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到生的意义。”
我想,余华书中的无数次面对亲人死亡的福贵,对生的意义理解得已经非常通透了。
福贵一生可谓是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父亲被他气死,母亲病死,妻子、儿女、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福贵的女儿凤霞的死亡。
凤霞是福贵的大女儿,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聋哑人。
在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苦痛之后,凤霞嫁给了二喜。
婚后的凤霞和二喜,恩恩爱爱羡煞村里的乡亲们,人人都说凤霞好福气,遇到了会疼人的二喜,又夸二喜好运气,娶到了漂亮又贤惠的凤霞。
并且没多久,就传来了凤霞怀孕的消息,生活似乎越来越好了。
二老那个高兴啊,好多年没有真正笑了,这次真的很开心。
凤霞临产那天,医院里全部是年轻的女娃子,没有老大夫,一打听,原来医院里的老大夫都被扣上了“帽子”关进了牛棚,所以医院里只有“红卫兵”了,他们是一群没有经验的学生。
福贵不放心,就让女婿从牛棚里拉了一位有经验的老大夫前来,但这位大夫三天没吃饭,一下子吃了福贵买的七个馒头,又喝了些水,膨胀的馒头差点挤爆了他的胃。
可笑的是这位大夫居然因为吃的太饱,在凤霞生完孩子大出血的时候,没有招呼过来。
孩子倒是生下来了,是个男孩,可是凤霞死了,是谁害死了她?不是大出血,不是没经验的护士,也不是不能动弹的老医生,而是那一段肮脏的岁月。
在那个社会,人命跟人命之间是不同的,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自然不会花大价钱去救你。
福贵把女儿的尸体草草处理了,也没有想过要去告医院,因为他知道告了也没用,又不是死了自家孩子,谁会管他的死活,那个社会,就是这个样子。
在那个年代,经历过福贵这样悲惨的一生的多如牛毛,他们经历了天灾人祸和兴衰动荡后并没有走向绝望和崩溃,而本能的迸发出执著的求生欲——活着的意志史。
“好好活着”成为福贵跨越死亡,跨越时间的唯一办法。当这一信念根深蒂固时,或许就没有任何一种苦难可以把他压倒。
福贵让我看到当时中国最底层农民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灰暗世界尚存的乐观态度,心疼的同时是敬佩和反思。
更体会到什么叫做“人是为活着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不论活着有多么痛苦,都要活下去,不光是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也是为了生命本身的承诺。
在这本故事中,余华用冷漠的口吻讲述了中国动荡而多变的时代和富贵侥幸又苦难的人生,通过人物一个个的死去,来彰显底层小人物各自难逃的命运。
美国《西雅图时报》2003年11月28日:能塑造一个既能反映一代人、又代表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人物,堪称是一个罕见的文学成就。作家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活着》中做出了这样的成就。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
余华凭借这本《活着》,共斩获了9个大奖,此外还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有人曾问张艺谋他拍的最好的电影是什么?张艺谋毫不犹豫的说:“活着”,张艺谋只是把《活着》中的十分之一拿出来拍成了电影。
从发行之日起,这本书已经卖出去几千万本,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生命不分贵贱,福贵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经历了异于常人的艰难困苦之后,依然选择活着,他的活着,依然困苦,也有无奈,却很坦然。无数读者说,身处绝望之时,从这本书中获取了希望。
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那么我建议你看看,人生在世上,苦难不可避免。关键是你要有面对苦难的勇气。
看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自己曾经受的那些风霜,不过是幸福人生路上的一点点缀罢了。
这本《活着》现在仅需28元,也就是一顿饭钱,喜欢的朋友们点击下方商品卡购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