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燕云台》里有这样一段剧情,萧燕燕之父萧思温死后,北府宰相一职空缺,因此女里等人提出,应由南院枢密使高勋担任北府宰相,但辽景宗极力反对,不愿意将此重要职位交给高勋。
在真实的历史中,高勋有可能担任北府宰相吗?
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北府宰相是什么?
辽官分为南北,但南北宰相都是北面官
契丹原本的官制是非常简单的,毕竟以前是奴隶制社会,突然跑步进入封建制,在风俗制度上一时跟不上,也是常有的事情。
不过,契丹人擅长从隔壁邻居吸取经全教训 ,很快也仿效汉文化,同时又尊重本族传统,设置了北面官、南面官系统。
《辽史》记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也就是说,辽国的官制是分两种的,属于契丹的事务,比如宫帐、部族、属国这些的政务,都由北面官员管理;而属于汉人的事务,包括州县、租赋、军马这些,则由南面官员管理。
看到这里,也许有朋友就会认为,难怪高勋之前担任南院枢密使,他是汉人嘛,原来管理的是汉人事务。
错错错!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
辽国官制让人糊涂的地方就在于此,虽然有一大串加了南、北的官职,但无论是北院大王、南院大王、北府宰相、南府宰相、北院枢密使、南院枢密使等等,其实他们都是北面官,也就是所谓管理契丹事务的官员,而非南面官,专门管汉人事务。
所谓的南面官,是按照汉人制度(唐制)设置的,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包括三省、六部、台院等,也有三师、三公,同样还有枢密院,但汉人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而不加南、北二字,以此与北面官系统中的南、北枢密使区分开来。
也就是说,剧中高勋原本担任的南院枢密使也好,想要担任的北府宰相也好,都是北面官,管理的都是契丹事务,参与的无一不是辽国权力核心圈的重要问题,足见高勋确是一员重臣,有进一步问鼎北府宰相的资格。
而并不存在高勋是汉人,就只能担任南面官的说法,高勋早就是北面官了,剧中露脸的主角、配角团们,也大多都属于北面官。
北面朝官权力分配
既然南院枢密使并非管汉人事务的官职,同样归属于辽国权力核心圈,那么这个北面官系统,究竟是如何分配权力的?
我们仅以北面朝官为例,暂不考虑部族官、边防官、京官等。
总体来说,契丹以北为尊,所以前面加北的官职,比加南的官职是略高的,而北院、南院之名,是因为“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之南”,所以名为北院、南院。
北衙不理民、南衙不理兵。
也就是说,北枢密院掌管的是兵机、武铨、群牧之政,按照汉制的说法,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掌管的是文铨、部族、丁赋之政,相当于吏部。
而北、南两府宰相,则起到总领作用,虽然地位尊崇,但权力实际被北、南枢密使分薄,后二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权宰相。
事实上,从契丹两府宰相的诞生过程来看,他们起初是部族首领,类似于匈奴的左右贤王,统领诸部,而非汉文化意义上的宰辅之臣。
而真正的辽官中枢机构,其实应该是南北枢密院,尤其是北枢密院。
而北、南两府宰相,如果不能兼任枢密使,对朝政的参与程度将极为有限,而只能以部落首领的身份,成为军国大事的决策团成员。
北面宰相兼任北院、南院枢密使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比如《燕云台》中的萧思温,在景宗上位之后,他便被任命为北院枢密使,继而妆任北府宰相。
成为北府宰相,需要哪些条件?
北府宰相位高权重,但到底有多重,看看他的选任条件就知道了。
根据《辽史》记载,北府、南府宰相的任命,都有世选制度,既:后族世预北府宰相之选,皇族世预南府宰相之选。
换句话说,北府宰相大多从后族当中选任,而南府宰相则多从皇族中选任。
根据相关统计,辽代共有48位北府宰相,其中萧姓38人,耶律姓1人,世系不明1人,汉人8人,而萧姓38人中,明确可考的出身于世选之家的有23人。
而南府宰相共计55人,其中耶律姓26人,萧姓8人,汉人17人,渤海人3人。
这一统计,也印证了上面的说法,后族世预北府宰相、皇族世预南府宰相。
因此,《燕云台》中萧思温担任北府宰相,正是遵循了契丹旧制,他本身就是世预之家出身。
而高勋想要成为北府宰相,在出身上就差了一大截。
当然,从记载来看,汉人担任北府宰相的机会并非没有,韩德让同样是汉人,却既担任过南院枢密使之职,也当过北府宰相。
可见,高勋如果功劳够大、主君足够信任,他也是可以当北府宰相的,只是条件比较苛刻。
北府宰相除了看出身,还要看资历,而最重要的资历就是曾任北院/南院枢密使之职。
比如萧思温曾任北院枢密使,后来兼任北府宰相;而继任的室昉也担任过枢密使(南面官);韩德让则是在担任南院枢密使期间,兼任北府宰相。
而此后辽代的历代北府宰相,有超过1/3的人都有过枢密使或者枢密院高院的任职经历。
而南府宰相也大抵相似,与枢密院关系紧密。
由此可见,北院/南院枢密院,还真是培养两府宰相的摇篮,一旦进入这个机构,就有了入相的资格。
当然,与明代入阁必是翰林的默认规则不同,辽代入相的官员们,有枢密使经历的固然机率会更大,但这并非必备要件,其他高官、勋贵同样有担任北府宰相的机会。
小结:
辽代北院、南院宰相的选任,通常要从出身、资历等方面考虑,条件非常苛刻。
最初实行的是后族世预北府宰相、皇族世预南府宰相制度,不过随着辽国疆土扩大,汉族官员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种世选政策就不再那么牢不可破。
更多的汉人被吸纳进宰相队伍,这也意味着,辽国的任人制度正在发生变化,契丹贵族们的特权在被削弱,汉族人才的能力在逐步开发。
灵活而开放的民族政策,或许正是景宗、圣宗时代,辽国日渐繁荣的重要原因。
#影视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