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境内地势险峻、山峦叠嶂,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自古以来也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辛亥革命开始后,曾经留学日本的阎锡山借势而起,开始了对山西长达38年的反动统治。
自1937年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从此为苦难的三晋人民带来希望的曙光。在此期间,我军与阎锡山有过短暂合作,然而阎锡山反动本性不改,屡屡挑起与我军的摩擦。抗日战争胜利后,阎锡山重掌山西,更加变本加厉,并由此结下了血海深仇。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我军在全国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向阎锡山反动集团讨还血债的时机,逐渐成熟了。虽说当时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已经日薄西山,但是阎锡山集团依然不好对付。
一、强大的城防工事
从整体军事实力上来说,阎锡山的部队在几百万国军中并不算十分突出的。解放战争时期,晋军鼎盛时期的兵力也不超过20万。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重返山西的阎锡山出动4万多人攻打我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上党地区,结果被刘伯承全歼。
挨了一顿狠敲的阎锡山清楚地认识到,与我军拉开架势一对一的打,他不是对手,于是搞起了“堡垒”战术。
在一次国民党内部的军事会议上,阎锡山曾对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们高谈阔论:
“你们只是武装人,没有武装地!”
言下之意其实再明白不过了,他是既武装了人,又武装了地。早在清末民初,山西省省城太原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重工业城市之一,还有专门的兵工厂。阎锡山执掌山西后,将兵工厂扩建,引进外国的技术和专家,生产各类兵器,大到山炮、野炮一类的重武器,小到机关枪、步枪、冲锋枪之类的轻武器均能自行制造,而且产量惊人。中原大战前两年里,太原兵工厂日产大炮35门、机枪150挺、冲锋枪900支、步枪3000支,各种子弹数以百万计。
晋军部队
凭借如此雄厚的军事实力,阎锡山在中原大战期间还一度坐上上讨蒋联军的第一把交椅。
正是因为看到山西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雄厚的经济潜力,蒋介石不知道多少次挖空心思想把阎锡山挤掉,却一次次落空。
抗日战争让阎锡山的家底损耗殆尽,解放战争开始后,阎锡山部又在我军的猛烈打击之下一再丧师失地。特别是连毛主席都感到不可思议的晋中战役,阎锡山在40天的时间里就折兵10万,正规军部队几乎损失殆尽,地盘也就只剩下太原和孤悬日久的大同。
然而即便如此,阎锡山集团的实力依然不可小觑,因为他还有全国设防最坚固、防御体系最完善的太原城。从当时国民党军驻守的全国大城市来看,济南、锦州、沈阳、长春、天津、北平、兰州这些由蒋介石中央军部队驻守的城市虽然也有坚固、完善的城防体系,但是相比阎锡山盘踞下的太原,依然逊色不少。
阎锡山自从抗战结束回到太原后,很快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专门研究太远的防御方案。最终制定了一个“百里圈”防御计划。对此,阎锡山还雄心勃勃地说:
“我们的工事要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加强,地球转动一天,我们的工事就要加强一天!”
阎锡山不是凭空说大话,从抗日战争结束到太原战役发起前3年的时间里,从太原城外围东起罕山,西至石千峰;北起黄家寨、周家山,南至武宿、小店这方圆百里范围内,构筑了近6000个碉堡。
碉堡不仅仅是数量众多,而且样式多,无一不是精心构筑而成。比如依地形险要,有主碉堡、副碉堡的配置;依武器火力,有炮碉、机枪碉的配备;依兵力布置,有班用碉堡、排用碉堡、连用碉堡;依形状,有高碉堡、低碉堡、方形碉堡、圆形碉堡、半圆形碉堡、伏地碉堡等等。
每个碉堡里都有吃喝拉撒睡等生活设备,而且彼此之间有坑道、交通壕连接,城郭四周还有供装甲列车昼夜奔驰的环城铁路,每个碉堡群、每个碉堡既可以独立作战,又可以互相支援。
由此可见,当时的太原城,绝对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具有坚固而又完整的防御体系的城市。就连美国记者看了后都叹为观止地说:
“任何人到了太原,都会为数不清的碉堡而吃惊:高的、低的、方的、三角形的,甚至还藏在地下的,构成了不可思议的严密火力网。”
吸取历史上李自成农民军和侵华日军两次攻克太原城的历史,阎锡山将太原城防的重心设在了外部军队主攻方向的东山地区。
东山地区是太原的制高点,海拔高出太原城近500米,主峰罕山,南北长约30里,东西宽约60里,俯瞰着整个太原城。晋军单是在这一地区的碉堡就有3000个以上!
东山每一个山头都有一处由10个左右用钢筋、水泥亦或是水泥、片石筑成的碉堡组成。碉堡群左右则有深三丈的外壕和10多丈高的人工削成的劈坡。
从城东北到东南,依次有以卧虎山、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双塔寺等主要阵地构成的要塞堡垒线,距离主城仅仅5—10里。其中以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的四个阵地为主干,阎锡山称之为“四大要塞”。
望着东山星罗棋布、密密层层的碉堡群,阎锡山不无得意地说:
“凭此三千堡垒,足抵百万精兵。”
山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表里山河”之称。黄河、桑干河、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王屋山、恒山这些大河名山环绕在面积并不算太大的三晋大地四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堡垒”。同时还把山西内部隔绝成零零碎碎的几块盆地,由于这些盆地又散落在几条河流之间,由此形成了多条狭长的河谷地带。
山西的人口密集区基本上都集中于这几块盆地,彼此之间便显得相对独立,山西与邻省之间也显得相对隔绝。这也就决定了山西地区的农业基础薄弱而商品经济发达的特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魏国都城安邑,就曾经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形成了名震世界的晋商文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民国年间几十万大小军阀中,实力不算太强的阎锡山却是笑得最长的一个。八路军东渡黄河成功创建抗日根据地,也和山西优越的地理特质也是重要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创建的运城、临汾、太原、大同等现代化城防体系,也基本上都是根据该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建造。我军在解放山西的过程中,除了晋中战役是以“吃肥肉”的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外,大多是“啃硬骨头”的攻坚战。
在作战中,晋军依托建造在险要地形间的坚固工事,利用进攻方无法展开队形和缺少遮蔽物的劣势,发挥自己密集的火力疯狂射击。即便是对手火力强大,也很难对晋军造成有效杀伤。如果对手缺乏火力掩护搞集团冲锋,那就只能成为活靶子被晋军肆意射杀。
例如在临汾战役的东关战斗中,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抵近侦察敌军工事,由于缺乏遮蔽物,被躲在暗堡里的敌人打了冷枪,8纵24旅旅长王墉及4位营长血洒疆场。
开国中将张震亲自作序的《解放战争纪实》中记述东关战斗时说:
“8纵和太岳部队攻北门外两个高地,须连续爆炸三道又宽又深的外壕与障碍物,攻上去占领一群碉堡,歼敌一排,在敌人炮火与反扑下,又退到外壕。苦战一天一夜,消耗弹药甚多而未成功。”
众所周知,以堑壕、堡垒为主的阵地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曾风靡一时。索姆河战役中,德军一支部队躲在战壕和碉堡里用上百挺机枪在一天之内射杀6万英法联军士兵。到了二战时期,随着大规模机械化战术的形成,这等于是给以堑壕、碉堡为主的阵地战敲响了丧钟。
然而在中国战场上,晋军的堑壕、碉堡依然大行其道。这主要是他们的对手——人民军队在机械化作战方面还是空白,难以歼灭深沟高垒的敌人。部队一旦冲到晋军阵地前,在毫无遮挡隐蔽的情况下,枪械和小型火炮难以摧毁坚固的碉堡,人员遭到很大的杀伤。
比如临汾战役,我军耗时长达72天、伤亡高达1.5万人之多,就是因为火力不足,不得不以坑道对坑道,在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牺牲和消耗的情况下才将其攻克的。
到了解放战争中后期,阎锡山依然以其强大的堡垒城嚣张一时。因为他们的对手,徐向前的华北军区野战军第1兵团是我军中人数、装备相对比较差的部队。
二、总结历史,徐向前想出了破敌之策
毛主席曾询问徐向前说太原有没有和平解决的可能?徐向前说:
“生性奸诈,不会轻易让出他那个独立王国!”
然后,徐向前又用主席常说的一句话补充:“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在徐向前看来,能否战胜并歼灭阎锡山的晋军,是我军能否解放太原的关键。当我军还在战役准备阶段时,一位曾经给阎锡山当过启蒙老师的八旬老者给阎锡山带去徐向前的亲笔信,劝他以太原数十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为重,改旗易帜。结果不但没有感化阎锡山,自己却第一个为解放太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一个就是守军第30军军长黄樵松准备举行战场起义,由于被部下出卖而功亏一篑,黄樵松和被徐向前派来联络起义的我军代表晋夫双双英勇就义。
“阎锡山六亲不认,我们就只有一条路,打!坚决拿下太原!”徐向前愤愤地说。
对于阎锡山用碉堡环绕的太原城,徐向前早就在琢磨破解之策。
徐向前剧照
总结运城战役、临汾战役两场攻坚战的经验,我军都是首先包围城市,切断敌军外援,然后攻占外围主阵地,最后攻占主城。
一开始,徐向前制定的太原战役部署也是根据李自成农民军和侵华日军占领太原的打法,准备先从东山下手,然后逐步向西一线平推。
后来又经过仔细研究,徐向前认为这个打法欠妥。
原因是我军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相比阎锡山的晋军,都处于劣势。
晋中战役结束后,晋军的正规军只剩下4个师,但是由于阎锡山长期在山西实行“兵农合一”的反动政策,为了固守太原,到处强征民夫编入部队。战役开始前,太原守军多达10个师,约13.5万多人。
为了强迫他们打仗和防止投降,阎锡山的特务组织——特种宪警指挥处专门成立了“铁军基干”、“执法队”等特务机构,用特务手段加强控制:将各部队人员打散重组,实行一人逃跑周围数人枪毙的“连坐法”,将我军释放的俘虏挨个审查然后编入“雪耻奋斗团”继续战斗。更为残忍的是,有些士兵脸上还被刺上侮辱我军的字。
而连续经历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的第1兵团减员颇多。全兵团内1000人以上的团只有两个,大多数是800人左右。干部缺编更多,以战斗力最强的第8纵队23旅(即临汾旅)为例,该旅67团连级干部只剩3人,营级干部只剩1人;68团团一级干部全部负伤;69团的连级干部只剩4人。
经过不到两个多月的休整补充后,原兵团所属的地方部队——太岳军区正式升格为主力部队,番号是第15纵队,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也配属第1兵团作战。整补后的4个纵队每个纵队下辖两个旅,主力部队总兵力达到8万多人。
再加上地方部队,参加太原战役的我军总兵力为11.5万人。为了更好地组织战役,中央军委以第1兵团领导机关组成战役前线委员会,徐向前任书记,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周士第为副书记,统一指挥整个战役。
敌我双方兵力对比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我军兵少,还要承担前所未有的攻坚大战,这个仗怎么打?
当年李自成农民军拥兵百万之众,面对守城的万余明军,也付出了重大代价。装备精良的近十万日军面对只有不到20个营的晋绥军,居然也打了4天之久,最后傅作义还带着2000多人成功突围。
而此时我军如果“走老路”一线平推,势必分散兵力,即便是攻下了东山,力量必然遭到极大的削弱,面对实力更强“四大要塞”,又要徒费多少精力和牺牲?
怎么才能减少牺牲、迅速拿下太原呢?徐向前专门抽出时间组织部队开“诸葛亮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很快,徐向前发现,阎锡山的太原城防体系虽然严密,但绝非没有软肋,相反,这种软肋甚至是致命的!
徐向前曾经向在晋中战役中被俘的晋军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仔细调查过太原城防的特点。从赵承绶那里得知,阎锡山将太原城防体系比作人体的各个部分:东山是头,南北机场是双手,两脚伸在汾河以西,太原城内是五脏!
“既然东山是头,那么东山和主城之间的四大要塞就是咽喉了!”徐向前分析说。
我军欲破晋军的太原城防,只有出其不意,置东山主峰于不顾,直插“四大要塞”,来个一剑封喉!
接下来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徐向前将这一想法对大家和盘托出。
大家对徐向前充满敬意,但是听了徐总这个战法,还是不免有些吃惊。
有些快人快语的指战员问:“‘四大要塞’是阎锡山的第二道防线,位于东山的后方,我军不走东山,怎么可能到达‘四大要塞’?”
会场上出现了一阵七嘴八舌的议论声,徐向前只是静静地看着,因为他早就成竹在胸了。
等到会场逐渐平静了下来,徐向前才继续说道:“有一位叫赵炳玉的地下党同志,是太原柳沟村的党支书,他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逃出,向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以直插‘四大要塞’的秘密路线。”
看着大家正在聚精会神地听,徐向前指着地图说:“这条路线是敌人东山守备区与北区的分界线,两区都不大管。我们从这里插进去,乘敌不备,采取突然袭击,先攻取牛驼寨,进而一举拿下‘四大要塞’。东山看起来险,只要我们打得巧、打得妙,一定能打下!”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直是兵家惯用的战法,也是我军致胜的绝招,现在又有向导带路,还能没有必胜的把握?
听完徐总的分析,大家心中的疑团顿时消散,纷纷拍手称快。
徐向前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又指着地图说:“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向太原城南北发动进攻,进一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趁其麻痹大意之际,占领东山各要点!”
会议很快取得了一致意见,散会后,大家按照徐向前讲的,回到各自部队,待命出击。
三、足抵精兵百万的三千堡垒,我军三天拿下一大半
太原战役发起的时间原定于1948年10月19日,由于阎锡山拍了7个师的兵力出城抢粮,徐向前果断将战役发起时间提前到10月5日拂晓。
经过11个昼夜的连续作战,我军在野战中歼灭晋军两个师又3个团,占领了武宿机场,用炮火控制了北机场。同时,我军还攻下了太原城东南的制高点石嘴子、结岭石等阵地,打开了敌人东山防线的门户。
粮食没抢到,又丢了两座机场,但是阎锡山并不在意。太原城内的粮食储备还能维持半年,空中通道也没有断绝,城西还有两座秘密机场,这仗还有得打!也有人提醒说共军已经打开了东山防线的门户,“四大要塞”方向应该有所警觉。
阎锡山捅了满不在乎地说:
“凭此三千堡垒,足抵百万精兵!”
此刻的阎锡山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他苦心经营的“四大要塞”和“足抵精兵百万的三千堡垒”,很快就成为埋葬他政治生命的坟墓!
10月17日深夜,彭绍辉率7纵主力在赵炳玉带领下由北向南,沿着秘密小道突然冲上牛驼寨。牛驼寨的晋军276师一个团在睡梦中被我军炮火惊醒,根本来不及组织抵抗便被我军歼灭。我军夜袭得手,一口气拿下牛驼寨8个阵地。
18日天明时分,太原城防总司令王靖国心急火燎地向阎锡山报告。此时阎锡山还没起床,一听说牛驼寨失守,睡意全无,气急败坏地骂道:“丢了牛驼寨,太原就满盘皆输啦!”
当然气归气,阎锡山可不会就这么轻易认输。他命令王靖国迅速组织反击,全力夺回牛驼寨!
历史往往就是这么讽刺,阎锡山精心构筑的“四大要塞”原本是想凭借坚固工事阻挡我军,现在反倒需要他自己下苦力去收复了。
从18日至21日,阎锡山调集重兵攻打牛驼寨。为了拿下牛驼寨,阎锡山下了血本,他将守城部队最精锐的4个团全部投入,同时命令各要塞阵地上的炮兵对牛驼寨实施猛烈轰击。守在牛驼寨阵地上的7纵第7旅第19团终因伤亡过大,被迫撤出。
牛驼寨虽说得而复失,但是阵地已经面目全非。3天的激战中,牛驼寨阵地上落下的炮弹、炸弹多达数万多发,大部分是晋军自己打出的重炮炮弹和飞机炸弹。阵地上的工事几乎全被摧毁,交通壕也被填平。自己修的工事被自己的火力摧毁,如果阎锡山能看到这一幕,会不会有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
就在牛驼寨激战的时候,由南向北穿插的15纵进展神速,拿下了南坪头、千家坟、石儿梁、道巴沟、罕山等地,与7纵部队顺利会师。这样一来,阎锡山吹嘘的“足抵精兵百万的三千堡垒”在三天的时间里就被我军夺取殆尽。
四、摊牌
东山堡垒群丧失殆尽,阎锡山只能把赌注全压到了“四大要塞”上,而我军的作战意图此时也没有秘密可言,从这一刻开始,双方可以说是都摊牌了,就看谁能扛到最后!
接下来的“四大要塞”争夺战堪称是太原战役乃至整个解放战争中最激烈、最残酷的阵地攻防战,敌我双都是倾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去争夺“四大要塞”。据不完全统计,第1兵团拥有30个团的兵力,其中27个半团投入战斗。阎锡山的晋军有16个师,11个师投入战斗。双方参战的火炮,更是高达800门以上!
10月6日傍晚,隆隆炮火使得整个东山地区地动山摇,第一兵团4个纵队同时云集于“四大要塞”周围,同时发起猛烈攻击。7纵扑向牛驼寨;8纵直取小窑头;13纵攻打山头;15纵强攻淖马。
虽说是正面硬碰硬,但是我军依然看穿了敌人的软肋,琢磨出了破敌之策。
第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阎锡山的部队士气低落。从运城战役开始,在将近一年左右的作战中,阎锡山的主力部队丧失殆尽,守太原的部队虽说有16个师,但只有4个师是原正规军部队,其余的大多是由临时强征入伍的民夫和被我军释放回来的俘虏拼凑而成。还有一部分是蒋介石空运来的中央军部队,比如第30军和83师。
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为阎锡山殉葬,但是背后有“执法队”督战,不得不躲在战壕、碉堡里死战,如果让他们担任进攻对我军交手,一触即溃。而我军第1兵团经过了三场战役的洗礼,早就从最初成立时的游击队、地方部队升级为所向披靡的正规军,什么硬仗、恶仗都不在话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作风也锻炼的相当过硬。
在战役发起之前,徐向前就向部队发出号召:
“主要作战精神是连续一直打下去!”
在“四大要塞”作战中,我军发起攻击时一般能够很快占领大部分主阵地,战斗最艰难也是最惨烈的是抵御敌人的反扑。敌人仗着火力强大的优势,往往是铺天盖地的炮弹、毒气弹先砸一顿,然后步兵发起冲锋。一次失败,那就如法炮制再来一次,从白天一直打到晚上。
攻打牛驼寨的战斗中,7纵一位叫朱海的班长,靠着缴获的敌人机枪,独自一人打退了国民党军一个团的反扑。
15纵占领淖马后,阎锡山几乎将所有的精锐部队都派去反扑。坚守主阵地的127团3营连续打退敌人10次冲锋。当敌人第11次冲锋的时候,3营只剩下几十个人。在这生死关头,营长刘尚武提着一支带刺步枪大喊:“同志们,为人民立功的时候到了!”本来是一句很普通的口号,刘营长这么一喊,原本已经筋疲力尽的战士们顿时精神为之一振。
参加过那场战斗的老兵胡锐后来回忆说:
“当时这个口号的作用可真大呀,战士们一听到营长这么喊,也不知道从哪里来了劲头,连伤员也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
连续三天的作战,127团打退敌军19次疯狂反扑,牢牢守住了淖马阵地。
其次,我军在作战中注重多种战术。
在运城战役、临汾战役时,第1兵团部队火力严重不足,因而不得不采用坑道作战的方式夺取城市。经过晋中战役后的我军火力得到空前加强,在攻打“四大要塞”的作战中,我军单是大口径火炮,就多达80门以上,炮弹也十分充足。
8纵攻打小窑头时,24旅旅长邓士俊徐向前请求补充弹药。徐向前痛快地说:
“好,多给你们一些炮弹,这次战役,我们的炮弹比以往哪一次都多!”
当然,和拥有兵工厂、弹药可以自给自足的阎锡山相比,我军的弹药都需要从后方千里迢迢的运来。所以,单靠大炮轰击远远达不到掩护步兵冲锋的作用。而我军还有一个绝活,那就是炸药爆破。
和其他部队不同的是,徐向前指挥的第一兵团自组建之初火力便十分薄弱,打的仗还都是“啃硬骨头”的攻坚战。
如何打好攻坚战?徐向前在练兵时强调:
“我们攻坚战术要求单兵爆破、小组突击、火力掩护三者密切联系,以减少伤亡。经验证明,往往一个碉堡的攻克,一个战斗的打好,决定于一个小组在决定性时机的作用。”
对此,徐向前强调:
“必须培养坚强的战斗互助组和人自为战的独胆英雄。”
牛驼寨战斗涌现出靠缴获的机枪打垮敌人一个团的独胆英雄朱海,还有一位连续爆破8次的战斗英雄张玉山。
牛驼寨的核心阵地是4号碉堡,这座碉堡是在一座古庙的基础上改建,又叫“庙碉”,修得十分坚固。我军经过连续作战陆续占领牛驼寨大部分阵地,最后被堵在“庙碉”跟前。
“庙碉”久攻不下,徐向前十分着急,他不顾自身发着高烧,硬是穿过炮火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担负攻击任务的7纵20团团部亲自指导。
团长钟声善向徐向前介绍了情况,徐向前听完,要钟团长找来营、连、排、班干部各一人,亲自询问。根据几位指战员的描述,徐向前命令他们组成一个10多人的精干爆破小组,每人带两个炸药包,利用炮火掩护,推进到“庙碉”跟前,来一次大剂量爆破。
爆破小组很快组成,全团最有名的爆破手张玉山担任组长,每人身背50斤炸药,在炮火掩护下利用敌人射击的间歇很快摸到向“庙碉”面前。
可是这座“庙碉”实在太坚固,张玉山他们连续6次,每次用100斤炸药,依然未能将其炸掉。其坚固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第7次,张玉山小组用了500斤炸药,“庙碉”晃动了一下,却也只被炸开一个四五尺宽、三四尺深的洞,主体建筑依然屹立在那里。
1000多斤炸药居然炸不掉一个碉堡,这让张玉山这位爆破英雄十分不服气:“炸,我看阎锡山的王八盖到底有多厚?”
第8次,张玉山小组将750斤炸药堆上去。死命挣扎的“庙碉”这次终于撑不住了,在巨大的爆炸声中化作一堆瓦砾。
在其他三个要塞的作战中,炮火掩护、炸药爆破也是为掩护我军前进的主要方式。据不完全统计,在争夺“四大要塞”的作战中,我军共消耗各种炮弹5万多发,炸药2万多斤、手榴弹8万多枚。
“四大要塞”攻防战持续了整整17个昼夜,我军以伤亡8500多人的巨大代价成功攻克阎锡山苦心经营多年的核心据点,歼灭晋军精锐7个团共1万余人。
五、攻城战暂停,攻心战登场
“四大要塞”拿下后,徐向前准备按照预定计划,准备乘胜发起总攻。就在东山之战进入尾声的11月8日,徐向前曾致电军委请求再增加两个纵队的兵力参战,以便迅速攻克太原。但是由于连日操劳,原本就身体虚弱的徐向前旧病复发,昏倒在牛驼寨阵地。
三军总指挥尚且累到趴下,更何况广大浴血奋战的指战员?
按照毛主席之前的设想,此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东北野战军百万雄师准备休整1个月后进入华北。淮海战役刚刚开始,他担心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集团60万人马会趁着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之际或南撤进入淮海战场,亦或是向西退往绥远。而无论这60万敌军撤向哪里,都将对我军今后的作战增添大量的困难,从而延长整个战争的胜利进程。
而要切断傅作义西撤绥远的道路,能否迅速夺取太原是一个关键因素。对此,11月上旬,毛主席曾电令华北军区野战军第2、3兵团开赴太原,会同第1兵团争取在12月份攻克太原。
但是考虑到平津战役即将开始,从全局出发,为了避免因为太原过早攻克而刺激傅作义下决心撤退,毛主席做出了两个决策:一是命令徐向前兵团暂停进攻,二是命令林彪率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提前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徐向前对这一决策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并不代表太原战役就此结束,相反,我军采取了以阵前喊话和散发传单为主要形式的政治攻势。
此时,阎锡山的部队虽说还有10万多人,但是能打仗的老兵已经在东山之战中丧失殆尽,守城部队一方面是蒋介石从西北空运来的中央军,这些人本来就对前途充满失落,谁也不愿意给阎锡山当替死鬼。另一方面则是阎锡山强征入伍的壮丁和青年学生,根本没有多少作战经验。
针对这一软肋,我军积极宣传全国形势,同时揭露蒋介石、阎锡山随时准备逃跑的阴谋,劝守城的蒋、阎军官兵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在长达5个月的围困中,我军共发送各类宣传品40多种,传单多达50万份。对于我军义正词严而又情真意切的劝说,晋军整建制的走出战壕跑到我军阵地上投诚。
17个昼夜的东山之战晋军损失1万多精兵,我军5个月的攻心战又让绝大多数守城部队彻底丧失了斗志。在这个背景下,数千座碉堡围起来的堡垒城,开始从内部瓦解了。
自知大势已去的阎锡山深知无力回天,于1949年3月29日下午乘飞机逃离太原去了南京。
24天后的4月24日,华北我军第18、19、20兵团32万大军在1300门大炮的掩护下对太原发起总攻。斗志全无、群龙无首的8万多守城部队仅仅抵抗了不到4个小时便全军覆没,太原城终于获得解放。
六、点评
1、阎锡山之所以敢凭借数千座碉堡与我军对抗,主要是因为我军火力匮乏、兵力也不占优势。从全国战场来看,山西战场并非主要战场,徐向前的部队从地方武装升级成主力部队,前后仅仅1年不到,而这也是晋军孤军死守临汾长达72天的主要原因。
2、随着我军装备、训练的提高,再加上晋军的一连串惨败,晋军的优势已不再明显。特别是兵员素质的急剧下降,根本无法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战役。在单兵对单兵的阵地战中,他们不是我军的对手。
3、形势比人强,阎锡山困守太原之际,向美国人求援被拒,蒋介石自身难保,只能象征性的派一些战斗力弱的部队去支援阎锡山,在强大的我军面前,此举无异于杯水车薪。
在我军强大的军事攻势和政治攻势之下,阎锡山最终凄惨的离开了他经营大半生的山西,而饱受阎锡山摧残的三晋人民,也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