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秦统一6国之后,历史上先后出现过400多位皇帝。他们有的在位时间比较长,比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长达61年,西汉的汉武帝在位长达54年。也有在位时间比较短的,十天或者几个月,像皇位就坐了半天的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17天的唐殇帝李重茂,还有“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等等。
人生有的时候就是有很多偶然,一般在位时间短的皇帝。历史上除了有名字,也不会留下什么名垂青史的事。屁股都还没坐热皇位就丢了,还能干点什么?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不一样,就是明仁宗朱高炽。这位仁兄皇位只坐了不到十个月,竟然开创了“仁宣之治”,很有一番甩开膀子要大干一场的架势。可是谁知道,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正值壮年的他突然驾崩。
在位不到十个月的朱高炽是如何开创“仁宣之治”,甚至获得“仁宗”这个庙号的呢?“仁宗”这个庙号可不是哪个皇帝想得就能得到的。因为这个“仁”可以说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在400多位帝王候选人当中,只有4位曾经获得过这个庙号。他们分别是宋仁宗、元仁宗、清仁宗、以及明仁宗。
这么短短不到10个月的时间,朱高炽是怎么做到的?被后世追认为“仁宗”。他又是为什么突然就驾崩了呢?朱高炽的皇位是怎么来的?那是从他那位篡位的老爹永乐大帝朱棣手里接过来的。他爹要是没篡位,或者他那个堂哥朱允炆上位之后没有着急“削藩”。朱高炽以他的温顺性格,绝对是做一世安乐王爷的。很可惜历史不是怎么发展的,他那躁动不安的老爹终究是没忍住。篡了位,皇位做了22年,最后在永乐22年北征返京途中病逝。
历史就把朱高炽推到了台前,同年八月登基改元“洪熙”。属于朱高炽的高光时刻并不多,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不过他像是提前知道了这些一样。登基之后,他毫不犹豫一改自己老爹好大喜功的做派,针对父亲伐漠北征安南导致的民苦徭役的现状,颁布了“宽恤之令”,赈灾免赋税与民同利。紧接着在政治上,朱高炽也改变了永乐朝内阁“只备顾问”的权限,赋予了阁臣参赞机要等等权力。光是这两项举措,一时之间就让已经内耗过度的大明帝国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机。
朱高炽做得远远不止这些,甚至在死前不久,他还颁布了一份诏令。进一步告诫司法当局,要依法判决案件。朱高炽一再强调,尤其是针对死刑犯的判决,那更是要在程序上反复的核查验明正身。不许对犯人屈打成招,也不许在惩处犯人的时候搞连坐亲属那一套。可以想见,如果朱高炽的皇位能够再做久一点,明朝将进入一个怎样的开明盛世?这一点《明史》当中就提到了,说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一年,用人行政善数不胜数。假使老天能够让他多活几年,涵濡林养德化兴盛绝对可以与汉朝“文景之治”相媲美。
就这10个月不到,他也为“仁宣之治”这个明初三大盛世开了一个好头,绝对当得起一个“仁”字。这么好的一个皇帝,他怎么就突然驾崩了呢?死因是什么?这一点没人知道。这事一度还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悬案。有人猜测他是死于后宫的宫斗被误杀了,也有人说他是被大臣活活给气死的,还有人说他是服用丹药的结果等等等等众说纷纭。仁宗皇帝朱高炽究竟是因何而亡?
难道他就没有可能是正常死亡的吗?只能说可能性不大。因为他是头一天生病,第二天就死了。这个时间快得让人就根本没有办法相信这属于正常死亡。如果是非正常死亡,死因会是什么呢?有人说朱高炽是被误杀的,被他的宠妃郭贵妃。朱高炽驾崩之后,郭贵妃居然为朱高炽殉葬了。本来在明英宗之前,明朝皇帝的妃子给皇帝殉葬,那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可是以郭贵妃的身世和受宠的程度,那就大可不必了。
郭贵妃的爷爷武定侯郭英,早在朱高炽的爷爷朱元璋在濠州参加红巾军的时候,他就跟着朱元璋干。郭英的妹妹还嫁给了朱元璋为妾,后来被封为了宁妃。郭英的儿子郭镇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永嘉公主,被分为驸马都尉等等。总之两家是世代联姻,关系不是一般的好,所以郭贵妃称得上是家世显赫。再一个受宠程度,郭贵妃“贵妃”是个什么地位?所有嫔妃当中的头一号,可以说是最受宠的嫔妃了。而且郭贵妃还给朱高炽生下了三个皇子,就这种受宠程度,根本不需要给朱高炽殉葬,可是她偏偏就殉了。
据此猜测就是她失手误杀了朱高炽,所以必须殉葬,为什么又说是“失手”还“误杀”?在明嘉靖年间,有个叫祝允明的文学家,他的号叫枝山。他就是唐伯虎的好朋友,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祝枝山在他的著作《野记》当中写了这么个事。说是有一天,仁宗皇帝朱高炽举行宴会。在酒席宴上,郭贵妃就要给当时的张皇后敬酒,可是张皇后不愿意喝拒绝了。旁边的朱高炽见自己心爱的贵妃脸上有点挂不住,就赶紧站起来解围说“贵妃敬酒怎么能不喝呢?”。
张皇后也是特别的硬气“我就是不喝”,仍然拒绝。朱高炽没办法,只能把郭贵妃手中的酒杯抢将过来,自己仰脖一口干了下去。亲自下场为郭贵妃解了围,可是他这么一喝,把郭贵妃吓了一大跳,当即是大惊失色。可是也来不及了,酒下肚当时就发作了,人瞬间就倒下,没错酒如有毒。也就是说,郭贵妃原本是想毒死张皇后的,理由不难猜受宠贪心,想取皇后而代之,结果没想到把正主给毒死了。
朱高炽这个死法是否站得住脚?有专家论证过,结果是不太可能。为什么呢?第一,这不符合制度。咱们中国古代的皇帝,甭管是吃还是喝,那都是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制度的。但凡要入皇帝口的,都必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严格检查,就怕有人下毒。皇上怎么可能直接喝贵妃杯子里的酒呢?就算这个朱高炽宠爱郭贵妃心切上头了。没想那么多就喝了,这也不对劲。
上过酒桌的朋友就清楚,敬酒一般都是自己先喝的。哪有你举起酒杯敬酒,自己不喝还则罢了,还把这杯酒递给对方喝的。别说在处处都是规矩的古代还宫廷,就是今天这个行为不也是怪怪的?所以朱高炽被郭贵妃误杀这个说法就不成立。如果不是被郭贵妃误杀,以郭贵妃的身份地位,她为什么要殉葬?专家也说了。八成就是张皇后的主意,皇上不是宠幸你吗?皇后能不嫉妒吗?尤其朱高炽还一度把郭贵妃封为“副母仪”,也就是副皇后。想想张皇后心里什么滋味?朱高炽一死,张皇后就成为了皇太后,她能不公报私仇吗?皇上喜欢你,那好你就随他去吧。
有人提出说,他也有可能是被自己的大臣给气死的。朱高炽庙号仁宗,是一个不可多得好皇帝吗?大臣们不应该是拥护爱戴他吗?气他干什么呢?而且还给气死了。被气死这个说法,人家是根据朱高炽自己说过的话推测出来的。根据《明史》记载,朱高炽首先是生病了,然后就对身边的陪伴他的人说了一句“时勉廷辱我”。就是说有一叫时勉的人,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在朝堂之上羞辱了朱高炽。说完之后还大发雷霆,然后就驾崩了。
要真是这样的话,还真就是气死的。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时勉是什么人?他有没有或者哪来的胆子羞辱皇帝?根据史料记载,这个时勉全名叫李时勉。当时官居是翰林院侍读,也就是陪着皇上念书聊天的这么一个官。李时勉确实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直率,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说话不怎么好听,哪壶不开提哪壶,净挑你不爱听地说。他跟朱高炽说了什么呢?《明史》当中倒是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提了这么一句话,说“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
意思是说仁宗皇帝极其愤怒,可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他又不好辩驳,只能把李时勉叫到休息的便殿跟他讨论。可是谁知道李时勉不识抬举还抬杠硬刚,把朱高炽给气的一声令下给我打,生生打断了三根肋骨,人都昏死过去了。后来拖出便殿,是满朝文武都求情,这才没有杀了李时勉。李时勉的小命是保住了,可是皇上的气还没消气个半死,临死之前还记恨这个事。
要真是被这么气死的,难道事后就没有人追查吗?据说当时的张皇后就认定自己的老公,就是被李时勉上书给气死的。非要杀了他,给朱高炽报仇。张皇后她这么一开口,这是必须得查。结果怎么样呢?负责追查这个案子的人,不是别人就是继任的皇帝,朱高炽的亲儿子叫朱瞻基。为了慎重起见,他决定亲自提审李时勉。上来就问 别的咱先不说“你就说说你的上书里都写了什么?”。李时勉到也不慌说“我没写什么,大概是说凉阁中不宜近嫔妃,皇太子不宜远左右”。意思就是说,皇上您在那个通风的透凉的亭子里,不要跟嫔妃们寻欢作乐小心身体。别让太子离开北京,要防止有什么不测。
朱瞻基一听这话句句都在点子上赤胆忠心,怎么就把先帝给气死了呢?不可能。这锅一定不是李时勉的他不用背,你走吧官复原职,该干什干什么去,就这样把李时勉给放了。朱高炽不可能是被李时勉给气死的,不然当儿子的朱瞻基能放过他吗?不是被郭贵妃误杀,也不是被大臣给气,朱高炽的死还会有什么死因?
有人就打听到,说朱高炽身体一直不太好。其实是长期吃药,这个药的毒副作用发作给毒死的。说是在正德年间有一个叫陆釴的进士,他就感觉仁宗皇帝死的太过突然太过蹊跷。坊间是各种传闻都有,可是到底怎么死的没人知道,所以他就带着这个疑问找到了一位资深的太监打听这个事。没想到,还真问对人了。这个老太监说自己很清楚,坊间这里说法推测“皆不然,盖阴症也”,意思是说,这些说法都不对,仁宗皇上其实是得了“阴症”。
什么叫阴症?它其实是中医的一种说法,叫做“外邪入阴经”,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阳虚。得了这种阴症的,就得服药补阳气。什么药能够补阳气呢?那时皇帝信什么?道教炼丹。仁宗时期的御史孙汝敬有一句话佐证了这个事,他说皇上就是“檢壬小人,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就说这个皇上就是让那些阴险狡诈的小人,献上来的所谓金石之方的毒副作用给害死的。这个“金石之方”是什么呢?不就是道士们炼制的丹药。这个说法靠不靠谱呢?靠谱又不完全靠谱。
靠谱这个层面,朱高炽身体一直都不太好,外在的主要表现就是胖。胖当然不是病,可是太胖了也要命,得分胖到什么程度。据《明史·朱高煦传》记载,说有一天的朱棣,也就是朱高炽他爸爸带着几个儿子,一块去拜谒明孝陵。走的路上,由于朱高炽身体过于肥胖,两个太监给扶着还晃晃悠悠站不稳,几步路走得是直摔跟头。这就引得弟弟朱高煦一顿的奚落嘲笑“您说说这么胖还阳虚”。在古代那个大环境下,吃点丹药补补身子是合情合理。
朱高炽被李时勉气得半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朱高炽临死之前脾气很异常。朱高炽这个人生性比较温和,甚至还有带有几分的懦弱。那怎么会突然脾气这么大呢?还当场派人把李时勉打得昏死过去,这很有可能就是服用了补阳的丹药导致脾气暴躁。还有最有力的一点,朱高炽死的地点有问题。按说皇上起居都在乾清宫,死在那比较合理,可是朱高炽却死在了钦安殿。钦安殿是干嘛的?当时它就是皇宫里举行道教法事的地方。
虽然说史料里面并没有记载,说他临死之前在里头干了什么。可是在这种地方还能干什么?不就吃丹炼药。所以仁宗皇帝朱高炽是吃丹药导致身亡,这一点八成是靠谱的。为什么又说不靠谱呢?这里面有一个小细节,非常的耐人寻味。假如朱高炽就是服用丹药导致的死亡,这属于一个偶发事件,而且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个事情很难说,你也不知道哪一天才会发作。可是有一个人知道,而且掐得很准。你要说这个人跟朱高炽的死没有关系,你会相信?这个人就是他的亲儿子朱瞻基,难道是朱瞻基弑父不成?
有一个事情非常的蹊跷,那就是朱高炽前脚驾崩,后脚儿子朱瞻基就回来继位了。皇上死了那可不就是太子继位吗?蹊跷在哪?这事就蹊跷在朱瞻基回来的过分及时。皇上朱高炽是洪熙元年,也就是1425年5月11日生病,然后就派人写个敕令叫皇太子朱瞻基回北京。朱瞻基这时在哪?南京。
朱高炽这边5月11出发,而朱瞻基是6月初三就到了北京。掐头去尾就20天,从北京到南京往返路程将近2000公里,20天到达的话,那平均每天得走100公里。而且皇太子出行,他不能是一个人,各种随从一大堆,人越多行进得越慢。你又不是急行军?朱瞻基是怎么这么快,从南京跑到北京的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朱瞻基根本就不在南京。
当时朱高炽驾崩之后,由于皇太子不在身边,所以大臣们就选择了先秘不发丧。为什么呢?怕有人钻空子,谁会钻这个空子?仁宗皇帝朱高炽的亲弟弟汉王朱高煦。朱高煦在他爹朱棣在位的时候就蠢蠢欲动,一直就看不上当时还是太子的朱高炽,更要命的是当爹的朱棣还很喜欢朱高煦,甚至一度鼓励他说“汝努力,世子多疾”。意思是你可要好好努力好好表现,你哥哥朱高炽虽然是世子,可是他身体不好,剩下的就不用我多说了。
这都几乎谈不上暗示,简直就是明明白白说出来了。你哥哥身体不好,暗示自己的二儿子这个世子的位置,甚至说后头的太子的位置,早晚是你朱高煦的。结果没想到朱高炽命还挺大,熬到了登基,朱高煦也没有办法。可是这时朱高炽没了,你说这个朱高煦他能坐得住吗?绝对不能够。他在得到消息之后,第一瞬间就一个念头,那就是不能让朱瞻基接到继位诏书。怎么才能够阻止呢?
朱高煦就派了一支精锐骑兵,在北京和南京之间的乐安,就是现在山东惠民县设下埋伏,准备把皇太子截杀于半道。后来历史是显然没有的,问题是按照距离推算,如果朱瞻基真的在南京接到敕令。往北京赶的话,朱高煦至少要整整17天来设伏,时间可以说是相当充足。可是他怎么都没有想到,朱瞻基竟然在他的伏兵到达指定位置之前,已经越过伏击点了。这个事等于是再次佐证了朱瞻基并不在南京。
他不在南京,可是皇帝召回他的敕令是往南京送的,他又是怎么知道父皇去世的时间,还准点赶到北京继位的呢?只能是他提前知道了父亲朱高炽会在那一天去世。他怎么才能提前知道呢?有人就推测了。很有可能是朱瞻基指使亲信,在父亲朱高炽服用的丹药里做了手脚。他的动机是什么呢?人家也说了,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忌惮自己的叔叔朱高煦。因为朱瞻基很清楚父亲朱高炽体弱多病,随时有驾崩的可能。可是他却被派到了南京,因为父亲准备迁都南京,这就意味着有很长一段时间,父子二人是要分开的。朱瞻机就担心父皇一旦驾崩,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及时往北京赶,这就让叔叔钻了空子了。
所以才出此下策,就连朱瞻基自己都说“始至遽还,非众所测”。意思是说,我到了南京就回到了北京,来往如此迅速,可不是你们猜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人家也没说。总之,一切就俩字“你猜”。朱高炽死因的这个说法靠谱吗?也是两个字“难说”,只能说朱瞻基的诡秘行为,跟这件事情肯定是沾边的,这个逻辑推理是靠谱的。事实上是什么样,还需要有新的历史材料出现才能够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