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晔旻
夏侯渊战死定军山,曹军为之夺气。面对汉中焦灼战事,曹操不得不亲自率军赶赴前线。建安二十四年(219)三月,曹操率军从长安经褒斜道,进入汉中郡。在西征途中,曹操听说法正进取汉中的计策,还不忘嘲讽刘备几句:“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当然,到了《三国演义》里,这个“教刘备”的角色就全归诸葛亮承担了。
面对曹操大军压境的战场形势,新获大捷的刘备军士气旺盛,刘备本人也表现得信心十足:“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待曹操大军到汉中之后,刘备集中兵力扼守险要据点,始终不与曹军正面大规模交锋。
这不是怯战,而是刘备看准了曹操的“命门”所在。秦岭山脉的崇山峻岭,自古就不失为天然的军事防线。但它又绝不是无法逾越。早在远古时期,秦岭上固然没有道路,但由于长期的河流冲刷,已经形成了许多山谷;山谷两边山峰高耸,蜿蜒曲折;顺着这些山谷可以达到交往的目的,但毕竟没有正规的道路,不是很方便。为了加强联系,从先秦时代人们就沿着这些河流修筑栈道(在峭壁上打孔插入木桩,铺上木板)。秦岭横亘于南北之间,千里栈道便成为联结两者的主要孔道。
《彩绘三国演义·占对山黄忠逸待劳》,近现代,金协中,国画
从关中前往汉中较为近捷的是穿越秦岭山脉的几条通道,即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其中的“褒斜道”以南循褒谷、北走斜水而得名,路程500余里,道的北口即是渭水之滨大名鼎鼎的五丈原。这条道路在秦岭诸道中省时省力,故汉代关中通往巴蜀的驿路就设在此道。曹操进兵汉中,走的就是这条道。
所谓“省时省力”,只是相对而言。曹操对褒斜道险峻的山路就有切身体会,感慨“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他的儿子曹丕也说,“汉中地形实为险固,四岳三涂皆不及也……临高塞要,一夫挥戟,千人不得过。”汉中道路艰险,军粮运输困难(诸葛亮北伐时也因此吃尽苦头,这是后话)。
刘备正是看准曹军远道而来,运粮困难,才坚守不出,以险据守,并派军骚扰曹军的补给线,令曹军雪上加霜。有一次,曹操好不容易把“数千万囊”米运送到北山(秦岭南麓)下,刘备手下的“征西将军”黄忠率兵前往夺米,过期不归。“诩军将军”赵云率数十骑出营察看,恰遇曹操大规模出兵。赵云仓促间同其遭遇,指挥数十骑自曹军阵中杀出。曹兵被冲散以后,又恢复了阵形,追到赵云营下。赵云进营后,巧施疑兵之计,大开营门,偃息旗鼓,曹兵怀疑内藏伏兵,只得退去。第二天早晨,刘备前来视察战场,称赞道,“子龙一身是胆”。
曹军与刘备军相持一月有余,战不能胜,补给线又常受骚扰,是以士气低落,逃兵日渐增多。对于曹操来说,若据汉中,即扼住了益州的咽喉,攻可以深入益州腹地,守可以阻止益州势力北上。但曹操的统治区横跨中原,其统治中心(许昌、洛阳)又远离关中,汉中的地位远不如对刘备那样重要。权衡这两方面的利弊,就让汉中变成了曹操口中的“鸡肋”。
谈到这个“鸡肋”,世人大概多会想到《三国演义》里的一幕。才智过人的杨修从军中口令“鸡肋”中察觉曹操对汉中“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的矛盾心情,自作主张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却被曹操逮住机会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杀害。这段故事固然精彩,其实半真半假。口令“鸡肋”与杨修洞悉曹操内心两件事都是真的,但曹操借题发挥杀死杨修却是假的。从史书上看,杨修是在半年多后与曹植醉酒擅闯司马门,并诽谤曹操另一个儿子曹彰遭人举报,才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决的。
但汉中到底是块“鸡肋”。曹操认识到短期内无法把刘备驱出汉中,不愿意长期陷在此处,终于决定放弃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曹操从汉中撤出全部军队,退回长安。从此,他和他的继承人们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对益州方向基本采取守势。而刘备则全据“沃野千里、四塞险固”的东汉所设益州,北以秦岭天险作为屏障,确保四川盆地,同时打开了“隆中对”战略中“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通道。地跨荆、益两州的刘备政治、军事集团就此达到了它的极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