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三百一十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北洋史上,奉系军阀元老杨宇霆是和“小扇子”徐树铮齐名的一流策士,被“老帅”张作霖倚为心腹,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干才”。杨宇霆发迹之前就是个“高材生”,考中前清秀才,后来又留学于日本士官学校,并以“邻葛”为号,自比诸葛亮,在一群武夫中有“小诸葛”之称。但是随着张作霖撒手奉系军阀缰绳,再无忌惮的杨宇霆落得一个“枪毙杨常”的下场,毕竟为其父办寿之机,大摆豪华之场面,宴请东北达官显贵,以显自己的资历与威望,待奉系军阀新掌门“少帅”以“陪席”,使赴宴的少帅受到刺激,不得不中途退场;以致于凤至激指说:“你那里像东北的主人,杨宇霆才是东北的真正主人,看他那付德性,他眼睛里还有你!”。
张学良
所以说杨宇霆之骄纵,已使刚及而立之年的奉系军阀“幼主”难以忍受。这是杨宇霆之死的首要原因,毕竟卸磨杀驴的老桥段,在历史上一再上演。杨宇霆在奉系军阀中浮沉多年,堪称是位名副其实的“悍臣”,张作霖遇事也必给几分薄面,就连日军也评价其“感到很棘手,既无法收买,又无法除掉”。其实这是只看树木,不见森林。杨宇霖是为张作霖办事,张之“多面手”态度,杨却不能得其精髓。在张作霖死后,杨宇霆一直摆着“老主重臣”的架式,感觉奉系军阀能够饮马长江,“皆宇霆之谋也”。而且杨与少帅的矛盾由来已久,不但对张支持的郭松龄横加压制,甚至连其本人,也“事事受杨阻碍”。
杨宇霆与常荫槐
郭松龄反奉失败时,曾致书自己的学生,张也有意对郭宽释,杨宇霆得知后,“立焚郭信,建议张作霖将郭就地枪决”。此后,张、杨的矛盾,日益发展。但是“老帅”死后,杨宇霆的功劳与苦劳摆在那里,一开始少帅对于杨也算是客气,“凡事得宇霆之关白,无不许可”。但“愈恭谨,宇霆愈跋息”甚至对张之令,如他不同意,“必令收回成命而后已”,“即一席之话,亦侍其气盛言宜,滔滔泪泪,不容他置咏”。最终引起张之杀心的是杨宇霆打造自己的小团体,意欲“取而代之”,所以常荫槐与杨宇霆一道命丧老虎厅。
于凤至与张学良
最终,杨宇霆之死,不是简单的“书生之见”,而是张已达到了“实难忍受”的地步,已远非诉诸沟通所能解决的了。如果杨“退归乡里”或“冥鸿海外”,或可免一死。但像杨宇霆这样恃才傲物的人物,其实是和徐树铮一样的硬茬儿,也是醉心于宦海的弄潮儿,所以断然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结局必定是鱼死网破的针锋相对,这一切旁观者也看得清楚,正如少帅夫人于凤至所言:“处决杨常,是迫不得已,因为最后只有一条路,你死我活。”
参考资料:《菜根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奉系军阀研究》、《再论枪毙杨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