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这个名字,在中国古典文化圈中算是相当知名。他的知名既不是像诸葛亮一样封侯拜相,也不是像李白苏轼一般文采绝世,而是在于一个"趣"字。
在这点上,他有点像明末清初的文化大家张岱。张岱生平爱玩,品茗、听戏、赏月、看人……样样不在话下。沈复也爱玩,受了明清之际交游风气和性灵思想的影响,他对生活投注了极大的热情,种种不经意的小事,在他眼里都充满着丰富的趣味。
张岱写了《陶庵梦忆》,沈复则写了《浮生六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书中有一篇《童趣》,就节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在这本回忆体散文中,他回想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见闻,而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则是他和自己的妻子芸娘相依相伴、至真至诚的爱情。
芸娘名叫陈芸,字淑珍,是一个贤惠而又风趣的女子。她自出生起就很聪慧,刚说话的时候,听大人读《琵琶行》,她脱口便能吟诵。
陈芸四岁丧父,家里只有一个母亲和一个弟弟,生活相当贫困。等她稍微大一点,就已经能用女工养活家人,甚至供弟弟上学。芸娘不仅善于持家,而且聪慧不输男子。她本是不认字的,有一天她看到《琵琶行》一书,便和自己童年时候的吟诵对照起来,从此就识了字,在刺绣养家的闲暇时候,慢慢还学会了吟诗,并能写出相当出色的句子,比如"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俨然一个小才女。
沈复13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芸娘,彼此两小无猜。沈复主动对自己的母亲说:"如果以后您为我娶媳妇,我非她不娶。"沈复的母亲这时也对芸娘十分喜爱,两家从此便缔结了婚姻。
再后来,两人见面多了起来。芸娘十分勤俭,心灵手巧又而气韵独特。她"通体素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一种缠绵之态",十分惹人爱怜。
有天晚上,沈复觉得饿,下人拿来了枣脯,沈复觉得太甜了吃不惯,芸娘就悄悄拉着他的袖子带他进到里屋,只见里面藏着暖粥还有几个小菜。正在这时,芸娘的堂兄在外面呼唤芸娘,芸娘赶紧把门闭上,说我已经睡了,但堂兄还是溜了进来,正巧撞见沈复在偷偷吃粥。堂兄便笑着调侃芸娘:"刚刚我跟你要粥的时候,你说已经没有了,原来是专门藏着等着招待你的夫婿呀!"芸娘听了此话,顿时十分窘迫,沈复也觉得尴尬不已,全家都忍不住笑话二人小儿女态。
两人婚前的相遇交往,可谓是羞涩中又带着甜蜜。而这种状态在婚后依然持续着。沈复和芸娘不止是夫妻,也是密友,两人无话不谈。
芸娘作为新妇,性情尤其温和,从来都没有生气过。别人跟她说话,她也总是微笑。芸娘对父母长辈都能做到足够的尊敬,对下人也能和睦相处,一切都井然有序,没有一点过错。
沈复偶尔有事情出门,两人久别重逢,不由你浓我浓,梦魂潦倒,感情更是亲密。他们两人可以一起谈论诗词古文,当沈复课书论古、品月评花的时候,芸娘也能陪着他一起。
两人既能一起玩,也能一起笑。
芸娘爱字画,喜欢文艺,在诸多方面都与沈复一致。她甚至还能"察眼意,懂眉语"。两人能做这样的知己式夫妻,实在是羡煞旁人。
芸娘身为女子,思想不免守旧,但很多时候她也颇为大胆,比如竟能女扮男装,陪着沈复走访名山胜迹,傲游天下,与丈夫共享沧浪风景,着眼天地之宽。这样的一位妙人,着实是可爱又可敬。
但情深不寿,是谈及沈复和芸娘时,永远也避不开的话题。
芸娘很早就离世了,据推算,应当是在她41岁左右。而芸娘的命运其实一直都有预兆。
沈复写这本回忆体散文,从落笔开始,就含着自己对命运的反思和感叹。因此从芸娘一出生,写出一些凄然的句子,遇到一些恐怖的情境时,沈复就已经觉得这是白头不终的征兆。
这里面当然含着不少封建迷信思想,但在200年后的我们看来,其中有一些认知未尝没有道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环境影响命运。芸娘自小颇识大体,未出嫁前,她就一人供养全家,自己一直处于奉献的地位。出嫁后,她谨小慎微,生怕自己的行为落下话柄。她一心服侍丈夫,有时候将自己置于很低的地位。她的这种以自己为末的性格,在很多时候,注定了她是被忽视和欺负的那一个。
而芸娘的这种性格,除了由于她四岁丧父,家境贫寒的出身之外,少不得有封建时期女性地位低下,不得不受诸般规矩束缚的影响。
芸娘的去世是因为生病,而由生病到离世,最根本的原因一是没钱治病,二是心绪不佳。这两点直接导致了她病情的恶化。
在《浮生六记》的第三卷《坎坷记愁》里,沈复将芸娘的病情如何一步步严重,直至最后无可挽救……讲得足够清楚。
从局外人的思路来看,芸娘的死和沈复一家有的直接的关系。
也正是因此,不少读者初读《浮生六记》,都觉得芸娘这样一个可爱又美丽的女子,在丈夫家受了这么多委屈,而作为她的丈夫,沈复不仅没能帮到他,而且任由她在家中遭受误会,而芸娘又并非天生心胸开阔之人,这些误会和打击,她虽面上不说,但都默默地藏在了心里,直接造成心绪郁结,最终病无可治。
有人说沈复是渣男,就是基于此。
芸娘孤身一人嫁到沈复家,终究是一个外来人。古代的女子不止行为受到诸般束缚,而且很多时候受到误会也无法辩驳,因为沉默恭顺本身就是对媳妇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媳妇和公婆或者丈夫的其他家里人起了冲突,最能在其中起到关键调和作用的就是家中的这个男人。但是芸娘一直承受着公婆的误会,甚至误会越来越深,沈复却并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妻子,间接地导致了芸娘本身没有做错什么,却承受了一切的后果。
这让那些喜欢芸娘的读者,怎能不讨厌沈复呢?
况且,沈复和芸娘的爱情之所以美好,固然也跟沈复有情趣、幽默、对芸娘真心喜爱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在这段感情中,付出更多的毋庸置疑是芸娘。
她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一切重心都在丈夫身上。不管丈夫做什么,她都能陪着一起。甚至沈复也有大男子主义和不讲道理的时候,但芸娘从不生气。她全心爱着自己的丈夫,很多时候会忘记表达自己。
能得到这样知心体贴的妻子固然是人之幸事,但沈复作为自己家庭中唯一能为芸娘说话的人,却在芸娘遭受误会时没有及时帮她解除误会,任由她和公婆的误会一步步加深,更使这造成了芸娘心头的郁结。
因此在我初读《浮生六记》的时候,曾一度为芸娘惋惜。直到后来时隔几年,当自己也经历了人生种种无奈,又再三拿起这本倾尽沈复心血的小书时,才突然明白:很多事情并非一人过错。我对沈复其实是有误解的。芸娘的死,更多的责任并不在沈复身上。
现在客观看来,沈复和芸娘最后生离死别的悲剧,其实有四个主要原因。
其一是缺钱。沈复的父亲"为人慷慨豪侠,急人之难,成人之事,挥金如土,多为他人。"因此自家的孩子银钱都不够用。而沈复在某种程度上也算继承了其父这一点,对于挣钱养家并不在行。最终芸娘生病,无钱可医,甚至还要拖着病体去补贴家用,也为最后的死埋下了祸根。
其二是误会和非议。这又可细分为三件事。
一是写信之事被公婆同时误会:
最开始,沈复的父亲发现发现自家大媳妇会写字,便让她代写家信。后来家里起了闲言,沈复的母亲怀疑是自己的大儿媳妇叙事不当,便不让她再代为写信。
但沈复的父亲后来见到信不是芸娘写的,便问沈复说:"你媳妇病了吗?"沈复当即写信问芸娘,但芸娘并没有回信。沈复的父亲长时间得不到回音,便十分生气地说:"想必是你媳妇不屑于代笔吧。"
等到沈复回去的时候详细问芸娘,想要为她辩白,芸娘却急切地阻止了沈复,说"宁愿被公公责备,也不想失去婆婆的欢心。"竟然完全不为自己辩解。
单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非沈复不为,是芸娘不为。
第二件事是芸娘为公公择妾,被婆婆记恨:
沈复的父亲希望自己在外的时候,能有一人服侍左右。沈复便写信给芸娘,让她慢慢找人,于是挑得一个姚姓的女子。但这件事最后并没有成,而且被婆婆知道了,芸娘处境尴尬,从此"失爱于姑",不再被婆婆喜欢。
第三件事是因为沈复的弟弟启堂:
沈复弟弟曾向别人借贷,请求芸娘为他作保。如今别人催债,沈复弟弟却装作不知,把一切责任推到芸娘身上。芸娘写信给沈复,正巧被沈复的父亲拆开看了。父亲拿此事问弟弟,弟弟只说不知。父亲便认为是沈复的妻子擅自借钱不还,还诽谤自己的小叔,并且信中言语上称及公公婆婆时语带戏谑,是为不敬。
父亲因此事勃然大怒,不仅写了逐书,派人到家斥逐芸娘,还要求沈复带着芸娘从此离家别居,再也不要被自己看到。
此番已经是决裂,这件事给了沈复和芸娘莫大的打击。
所谓嫁人随夫,遇到这般事情,芸娘一瞬间漂泊无依。可幸的是沈复还是对她一心一意,甘愿带着她四处漂泊。其中多亏朋友的相助,两人也算过了一些安稳日子。
但最终又有一件事催垮了芸娘。
芸娘想要给沈复挑一名小妾,明明已经选好了人,且双方已经定下了,对方后来却改变了心意,被别人夺走了。芸娘被人背叛,伤心愤恨不已。她本来就有血疾,此番受人愚弄之后,她血疾大发,形销骨立,很是难熬。
芸娘这时已经有一个女儿,名叫青君,青君的懂事更让芸娘不忍因自己花钱。此时以沈复的资产,养活一家已成问题。芸娘拒绝再求医开药,甚至还拖着病体勉强刺绣补贴家用。她本身就弱的身体,再做如此费神之事,病情自然越来越重。
后来她又被迫与子女青君逢森母子分离,更经历侍女阿双的背叛,一再打击之下,芸娘最终没能撑住,与沈复说起自己一生坎坷,所幸有他相伴,正对深爱的丈夫诉说着"来世",突然间便撒手离去。
从此之后,沈复亦是一蹶不振。他想起来林和靖"梅妻鹤子"的话,自号"梅逸",独自一人把芸娘下葬。
而沈复的父亲,直到芸娘死后,竟然气还未消。
曾经以为是沈复没有担起责任,才导致了芸娘早早离世。其实如今看来,这锅真的不该沈复来背。
封建社会女子为卑的思想,注定了像芸娘这样有着一定个性的女子,难以被亲朋长辈所喜爱。芸娘已经那般谨小慎微,处理事情得当,勤俭持家,连起床都一直坚持早起,生怕被落一点闲话。但她还是因为种种事故,甚至因为跟沈复关系的亲密无间,而招致种种嫉妒与口舌。而这种闲言碎语也影响了婆婆对她的看法。
在误会起来后,又因为她不愿被婆婆厌弃,而在公婆那些隐晦的较量与冲突中选择给婆婆留下好印象,而逐渐被自己的公公所不喜。但婆婆也并非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婆婆,最终芸娘不仅失去了公公的信任,也失去了婆婆的喜爱。甚至在沈复家里还有沈复弟弟这样黑白颠倒的无赖,借钱不还还推到自己嫂嫂身上……这一切都决定了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悲剧。
作为芸娘丈夫的沈复,对这一切并非不闻不问。他想要帮妻子辩白,但是妻子也只能无奈地选择了默默承受。其实就算真的去解释了,依照沈复父母这样的性格,不仅不一定见效,还可能是雪上加霜。
芸娘在沈复心中占据的分量越高,其实对芸娘越不有利。这是属于封建女子的悲哀,仿佛只有默默的低调的隐在男人身后的女子,才能平安顺遂地活下去,不然不只会招致来自男性的批评,还要忍受来自同性的嫉妒。
芸娘死后,沈复一家愈是亲情淡薄。沈复得知父亲辞世,回家奔丧,却被自己的亲弟弟一防再防,怕他是来争夺家产。在沈复主动放弃家产,所有一切都归了他弟弟的情况下,他弟弟还写信找穷困潦倒的沈复借钱。如此凉薄之人,让人看了心寒。
回想沈复和芸娘一生相依相伴,如今却黄泉永隔,这一路走来,他们经受了太多坎坷愁怨。但其中有太多都是不得已,很多事都并非两人的过错,他们夫妻两个大多情况下都是无辜受累,让人叹息。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也一起度过无数欢乐的时光。正如芸娘临死前所说的那样:这一生不管再艰难,他们能有彼此真心的陪伴,就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
沈复写于200多年的《浮生六记》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在书中,作者以深情率真的笔调描述了夫妻闺室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须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尤其是明清时代,描写大胆情爱的诗词文章不胜枚举,但以正常的“夫妻之情”为着眼点的却屈指可数,而夫妻间的情爱,却分明是人类爱情的终极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