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得江山靠运气,坐江山却是势力,乾隆扶植和珅的真实目的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比如它的江山得来的十分幸运,与其说是真刀真枪拼杀过来的,倒不是说是清朝的对手明朝自己把自己玩死,让满洲八旗捡了个便宜。
如果说清朝的江山得来是靠运气,那它坐江山的水平靠的是真实力,从康熙巩固国土奠定了清朝的版图,到雍正整顿吏治理清国库,再到乾隆融会贯通顺利收尾,这些攒下的家底儿,已经基本奠定了清朝200多年的国祚。
当我们仔细来看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会发现很少有善终的能臣,这些精明能干的大臣,在权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都会受到帝王无情的打压,或是抄家或是灭族,总之下场都很凄惨。
面对这一状况,精明能干的大臣们也不是毫无还手之力,只不过这些都需要实力的积累,康熙时打上基础,雍正朝逐渐发展,到了乾隆朝已经初具规模,可以隐隐和帝王掰掰手腕了。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乾隆从自己的侍卫当中提拔了铁杆亲信和珅,并一路扶持他到了权力的顶峰,表面上看是乾隆对和珅的无限宠幸,但本质上和珅也是乾隆用来制衡这些大臣的有力武器,毕竟如果皇帝自己下场和大神们掰手腕儿,那样子可就太难看了,双方也就快撕破脸了,这是一个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下下策。
乾隆靠和珅扳回了一局,但大臣们却将赌注压在了“未来”
这样看,乾隆似乎棋胜一招,但实际上这些精明能干的大臣依旧比乾隆更有远见,因为他们赌的是将来,也就是乾隆下任皇帝嘉庆。在对嘉庆皇帝的教育上,这些大神无疑掌控着主动权,而且随着乾隆当皇帝的时间越久,逐渐长大成人的嘉庆皇帝也越发的开始叛逆。
身为太子的嘉庆皇帝,虽然表面上表现的无限恭顺,但内心却是压抑得很,而这股被压抑的情绪被大臣们牢牢抓住,在乾隆去世后不久,便一股脑的将心中积蓄的愤懑,统统发泄到了和珅身上。
此时的嘉庆皇帝眼里似乎和珅是他最大的敌人,但实际上,嘉庆却没有及时转换成一个帝王真正该有的立场和角色。不论是和珅还是这些大臣,其实都是帝王手中的棋子,如果一方势力过强,你所做的应该是扶持另一方,保持一个双方的稳定,让其相互制衡,这样地王才能稳坐高高在上的裁判者宝座。
只可惜家境被内心压抑的情绪冲昏了头脑,加上周围大臣的洗脑,和珅的性命就这样丢了。皇帝想要再培植一个可以制衡大臣的铁杆亲信,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了。所以虽然嘉庆皇帝在抄和珅家底儿的时候发了一笔横财,但未来的苦果他终将要吃。
嘉庆皇帝为何要后悔?想要再培植一个和珅,大臣们可就没那么傻了
公元1801年,也就是和珅死后的第三年,志得意满的嘉靖皇帝下诏整顿吏治,推行自己的改革政策时,却猛然间发现,手底下的大臣竟然是铁板一块,油盐不进,自己的一道命令下面却有无数暗中勾结的抵制,帝王真正成了一位孤家寡人,此时此刻,他才真正怀念起那位被自己赐死的“大奸臣”。
有人或许会说,嘉庆为何不培植一个自己的“和珅”,这就难免有些想当然了,要知道那些和帝王掰手腕儿的大臣,可都是万里挑一的人精儿,在经历过乾隆这一手操作后,谁还会不长记性,所以但凡嘉庆想要培植自己亲信的苗头,这些大神都会十分一致的进行排挤和打压。当然这些手法根本不需要做得太明显,只需要私底下很有默契的使个绊子,就可以将这些亲信扼杀在摇篮中了。
历史中的大奸臣往往是那些纸笔史书的文官追加的,至于他们在帝王心目中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妨引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的一句话:
没有所谓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有时候也由不得他们,看清楚了,贤时便用,不贤便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