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果有黑白之分,那么必定会有灰色存在。
这黑白灰就是社会主旋律,也是为人的三重境界,黑色属于潜规则,白色属于规则,灰色则属于投机者。
如此三种色调,顺带衍生出的三种人,成了历史的主角。
(杀神白起)
白起之死就是黑白灰争夺,最后白色自杀的结局。
在春秋战国激荡风云数百年的时光中,从未有那个将领如白起一样星光耀眼,以人屠之名,引出小儿夜哭的典故。
战国四大名将,实事求是的说,白起第一,而且超脱,历经大小七十余战,战无不胜的白起,无疑是最强战神,几乎等同于胜利化身。伊阕之战首次领军,杀韩魏联军24万,讨楚之战,水淹鄢城楚军死伤10万,华阳之战斩首魏军13万,贾偃大战杀赵军2万,攻韩陉城之战斩首5万,长平之战则最夸张,直接坑杀40万赵军。
一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武神的崛起之路,征战沙场30多年,攻城90余座,杀敌近165万,整个战国根据考证不过战死200多万人,大部分都是白起的战绩。
(从未有人如他一样会杀人)
如此战果,与其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不如说白起杀绝六国。
正因这巨大战功,才有白起青云直上的仕途,从平凡武官,到大良造,直到最后被诅咒的武安君。
白起的人生达到顶点,升无可升,而这恰恰成了他的原罪。
计出不尽,战无不胜的战神,也因人生到达顶点,迎来灰色人嫉妒的眼光,进而陷入了人生的黑暗。
灰色人何解,不过在黑白间游离的投机者。
(投机者)
白起和秦昭王间那个“睚眦必报”的应侯范雎,就是灰色的代表人物。
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现世主义者。
轮才能,他的远交近攻成就了秦国的强大。
论私德,他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
战略眼光和私人德行,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原本他们一个武将之首,一个文臣之首,属于两条线上的人,看上去应该没有矛盾,可是架不住他们之间有一个小人的挑唆。
(辩士苏代)
这个小人就是深谙潜规则,属于黑色人物的苏代。
苏代,这个苏秦的弟弟,也是深谙纵横术的无双辨士,在他们心中没有谁对谁错,也没有正义可言,有的只是用三寸舌鼓噪乱世,让无数人成为自己功成名就的垫脚石!
如果不是他在长平之战关键时刻的不断串联、鼓噪,分属文武两个阵营的白起和范雎又如何会成为角斗一样的公牛杀的眼红、
苏代的陈述厉害,分析时局,让范雎意识到了巨大威胁,如果白起灭赵,则功高无双,已是武安君的白起,升无可升,秦王要将其至于何处?
对于秦王而言,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让白起一统文武,成万人之上哪个特殊的存在。
如此状况,对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范雎而言,无疑是直击心灵的巨大威胁。
面对这个威胁,国家和战争还有利益,在范雎私欲眼中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国家利益也不重要了)
深谙灰色生存之道的范雎和深谙潜规则的苏代,一拍即合成了一对CP。
一心杀敌的白起,则如他的名字一样,没有那么多的心思,最后他悲剧了。
随后就是长平之战胜利之后,白起寄望一鼓作气而下赵国,最后苏代不仅鼓动起范雎在秦国拖白起后腿。
白起也在范雎拖后腿后失去了灭秦的机会。
赵国也在范雎力主的和谈之后,获得了喘息之机,可是强硬的赵国,所谓的割让六城求和不过是个幌子。那么秦昭王真的不明白,当时让白起灭赵,对于国家的益处吗?
(秦国的王和相)
不是不明白,而是不愿为之而已。
秦昭王想灭赵国,想打邯郸,但是这个人不能是白起了,因为白起功劳太大太大了,如果再让白起获得灭赵之功,秦王无赏可给,只能加荣。加荣光之后,白起的威望之高,将无以复加,谁又能保证会不会威胁王权?
哪个时候,原本以国为根本的秦王,也用起来潜规则,而灰色的范雎又一通鼓噪。
白起这个足够白的人,只能被压制。为何被压制,不过站队问题而已。
当时的秦国,内部正在进行一场对于前政治势力的清算,而这个政治势力就是秦昭王妈带过来的楚国外戚势力。
势力代表人物,宣太后弟弟,秦昭襄王舅舅魏冉。
公元前265年10月宣太后去世,等待41年终于能独掌大权的秦昭襄王在自己妈妈死后,第一件事就是将舅舅魏冉的相国职位免除。代替魏冉的就是范雎。
而当时的魏冉一派,领头人虽然被免职甚至清算,可依然拥有很深的影响力,其中最具实力的就是任职最高武官大良造的白起。
(四贵执政)
一把手被秦昭襄王清算,这党派二把手当然也被嫌弃啊?
为了能真正的掌控秦国的军政大权,秦昭襄王必然的选择就是不遗余力的打击魏冉一派余党,提拔自己的亲信。
这样的情况下,白起和秦昭襄王变得不可调和起来。
以上是政治博弈上,白起必死的根源,下面还有个根源也很重要。
那就是白起的战略作用在下降。下降根源则是,白起太厉害,太能杀人,太牛了。他一个人几乎打穿了战国。
在白起生活的时代,秦国的国策是东出函谷席卷天下,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也不过三步。
第一步:掌控韩魏控制天下中心,占据战略上的主动,这一目标白起通过伊阙之战,杀韩魏联军24万,达成了战略目标。
第二步:打击楚国这个关东六国中最具有战争潜力的国家,消除“纵成则楚王”的威胁。这一目标,白起通过讨楚之战,水淹鄢城,攻克楚国都城,甚至焚烧楚王陵墓达成了,楚国被秦国打的胆战心惊,不敢造次。
第三步:打击关东六国中战斗力最强的赵国,将东进路上最直接的抵抗给消除。这一目标,同样在长平之战后达成了。
(占尽天下地利)
如此三步走之后,东方六国其实在白起打击下,都已奄奄一息。
韩魏两国成了等死的乖宝宝,楚国被胖揍一顿后正在养伤,赵国从最强对手成了家家举缟步步招魂的存在。
剩下的齐国和燕国,一个和平主义者,一个搅屎棍不提也罢。
东出函谷关的战略目标,在白起主持下,几乎完美的达成了,配合着三步走战略,还有白起残忍到无人性的杀俘战略。
秦国实力从一起绝尘,变成了超然列国,到了这个时候,白起的作用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一个战略作用不那么重要的战略级武器,还在政治层面跟自己唱反调?秦王选择杀掉他就不稀奇了。
政治派别的不同,还有战略重要性的下降,让秦昭襄王有了杀白起的心,而真正让他下决心的则是白起,关键时刻的唱反调。
混迹政坛,最重要的从不是能力如何,而是能否领会上意,能否帮领导排忧解难。
只要你能在关键时刻,站在领导这一边,派系问题,作用下降问题都不是问题。
可是白起却并不懂这一点,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仅只考虑战争层面,而从不考虑政治层面。
如果他懂政治,长平之战后,听从指挥而不是坚持要继续围攻,他不会让秦昭襄王忌惮。
如果他懂政治,赵国背盟之后,秦昭襄王要求大军讨伐,三番四次求白起领军,他不会不听。
如果他懂政治,秦昭襄王无数次的软话好话,都是给白起的台阶,他要是有一次顺杆下,又如何会死?
(谁对谁错)
可惜的是,他不懂政治,或者说,他不屑一顾。
在白起的认知中,他对于战争尽心尽力,对于国家恪尽职守,做了自己该做的一切,也完美的完成了一切战略目标。
干好了一切的白起依然被批驳被打压,甚至被攻击。
深感委屈的白起,变得不高兴进而从装病,变成了真病,从不愿听指挥,变成了不能听指挥。
一意孤行唱反调,最后结果往往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秦国要是胜利了,白起还能活,可惜秦国战败了,那么白起只能死了。
白起名白,武将出生心是黑的,因为杀戮太深,可行事却是白的,因为他真的不很懂政治,也不懂领导。
范睢文人出生,看上去文质彬彬却杀人于无形,最后促成秦王杀白起的不过范睢一句话:“白起心怀怨恨,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必是秦国祸害。”
黑白灰人生三色,不懂点,如何过的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