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地久天长》中,贯穿始终的一件道具,是刘、沈两家人在公园游玩时的一张合影。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人们都还年轻,显得意气风发,两个孩子刘星和沈浩,则穿着干干净净还带着皱褶的白衬衫,扎着鲜艳的红领巾,暖色调的光线,一切显得那么美好。
刘星的意外死亡,成了一切不幸的起点和全部故事的转折点。
家庭,是影片中唯一有意义的共同体,儿子则代表了家庭的未来,更是具有无以复加的重要性,儿子死了,天也就塌了。
中国人是重视亲情的,但家庭和孩子,从来都不是像今天这样,具有“最重要”以至于无法替代的核心地位。
战争年代,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儿打东洋是解放区的普遍现象,有一首民谣这样唱:
“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把他唯一健康的儿子送上抗美援朝战场,并牺牲在那里。
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和亲情并不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人来说,家庭之外的世界,还有更值得追求的目标与生活。
家庭的地位至高无上,意味着中国人的外部意义世界塌陷了。除了家,我们已经无所依托。
02
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一个春暖花开的下午,几个人躲在房间里跳舞。后来高美玉(李菁菁饰)换了一盘磁带,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刘耀军忽然回忆起来:
“那是77还是78年,全国知青大返城,走成的没走成的在分离的时候,都像是生离死别,我们要走的时候,不知谁偷偷唱起这首歌,我们一听都哭得稀里哗啦的……”
回城,按今天的主流叙述,应该是“好日子”的开始,为什么如此伤感?
也许,刘耀军们直觉地意识到,这是大时代的终结,是激情燃烧岁月的终结,是小时代的开始。他们有不舍,有遗憾,也有对新生活不确定性的恐惧,一时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只有痛哭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
还好他们进入了国营工厂。
和今天企业就是一个“领工资的地方”不同,彼时国营工厂,对工人们来说是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不仅是经济共同体,也是政治、文化、生活共同体。更重要的是,国营企业还意味着一套价值体系,赋予职工以生活的意义,“爱厂如家”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工厂,至少和家庭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主要(但不是唯一)是由于国企的存在,中国才解决了近代以来一直无法解决的一盘散沙问题,中国开始凝聚成一块在国际上令敌人生畏令友人尊敬的整钢!
03
《地久天长》中,李海燕也许是最令人厌恶的一个,也是受打击最重,最不幸的一个。正是她,由于担任计生委员,硬逼着第二次怀孕的好朋友王丽云去医院流产,使王丽云因此丧失生育能力,也正是她,对不肯做结扎手术的刘耀军喋喋不休、抱怨不已。
李海燕做这一切时,一直信心满满。她深信自己是最关心好朋友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好,她一点没有觉得这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不幸。
李海燕之所以如此充满信心,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坚信一切都有国企“托底”,根本没有想过有一天国企会消失,而只要国企存在,刘耀军、王丽云夫妇因为流产所可能导致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他们不会老无所依,也不会没有经济来源,更不会无人关心。
但是,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居然发生了——随着打着猩红领带的经理威胁性地用手指敲响麦克风,国企共同体这条大船沉没了,他们全都成了落水者。而由于刘星的意外死亡,好朋友唯一可以依托的家庭共同体这条小船,也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
李海燕无法原谅自己。她觉得自己欺骗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刘耀军、王丽云的一切不幸,都和自己的决定有关,她是影片中唯一一个到死也没有得到解脱的人。
但观众应该是原谅她了,她真的负不了这个责,也不应该由她来负责。
04
《地久天长》,真的要地久天长,我们就需要找回超越家庭的大共同体,重新寻找家庭之外的人生意义。
否则,刘耀军、王丽云的命运就在前方等着我们,养子的回归也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