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历经14载,纵横全国十余省,攻略500余座城市,一度将大清王朝推向灭亡边缘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之缘由,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其领导层目光短浅,贪图享乐,革命尚未成功自己就先搞内斗,自我削弱力量,以致被清廷剿灭。其实,若是仔细观察太平天国运动14年,不难发现领导层内部权力斗争确实相当激烈,这也是太平天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东王杨秀清不救西王萧朝贵,翼王石达开不救勤王林启荣,忠王李秀成不救英王陈玉成,内斗玩得不亦乐乎,难怪清廷可以延续几十年。
先看杨秀清不救萧朝贵,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1852年6月,太平天国全体成员顺着湘江而下,目标是直取湖南省会长沙,而后席卷三江两湖,再南下夺取广西、广东、福建,将长江以南地区纳入囊中,最后全力北伐,统一中原。可惜,太平军盲目乐观,居然没有派陆师沿着岸边前进探索敌情,致使大军在蓑衣渡受到江忠源所部楚勇800人伏击,几千太平军精锐老兵战死,南王冯云山阵亡,直取长沙计划流产。进入湖南时,太平军士气相当低落,于是打算回窜两广打游击,但杨秀清坚决反对,强制推行“道州决策”计划,认为部队应该继续北上,而后东下金陵,席卷江南。为此,萧朝贵便率2000精锐间道奔袭长沙,打算趁敌不备拿下城池。
萧朝贵判断是对的,当时长沙承平日久,民不知兵,城防十分空虚,只有几百正规军驻守。可是,长沙太大,光垛口就三千多,太平军2000人马远远不够。此时,杨秀清主力6万人(许多是新加入的天地会、矿工)在郴州大本营,却没有及时派出援兵。杨秀清用兵相当厉害,自然知道2000人马不可能拿下长沙,萧朝贵出发近一个月,杨秀清依然按兵不动,只能说是故意为之。至于为何杨秀清不及时出兵增援,合理的解释是他想趁此机会削弱萧朝贵势力,从而夺取太平天国军事领导权。要知道,萧朝贵不但具有代“天兄传言”权力,还可以不受东王节制,地位相当高,是太平天国早期三驾马车之一。
杨秀清延迟发兵所带来的后果相当严重,萧朝贵看不到援兵,直接将2000人马拉到南面攻击城池,自己还亲自上阵,以致被炮火击毙。萧朝贵阵亡后,杨秀清才从郴州大本营开拔,率6万大军攻击长沙,但城内守军已做好准备,且清军各地援军不断云集,夺取长沙计划宣告失败。没能拿下长沙,使得曾国藩有了兴办湘军之土壤,而湘军最终埋葬了太平天国。萧朝贵阵亡影响更大,此人是太平天国早期“三驾马车”之一,还拥有代“天兄传言”之权力,是制衡杨秀清的重要力量。若是他没死于长沙,太平天国不会出现权力失衡,杨秀清也不敢过分嚣张跋扈,经常借“天父下凡”杖责其他各路诸侯,最终酿成“天京事变”。
再看石达开不救林启荣,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
1857年5月,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在无为州发布公告,让军民在自己和洪秀全两者之间选边站,实乃分裂行为。由于石达开之前战功赫赫,自己又没有亲自操刀参与“天京事变”,而且自己家人还惨遭屠戮,所以许多旧部纷纷表示拥戴翼王,一起共谋大业。为此,石达开在短期内便聚集10余万精锐,按照李秀成在《自述书》中所说:“带走合朝文武,以及精兵强将”致使“国中无人,朝中无将”,洪秀全如同被釜底抽薪。至于石达开为何负气出走,从他单干之后的行为来看,既有他自己所说的“主不信任”,更多的是他雄心壮志,不堪屈居洪秀全之下。
经过“天京事变”和“翼王出走”两次内讧,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湘军不但死灰复燃还乘势反攻,兵锋再次抵达九江城下。九江,长江中游战略重镇,是武昌失守后太平天国西面第二大屏障,保卫着安庆、天京。当时,九江守将是曾帮助石达开获得九江、湖口大捷的林启荣,此人能攻善战,攻防兼备,是不可多得的名将,连曾国藩都想招降他。可惜,当林启荣血书向石达开求援时,却遭到无情地拒绝,两次求援均被无视。石达开不救援林启荣,一是林是东殿成员,且不愿意追随自己单干;二是自己已经脱离天国,不再去理会洪家王朝事务。
由于石达开见死不救,胡林翼、李续宾得以从容围堵九江,靠断绝外援补给,活活耗死守军。1858年5月,九江失陷,林启荣战死,后被李续宾开膛破肚,不过李续宾在不久之后的三河大战中又被陈玉成击毙。九江失陷后,胡林翼便开始拟定“东征计划”,决定进军安徽,先拿下安庆,而后攻取金陵,一举消灭太平天国。事实的确如此,湘军拿下九江后便大举进攻安徽,主攻方向就是安庆,当时天京在西面唯一的战略屏障。
最后看李秀成不救陈玉成,及其造成严重后果
石达开负气出走后,洪秀全便重新组建“五军主将”制,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试图重振太平天国。但是,东王杨秀清死后,太平军便失去了统一指挥,各路将领开始拥兵自重,各自为政,互不救援,只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失,毫无大局观念。1860年5月,胡林翼、曾国荃、鲍超、多隆阿、彭玉麟等进攻安庆,西线连连告急。为此,陈玉成便邀请李秀成一起从东线回师,合力救援安庆,保住天京西面门户。可是,李秀成不愿意,以苏州局势尚未稳定为由拒绝发兵西征,搞得陈玉成只能请洪仁玕出面帮忙,李秀成才勉强答应。
不过,李秀成也只是表面答应而已,实际行动则很少,他对“西征武昌”逼湘军从安庆撤军之计划不感兴趣,行军速度很慢。后来,陈玉成在安庆城下与湘军主力展开对决时,李秀成却在江浙一带休养生息,几十万大军按兵不动,致使陈玉成战败,安庆失守。更狠地是,陈玉成退守庐州时,李秀成也没去救援,而是继续在江浙开拓地盘,以致陈玉成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相信苗沛霖,最终中计被俘虏,受凌迟而死。陈玉成死后,太平天国在西线已经没有一支精锐力量能够阻止湘军东征天京,李秀成就算在东线发展得再好也是无济于事。可以这么说,陈玉成一死,太平天国也就失去一半了。
综上所述,东王不救西王,翼王不救勤王,忠王不救英王,这是太平天国内部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对手有多厉害,而是输在自己不够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