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 [第29回]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第29回 陈元龙匡奇建功 孙讨逆丹徒遗恨
孙策生平最后一个对手是坐镇广陵的陈登(字元龙)。二人除了各为其主之外,还有私人恩怨。一切都还要回到建安二年五月说起,当时袁术称帝的消息传到许都,汉献帝当即诏令各地诸侯讨袁,尤其是与袁术关系紧密的吕布、孙策。为此朝廷还把吕布念念不忘的徐州牧给了他。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江东三郡在手的孙策只被授予了一个会稽太守,爵位上也只是让他承袭父亲留下的乌程侯。这样安排只说明一个问题,曹操害怕孙策做大。
曹操并不掩饰对孙策的忌惮,在听闻孙策平定江东后,时常会叹道“猘儿难与争锋也”。“猘”是猛犬的意思。与曹操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前吴郡太守许贡,他在落魄之后写了封信给曹操。信中将孙策比作项羽,认为最好的做法是召其入京加官进爵,切不可放任在地方坐大,否则将来必成朝廷之患。孙策在演义中的外号“小霸王”,便是出自于此。应该说许贡的眼光还是很毒辣的,只是这封信并没有送出江东,而是出门就被孙策截获了。
此前许贡在败于孙策之后,前往投奔乌程严白虎。严白虎在弟弟严舆被孙策杀了后,又吓得跑到余杭去投许昭。孙策为了收服江东士人之心,并没有继续追杀。包括会稽太守王朗在东冶被俘后,虽不愿意为孙策效命也没有被怎么样,后来接受曹操的征辟,孙策也把他礼送出境。只是孙策暂时没去解决严白虎、许贡,却不代表不会派人严密监控。
看到许贡在背后捅刀子,孙策派人将他找来对质,后者则坚决不承认。盛怒之下的孙策也顾不上收买人心之事了,当即命人将许贡绞杀,由此也为自己后来被刺埋下的伏笔。
曹操虽然没有收到信,但自会有人报知他事情的原委。孙策在拿下吴郡之后,曾任命了帮他一起拿下吴郡的吴都督尉朱治做太守。问题是这是在孙策还听调于袁术时期做的任命,并没有被朝廷批准。换句话说,当日为刘繇所用的许贡,理论上还是正牌吴郡太守。
许贡的死除了印证曹操的判断,还给了曹操一个空降官员的机会。被空降为新吴郡太守的人大家并不陌生,是曾被袁术任命为扬州刺吏的陈瑀。陈瑀的这个刺史虽然是袁术任命的,但在袁术退入寿春时却拒绝他入城,后来自我感觉不是袁术的对手,才逃回了老家下邳。说起来这件事应该也给袁术留下了阴影,以至于后来不敢去投奔刘勋。
陈瑀还有个身份——陈珪的堂弟。这些经历和关系,都让曹操认定陈瑀是牵制孙策的最好人选。吴郡太守只是第一步,如果陈瑀有本事制约孙策,最终应该能真正得到扬州刺史之位。当然,这些算计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式的诏书还是希望孙策能够与吕布、陈瑀精诚合作,共同讨伐袁术这个叛贼。问题是这点小算盘,孙策怎么可能看不出,并没有接受这个安排,乌程侯的爵位也让给了弟弟孙匡去承袭。
曹操给陈瑀画了个饼,能不能真的上任就要看他自己的本事了。为此陈瑀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屯积兵马于广陵郡最北端的海西,就是差点把刘备饿死的地方。袁术虽然占了广陵郡,但实际占的是淮南部分,地属淮北的海西还不属于袁术的控制区。这也是吕布在面对袁术攻伐时,兵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如果说陈兵海西,还能被解释为准备讨伐袁术。那么接下来的举动,就很明显是针对孙策了。
当时孙策还没有完全降服境内的山越豪强,陈瑀在接到曹操画的饼后,当即派遣使者带了三十多颗印符,前去给祖朗、严白虎等首领封官许愿,让他们在孙策北伐袁术时,出山袭取郡县。同样的事情,袁术在获知孙策拒绝合作后也做了,为的是自己北伐吕布之时,不被孙策操后路。
然而这么大的动静,孙策怎么可能不知道,何况印符传来之时,祖朗已然和太史慈一起归顺。如此授人以柄,孙策便顺理成章的将本应北伐袁术的军队,用在了陈瑀身上。
表面看在徐州作战,身为徐州人的陈瑀会更有地缘优势,但实际上孙策的优势更为明显。之前说过,孙坚在举义兵前就是在陈氏一族的老家下邳做县丞,在当地的人气很高。当时跟他一起从军的本来就有许多徐州子弟。
感觉到袁术对徐州有想法后,陶谦曾非常担心孙策利用这份影响力,帮袁术来取徐州。孙策前去投奔袁术时,曾将母亲暂时安顿在地属广陵的江都。入丹阳募兵时,孙策派吕范前去接母亲回曲阿。结果认定吕范是奸细的陶谦,还把吕范抓去严刑拷打。幸得吕范的门客给力,相救成功方不侮辱使命。
顺便说下,孙策在江都的时候,还成功的说服了广陵名士张㢬做自己的谋士。此外原本避难江东,在孙策平定江东后出山为官的张昭也是徐州彭城人。这两位合称东吴“二张”的徐州籍谋士,后来为孙吴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袁术曾任命过孙策的舅舅吴景做广陵太守。吴景在受到孙策召唤后当即渡江回归江东,再回头用兵广陵完全算是在主场作战。
当年吴王夫差所开凿之连接江淮的 “邗沟”运河,能够在战术层面帮助完成这个进击过程。进入汉代后邗沟已经更名为了“中渎水”,但运输的功能没有变,由曲阿出发的孙策大军,可以在丹徒登船至北岸的江都,过广陵城(今江苏省扬州市)后再经高邮、射阳(江苏省宝应县射阳湖镇),抵达淮河北岸的淮浦,然后再借由淮河左岸支流“游水”兵临海西城下。之所以着重介绍这条水道,是因为后面大家会看到,东吴的对外战争有多么的依赖水路。
由于要坐镇江东防止山越作乱,孙策并没有亲自出征,而是派遣了吕范和另一名叫徐逸的将领北伐(后者有可能是吴景的手下)。袁术正在与吕布纠缠,吴景弃官前往江东时,以当时的常态会把能带走的物资、人口都带走。这意味着现下的广陵几乎已经是一片白地。因此乘船而上的吕范攻抵海西并不会遭遇太大阻力。战役的结果是陈瑀大败,不仅领军将领陈牧被斩,还被孙策方面俘虏了四千人。陈瑀本人则不得不孤身逃往冀州投奔了袁绍。
获胜之后的孙策,并没有就此占据广陵,毕竟现下的广陵太守是曹操任命的陈登。而陈登也不敢前往广陵原本的郡治广陵城就任,而是在孙策退兵后把驻地设在了北部的射阳。射阳城位于又称“射阳湖”的“射陂”之北,是邗沟运河的中继湖。驻军于这样一个节点上,即远离容易受到孙策攻击的长江口,也可在万事俱备时主动发起进攻。
射阳县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
获胜之后的孙策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惩罚,说到底这事是陈瑀挑起来的。曹操虽有意扶持陈瑀,但现下亦很难拉偏架。建安元年,献帝入许时孙策曾入贡许都,表达对朝廷的忠心。建安三年,解决掉许贡、陈瑀的孙策再次派使者入贡许都,并且刻意将贡品增加了一倍,以示自己并无反叛之心。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也只能暂时接受现实,让朝廷下召改封孙策为“讨逆将军”,并授予“吴侯”之爵,算是勉强承认了他对江东的管理权。孙策由此也有一个正式的别称——孙讨逆。
再来说说陈登经营广陵的事。得到这个广陵太守之位的陈元龙任务并不轻松,当务之急是吸纳人口、恢复生产。这个倒是陈登的强项,不要忘记他当日在陶谦下面做的就是“典农校尉”,徐州那时能成为四方归附的一片乐土,与其苦心经营分不开。陈登这个人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加上之前所积累的声名,上任仅一年就把广陵经营得有声有色。
陈登在广陵招抚的最大一支力量是海寇薛州,属下聚众万余户。正因为如此,陈登不仅很快恢复了广陵的生气,还拥有了一支精兵,能够在曹操攻打吕布时充当先锋。而这些力量的积累,最终并不只是为了夹攻吕布。陈登最大的愿望是替朝廷平定江东。陈瑀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孙策的担忧,于公于私都希望能够渡江一战。
当孙策在庐江抄了刘勋后路,并进击黄祖于江夏时,认定这个对手主力尽出的陈登开始行动起来。除了在广陵备战以外,陈登还和当日的陈瑀、袁术一样,暗中派人去给江东的豪强封官许愿。此时孙策已经在江东经营了三年多,临近平原地区的山越都已被招抚或者剿杀。因此陈登的联络对象只有严白虎的余党。
严白虎的余党有没有胆做内应还两说,但孙策肯定是知晓了陈登的小动作。从战略角度来说,孤军千里的孙策也是时候回军了。毕竟庐江刚刚拿下来,豫章还不是自己的地盘。刘表在荆州势大,只有这两块地方的统治稳定下来,尤其是把吴头楚尾的豫章坐实,才有可能与之持久战。
为此在回军江东的路上,孙策派出虞翻前去劝说其归顺。前面说过,华歆是个很有见识的人,不会将自己置于险地。因此虞翻过去晓以利害之后,华歆第二天就开门迎孙策入城。
这里要特别说下虞翻这个人,这是个有大智慧的人,被孙权认定堪比东方朔。作为会稽人,算是江东谋士的代表性人物。虞翻原来在王朗幕中,一开始曾劝王朗躲开孙策。在王朗执意硬碰硬,失败又不得不遁入东海后,又是他一直跟随左右,并劝说东冶的官员相助王朗。
此外虞翻不仅有胆有识还有勇,有一次孙策征讨山越杀得兴起,让大家分散追击溃逃的山越,自己更是单枪匹马追到深山里。结果被虞翻在半路看到,当即要求主公下马避免目标过大被敌偷袭,并且持矛一路护卫。后来虞翻还把自己的马让给主公骑,并告诉孙策自己步行亦可日行三百里。
事实上,虞翻前后多次劝说孙策,现在也是一方诸侯了,不要老是一个人微服出行、孤身犯险,弄得属下们常常为无法警戒的事烦恼。可惜的是孙策还是喜欢一个人策马独行,以至引来杀身之祸。
孙策回师江东后,当即引得胜之兵对广陵发起进攻。虞翻应该没有想到,他所担忧的事会来得如此之快。孙策也没有想到,他人生中的最后两场仗,会落得个惨败的结果。
不要以为陈登只会典农安民,在刘备看来,陈登的文武之才、胆略志向都非常出众。陈登本人也不加以掩饰,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他骄傲自大。话说回来,要是没有这么一股豪气,又怎敢去图谋小霸王的江东。
发展农业、吸纳人口最重要的是兴修水利,这点陈登非常在行。除了修筑很多塘陂做水库以外,他更重要的一项措施是给古邗沟修了一条西道。邗沟运河北抵淮阴、南连江都,用现在的城市名来说,连通的是江苏的扬州与淮安。然而观察射阳这个中继点,会发现它的位都过于偏东。换句话说走射阳过的话,这条运河等于绕了个圈子。
古人修筑运河用的是巧劲,会利用天然河道与湖泊,然后再在它们之间用人力开凿河道连通。这样做的好处是实际工程量,并不如地图上显示的那么大,负面影响是要将就水势,难免走的不是直线。邗沟北出江都、广陵、高邮之北走的还是直线,期间借助了广武湖、陆阳湖、樊良湖等天然湖泊。自樊良湖后,线路开始向东北方向往射阳湖方向偏离,最终在经由射阳湖后,再西北向注入淮河。
这样偏离一下的原因一是射阳湖当时是面积最大的,可以更多利用天然水道;二是射阳湖与樊良湖之间还有个博支湖接力,能够缩小工程量。
陈登经略广陵时,距离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已经过去了将近七百年。此时樊良湖之北发育出了津湖和白马湖两个湖泊。当下白马湖还在,但沧海桑田的变迁,其中心点的位置和面积已与当日有所不同。
而津湖与樊良湖在黄河夺淮入海后,逐渐合并扩张为了高邮湖(洪泽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的)。其中津湖故址的位置在高邮湖的最北部,并因为这个位置在元代被改称为“界首湖”,湖侧界首镇之西当年还有津湖镇这一行政区,南部的湖底则沉有樊良湖镇。
陈登在考察过后决定截弯取直,津湖应有水道与樊良湖相连,白马湖则直接与淮河相通。陈登的主要工作是在白马湖与樊良湖之间做连线,让邗沟北段不再绕道射阳湖,由此形成的新水道被后世称之为“邗沟西道”,经由射阳的故道自然就变成“邗沟东道”了。
走捷径是人的天性,有了这个开端,此后历代王朝再整修邗沟运河时,自然会去选择西道。换句话说,今天我们看到的大运河江淮段,夫差虽有肇如之功,但真北段之功应该记在陈元龙头上的。
开拓这条新运河路线,并不仅仅是为了本地区运粮方便,更多是在为攻取江东做准备。为此陈登还修筑了一座“匡奇城”,并驻军于此。结合新邗沟工程的的开凿,其具体位置应该在津湖之北,大体对应现在的江苏省宝应县南的汜水镇一带。
汜水镇中心小学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文化路65号
两汉曾在这个点位的西侧建制有平安县。不过运河这类基础工程是柄双刃剑,你想用它攻击对手,对手同样也可以利用它来打你。究竟对谁更有利,就看谁的实力更强大。
单从水上优势来说,占据优势的是江东一方。特别这一次,在长江中游大获全胜的孙策,战利品中光战船就有7000艘,如果借运河北伐,陈登的做法无异于引狼入室。然而孙策还是性急了些,回师之后当即遣大军北上攻击匡奇城。
问题的根结在于无论是新邗沟还是老邗沟,都不是常年可以通江达淮的,一定要等到夏季雨水多的时候方可畅通无阻。两年前吕范征伐陈瑀时正值夏季,可以北上直取海西。而孙策回师之时却是春季,水位并不足以做到这点。二十五年后,曹丕亲征东吴走的就是这条路线,结果回师时数千战船行至津湖(精湖),因水位下降而滞留,差点一把火全烧了。
换句话说,孙策一定要在春季用兵,至多只能船行至津湖北。陈登如果及时后撤的话,其实是无法尽全功的。当然,鉴于匡奇城在津湖与白马湖之间,孙策派出去的大军还是可以船行至城的附近再登陆的。按史书记载,吴军“旌甲覆水”(旌旗的战士把整个水面都覆盖了),兵力十倍于陈登。陈登的下属都认为应该弃城北撤,对方少了水上优势必不能长久,稍久自然就退兵。
就此后退就不是陈登的性格了。以陈登之志来说,匡奇城之名当为“匡汉室,建奇功”之意。在严厉拒绝下属们的请求后,陈登下令紧守城门,偃旗息鼓示弱于敌,同时做好随时出击的准备。
而他自己则在城楼之上观察敌情,等到发现登陆扎营的敌人开始有松懈之状时,再大开南门杀入敌营。所谓骄兵必败,孙策自从庐江之役后就没有败过,更是在攻匡奇之前接连收获了三场大捷。在陈登故意示弱的情况下,将士着实轻敌大意了。
一战匡奇的结果是,被打得措手不及的吴军,完全来不及登船,只能沿陆路南逃,被乘势追击的陈登部攻杀者数以万计。为什么要说是“一战匡奇”呢?这是因为从未败过的孙策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紧接着派遣孙权为主将又发动了第二次攻击。这两场战役,已成一方诸侯的孙策倒是没有再亲临前线,而是坐镇丹徒督运粮草。
陈登的胜利主要是因为对手轻敌,第二次攻击显然是不会再犯同样错误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外援匡奇城是很难坚持的。为此陈登派出了自己的部下,广陵人陈矫前去向曹操求援。
此时曹操刚在徐州平息了刘备的叛乱,救援起来还是很方便的。然而现在曹操的战略重心,完全在即将暴发的官渡之战上,征讨刘备时就非常担心袁绍会从背后袭击自己,所以并不想分兵救援广陵,更不想在这个关键时刻开辟南线战场。
在陈矫痛陈广陵防御孙策的战略意义后,曹操还是勉强派出援兵。陈登那边也知道曹操此时的重心在哪,并没有完全指望救兵。他在救兵来援的道路上,命人每隔十步就堆一堆柴草,入夜之后尽数点燃,亮如白昼。让孙权方面误以为有大军来援。乘敌人正在惊慌失措之际,陈登再次领军主动出击,并在吴军可能撤退的地方多处设伏。再次斩首万余,迫退吴兵。
尽管取得了两次匡奇保卫战的胜利,但如果没有举国之力来支援陈登的话,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可惜的是,曹操日后在河北、关中、荆州还有很多仗要打,收服江东是排在很后面的。因此没过多久,曹操还是决定把陈登调到东郡去做太守。从曹操的角度来说,这是在保护和利用人才,不想他消耗在一个三线战场上。
陈登走的时候,广陵百姓都希望和他一起北迁。只是这样一来,陈登此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这可是他最不想看到的。为了让百姓留下,陈登表示自己是孙吴多次来攻的主因,自己走后有新的太守来了,吴人也不会一定要取广陵了。
这话倒也没错,毕竟对于孙吴来说,荆州才是最想要的。如果不是陈氏一族几次以广陵为基地觊觎江东,的确不会成为用兵的重心。悲剧的是,十年之后曹操苦于自己在江淮没有优势,还是试图将江淮之民迁往北方,导致十几万居民逃入东吴,陈登的匡奇城也因此湮没。
建安六年,在离开广陵后的第二年,壮志未酬的陈登病故于任上。陈登喜食鱼生(生鱼脍),然淡水之鱼必有寄生虫。原本有神医华佗帮其稳定病情,并言明复发之时遇良医方可回天,只是再发之时华佗已不在侧。
后来孙吴终成曹操心头大患,以至于曹操每每临江之时都会叹道“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封豕”本意为大野猪,没有早重视陈登的战略,以至这头大野猪的爪牙长成,曹操的后悔之情溢于言表。
能够让陈登略感欣慰的,是孙策死在了他的前面,并且是间接因他而死。关于孙策被害的细节,演义中已经描述的很清楚了。这位少年英雄虽然没有到匡奇前线去冲锋陷阵,只在丹徒督阵,却还是喜欢在打猎时一马当先。
一直以来江东都不缺少快意恩仇的豪侠之士,孙策能时时想着为父报仇,许贡的儿子也同样这样想。历史记载,许贡的儿子和门客,知道孙策的这个习惯后一直在江边寻找机会。正当孙策大军在前线两败于陈登,恨意难平之际,许贡的门客终于等到了机会,埋伏于林中将外出打猎的孙策射伤。
在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公元200年5月5日,一代英豪孙策伤重而死,江东就此进入孙权时代。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