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心向黎明,向死而生!反“罗生门”式谍战悬疑之作
文:田金双
张艺谋的影视美学不可复制。多年前的艺术上乘之作《活着》如此,崭获国际大奖的《红高粱》如此,集争议和票房于一身的《英雄》如此,时下这部谍战大片《悬崖之上》亦是如此。
看张艺谋的《悬崖之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同样具有艺术逼格的导演姜文。但两者的影视表达方式而言,迥然有别。怎么说呢?看姜文的《让子弹飞》情绪外放,更多张力。看张艺谋的《悬崖之上》更多隐忍,收发自如。这就像梁山好汉李逵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行走江湖多年的侠客平心静气地品茶,“激情”和“情调”大不相同。
张艺谋的影像作品更多视觉美学,精神回归的《归来》如此,黑白色调的《影》如此,《一秒钟》更是如此。但有别以往的是,此番《悬崖之上》沿循着《影》中的某些叙述风格,“字幕转场”推进的方式,如若独白,不急不缓,彰显戏剧效果。
《悬崖之上》刚开场,张艺谋的影视美学就达到一定的极致:漫漫雪野,四个白色的降落伞宛若四朵蒲公英翩然而下,大地一片雪白,宁静、祥和。这也是影片中极富诗意的点睛之笔。影片中,漫天飞雪,或缓,或急,或大,或小,平缓抒情时,雪花轻舞,紧张时,暴雪如瀑。特工掩护同志,倒在雪地里,殷红的鲜血和洁白的雪彼此呼应,强烈的视觉效果讲述一个荡气回肠与信念有关的故事。也许,只有张艺谋和拍摄过《一代宗师》的王家卫,才能拍出这种雪野之美。
身为“国师”,张艺谋这部《悬崖之上》不仅仅是谍战片,更是一部“反罗门生”式的悬疑片。日本导演黑泽明那部《罗生门》讲述了武士被杀后,盗贼、武士的妻子以及武士的亡魂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三位当事人向审判长讲述了三个不同版本案发经过的故事。影片中盗贼、武士的妻子以及武士的亡魂,各有各的说法。真相只有一个,但是每个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也各有不同。影片直到剧终,与道德和罪恶有关的“真相”依旧悬而未决。
张艺谋这部《悬崖之上》则一开场就反其道而行之,前十分钟就告诉你“真相”,谁是“特工”,谁是“特务”,谁是“内鬼”。然后张艺谋就像一个将观众期待和惊喜玩弄于股掌之间讲故事的绝佳高手,不急不缓地讲述这个与雪国有关的悲壮故事:四位在苏联受训的特工,准备回到伪满洲国控制下的雪国哈尔滨,由于叛徒的出卖,从跳伞那一刻起,他们就置身一个险局。是敌是友,亦步亦趋,每一步都像在刀口上舔血,在悬崖上立足,稍有不慎就坠入万劫不复之境……
但颇有深意的是,尽管导演最先告诉你“真相”,但故事发展时总会抛出新的讯息,让故事进入全新之境,所以,险中求生,险中求胜,在危险中对峙、斗智斗勇让整个故事张力十足。这就是张艺谋导演的精明和老道之处:张导先告诉你“谜底”,然后渐进地讲述一个“好看的故事”,最后历经一系列高潮之后,完美反转始以定局。只是,这种“反罗门生”式的影视玩法要求太高,绝非一般导演所能驾驭得了。
在黑泽明的《罗生门》中,罗生门不仅仅意指日本京都的正南门,更是与“道德”与“罪恶”有关的精神隐喻。罗生门的正反面,分别隐喻着“良善”和“罪恶”,一门之隔,截然不同。同样,张艺谋的《悬崖之上》中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亦是与“信念”有关的精神隐语。在俄语中,“乌特拉”是“黎明”的意思。创作者在影片中不止一次对“乌特拉”这一词汇和语境纵深解读。
影片中有个感人的桥段,张宪臣和小兰站在阳台上,小兰说“乌特拉是黎明的意思”,张宪臣目光沉静地告诉她“天亮了就好了”。影片收尾时,完成任务后,幸存下来的同志站在雪野里,说出如下台词“药片呢?给我”、“我让你活着,看到天亮!”特工英雄互相托付生命,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张宪臣、周乙等人置身险境,生死托付,信念尤坚。心向黎明,向死而生,此中信念,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