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松乔/文 雁子/编辑
从西汉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广汉郡沈乡以来,今天德阳市旌阳区的孝泉镇,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座城乡面积52.5平方公里的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国著名的孝子之乡。
孝子之乡的前世今生,要从中国"二十四孝"中的"一门三孝"讲起。
东汉年间,沈乡姜诗带着母亲妻儿在江阳(今泸州)作县官,姜母多病,想喝家乡的江水,吃家乡江水里的鲤鱼。孝顺的姜诗于是辞掉官职回乡,靠教私塾为生。姜诗与妻子庞三春不分寒暑不辞辛劳,天天往返七八里到江边担水、捕鱼为母亲治病。在庞氏因谗言被迫寄身尼姑庵时,七岁的儿子安安终日担忧,每天从上学带的口粮中抓出一把米,积攒成袋后悄悄送给母亲,还代母亲为婆婆挑水。姜氏一家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住家旁边突然冒出一股泉水,味如江水,泉水中每天还跃出一对鲤鱼,成全了一家人的孝心。
宋代开始,"一门三孝"便在民间流传,元代时被郭居敬收入《二十四孝》,"涌泉跃鱼"、"安安送米"的故事不胫而走。"羊肠七里,一肩江水劳往复。通衢三街,日积白米慰慈恩"家喻户晓。
一门三孝是故事,却事出有根有据。
宋以前的众多文献诸如当时的《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东观汉记》即有描述,之后东晋《华阳国志》、北魏《水经注》、唐《法苑珠林》等,也都明白记载了其地其人其事。而宋代郑少微《孝感庙记》则记叙了沈乡地名的变化:
"今(指宋英宗时)汉州德阳县西北四十里有镇,东汉姜诗故宅在焉,故号'姜诗(镇)'。治平中(1064——1067年),知绵竹县事郭震者,谓诗行甚高,宜讳其名,白部刺史易之,镇遂号'孝泉'。"
宋代的孝泉镇,也就是今天德阳市旌阳区的孝泉镇,位于成都以北75公里处,距德阳市区19公里。
"以孝治天下",最典型的朝代是汉朝。
汉代将"孝悌"纳入"三纲",由伦理进而政治化、制度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汉家的皇帝谥号,自惠帝以下都称孝,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一直到东汉的孝灵帝、孝献帝。汉代选举制中的"举孝廉"分为察廉与举孝,即考察发现廉洁的官吏予以表彰、提拔,通过里、乡等推选孝敬父母、敬爱兄弟、勤于种植耕耘的人予以表彰奖励,直至选拔为官吏。
孝道是汉代官学和民间私学讲授的重要内容,学校设置《孝经》师,许多学生被推举为"孝悌力田"的乡官,通过他们又把孝道推广到民间,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四川古代自然与人文的开发,与两位蜀郡守休戚相关。一是秦朝的李冰,他打造都江堰,成就了物质上的"天府之国";一是汉朝的文翁,他首创官学,教化子弟,奠定了蜀地人文的精气神。文翁招收的学官弟子,大部分是来自基层的孝子,他还採用绘画、石刻等形式普及孝道。
孝风蔓延,以至于《后汉书》所载的列女十七人中,"出于蜀者"便占到四位,其中广汉郡姜诗的妻子、安安的母亲庞氏尤为著名。
有了名人,便有了古迹和祭祀,姜诗故里在东汉便开始为一门三孝立庙,香火不断。汉顺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御赐金匾,名声大显。宋宁宗甚至将姜诗封为"汉至孝广文王",到宋英宗时,原来的姜诗镇更名为孝泉镇,原来的姜诗庙改名为"孝感庙"
。民间历时30多年扩建的新孝感庙"为屋五十楹,益浚其泉流,择旁寺僧之洁勤者莅之。宏敞肃密,千载陈迹,一朝如新。"一间或一列房为一楹,五十间或五十幢房屋,规模堪称壮观。
中国偏远西南的孝泉小镇,先后被汉明帝、明成祖、清乾隆等帝王写诗褒扬,也受到韩愈、苏轼、李调元、谢无量等一大批文人墨客的称颂,而使它得到最广大传播的是戏剧。
一门三孝在明代被演绎为传奇(南戏)搬上舞台,明代《远山堂明曲品》,清代《新传奇品》、《今乐考证》和王国维《曲录》等均有著录,《古本戏曲丛刊初集》还收录了明富春堂的《新刻出像音注姜诗跃鲤记》四卷。
根据传奇《跃鲤记》移植的川剧《三孝记》(又名《辩非记》)高腔大幕戏,成为后来川戏的基本流行剧目"江湖十八本"之一,全剧共28场,其中第23场,以《安安送米》为剧名,经常作为折子戏单独演出。直至1950年代,重庆出版社出版的88辑大型《川剧》丛书,还收录了《安安送米》作为经典传世。
姜家两代孝子孝媳的故事,由艺术接力,不断演变,在漫长的时空中影响深远。《三孝记》特别是《安安送米》,为老百姓耳熟能详,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四川人、中国心。
少年安安的故事在戏剧中被表现得倍加曲折,一门三孝连同中华孝文化也是步履坎坷。
2000多年来,孝泉的孝文化建筑历经沧桑。
四川盆地在明末清初兵燹大劫难后,名胜古迹基本毁灭,孝泉庙宇也"栋宇无存"。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大移民恢复重建,成都平原才喘过气来。孝泉再建的三孝庙宇古迹芦林、邻姑庙、安安读书处、孝泉、孝泉洞等等,好多是老百姓根据戏剧重新指认的。虽然如此,它那浓郁的民间气息,更显示出一种顽强的力量与存在。
近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遭遇了无数狂风暴雨,孝行、孝道也被以"反封建"、"革命"的名义屡屡成为靶子。狂飚时代的一个毛病便是玉石俱焚,泼洗澡水连孩子一块倒将出去。到了"文革",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孝泉的地名被取缔,庙宇、景观被捣毁,曾经作为美名佳誉的"孝子贤孙"一语,更被贬到、恶到、丑到极点,世人避之唯恐不及。
安安无辜,孝子何罪?
中国传统文明是礼乐文明。礼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它培养着人的敬。如孔子所说,孝不仅仅是奉养,关键要有敬("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之。")所有的礼都是用来体现敬的,而敬的基础在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亲情、敬意的相融。
中华民族的生存壮大,需要根系文明的延续发展,需要血缘基因的流淌传承,孝道是非之争,大可以化繁为简,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旧瓶装新酒就是。
进入20世纪末,无论外边如何说道,执著、聪明的孝泉人"不争论",自行其孝。
1988年,孝泉民众集资200多万元恢复了姜孝祠、三孝园、姜公坟等。1996年,政府牵头又筹资3700万元,修建了以姜孝祠为主体、占地 150亩的"中国德孝城",三门四进的仿古建筑群里,山门、拜厅、九磙桥、放生池、正殿、先代殿次第展开,两侧有孝泉井、孝子亭、安安殿等,向今人昭示着一门三孝的不朽。孝泉镇上,也恢复了32条街道的"德"、"孝"老街名。
笔者儿时家住川南富顺县城川戏院附近,安安的大名伴随着悠长鼓乐,早就深深印入脑海。惭愧得很,直到1992年路过孝泉,偶然停车,在路边发现了百姓集资建造的"三孝园",这才恍然:安安一家竟是近在身边的四川老乡! 那次见到的"三孝园"颇为简陋,远非后来大兴土木的中国德孝城可比。但屡毁屡建,反映出社会的强烈需求与需要,深感孝文化绵延不绝,自有它的道理。
随着社会思想解放的深入,孝泉乘势而上,从1996年开始轰轰烈烈评选"孝子孝媳"、"好公公好婆婆",每年一评,每届10对,大庭广众披红戴花,让他们广播有声,电视有影,大张旗鼓宣传。评选的八条标准以孝为主线,糅合了新时期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文明、敬业等。
1996年当选的首批孝子孝媳饶明礼、陈秀坤,家有89岁高龄、双目失明的婆婆,婆婆爱干净,媳妇便隔三岔五地烧水为她擦洗。这一家四世同堂,住在四合院里其乐融融。另一位孝媳廖成菊,1980年嫁到袁家,刚过门便照顾起瘫痪了的伯父,天天为伯父清理大小便,十几年如一日。"古有安安送米,今有孝子孝媳",已成孝泉的新民风。
孝泉还先后出版了十多本孝文化图书,《孝泉与孝文化》被作为小学乡土教材,学校号召学生回家主动为父母、祖父母捶背、洗脚,从小养成孝老爱亲的习惯。而安安送米的故事,被改编成戏剧、曲艺、舞蹈等多种艺术作品,成为长演不衰的本土保留节目。
世纪之交,孝泉孝文化渐入佳境。1998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1999年被评为省先进文化乡镇。2001年,由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进行总体规划,形成以中国德孝城为核心的古镇五大景区。2006年,"安安送米"被评为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孝城内的龙护舍利宝塔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姜孝祠、姜公坟被评为省级文物。
2010年6月,根据当地紧邻姜孝祠的工地施工发现,考古工作者现场勘察清理,发掘出一条距地表深0.4米、宽约2.15米、长约15米、全由青砖铺砌的古街,砖上刻有"孝街"、"杨宅施"、"孝泉"等铭文,经省市专家确定为四川罕见的宋代街道遗存,判断其为姜诗故里的组成部分。
东汉姜氏一门三孝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出山。
孝泉人不固步自封,墙内开花墙外也开花。
从2000年至今,孝泉已成功举办了4届孝文化旅游节,将传统的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系,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孝祭活动、文艺演出、彩妆游行、民俗竞技、焰火晚会、商贸活动热热闹闹,吸引了数十万游客到孝子之乡感受浓郁的两千年孝文化。
孝泉还将四川省首届十佳孝子、百名孝星的颁奖活动引进来。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两度赴孝泉采风,中国德孝城被作为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和四川大学社会实践基地,俄罗斯、越南代表团,联合国官员接踵而至来参观考察。
八方来客,古镇生机勃勃。
有人说,孝文化被"打造"成了孝泉一张耀眼的名片,笔者以为,新民俗的形成,更是正当其时、得其所哉的人文回归。
远的不说了,清道光17年刻本《德阳县新志》所记"赛会"写道:
"村市赛会,则正月初九日为'上九会',以县西姜孝子祠为最。先数日,祠外竖彩台,令乐部演戏于其上。场列百肆,邻境云集,有远自数百里者。货如山积,百戏杂呈,进香人駢肩累踵,于于而来。"
巴蜀文化学者任乃强先生生前回忆说:"近世姜祠香火犹盛。清代有人撰《三孝记》传奇,搬演(姜)诗夫妇及其子安安行孝故事。每岁必迎名剧团演之,为一方盛会,由历世夸张,深入人心也。"
民国年间,孝泉姜诗故里年年"上九会"热闹非凡,既是祭祀一门三孝的庙会,又是乡村物资交流会,其盛况从前人《孝泉上九竹枝词》可以窥豹一斑。
注目当今国情,大行孝道已经不仅仅是学术课题,而是刻不容缓的严峻社会现实问题。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占总人口15.38%。国际上把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老龄化的标准,很明显,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还大大超过了国际标准。老龄化带来的家庭、社会问题与日俱增,日趋严重。我们身边的孝子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忤逆不孝之恶行,哪天的报纸电视上少得了?倡行孝道,是社会安定不可或缺、极为重要的基石。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周年之际,中央六部门隆重表彰"全国道德模范",其中包括了"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孝老爱亲"还原成古文,则为"孝悌",意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论语》首篇《学而》,第二句即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孝悌"为"仁"德之本。中华文明讲究"和"为贵,国家、国家,家是基础,家之不存,国之焉附?老人善待子女,子女孝敬老人,家和万事兴。一个个家庭美满了,地区能不和谐,国家能不昌盛?
三孝园有一副对联:"东汉宗风,孝水清泉灌千里;西川福地,平畴黄谷饷万家。"孝文化蔚然成风、连锁反应,功德无量,今天,古镇街区建成面积已由原来的0.5平方公里扩展到3平方公里,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交易集散地和孝文化传播中心。
一个故事塑造一座乡镇,中国娃娃安安的正能量方兴未艾。
去年金秋,到孝泉参加《中华孝道》特种邮票首发式。漫步古镇,心情舒畅。在镇中心影院楼下一抬头,高高的粉墙上巨幅年画画的,不是红男绿女明星,正是安安——孝泉百姓心中永远鲜活的邻家好孩子!
在网络交际语里,"安安"是"安好、晚安、平安"的意思。晚上看央视,黄金档里,全国"孝心少年"颁奖晚会正现场直播,一时间,仿佛看见那个2000多年前的送米安安,竟又道着祝福,活泼泼走向我们。
送米安安又重来,让人不禁感叹唏嘘……
伍松乔简介
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担任四川日报副刊主编。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员、四川省巴蜀文化中心研究员。2017年11月因心梗不幸去世。
中国新闻奖、冰心散文奖、四川省文学奖、巴蜀文艺奖、中国报纸副刊特殊贡献者荣誉称号获得者。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协主席团成员,四川散文学会、四川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
出版有散文集《姓甚名谁》、《随遇而乐》《记者行吟》《四川散文名家自选集伍松乔卷》《十字岭,识字岭》,评论集《媒体上的文化庄稼》,传记《中国书生宋育仁》、人文地理《成都》《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天下古成都》等十余部专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