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一部良心制作,场面大气恢弘,精彩无数。
只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个片中的某个早晨,天色阴沉,其后下起了密密细雨。此时的汉景帝无比的伤感,因为就在这一天,是他亲自下的令,腰斩自己的老师晁错。在依依惜别之际,汉景帝悲从中来,情不能已......
晁错,一个有才华的人,收获了太子这个强力粉丝
晁错,出生年份很特别,是公元前的200年,当时汉朝刚刚建立。虽然查不到具体的家世,但可以确定的是,此人家世不赖,早先学习法家思想,这造就了晁错非凡的分析能力和实用主义。
后来,晁错又专门去学《尚书》了,这是儒家的经典思想著作。不过,学习《尚书》是公家派出来的,属于公费学习。跟随的大师也很出名,他就是“伏生”,这是当时的一个大家,年龄比刘邦都大,但学问更大。
学习儒家归来,晁错更加受重视。
汉文帝一看,这小子有辩才,有思路,懂分析,那就辅导太子吧!这是好事,帝师,这是个无比拉风的职业,也是个非常有前景的职业。
从成为太子老师那一天起,晁错的人生就开始变化。因为,太子刘启无比欣赏这个老师。
而晁错,对于这个学生教得特别用心,还写了文章给太子,名字叫《言太子宜知术数疏》。文中,告诉太子如何治理国家。这样尽心尽力的老师,刘启是喜欢的。慢慢地,学生刘启成为了晁错最大的粉丝了。
太子成为粉丝,这是多大的造化啊,因为将来是要登基的。如果太子登基了,晁错的前程就会迈向无尽的辉煌。
晁错的才华展现和政治主张,成了晁错悲惨命运的开端
晁错并不是一个只读圣贤书,只教学生的老师,他有自己的抱负。
一个有抱负的人,最怕的就是虚度年华,最渴望的就是展现才华。
在文帝时期,晁错就开始了各种建议,他希望能给帝国带来更多的帮助。这些建议中,有提出如何抗击匈奴的,比如《言兵事疏》,指出应该“以蛮夷制蛮夷”,提倡使用最精良的器械,采用最好的训练,选择最好的将士。不过,对于晁错提出的这些建议,文帝就是点点头,并没有多采用,原因很简单,执行到位不容易,最关键的是,这是一个书生写出来的建议,缺乏实践。
建议中,还有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到边境,进行屯垦戍边的,比如《守边劝农疏》。对于这建议,汉文帝采纳了,效果还不赖。
但晁错最出名的主张还是“削藩”,这和另外一个大才子贾谊主张基本一样。当年,贾谊很受文帝重视,不过每每谈到“削藩”时,文帝就开始装糊涂了,开始问神鬼之事了。于是就有了“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故事了。
晁错,一直主张削藩,早期文帝更看重贾谊,因此晁错的机会并不多。后期,贾谊病死,晁错仿佛接过了贾谊的枪,继续建议削藩,只是汉文帝继续不采纳,继续假装糊涂。
文帝自然有文帝的考虑,但人总归要老。终于有一天,文帝离开了人间,那一年是公元前157年,享年46岁,年龄一点都不大,在年富力强时,走了阴间,有点可惜。
文帝死了,景帝上位,看似晁错的机会来了,实际上是晁错的末路到了。
晁错建议“削藩”,看似是好事,却惹祸上身
削藩到底对不对?看似有些道理,毕竟各诸侯王的实力越来越大,最后会出现“尾大不掉”现象,当地方实力足够强时,中央朝廷头就疼了,中央朝廷就要塌了。正所谓“窃国者诸侯”。
周朝的倒下,不就是诸侯的强势崛起导致的吗?商朝的崩塌,不就是类似诸侯的西周崛起干的好事吗?所以,削藩是有道理的,只是削藩之事非常难操控。
文帝不听晁错那一套,认为时机不成熟,但汉景帝却很认可晁错那一套,认为削藩事关汉朝国运。
公元前154年,也就是汉景帝三年,景帝终于在晁错的忽悠下,开始削藩了。
当时的情况是,吴国很强盛,楚国也很厉害。在听到削藩的消息后,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开向都城。
这样的结果,汉景帝想到了吗?想到了,这是最坏的结果,汉景帝没有躲掉。
但是,汉景帝没有想到的是,七国联军非常彪悍,中央军根本就不是对手,眼看着联军层层推进,该怎么办?危险渐渐来临,一个搞不好,皇帝就要换人了。虽说都是刘家人,但刘濞可不是刘邦之后,而是刘邦的侄子。江山危急,风险重重。
初时,晁错也慌了。冷静 又冷静,他坚持主张不低头,继续改革,并且希望汉景帝御驾亲征,他在京城给皇帝做后勤和管理。这有点效仿刘邦和萧何的意思。
但是,汉景帝明显不同意晁错的这个建议,并对晁错有些 意见了。
无奈之下,汉景帝请教袁昂,因为老袁曾经当过吴王刘濞的丞相。老袁的意见很简单,既然七国是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来的,只要杀了提出削藩建议的晁错,事情就结了。
杀还是不杀?汉景帝很矛盾。
晁错是死在了自己的改革上
一个下属的生命重要,还是江山重要?这是一道送分题,肯定是大局重要。在万般痛苦中,汉景帝选择了处死晁错。
晁错死了,真能挽回大局吗?不见得,因为刘濞早有反心,晁错死不死都不重要,晁错的死只是一个发兵的借口罢了。
但汉景帝必须杀晁错,目的有三个,一是杜绝七国的借口,让七国原型毕现;二是可以让朝廷中的各派一致对外,团结起来;三是明确形势,让矛盾彻底暴露,不存任何侥幸。
晁错一定要死,最后确实也死了。有点可惜,有点遗憾。
其后的汉景帝,任用了周亚夫,吹响了反攻的号角,在上心同心下,吴楚之乱被平了,汉初最大的一场内部危机就这样被解除了。而晁错却成了绝对的牺牲品。
晁错可以不死吗?可以。只要汉景帝够坚定,对于改革够坚决,再任命周亚夫等人征伐,吴楚之乱还是能平的。只是,汉景帝不够自信,需要用晁错的血唤起朝廷内外一致对外的决心。
晁错还是有点急了,曾经在他建议削藩之前,他家老爷子来了,结果劝说无效。
在事情发生后,晁错又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建议欠考虑,被人当成了把柄。晁错的死,在他的建议“削藩”被采纳后,基本就定了。
改革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不容易,古代也不容易,因为会牵扯到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晁错的死,就是因为诸侯王的利益要收回,所以就爆发了造反运动。
汉景帝的改革,最后算是成功了,但晁错最终还是沦为了替死鬼,也许这就是汉景帝改革的代价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晁错应该早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毕竟要搞这么大的事情,又怎么会没有牺牲呢?晁错的死,最后成全了汉景帝,成全了西汉后来的一百多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晁错的死还是很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