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能让苏轼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论述,足见其人之不凡,鲁迅曾曾赞誉晁错,“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也。
晁错可以说一生尽忠汉朝,景帝时同姓诸侯势力越发强大,晁错为巩固景帝的中央权力提议削蕃。上疏《削藩策》,强硬消蕃,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最终决议削蕃,削蕃令下达后十多天,吴楚等七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共同造反。事情发展到这里一切都算在意料之中,苏轼评论晁错受祸有以取也的因由正在晁错的下一步行动中?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以辞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也,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我能把天下的祸乱引出来,我也要能把这个祸乱平定,这样才能让天下信服。七国叛乱起兵之时,景帝和晁错商量出兵,晁错直言让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这下可好,你捅个大窟窿闹半天不会堵呀,最后让我冒着生命危险去收拾烂摊子,你自己偷偷躲在后面。景帝此时对晁错应该是失望的,而且很后悔听了晁错的计策。此时袁盎献计说:“斩晁错,绝七国起兵之名,恢复七国封地,没七国造反之由,其乱自消”。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换取七国退兵。
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晁错一意削蕃,这个风险有多大是谁都知道的,他的父亲就曾多次苦劝,劝解无效后自己服毒而死。景帝也是知道晁错忠心耿耿、一心为自己着想,所以估计也不敢或不愿意面对晁错,连杀晁错都是骗过去的,一个皇帝要杀一个大臣还需要用骗的手段,可想景帝的内心也是极其矛盾。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说要上朝议事,当车辆经过东市时,中尉停车喧读诏书,以至于晁错在受腰斩之时还穿着朝服。不知晁错临终之时会是什么神情,又在想些什么。
也许自己带兵出去平定七国的叛乱更好吧,让皇帝坐守后方提供支持,没准我可以把七国军队打败让天下稳定,让权力集中到中央来。也许……,我也不清楚此时晁错做何想,一切都晚了,自己死了。更可惜的是自己的死什么也没有换来。
唯其欲自固其身,而天下不悦,奸臣得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晁错之后,在武帝是主父偃上《推恩令》,才最后平和的解决了蕃镇问题,晁错的《削藩策》和主父偃的《推恩令》都原自贾谊的《治安策》,以后我们在慢慢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