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自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开科取士,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停止科举,258年间,山东共出了6个状元。他们是聊城的傅以渐、邓钟岳;济宁的孙如谨、孙毓桂;潍县的曹鸿勋、王寿彭。六个状元,分配三县,巧呀!更奇的是傅以渐是清朝开国状元,而王寿彭则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状元,除了下一科甲辰由刘春霖唱收台戏外,他也算是压轴的了,所以称之为山东的末代状元当之无愧。
但是王寿彭生不逢时,虽然中了状元,由于他正赶上大变革的时代,所以才演出了他人生的一幕幕悲歌。
早年经历
这位末代状元王寿彭,字次篯,一字述亭,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十二月初三生于山东莱州府潍县南关(今潍坊市寒亭区)。这个潍县曾因为郑板桥做过县令而远近闻名。城里有一条曹家巷,因为清朝年间先后出过两个状元,也叫状元巷。
这里还有个两个牌坊的传说:早先曹家巷上除了几间店铺,还住着曹王两姓的人家。巧的是,曹姓家族的曹鸿勋先中了状元,曹家理所当然在巷口上立了牌坊。那时,才八九岁的王寿彭,尚是个顽童,但他自小聪颖过人,很不服气地问曹状元:“此乃曹王两家的伙巷,你中状元在此立了牌坊,日后我中了状元咋办?”虽然人小话狂妄,但也在理。新科状元曹鸿勋听后,不加思索就慷然答应说:“牌坊上立牌坊啊!”
王寿彭本是一个寒士,那时寒士想求出身,只要抱着书本死啃,一旦取得科名,青云直上,便脱却襕衫换紫袍,一举成名天下知。然而未能登堂入室时,王寿彭乃穷秀才一个,也是非常尴尬的。后来,无奈之下王寿彭跑到了济南混穷,想谋个吃饭的差事。也巧,有个河南人叫朱猛,以候补知府身份,在历下候缺,他家里想请个教师,教几个幼年子女,每年束脩也就十余两银子。经人介绍,王寿彭应聘到朱家就馆,总算有个住宿供膳去处,王寿彭也乐得去做。学生的功课简单,教学之余,他继续用功,拼命练习黑大圆光的馆阁体楷书,好待秋风一动,再去一搏。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寅科乡试,王寿彭踌躇满志,前去应试。这时已废除八股文,改为试策论。王寿彭用他黑大圆光的字体答完了卷子交上。恰巧,他的卷子分在考官徐际春房中,徐看过他的文章后,感觉不甚满意,原不打算推荐给正副主考,正想另觅一本卷子。看看他的字,着实写得圆匀秀劲,心里便犹豫起来。同卷官见他犹豫不定,问他怎么回事?徐便把王寿彭的卷子给他看了,这人说:“这篇文章是平常,字呢,却是馆阁体一路,最合于殿试朝考的,这人如通过乡、会试两关,翰林准有希望的,老兄做成了他,将来也是个翰苑门生呢!”徐际春想想也有道理,遂提起笔来,加了批语,把他推荐上去。结果,王寿彭就这样中了第三十五名举人。
意外中状元
第二年癸卯,清政府举行的辛丑、壬寅“恩正并科”会试,为的是光绪帝三十岁万寿大典,是为癸卯科。因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的贡院被毁,只得借在河南省城的贡院举行。这一科参加会试的举人共三百零六名,第一名会元为周蕴良;第二名为田步蟾;第三名为杨兆麟。王寿彭是中了第三十七名贡士。会试放榜在四月,贡士看榜后,又忙着迎接殿试。接着王寿彭参加了五月二十四日举行的殿试,应殿试的共三百五十名,包括前几科补考的四十四名贡士。
且说会试结束后,同考生中有位湖北江夏籍的王葆清,号爵三,是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的乡试解元,参加了这次癸卯会试,中了第二百三十九名贡士。出闱后,十分疲乏,回到寓所,倒头便睡。朦胧间,似乎觉着在路上闲逛,隐隐听说开了天榜,他下意识地跟着上去凑热闹,蓦地听见鸣锣开道,远远地旗牌伞扇金瓜钺斧,簇拥着状元游街,在状元帽上嵌着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王”字,中间一个看不清楚,第三个却点画分明是个“彭”字。他正待仔细看,忽然给同寓的朋友叫醒了,原来却是一梦。这王葆清为求应梦,遂于殿试前呈请更名为“王彭”。
那个时代,在殿试中,向来有个揣摩的不良风气,作为规定名次的先后,这回真揣摩到家了,王寿彭沾了姓名的光,同时也因为他写的大卷子颇占便宜。这次殿试的读卷大臣,因为明年甲辰是慈禧太后七十大寿,都想得到一个名字中带有福禄寿喜的定为状元,给慈禧太后来个好兆头。而王寿彭的名字,既有一个寿字,下边的彭和他的字次篯,更是命长八百岁的彭祖篯坚的篯,王寿彭三个字合起来,又隐隐含有天子万年的吉兆。
王寿彭的卷子自然就被读卷大臣排在了前十本试卷的最上面呈了上去,大概光绪帝也是为了讨吉利,以博得慈禧高兴,所以也没有抽换。慈禧太后“钦点”甲第时,一眼看见“王寿彭”三字,“龙颜”大悦,为取“寿齐彭祖”的吉祥之意,毫不迟疑地点了王寿彭。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状元就这么诞生了。五月二十七日引见前十名贡士,二十八日举行传胪大典,第一声首唱出的是一甲第一名王寿彭,随唱一甲第二名左霈,一甲第三名杨兆麟,二甲第一名黎湛枝等等三百多名。
王寿彭做梦也梦不到居然大魁天下,当听到状元是自己的名字时,惊喜失措,紧张得哈着嘴,答不出声来,还是他山东老乡的京官代应了一声:在!连推带拥,把浑淘淘的他簇拥了出班,由鸿胪寺引到了螭陛之前,战战兢兢跪倒听旨。这事在他的潍县老乡,也是翰苑陈恒庆所著的《归里清谭》中,曾有记载,说是:“王寿彭传胪时,予正仕京曹(按陈为光绪十二年丙戌进士,为工部司员,后升御史、给事中,简放知府),俗例:同乡有应殿试者,京官必携荷包、忠孝带等,以备前十名引见备用。是日辰初,读卷大臣,鱼贯进内,至辰刻,大臣手捧黄纸自内出,立于乾清门丹陛上,高呼曰王寿彭!王惊喜失色,同乡京官乃为代应曰在此。乃为之整衣,佩荷包及忠孝带,扶上丹陛,肃立大臣之后,俟前十名以此传齐,乃带领引见……”
殿试之日,王葆清也是抖擞精神,做好了准备,志在夺魁,哪知道金榜揭出第一甲第一名是王寿彭,改名为王彭的王葆清,名列二甲,或许是因为到底差了一个字吧,抱憾与状元无缘。这件事后来他对人说起后,传遍了京都,大家都认为科名都是注定的,不是改个名所能达到的。
而在王寿彭的家乡潍县,关于他中状元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殿试的时候正值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因为寿彭之名有“寿比彭祖”之吉祥,慈禧遂钦点了恩科状元。众学子不服,议论纷纷。慈禧见状又令考官发了一张纸条,要求每个考生写名人一百个,谁先写完谁为胜出。纸条一拿到手,众考生人人都急不可待地写了起来,只见王寿彭几笔挥就很快呈了上去。考官展开一看,上书八个大字“七十二贤,二十八宿”。他的意思是孔子七十二位有成就的弟子,和二十八位传说中的神仙,慈禧对此十分欣赏。对于他的机智,众人也都服了。
事后,也有人说王寿彭中状元实属偶然。王寿彭就写打油诗一首予以辩驳:“有人说我是偶然,我说偶然亦是难。世上纵有偶然事,岂能偶然再偶然。”
官场走一遭
且说,王寿彭在得中状元后,顺理成章地授翰林院修撰,一步登天。经过大考,也以最优等成绩外放,实授湖北提学使,由正六品升为正三品的官等,一来沾状元二字的显名,二来也是他会试时的恩师荣庆正任学部尚书,对这位高第门生,特别提拔的缘故。
在他出京之时,山东是必经之地,他便衣锦荣归一番,从天津乘轮船到了烟台上岸,回到潍县。据说,衣锦还乡的王寿彭还找人精心设计,真的在巷口的牌坊上又修了一个牌坊,成为老潍县一景。
然后他再折转济南,用新授湖北省提学使的大字衔名红帖,到处拜客。三年前,在济南教读时的旧居停朱猛,仍是候补知府在历下,听说王状元到了,便带了儿子朱彤叩见,接住家里,盘桓多天,又隆重地筵宴一番,才恭送他走马上任。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王寿彭曾随载泽、端方五大臣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实业、教育等,回国后写了《考察录》一书,也是风光一回。这次出任湖北省提学使,王寿彭更是信心满满,干得风生水起,他曾创办“两湖优级师范学堂”,为湖北培养了一批教育人才。他在兼署藩篆期间,创立预算制度,并制定学款独立章程,使办学经费专款专用,为全国之首创。由于王寿彭在湖北提学使任上干得很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猝发,其仕途或许能再上层楼。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民国后,时为总统的袁世凯因王寿彭是状元,让其任总统府秘书,只不过写写画画,题题匾额而已,没有参与机要,故有人嘲笑说,王状元是“书而不秘”。虽然民国总统频繁更换,而王寿彭以状元头衔,在秘书位上岿然不动。
出任山大校长
尽管王寿彭官场不得意,一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是自从王寿彭遇到了“狗肉将军”张宗昌后,总算是时来运转,在他的老家山东发挥了一回作用。
1925年,张宗昌督鲁,他虽然是大老粗,居然留心延揽人才,佐理省政。恰好教育厅厅长出缺,挑来选去,都不合老张的心意。他的脾气又是毛躁得很,找不到人,便发狠道:“俺就不相信,俺山东一百单七县里头,就找不到一个教育厅长来!赶紧地找!”左右幕僚,窃窃私语,照督办指示的标准,除了曲阜孔圣人后裔,只有潍县的王状元了。张宗昌一听:“你为什么不早说?孔圣人后代俺是搬不动的,状元是天上文曲星下凡的,他生来就是文章魁首,这个资格太恰当了。”他的左右便接过说:“王状元前清当过湖北提学使,就等于今日的教育厅长。”张大喜,立即请来了王状元,任命他为山东省教育厅厅长。
王状元就职之日,身兼鲁省军政首长的张督办,自然要有一场训话:“俺山东是孔圣人之邦,尽管别的地方有人不敬孔圣人,不读圣贤书,要把线装书抛到茅厕坑里去,俺山东可不准行的。所以俺特地从北京城里把你这文曲星搬回来,要帮俺把山东全省大中小学好好整顿一番。小妞大姑娘到头嫁人做媳妇,不读经书倒也罢了,男学生不饱读圣贤宝训,那怎么行?你老就职之后,要切实地干,切不可让一般年轻学生胡为乱搅,应以尊孔读经为第一要义,人人照着孔圣人的道理办,准没错。”为了尊孔,孔圣人老家的曲阜文庙,不能不装修一番;为了读经,需要重新镌印经书。王寿彭就这两件事汇报上去,得到了张宗昌的大力支持,陆续办成。
后来山东大学开办,张宗昌说:“校长应该要学问最好的人来当。”而在他心目中,学问最好的当然莫过于状元,于是又令王兼任山东大学校长。张宗昌告诫王寿彭:“山东是圣人之邦,学校须以尊孔读经为要旨,我因为你是状元,乃饱读圣贤书者,故让你来当这个校长。你可要好好干,不能让后生小子离经叛道啊。”而王寿彭本来就是不懂新学的保守派,又有督军的命令,所以在处理校务时,不免与时代潮流相悖,有时他要求每逢开学典礼及孔子诞辰,全校师生一律长袍马褂,由他带领向孔子神位行跪拜叩首礼,类似的守旧举措使学生怨声四起。不过据曾在山东大学附中读书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回忆,他得到过王寿彭的题字,王甚至还称季羡林为“老弟”。从这一点看,这位状元校长对学生是没有什么架子的。
这个故事是这样:当时季羡林15岁,就读于山东大学附中。那时的季羡林还很贪玩,不知道用功,但是素有写作天才的他,有一次他的作文引起了轰动,竟然被誉为“全校之冠”。为了激励学子们勤学上进,校长王寿彭曾公开承诺,谁要是连续夺得两个全校甲等第一名,他就给谁写一幅字。季羡林的好胜心被王校长的诺言给激活了起来,一改贪玩的习惯,开始用起功来,学习成绩到了期末真的夺得了甲等第一名。第二学期,他又得了甲等第一名。王寿彭还真信守诺言,亲笔题写对联一副,赠给16岁的高中生季羡林:“能将忙事成闲事,不薄今人爱古人。”并盖上了“王寿彭印”和“癸卯状元”两枚印章。另外又给季羡林写了一个扇面,把清代诗人厉鹗的一首诗恭录在上面:“净几单床月上初,主人对客似僧庐。春来预作看花约,贫去宜求种树书。隔巷旧游成结托,十年豪气早销除。依然不坠风流处,五亩园开手翦蔬。”在扇面末端,王寿彭题写:“录樊榭山房诗,丁卯夏五,羡林老弟正,王寿彭。”
一个教育厅厅长兼大学校长如此谦虚,可想而知对季羡林鼓励有多大。不久,季羡林就开始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小说和散文,从此走上了文学和学术之路。
无言的结局
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王寿彭又遇到了北伐,命运就此彻底改变。北伐革命军入鲁后,驱走张宗昌,省政解体,北伐军下令通缉张、褚余孽,王状元的大名,也在通缉之列。王状元与各厅长也各自奔避,从济南逃到天津,又从天津奔往大连,情形相当狼狈。
1929年夏间,王状元曾气愤得要自杀。因为他在山东教育厅厅长任内,辛辛苦苦,积存了七八千元的一笔款子,本带着逃命,后存入了大连的日本正金银行,每月取些利息活命。后来因听到国内“通缉归案法办”的命令,经人解释后,已松动了许多,他在大连住不惯,有意迁回天津居住,就向正金银行提取存款,哪料银行给以张宗昌在山东所发的军用票一束。他愤懑日本人的刻薄,大吵一顿,气急之下,回到寓中,越想越不甘心,解下裤腰带自缢寻死,幸被家人发觉,把他劝住了。家人不干了,向银行交涉,正金银行当局也怕闹出人命,说是误会,状元存款侥幸珠还。有了这笔钱,才得以带着家眷到天津定居。
就在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北方民间正是祭灶之日,王状元突发心脏病,跟着灶王爷上了天,那天正是1930年农历一月二十三日,寿终56岁。
王寿彭的一生,可谓坎坷至极。他平常工书法,颇有名气,时人以得其片纸只字为荣。在家乡留有不少墨迹,以楹联、匾额、题扇居多。曾为西南关五道堂“仙师庙”题名并书“仁术博施能济众,虔诚祈祷自蒙庥”。当年“山东大学”的校牌即为他所书。现在潍坊市博物馆存一刻石,即清末进士陈恒庆为曹鸿勋临《九成宫醴泉铭》作跋文,由王寿彭所书。他的著作除《考察录》外,还有《靖盦诗文稿》。
来源:各界杂志2020年第1期
作者:刘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