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音频可戳这里↓↓↓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演员张译。
△图为演员张译为中国之声录制《冲破黑暗的驳壳枪》
我要讲述的这件文物是朱德在南昌起义中使用的驳壳枪。这件革命文物既象征着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的第一枪,也是人民军队此后峥嵘岁月的起点。现在存放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2017年,驳壳枪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
看上去,这是一把普通的德国造毛瑟1896式7.63毫米驳壳枪,它有6条右旋膛匣可装10发子弹,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上世纪20年代列强对华武器禁运,这种驳壳枪被认为“不好用”而不在禁运之列,大量进口到中国。它连续射击时枪口容易上跳,但中国人把它横过来打,克服了这一缺陷。连它的创造者毛瑟都惊呼:中国人找到了它的正确用法!
朱德的这把枪,枪号为592032。仔细看,枪身上刻着宽宽扁扁的几个大字——“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可以想象,那是朱老总在1927年8月1日以后的某天刻上去的。
△图为南昌起义期间,朱德自用驳壳枪,上刻“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军博供图)
让我们回到那个不眠夜。大战前夜,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剑拔弩张。周恩来和起义领导小组成员们正紧张筹谋,朱德却带着国民党第三军的一行人大摆宴席。席间没人知道这酒酣耳热之际,朱德正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国防大学教授李银祥告诉我们,其实任务执行得并不十分顺利:
“因为朱德是滇军出来的,党给他的任务就是把滇军核心的两个团长和一个副团长请出来喝酒。有人来报告要暴动了,朱德就说现在谣言很多,我们只管喝酒。这样就牵制住敌人的指挥力量。”
电影《南昌起义》片段:
“诸位诸位,还有16圈呢!请吧,请!”
“朱德团长关照,各位老军武太辛苦了,明儿一大早来接长官。每人到门口去领两块大洋。”
“走走走,去领大洋去!”
喝酒、打牌,滇军的几个团级指挥官“牌战”正酣,他们挂在衣架上的枪支却早已被悄悄解下。凌晨两点,起义在南昌城头打响。
电影《南昌起义》片段:
“下命令吧!”
“提前起义,现在是两点。开始!”
“是!”“是!”“是!”
“瞄准敌司令部!”
起义部队脖上系红领巾、左臂扎白毛巾,那一日,朱德也为自己随身佩带的这把驳壳枪系上了红飘带。激战持续4小时,全歼守军3000多人,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图为1927年8月1日凌晨两点,南昌起义打响
起义几天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按照中央在起义前的决定,起义军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以期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重新北伐。在南下途中,起义军同前来堵截的国民党军队多次作战,伤亡很大。起义军攻占广东的潮安、汕头后,决定兵分两路,主力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经揭阳向汤坑西进;朱德则奉命带着剩余兵力断后,阻止敌人从背后抄袭主力部队。
这支部队完成了阻击任务,但也损失过半。他们屡屡遭到地方武装和土匪的袭击,不得不在山谷中穿行,在树林中宿营。9月天气渐冷,这支孤军却穿单衣、打赤脚、与上级联系全都中断。最绝望无助的十字路口,战士们等来的却是“最后一根稻草”:他们拼命保护的主力部队南下失败了。
李银祥:“打了三天三夜,发现南下的主力部队失败了。怎么办?他们也没办法了,散的散,走的走。朱德这时就站出来:要走的走,要革命的就继续跟我走。有一次到山崖,朱德就拿着驳壳枪,带着人上去把敌人消灭。垭口夺了以后,拿着驳壳枪指挥同志们,过这个山口。”
△图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内,摆放着朱德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的讲话雕塑
对,最黑暗的日子里陪伴他的,就是这把驳壳枪。朱德宣布了两条纲领:第一,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第二,革命必须自愿。最终,他为革命留住了这最后的800人,他们走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汇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也称“朱毛”红军。
△图为井冈山会师
也许谁也说不清,1927年8月1日的第一枪究竟是谁打响的?但我们知道,南昌起义的火种从此再也没有熄灭。那支原本被留在原地殿后的“剩余兵力”,后来壮大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流砥柱。这把枪的主人,在革命最绝望的谷底展示出了磐石般的坚定意志,并逐渐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即便在胜利之后,从他的声音里,我们仍然能听到那份坚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人民革命胜利之后,新的历史任务是要继续和全国人民一道,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巩固国防,保卫人民革命胜利的成果,保卫祖国的建设……”
刘俊凡:我是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讲解员,1996年出生。在日常讲解过程中,我都会向观众介绍这把驳壳手枪。当年参加起义的战士们大多数比我还要年轻,他们是以怎样的勇气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答案。对于观众来说,缅怀革命先辈,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最直观的感受。而对于我来说,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传递好八一精神,就是我心中的答案。
△图为刘俊凡为观众讲解南昌起义精神
翻开厚重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从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到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最好的见证。
建党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推出《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在中国之声和总台央视新闻、云听、央广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100位讲述人,用“最美声音”刻录百年记忆。
总监制丨刘晓龙 顾玉才
监制丨高岩
总策划丨樊新征 崔欣
策划、协调丨丁飞 孙鲁晋
记者丨丁飞 刘祎辰 李竟成
编辑丨丁飞
讲述人丨张译
制作丨秦梓元
视频、图片丨彭兆伟 韩靖
顾问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徐鹏堂
特别鸣谢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