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风吹雨打都不怕……”1986年播出的13集系列剪纸动画片《葫芦兄弟》不仅给70后、80后,甚至是90后留下了这“洗脑神曲”,更给我们留下了葫芦娃、蝎子精、蛇精等经典动画形象,直到如今“葫芦娃”依然是网友手中的表情包,在一些综艺节目中仍能看到“葫芦兄弟”出没。最近,国家电影局正式立项的真人版“葫芦娃”电影,更被称作《葫芦兄弟2》,可见这部中国美术片时代代表作之一的《葫芦兄弟》影响之大。
今年5月13日,“葫芦娃之父”、 中国剪纸动画大师胡进庆先生在上海去世,享年83岁。在此8个月之前,另一位剪纸动画大师、76岁的王柏荣刚刚离世。随着老一辈动画大师的离去和电脑特效应用的日益广泛,中国传统动画的技艺和风骨也正在逐渐远离。虽然获得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美影厂)授权的真人版“葫芦娃”电影的选角、拍摄、上映时间尚不确定,但明显走的是商业片路线。如今回望“葫芦娃”的前世今生,你会发现,“葫芦”里还真有秘密——那些中国动画曾经的故事、辉煌和今天的失落。
曾经的中国动画,真值得我们骄傲
上个世纪20年代,是中国动画的探索期,中国动画先驱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尤其是前三人,是中国美术电影的先驱和创始人)从零开始,在1926年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动画短片《大闹画室》。1928年11月,世界首部有声卡通电影《汽船威利》在纽约上映,一只穿靴戴帽随着音乐舞动的小老鼠诞生了,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米老鼠诞生在1928年,中国动画的起步比那只小老鼠还要早两年呢。
《大闹画室》是默片,是真人与动画的结合,片长只有10分钟。
1940年,迪士尼动画片《白雪公主》在上海取得惊人票房,对万氏兄弟触动很大。他们历时1年半时间, 终于在1941年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高质量长片动画《铁扇公主》(1小时20分钟),这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篇《铁扇公主》。
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篇《铁扇公主》
如果说新中国之前,是万氏兄弟以四人之力迈出了中国动画的第一步。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百花齐放,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动画”则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期,也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这期间大批动画创作者发挥独特的想象力,用木偶、剪纸、水墨等多种表现形式,奉献了大批富有民族风格的经典作品。
1955年制作的动画短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获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
1955年首部木偶电影《神笔》获第八届国际儿童影片节儿童娱乐片一等奖,神笔马良的故事传向世界
1956年《骄傲的将军》被称为动画片“中国学派”的创始之作
1958年,上海美影厂制作了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
尤其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前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组,1957年4月成立,以下简称美影厂)生产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动画片。如:1955年首部木偶片《神笔马良》,首部彩色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6年彩色动画《骄傲的将军》被称为动画片“中国学派”的创始之作;1958年,万古蟾带领一批青年美术工作者,吸取中国民间皮影戏和剪纸的艺术特点,成功拍摄出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中国美术片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
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1960年第一部折纸动画《聪明的鸭子》诞生
上世纪60年代,一大批优秀的动画片应运而生,尤其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美影厂制作完成)。1961年,万籁鸣与唐澄合作导演的国漫里程碑——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问世,据不完全统计,《大闹天宫》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先后参加了18个国际电影节展映,多次获奖。
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是中国美术片中的经典之作
从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独创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剪纸动画《渔童》《九色鹿》,水墨剪纸动画《鹬蚌相争》,木偶动画《阿凡提的故事》,长片动画《哪吒闹海》,以及中国动画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等大量经典作品,一次次让世界惊叹,也确立了“中国动画学派”在世界动画史上的地位。
1984年水墨剪纸动画《鹬蚌相争》
水墨动画片不仅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还为世界贡献了水墨动画这一独特的动画品种,另外,中国还发展了剪纸动画、木偶动画,形成了具有自身艺术特色和风格的中国动画,震惊了世界影坛,这是中国动画的高光时刻,也是让国人自豪的一个时期。要知道,在中国动画片突飞猛进发展的时期,日本的两大动画巨擘手冢治虫和宫崎骏都还在学习阶段呢。
日本的“动漫之神”手冢治虫和他的代表作《铁臂阿童木》
手冢治虫与偶像万籁鸣合作的孙悟空与阿童木
1941年,正是看了中国第一部长片动画《铁扇公主》,19岁的手冢治虫才决定放弃学医走上漫画之路的。手冢治虫被尊为日本的“动漫之神”, 是日本的第一位漫画家,也是现代日本动画的开山鼻祖。至于宫崎骏那更是后来的事了。上世纪60年代,正是中国动画飞速巅峰时期,1963年,22岁的宫崎骏才进入东映动画公司,成为一名动画师。那时候,中国动画是他学习的榜样,他也将中国动画视为日后最大的对手。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爷爷
国外动画片大量涌入,葫芦兄弟诞生于“冲击”之下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电视机开始普及,大量国外动画作品进入中国。1980年12月,央视播放了日本动漫鼻祖手冢治虫的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日本动画电影《龙子太郎》、《天鹅湖》也进入中国。以此为开端,不仅《鼹鼠的故事》、《聪明的一休》、《花仙子》、《蓝精灵》等大量日本动画片涌进中国,《米老鼠唐老鸭》、《非凡公主希瑞》、《佐罗》、《咪咪流浪记》、《等着瞧》等美国动画作品也引进中国,尤其是《米老鼠唐老鸭》对中国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
这些引进动画作品,故事新颖、色彩绚丽,动辄长达数十集,对国产动画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不仅导致国产动画片数量大量减少,也对木偶、剪纸、水墨等中国传统美术片慢工出细活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小的冲击,逼迫中国动画也开始了商业化发掘、产业化运作的尝试。1986年上海美影厂制作的第一部系列剪纸动画《葫芦兄弟》(13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花仙子》
《米老鼠唐老鸭》
其实早在1979年,上海美影厂就就开始了商业化制作的系列木偶动画《阿凡提的故事》(第一部1980年上映,这个系列一直制作到1988年),据《阿凡提的故事》的总导演兼美术设计曲建方、编剧凌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阿凡提的故事》上映后曾入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但因为34分钟的时长超过了参评影片25分钟的要求而最终无缘奥斯卡奖项。
《阿凡提的故事》
除了《阿凡提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上海美影厂还举全厂之力制作了《葫芦兄弟》、《三毛流浪记》、《黑猫警长》、《邋遢大王奇遇记》等一系列系列动画片。其中系列剪纸动画《葫芦兄弟》是一部在内容上进行商业化尝试,但仍保留民族特色的典型代表。
葫芦娃“戏份”十足,折中取舍牺牲精细度
为了与美国、日本动画争夺观众,《葫芦兄弟》的导演胡进庆带领制作团队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制造故事的戏剧冲突上,但因资金不足,胡进庆不仅是《葫芦兄弟》的导演,还担任着编剧和形象设计的工作。坚持 “要找新的方式才能有活路”的胡进庆为了节约成本,不得不在改编的过程中“砍掉三个葫芦娃”。
据了解,当时《葫芦兄弟》制作一集动画的成本只有6万元,而同期好莱坞动画片一集的成本则高达百万。没办法,胡进庆就只能先保《葫芦兄弟》有个好故事。《葫芦兄弟》改编自民间童话《十兄弟》,原本讲述的是十个本领迥异的兄弟为救无辜被陷入狱的父亲,一次次与皇帝抗争,最终救出父亲的故事。因资金有限,胡进庆把十兄弟“斗贪官,反昏君”的故事改编成了七个葫芦娃勇斗蛇、蝎子精夫妻救爷爷的故事,不仅剧中矛盾冲突直接,而且有了“反派女性”,就连缩减到七个的葫芦娃兄弟都着穿同样的衣服,只用赤橙黄绿青蓝紫加以区分。
为了省钱省时,《葫芦兄弟》的场景切换都挪到了深山石洞中,胡进庆曾笑称,为了省钱葫芦娃都住进了山洞。当时十几个人拍一部20分钟的剪纸动画片,要花上一整年的时间,尽管《葫芦兄弟》的场景、人物已经极简,但拍摄仍非常紧张。13集130分钟的动画片,全组四五十人加班加点拍了近两年!
同样浓眉大眼、四方脸儿的葫芦娃们,如果不是衣服颜色和本领不同,真的挺难区分的
看过《葫芦兄弟》的80、90后都知道,《葫芦兄弟》的故事正邪双方的对抗虽然简单,但比《哪吒闹海》和《大闹天宫》曲折激烈,尤其是融入了一些刺激的商业元素,这在以往的动画片中几乎没有。但也因为其中的暴力血腥镜头,《葫芦兄弟》曾一度被家长们提出质疑。
“葫芦娃之父”胡进庆
事实上,在外有国外动画冲击,内又资金不足的情况下,1986年的《葫芦兄弟》走的是一种折中路线:即将精力放在“做戏”上,让故事好看,在制作上很难精益求精,比起胡进庆导演之前的剪纸动画片《鹬蚌相争》(获第3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银熊奖)《金色的海螺》,在剪纸工艺的精细度上差了不少。甚至胡进庆导演也承认,之所以没有精雕细琢,是不得已而做的取舍。
技术进步,“中国学派”动画之美却失落了
有人说,《葫芦兄弟》是最后的中国学派动画,它标志着“中国学派”动画时代的结束。这话有一定道理。
中国美术片之所以能成为独特的“中国学派”动画,皆因其审美、意趣和技法皆充满着“中国特色”,如:其山水情趣,写意传神的意境,天人合一的审美,寓教于乐的功能,文以载道的传统等等。尽管木偶、剪纸动画非中国所独有,但因结合了皮影、窗花、剪纸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甚至还有着不同地域的民俗、传统戏曲的元素,这种民族化的充实与改进,让木偶尤其是剪纸动画片有了生动有趣更接地气的感觉。而作为中国独创的水墨动画则透着雅和意趣之相,其美学风格与水墨画一脉相承。特别是水墨动画在表现人物时动作优美灵动,背景或豪放或壮丽或柔美,意境深远悠长。
“中国学派”动画耗时耗力,每一个画面都蕴含着动画师们大量的时间和无数的汗水、心血。“美猴王之父”严定宪当年《大闹天宫》的手绘初步估算也有10万张左右,一部几十分钟的动画片要付出多少时间与精力? 对现在的我们而言,在当时的生活、创作条件下,生产一部动画片简直就是一部“巨作”!
当年,年轻的严定宪正在为《大闹天宫》设计孙悟空的表情,他曾在上世纪80 年代任上海美影厂厂长(新华社片)
检视中国美术片的发展史,除了创始人万籁鸣、万古蟾等万氏兄弟,还有钱家骏、特伟等、严定宪、靳夕、胡进庆、林文肖、徐景达、戴铁郎、唐澄等一大批优秀的动画大师和人才,甚至连李可染、程十发等著名国画家也参与其中,这不仅说明中国动画片美术创作专业度之高,大概也是中国动画片被称作中国美术片的原因吧。正因为有这样一批批专业专注的动画人才,中国才有了一大批动画片经典!
新中国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的奠基人:万籁鸣(中)、万古蟾(右)、万超尘(左)
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动画片是靠一帧帧手工绘制逐格拍摄技术制作的,但到了70年代计算机图形图像(CG)技术出现,甚至到了70年代后期还出现了三维动画。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动画技术进入大规模实用阶段,介入了动画各环节,大大提高了动画制作的效率。在国外动画片大量进入,国内投入不足,需要大量人员制作复杂的情况下,国产动画面临的处境可想而知。《葫芦兄弟》在内容改编上偏向矛盾冲突、惊险刺激等商业性,但仍保持了中国剪纸的艺术手段和民族特色,虽然与美术片最辉煌时期的作品无法相提并论,但它的这一探索颇为珍贵。
钱家骏,中国彩色动画创始人之一
特伟,水墨动画创始人
上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在欧美和日本动画制作中已经普及。1989年,出现了第一个全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角色,也就是这一年,迪士尼推出了动画片《小美人鱼》,这也是迪士尼最后一部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动画电影。技术的进步,让以传统手法制作的国产动画片迅速萎缩下滑,以上海美影厂为代表的中国动画进入了代工和制作电视动画系列片的阶段,很多90后童年记忆中的《海尔兄弟》、《舒克贝塔》等系列动画都是电脑制作的,很难再找“中国学派”动画的痕迹。
1981年出品的动画片《九色鹿》,采用敦煌壁画的表现形式,颇有禅意,用中国传统戏曲和民乐来配乐。
1981年制作的动画短片《三个和尚》,获得第3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短片银熊奖
风格高雅洒脱的水墨动画《山水情》
回首当年那些纯手工制作的动画片,你会发现从画面到人物都有着一种传统之美、中国之美。这些动画作品从角色到情节和意境,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细微之处都深在其中,耐人寻味。如,水墨画般的《小蝌蚪找妈妈》,以京剧为表现手法的《哪吒闹海》,以皮影戏技术为基础的《独八戒吃西瓜》,高密民俗气息浓郁的《老鼠嫁女》……
高密民俗气息浓郁的《老鼠嫁女》
现在,国内动画制作几乎全是数字绘画和CG, 机器和技术代替了有审美和创意的“美术工作者”, 传统文化中最有营养和韵味的部分往往就缺失了,而且老一辈动画人的理想主义色彩,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新精神也难以寻觅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中国学派”动画只能在“历史”中寻找了。
其实,“葫芦娃”的秘密,蕴含着“中国学派”动画成功的优势,也是“中国学派”动画传统渐失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