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风声》的海报上打出了一句宣传语:
“风声之后,世间再无传奇。”
此后十年,果然再无经典谍战片。
12年后,老谋子奉上了一部众望所归的《悬崖之上》,但口碑最后还是输给了当年的《风声》。
其实《悬崖之上》已经算是老谋子近年来的佳作了,很多人(包括我)的观影体验都很不错。
但它似乎又差点味儿。
和同类型的《风声》对比之后,我发现它至少存在两大败笔。
01
《悬崖之上》的第一大败笔,是“人物塑造”。
当年的《风声》,在人物塑造上属于上乘之作。
这部戏的主角有七个:黄晓明饰演的日军将领武田、王志文饰演的伪军特务处处长王田香,以及五个被怀疑是“老鬼”的嫌疑人。
《风声》,2009
影片不仅表现了这七个人的差异性,还表现了他们人性的复杂性。
比如,李冰冰饰演的译电科科长李宁玉冷静,克制,智商高,所以她看起来最像是那个潜伏的“老鬼”。
《风声》,李宁玉
但偏偏,她是最感性,最脆弱的那一个。
黄晓明饰演的日军将领武田甚至不用对她动酷刑,三言两语就击溃了她的心理防线。
作为堂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高材生,秉性也算纯良,李宁玉为什么会心安理得地替伪军做事?
因为她在乎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大是大非、大节大义。
她在乎的,只有“情”。
当得知男友接近她只是为了获取情报,她其实就已经崩溃了。
后来又得知周迅饰演的顾晓梦是“老鬼”,她再度崩溃,因为她害怕顾晓梦也是在利用她。
当顾晓梦说出了那句“我一直把你当姐姐”,李宁玉就原谅了顾晓梦,所以她不仅没有告发顾晓梦,还协助顾晓梦完成了任务。
自始至终,她不在乎顾晓梦是不是“老鬼”,也不在乎她满口的民族大义,她只在乎对方是不是真把自己当姐妹。
李宁玉就像《色▪戒》中的王佳芝。
因为在王佳芝的眼中,易先生是敌是友、是正是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对自己真心?
这样的人,当然不是合格的“地下工作者”,所以易先生从未怀疑王佳芝,而武田也断定李宁玉绝不是什么“老鬼”。
这样的人物,刻画得就有血有肉。
再比如,王志文饰演的伪军特务处长王田香。
他虽然是个大反派,但影片也挖掘出了他的复杂性,而不是将其脸谱化,妖魔化。
身为伪军特务处长,王田香能面不改色地用最残酷的手段审讯犯人。
《风声》,王田香
在一般的影视作品中,心狠手辣、冷血无情就是这类角色的全部底色。但《风声》却能展现其心狠手辣、冷血无情背后的恐惧和懦弱。
实际上,恐惧和懦弱才是他真正的底色。
当司令得知自己的男宠白小年被王田香审讯得奄奄一息,司令怒气冲冲地赶来,一脚将王田香踹倒在地。
此时的王田香一改往日的威风八面,他唯唯诺诺地爬起来,继续毕恭毕敬地站着。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环境中,其实王田香和白小年一样,他们都只是司令眼中摇尾乞怜的狗。
只不过白小年是负责卖萌的小奶狗,王田香是负责咬人的狼狗。
《风声》,司令
而看似高高在上的司令,其实也只是日本人眼中的一条狗。
他原本是来救白小年的,但听完日军将领武田的一席话,他就亲手杀死了白小年,为的是向皇军表忠心。
在这一点上,王田香面临着和司令一样的处境。
王田香是爱慕顾晓梦的,所以当顾晓梦遭受酷刑,他几乎是央求道:
“我是真的想帮助你,
快,我们没有时间了。”
他确实想帮顾晓梦,让她免受酷刑。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恐惧和懦弱,当顾晓梦拒绝招供,他立马毫不犹豫地,彻底地放弃了她,并用最残忍的手段来审讯她。
生活在恐惧中的懦夫,哪有资格和能力去爱人呢?
司令没有爱人的资格和能力,王田香亦如此。
在那个混乱失序的年代,要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要么出卖灵魂、放弃尊严。
有人选择了前者,而他们选择了后者。
这不仅是他们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因为活路太窄,我们没得选。
这就是《风声》的厉害之处,它不仅展现了人物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还展现了其性格的成因——苍生倒悬、民族危亡、尔虞我诈、等级森严的时代环境。
所以故事虽然集中发生在那座密闭的哥特城堡,但我们能从中窥见这些人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窥见世界局势,窥见时代格局。
这就是《风声》所展现的广度和深度。
02
《悬崖之上》中的人物,却要简单得多。
很多人吐槽刘浩存饰演的小兰太过简单,身为地下工作者,她却单纯得像一张白纸,这不科学。
但简单的又何止是小兰?
张译饰演的张宪臣,秦海璐饰演的王郁,朱亚文饰演的楚良,于和伟饰演的周乙,他们就不单纯吗?
其实他们同样很纯,纯得几乎都面目模糊了。
所以张宪臣可以是周乙,王郁也可以是楚良……他们除了名字、性别、年龄和业务能力的差别,在人性层面区别并不大。
当然,在这几个人中,刘浩存饰演的小兰还是要稍微独特一些的。
因为她最纯,纯得就不像是这部戏里的角色。
她不谙世事,却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在苏联接受培训后,组织派她去执行一项重大任务——“乌特拉行动”。
当敌我两方短兵相接,她却自始至终单纯得像一只小白兔,眼睛永远如一汪清水。
《悬崖之上》,小兰
她既没有后悔过,也没有犹豫过,更没有退缩过。
这是小白兔该有的状态吗?
别忘了,在火车上,她是杀过人的,之后又多次死里逃生。
当面临血腥和残酷的处境,小白兔通常会出现两种可能的状态:
第一种可能,是继续当柔弱的小白兔,但眼神是恐惧的,不安的,迷茫的,惶惑的,犹疑的……
就像《色,戒》中的王佳芝,当她第一次目睹同伴们砍死了一个特务,她有了幻灭感,因为直到此时她才发现:原来搞革命是会死人的!
《色▪戒》,王佳芝
第二种可能,是成长为猛兽,眼睛由清澈变得深邃,决绝,中间还夹杂着一丝阴郁和忧虑,就像《风声》中的顾晓梦。
《风声》,顾晓梦
但这两种情况,在小兰身上都没有出现。
她一直就是那只天真单纯的小白兔,动不动哭鼻子,眨巴眨巴天真无邪的大眼睛,最后居然幸存下来,并完成了“乌特拉行动”。
被现实捶打过的成年人都知道,现实不是这样的。
因为在穿过刀山火海走向光明的途中,我们将不可避免地经受无数内心的恐惧、煎熬、犹疑、彷徨。
至于她与楚良的感情,要不是一开头楚良说了句“对不起,我没想到会分开”,我几乎看不出他们是情侣。
一对年轻的情侣共赴战场,最后一个死,一个活,怎么能演得那么清淡如水?哪怕楚良临死前想想小兰那可爱的脸庞也行啊。但他没有,他就那么决绝地,干脆地死了。
难道是革命激情让他彻底忘记了爱情?
同样,张宪臣和王郁这对夫妻,感情似乎也能淡出鸟来。
要不是他们还惦记着找孩子,以及王郁察觉出火车上的记号被篡改过,后来又躲在厕所哭了一阵,我也几乎忘了他们是夫妻。
你看《风声》中顾晓梦和李宁玉的“姐妹情”,多么动人,当时看哭了很多人。
《风声》,顾晓梦和李宁玉
但这样动人的感情,我在《悬崖之上》中居然看不到,所以电影院里的人自始至终都哭不出来。
还有潜伏在敌军内部的我党地下工作者周乙,以及敌方的老金。
两人一个浓眉大眼,冷静沉着;一个贼眉鼠眼,傻里傻气。
正与邪,智与愚,如样板戏般黑白分明。
如果把老金塑造成李宁玉式的不讲大义,只讲真情的角色,和周乙上演一出大时代下的兄弟情;或者把老金塑造成王田香式的复杂角色,影片或许会更有余味。
《悬崖之上》,老金
总而言之,《风声》中的主要角色都立得住,也经得起推敲。
相形之下,《悬崖之上》中的角色就单薄了许多,缺乏人性的厚度与深度,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弱化了。
要不是周乙全程在四个地下工作者之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些人会如同一盘散沙。散得我们几乎都要忘了,他们是两对恋人、夫妻。
《悬崖之上》之所以还能让我们觉得好看,是很多剧情确实不错。
比如开头张宪臣不动声色地试探出接头人是特务,比如四个人在火车上相遇,比如周乙在海报上画勾之后将计就计地为自己洗脱嫌疑。
但很可惜,人物塑造实在是太拉胯了。
好的故事能让我们沉浸在电影中,但好的人物塑造能让我们在离开电影院之后,还不断地去回味。
所以我们才会乐此不疲地去琢磨王佳芝的内心,以及她和易先生的关系;我们也会去谈论顾晓梦和李宁玉的姐妹情深,去体会顾晓梦的决绝,李宁玉的脆弱,王田香的虚弱……
但看完《悬崖之上》,除了周乙脸上的凛然之气和眼中的悲悯,以及小兰不合时宜的单纯,其他人很快就变得面目模糊了。
于和伟饰演的周乙
所以周乙才是这部戏的高光角色。
只是可惜了张译、秦海璐这样的老戏骨。
03
《悬崖之上》的第二大败笔,是结尾。
还是和《风声》对比。
当年《风声》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在影片结尾处,张涵予饰演的“老枪”找到在工厂纺纱的李宁玉,告知其当年实情,所有谜团随即解开。
此时,影片才进入真正的高潮。
《风声》
这样的设计使影片的结构显得完整,精巧。而且因为把悬念留在了最后,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推理的快感。
对比之下,《悬崖之上》的结尾就显得又拖沓,又草率了。
在影片结尾,小兰完成了“乌特拉行动”——找到从日本细菌战基地逃出的王子阳,并将其护送出境。
至于她是怎么完成这项任务的,老谋子也懒得说。
这个结尾确实很草率,草率得让观众觉得自己被敷衍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推理的快感,因为真相早已浮出水面。
真相提前浮出水面其实也没毛病,在《风声》中,我们不也早就知道顾晓梦就是“老鬼”么?
但你总得给我们留点啥小悬念吧,比如,《风声》在结尾处交代的“老鬼”与“老枪”唱的那出双簧,顾晓梦利用身体把信息传递出去,以及顾晓梦留给李宁玉的那段摩斯码遗言。
所以,《风声》的悬念一直持续了到影片的最后。
但同样是悬疑片的《悬崖之上》,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说它的结尾太草率。
《悬崖之上》的结尾不仅草率,还很拖沓。
因为它强行安利了很多光明和崇高。
作为主旋律影片,当年《风声》在结尾也安利了光明和崇高,但它安利得极其干净利落。
《风声》是如何安利“光明”的呢?
几个一闪而过的黑白画面,就把漫长黑暗过后的黎明交代得清清楚楚,真实可感。“老鬼”“老枪”们的牺牲,终于换来了光明。
《风声》
《风声》又是如何安利“崇高”的呢?
李宁玉翻出当年顾晓梦给她缝的旗袍,上面写着顾晓梦赴死前的一段摩斯码遗言——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
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
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
敌人不会了解,
老鬼、老枪不是个人,
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风声》,李宁玉(上),顾晓梦(下)
电影至此结束,而观众的情感共鸣却在此时到达了顶峰。
你看,这“崇高”安利得多克制,多利落。
再来看《悬崖之上》的结尾,就显得太拖沓了。
要不是于和伟全程用演技撑着,他和刘浩存那段漫长的对话就显得更苍白乏味了,两人叽叽歪歪了半天,分量竟不如顾晓梦的几句遗言。
所以,《风声》的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悬崖之上》的结尾,却有狗尾续貂之嫌。
这是《悬崖之上》的第二大败笔。
当然,《悬崖之上》在部分情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那场追车戏,以及张宪臣半道下车去寻找失散多年的小孩,而导致被捕。
但比起以上两大败笔,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04
《悬崖之上》是老谋子的第一部谍战片。
谍战片最讲究的就是讲故事。
要把谍战故事讲好,首先得把故事讲得悬念迭起,严丝合缝;其次,是要展现身处“无间道”之中人物的喜、怒、哀、疑、忧、惧……因为没有什么影片,能比谍战片更能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
做不到这两点,就拍不好谍战片。
但偏偏,老谋子最擅长的,从来就不是讲故事。
因为他最拿手的,是“造境”,是“写意”。
所以《悬崖之上》最出彩的,还是那白茫茫的林海雪原,那月光下静谧的哈尔滨雪城,就像当年《红高粱》中那绿油油的高粱地,那黄色的土地,那血色的太阳……
擅长“造境”的老谋子讲好了《红高粱》这个写意的民族寓言,却没能讲好《悬崖之上》这个写实的谍战故事。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