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娘娘”是热播剧《大秧歌》中的“主角”之一,全剧一开场便是虎头湾热火朝天地筹备祭拜“海神娘娘”,并要在“海神娘娘”面前“斗秧歌”,以争抢全年的出海权。而在中国传统民俗中,在烟台所处的北方沿海地区,人们祈求海波平静的对象一直都是龙王,为何“海神娘娘”会成为烟台人的海洋守护者?
其实,“海神娘娘”即是南方文化中的妈祖。当年,妈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名叫林默的美丽女子。林默的故乡在福建莆田忠门乡港里村,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庚辰三月二十三日,逝于雍熙四年(987年)丁亥九月初九日,享年27岁,未婚。其父林惟悫,是一位负责沿海治安巡逻的小官。传说虽颇多神奇,但林默的确是一位在历史上有过贡献的女子,具有心地善良、勤劳勇敢、智慧超群、好行善事、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史料记载,在一个天昏地暗的黑夜,她站在崖边听到海上传来遭遇风暴渔船的呼救声,便毅然点燃了自家草房,用冲天的火光把在汹涌波涛中迷失方向的渔船引回岸边,死里逃生的渔民对她无不感激涕零。在抢救海难中,她奋不顾身,英勇顽强。她的去世就是在一次狂风恶浪中救人遇难,溺海而逝,由于人们对她的崇拜,希望这样的济世英雄永远不死,永保海上平安,为民造福,便把她的去世演化成升天成“神”。因此,在她去世后的当年,故乡人民便为她立庙祀奉,还选择了一个最亲切的称呼——妈祖,北方人则称为“海神娘娘”。
妈祖虽是一个普通女子,但她鼓舞着郑和船队的官兵,实现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庇护着中国海员和华侨远渡重洋,走遍五洲四海;激励着满怀爱国主义热情的郑成功将士,渡海登岸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手里收复了台湾。从此台湾家家户户供奉她,称她为“开台妈”。妈祖庙遍及台湾的每个角落,仅登记在案的就有500余处。台湾史籍记载:“台湾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妈祖显示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被两岸人民共称为“海峡和平女神”。
在烟台,供奉妈祖的天后宫也是烟台的象征之一,因为烟台市区是以天后宫为轴心孕育发展起来的。元、明、清三代,中国漕运发达,芝罘湾是漕运船舶必经之地,妈祖文化随之传人烟台。明初,烟台人便在临海处建起三间草屋,开始供奉妈祖,并依当地习俗称娘娘。l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妈祖被康熙皇帝褒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雍正年间,烟台人便集资把供奉妈祖的三间草屋扩建为初具规模的天后宫。l810年(清道光三十年),烟台的商家、船帮、渔户又集资对天后宫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的天后宫,不但使妈祖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而且逐步成为烟台的商贸中心和文化中心。
据记载,l850年,天后宫周围已有商号千余家,还有面市街、饭市街、菜市街、鱼市街、草市街、果木市街、鸡鸭市街、竹杆市街等集市街道。1901年,烟台8大商家发起成立了商会,会址就设在天后宫南厅。辛亥革命后,天后宫又成了金银交易议价市场,每天清晨,各商号均要派人到天后宫取回当日以金银易铜钱,以金银易银元的标准比价。
自从有了天后宫,烟台人的各项文化活动多在此举行。每逢春节、元宵节、中元节及妈祖诞辰、逝世纪念日,天后宫内外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广场上有来自周边村庄的抬阁、秧歌、龙灯、狮子、高跷、旱船、杂耍、头戏等表演。元宵节期间有灯会,中元节之夜,在天后宫后海边,要举行放灯船活动,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九日,都要在天后宫戏台上演戏酬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