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2月19日讯(烟台晚报记者 邹春霞 摄影 初阳 通讯员 王艺璇) 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四,烟台开发区八角街道办事处举办八角“渔灯节”,再现祭海大典盛况,有500年历史的胶东民俗得到传承。
历史:祈求鱼虾满舱的渔村盛典
记者昨天在“渔灯节”现场亲身感受到,渔灯节对于胶东渔家人来说,是对大海的一种敬仰,它是生动鲜活的,隆重热闹的。
上午开始,在开发区八角街道,家家户户门前的轿车就多了起来。他们从早上就忙活起来,准备枣饽饽猪头、最大的鲅鱼等祭祀用品,接待远道而来的亲属和客人一起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八角下刘家村陈栋家里,满满一屋子人。“有同学、生意伙伴、远方的客人,来了十几口子。”陈栋说,对于海边的渔民来说,渔灯节是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庆活动。这一天,渔民的亲戚以及很多远在外地的游子和渔民后代也都千方百计赶回家乡,感受这盛大的渔村盛典。
“渔灯节”里的“灯”,有三层意思:一是取鱼虾丰登之意;二是照亮引路佑护人船平安归来之意;三是使神灵认人识船,保佑人船平安。
据传明朝中期,东北三名商人泛海贸易,正月十四夜突遇风浪,船迷失航向。在这危急时刻,前方突现一盏红灯,引商人航行至八角湾。脱险后,商人认定为海神娘娘搭救,出资在八角湾畔芙蓉坡下建庙供奉。
故此,每年正月十四八角沿海渔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发从各自家里抬着祭品,提着渔灯,打着彩旗,放着鞭炮,到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祈求鱼虾丰登,平安发财。
“渔灯节是充满仪式感的活动。” 采访中,下刘家村党支部书记刘旭光说,村里居民历史上就以打鱼为生,这里的村民对渔灯节有着一份难舍的情感。虽然很多渔民转型了,但这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却一直保留着。
隆重:各家各户村民涌上码头参加祭海大典
下午2点左右,八角渔港的节日气氛越来越浓,祭海渔民逐渐朝码头祭海大典现场汇集。
形似渔船模样威武壮观的八角花车正引领着表演队伍向码头缓慢前行,海阳大秧歌队在“领舞”的带领下边走边舞,开道祭海,精致的妆容、粗放的舞蹈引来观众阵阵喝彩。
紧接着,由八角各村居居民组成的演出方阵纷纷舞起了龙、耍起了狮、打着锣鼓踩高跷。
随着人越来越多,祭海大典现场热闹的锣鼓也敲了起来。不一会儿的工夫,各村各家的队伍赶到了海边,此时的码头早已是人头攒动,来得早些的人家已经将祭品摆上船头,这也是渔灯节祭海祈福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贴满福字的猪头、大鱼以及苹果、菠萝等食物依次摆好,以胡萝卜、苹果为底做成的“金灯”、以白萝卜为底做成的“银灯”纷纷点燃,祈祷风调雨顺、国富民安。
扭秧歌的、舞龙的、敲大鼓的……一时间,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了一片,如同巨浪一般,小小的渔村瞬间淹没在鞭炮声中。随后,祭海大典上,八角各村渔民代表集体叩拜,祈求丰收。
敬香、叩首。亲眼见证那一刻才明白,渔灯节对于胶东渔家人来说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传承:渔灯节成烟台重要的民俗文化品牌
“渔灯节沿袭到今天,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祭祀祈福活动,更成为烟台重要的民俗文化品牌。”八角街道办事处主任张苏表示,渔灯节是开发区的传统民俗节日,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灯节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渔灯节”这一传统民间习俗又重新活跃起来,形式上出现了多元化。渔灯节得到传承,除了渔民的自发参与,还有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支持。
“今年的渔灯节除了传统的花车巡游、扭秧歌,还加大了渔灯文化相关元素的比例,现场还有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展示。”据介绍,本届“渔灯节”,渔家特色更加鲜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其规模、影响和声势更大。
记者看到,渔民们满脸洋溢着幸福,是喜悦,更是对未来好收成的向往。他们畅谈着丰收的愿望,爽朗的笑声飞到大街小巷,汇成了渔灯节最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