测究竟有几个小老婆。
揭秘历史名人,不该直奔下三路。不辨真伪的事情,放大强调,绘声绘色,实在有欠忠厚。究其目的,无非为了夺人眼球,殊不知同时也暴露了论者自身的烂俗趣味。
至于乾隆的侮辱之词,难以确凿考证。根据《清实录·高宗实录》中一些相关上谕,乾隆固然没把纪晓岚视作得力大臣,但还算优容, “倡优”的评价,似乎不符实际。
纪昀,字晓岚,神童出身,乡试解元,殿试二甲第四,进翰林院任庶吉士继续学习。期满考试,在学霸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成为翰林院编修。
吏部曾安排他出任贵州都匀知府。那个地方偏远蛮荒,去了能不能熬到回来还要两说。关键时候,乾隆出手拉了他一把。
“谕曰:纪昀在翰林内,学问素优。予以外任,转恐不能尽其所长,著以四品衔,仍留庶子之任。”
(引自《高宗实录》。后文除注明外,均引用该书。)
他当时的原职是左春坊左庶子,这个官职名义上属于太子侍从,实际为翰林迁转时的品级过渡。
过渡没多久,同年他被提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简直官符如火。可惜侍读学士当了才两个月,亲家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贪污案发,他因通风报信被革职发往乌鲁木齐赎罪。
这是自作孽,怪不得别人。而且不到三年,就被召回朝廷,不久重回翰林院任编修。应该说,乾隆对他不薄。
其后主要致力于编书,除了著名的《四库全书》,还有《契丹国志》、《河源纪略》等。对于他的编书之功,乾隆总体上予以了肯定。
“谕:办理四库全书处,将永乐大典内检出各书,陆续进呈。朕亲加披阅,间予题评。见其考订分排,具有条理,而撰述提要,粲然可观,则成于纪昀陆锡熊之手。二人学问本优,校书亦极勤勉,甚属可嘉。纪昀曾任学士,陆锡熊现任郎中,著加恩均授为翰林院侍读,遇缺即补,以示奖励。”
卢见曾案以前,纪晓岚已经是侍读学士,如今从头来过,升为侍读,比侍读学士还是低了些。
乾隆要搞《四库全书》这样一个震铄古今的大工程,正在兴头上,有心让纪晓岚官复原职。节骨眼上,儿子惹事卷入官司,又把纪晓岚牵连了进去。
“励守谦,学问本属平常,亦非办书馆必不可少之人,著照部议革职……至纪昀不能约束伊子、致令借欠生事,固属咎有应得。但其学问尚优,为四库全书处得力之人,著从宽改为降三级留任。仍令在馆办理总纂事务。”
同一件案子,吏部建议全都革职。那个倒霉的励守谦,因为学问平常、不得力,就此打回原形。而纪晓岚又被皇帝捞出来,只受到降级别不降职务的处分。
当官也要有文化,日子混不得。
说好降级处分,没过多久,乾隆还要升他的官,做回侍读学士。吏部对官员任职情况有跟踪、评估之责,他们认为此人刚犯错误,有受处分的污点,按规定不可立即升迁。乾隆表示“呵呵”,再发一道上谕。
“又谕:昨阅吏部开列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右庶子员缺两本,侍读纪昀俱未与应升之列。吏部因其有降级留任处分是以扣除,固属照例办理。但念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纂事务,实属尽心出力。嗣后遇有该员应升缺出,著加恩准其一体开列。”
龙口一开,侍读纪晓岚荣升侍读学士,重回卢见曾案前的起点。
在此后的编书生涯中,他屡次犯错被乾隆申饬、处罚,也因文字立功得到宽容、奖赏,大致有惊无险。
乾隆兴文字狱,心狠手辣,有两回吹毛求疵,牵涉纪晓岚,总算都是间接责任,事情不大。
“谕:四库馆进呈原任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所撰词话一书,内有“清师下浙”字样,殊属背谬。毛奇龄,系康熙年间翰林。书内恭载我朝时事,理应称大兵,或王师等字样。乃指称清师擡写。竟似身事前朝、未经在本朝出仕者,谬妄已极。毛奇龄尚系素有文望之人,且身故已久,朕不肯因其字句背谬照从前戴名世等之案办理……所有书内列名之总纂官纪昀、陆锡熊、总校官陆费墀、王燕绪分校官刘源溥,俱著交部分别议处……”
康熙年间的翰林毛奇龄,在自己的书中用了“清师”两个字,乾隆就浑身不自在。纪晓岚身为总纂官,负间接责任,交部议处,没受重惩。
“谕:四库全书处进呈续缮三分,李清所撰诸史同异录书内,称我朝世祖章皇帝,与明崇祯四事相同。妄诞不经,阅之殊堪骇异。李清系明季职官,当明社沦亡,不能捐躯殉节,在本朝食毛践土,已阅多年。乃敢妄逞臆说,任意比儗,设其人尚在,必当立正刑诛,用彰宪典……所有办四库全书之皇子、大臣、及总纂纪昀、孙士毅、陆锡熊、总校陆费墀、恭泰、吴裕德、从前覆校许烺、俱著交部分别严加议处……”
这件文字案,比前面的严重些。其实,已故的李清也不过打个比方,说顺治皇帝与明末崇祯皇帝有些事相似,乾隆便“骇异”,恨不得把他“立正刑诛”。不过纪晓岚还是间接责任,混在人堆里一起过了关。
在纪晓岚的仕途生涯中,屡次外放做过学政,主持一省科举考试,却从未出任一地政务官,乾隆认可其学问,但认为他不通实务。
《清史稿》记载,乾隆评价纪晓岚:“读书多而不明理”。《高宗实录》又有上谕:“德保、纪昀,俱属中材。”
他在皇帝身边当了多年的文学侍从,没出大错,慢慢熬出了头,被提拔到兵部侍郎的位子上,成为副部级高官,除了编书外,也能管理部务。到了乾隆晚年,官至尚书、左都御史,赫然已属正部级重臣。乾隆驾崩后,嘉庆亲政,又作为前朝元老受到礼遇,最后荣升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入阁拜相了。
梳理正史,可以看出乾隆对纪晓岚大致还算不错。“实不过以倡优蓄之耳”,恐怕有些靠不住,即便有,也不过一时口不择言,不代表真正的态度。
《高宗实录》中还有上谕:“命礼部尚书常青、纪昀……在紫禁城内骑马。”这算得上殊荣,岂是倡优所能得。
当然,他的地位跟和珅远不能相提并论,如果要玩 “智斗”,一个献诗编书的文人,一个能干得力的宠臣,乾隆会如何取舍,不难推断。
这就是擦去种种野史、戏说涂抹后,还原出来的纪晓岚:得到皇帝有限任用,论资排辈熬到高位,长于著述,短于实务。作为学者,超一流;作为官僚,很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