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郭解
汉武帝时代,有一个平民,竟然进入了汉武大帝的视野,牵动着汉武帝的神经。这个人,就是游侠郭解。
按照正常的逻辑,布衣郭解与大汉天子,一个处江湖之远,一个居庙堂之高,不大可能有交集,但问题恰恰是郭解不仅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而且激怒了汉武帝,给自己和家族引来杀身之祸。
对于郭解之死,《汉书》作者班固认为是死有余辜。司马迁却盛赞其 “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史记·游侠列传》)对他的死表示惋惜。
那么,郭解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死究竟意味着什么?细读史书,究其言行,笔者以为,从郭解自身言行层面看他的死实属罪有应得,但更本质的原因却是汉武帝代表的皇权与郭解代表的民间游侠力量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中原委,容我细细道来。
从个人行为角度来看,郭解年轻时杀人越货作奸犯科,年长任侠行权,是极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地方游侠领袖。
据《史记·游侠列传》记载,郭解字翁伯,河南轵县人,生的个子矮小,貌不惊人,但精明强干。他家是游侠世家,他父亲因任侠在汉文帝时被杀。郭解子承父业做了游侠,年轻时残忍狠毒,干了很多杀人越货、藏匿亡命、私铸钱币、挖坟掘墓的勾当,连他自己都不清楚究竟干了多少违法乱纪的事。但郭解运气好,犯了事常能脱身,被抓后又能遇到大赦,处处逢凶化吉。郭解年长之后幡然悔悟,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常常以德报怨、施惠于人,就是救了别人性命也不张扬,但其残忍狠毒的本性没变,为睚眦小事行凶的事依然干了不少。当时的很多愣头青仰慕他学习他,常常为他出气报仇,也不让他知道。
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剽攻,休,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史记·游侠列传》)
仔细分析这段文字,字里行间,传递出这样几个信息。
一、少年郭解作奸犯科、罪不容诛。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按照金庸先生的标准,少年郭解根本算不上大侠,充其量只是一个罪恶累累、为祸乡里的暴徒。
首先郭解年轻时心狠手辣,杀人众多,依法当诛。汉高祖刘邦当年进驻秦都咸阳时曾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命。”对照“杀人者死”这一条,以郭解“身所杀甚众”来说,他应该死好多次,说他死有余辜,应该不会冤枉他。
其次,郭解窝藏亡命徒,扰乱政府法治秩序。再次,郭解私铸钱币,扰乱地方经济秩序。第四,郭解挖坟掘墓,道德败坏。在中国民间社会,对挖人祖坟、盗掘墓葬的行为,总是视为伤天害理的不义无德行为。以此来看,郭解年轻时不仅罪恶累累,也有道德污点。
二、郭解年长后以德报怨、施惠于人,实质是收买人心、壮大势力。
年长之后,郭解从一个劣迹斑斑的混混突然变成了一个以德报怨的“好”人。于是他在地方上声望日隆,“而少年慕其行”,他的铁杆粉丝暴涨,手下众多,但他睚眦必报的狠毒本性还是没变。
汉武帝刘彻
表面上以德报怨博取美名,私底下狠辣如故。郭解这两手玩得非常漂亮,既收买了人心壮大了势力,又在地方上获得了很高的威望和话语权。
从社会管理角度来看,郭解任侠行权、力折公侯,严重消解了政府的公信力,阻碍了国家法令的有效执行。
郭解树立个人形象博取名望,主要靠他以德报怨、折节为俭等事迹的广为流传。那么我们先分析几件郭解以德报怨的典型事件,看看这些事件究竟意味着什么。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剌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史记·游侠列传》)
郭解姐姐的儿子与人喝酒,因强行给别人灌酒被杀,凶手逃匿。郭解姐姐发怒了,就把把儿子的尸体撂在路上不埋葬,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暗中探知凶手下落。凶手很害怕,就自动回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是对的,是我外甥无理。”就放了凶手,并自己葬了外甥。这件事不胫而走,人们纷纷称赞郭解的大义,对他更加心悦诚服。
仔细分析这件事,我们就会发现,郭解对这件人命案子的处理,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郭解以道义判断代替国家法律。
这是一桩人命案,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应该由政府出面按照汉朝法律程序对凶手进行审讯,确定其刑罚。但奇怪的是,至始至终,整个事件过程中看不见政府的影子。对这桩人命案的最终裁定只凭郭解一句话:“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杀人者就可以逍遥法外。可见,在当地,郭解所代表的道义高于国家法律,并且被人们的广泛认同,换句话说,在当地,罪与无罪的准绳不是国家法律,而是郭解的看法。
二是在郭解面前政府衙门形同虚设,毫无威严。
常言说,人命关天。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的事。人命案件只有政府才有处置权。郭解的身份是布衣,不是政府官吏,又是受害者家属,本来不该由他对这桩人命案做出裁决。但奇怪的是郭解不仅迫使凶手自动归案,而且不报官府,自己一句话就将一桩杀人案化为无形,可见其势力风头已经远远盖过官府。
三是郭解以践踏法律树立以德报怨的侠义形象。
死者是郭解的外甥,但郭解不但不替外甥报仇,反而认为凶手杀人是对的,公然让一个杀人犯逍遥法外。这对郭解来说是大义,对死者来说是不公平,对国家法律来说是公然践踏。但郭解的这种行为却得到了人们的称赞,结果是地方上有名望有实力的人都来归附他。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郭解出行,老百姓都躲着他。有个人不信邪,不但不躲,还岔开两腿坐在地上瞪着他。在古代,箕倨是对人的大不敬行为。没想到郭解不但不生气,还给官府打招呼免除了不尊敬他的那个人的徭役。后来那人知道后,非常感激,就到郭解面前肉袒谢罪。(《史记·游侠列传》)
这件以德报怨的事,又为郭解赢得了很大的人气,人们更加仰慕郭解的义行。但是细细一想,又觉得其中大有文章。
一是老百姓躲着郭解,说明他们害怕郭解。因为在郭解面前一句话说不好或行为不当,就有可能丧命。正如这个事件里那个人只是对郭解不敬,他的门客就要杀他,幸好郭解及时阻止,才逃过一劫。
二是郭解立私德而损公义。郭解给官府打招呼不派不敬自己的那个人服徭役。这种行为对郭解来说是以德报怨立了私德,对那个没服徭役的人是有恩,但对其他服徭役的人来说却是不公平,直接损害了社会公义。
三是郭解破坏了国家制度的有效推行。服徭役是汉朝的一项制度,但郭解打个招呼,就可以让一个人不去服徭役,可见其已经到了可以左右地方政府公务行为的地步。他的存在,破坏了政府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削弱了政府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可问题是郭解不只在轵县呼风唤雨,在洛阳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史记·游侠列传》)
洛阳两家人有仇,眼看要发生械斗。当地有身份的贤豪多次调停,毫无效果。有人就请郭解去调停。郭解一去,三言两语就化干戈为玉帛。但郭解做好事不留名,把调停功劳让给洛阳贤豪。
这件事的解决过程可见,郭解已经在政府法令之外,建立了一套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价值观和调解机制,并得到民众认同。这说明当时汉朝基层社会治理的很多空间被郭解这样的游侠把持,政府失去了对基层社会的有效管控。
从国家治理层面来看,郭解所代表的游侠力量已经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极大隐患。
战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郭解可以说是汉武帝时代“侠以武犯禁”的典型代表。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郭解不在四民之列,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郭解身份是平民,但他不属于士农工商,不直接从事社会财富的创造。他的财富集聚是通过作奸犯科、抢劫偷盗、甚至挖坟掘墓得来,可谓来路不正。
二、郭解的势力从基层郡县渗透到汉朝中央政府高官。
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采用主父偃的主张,要将各郡国内家产达三百万的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这三类人迁往茂陵。郭解家产不够300万,但在地方势力很大,所以也在迁移名单之中,郭解自然不愿迁移。行事一贯谨慎低调的大将军卫青竟然替郭解向汉武帝求情。于是君臣之间发生了一番耐人寻味的对话。
卫青说:“郭解家贫,不中徙”。
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
卫青给郭解说情,有两种可能:一是卫青佩服郭解为人和声望,主动给他说话;二是郭解托人请求卫青替他向汉武帝求情。不管哪种情况,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郭解的势力已经大到连手握重兵的朝廷重臣卫青都对他刮目相看。这不得不让汉武帝对布衣郭解引起注意。
更离谱的是,郭解家产没有300万,但离开轵县时,人们为他送行就出钱一千余万;进入关中后,郭解又受到关中贤豪的热捧,“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关中已经是中央政府的地盘,但郭解的影响力一点不减。
郭解的魅力确实很大,他打个招呼,地方官员就可以为他免除别人的徭役,他不想迁到茂陵,卫青就可以替他在皇帝面前说情;从轵县、洛阳到关中,郭解走到哪里都有人争先恐后地结交他。借用一句俗话,这简直就是黑白两道通吃啊!
三、郭解的势力从杀害普通平民发展到杀害朝廷命官,公开挑战皇权的权威。
郭解在关中大受追捧的时候,郭解哥哥的儿子却砍了轵县杨县掾的头,原因就是他主张迁走郭解,不久杨县掾的父亲杨季主也被杀。杨家人就跑到京城去告状,又被杀于宫门口。
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史记·游侠列传》)
杀人竟然杀到皇城来了!郭解家人及手下这一连串胆大妄为的杀人事件彻底激怒了汉武帝,于是武帝下令逮捕郭解。
郭解被抓后,他以前的案底全部被翻了出来。其中有一件事还引起了朝廷官员讨论。
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史记·游侠列传》)
轵县有个儒生只因说了一句“郭解专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的话,就被郭解的门客杀了,并被割下舌头。郭解不知道杀人的是谁,凶手也始终没查出来。审讯郭解官吏就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郭解以平民身份,任侠弄权,因为睚眦小事杀人,郭解虽然不知此事,但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应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罪。”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的家族。
公孙弘一针见血,可谓说到了郭解之死问题的本质。
一是以郭解为首的游侠力量藐视皇权。郭解的手下不仅敢随便以小事滥杀平民,而且敢杀害朝廷命官,更敢在天子脚下随便杀人。是可忍孰不可忍,郭解的行为已经触碰到了汉武帝的底线,这是武帝下令逮捕郭解的直接原因。
二是郭解所代表的游侠力量成为汉武帝内强皇权的严重障碍。汉武帝即位以后首先做的一件大事就是集权,就是从地方到中央建立起皇权统治下的国家治理的社会秩序,首当其冲就是要树立皇权的绝对权威,而皇权的排他性也绝对不容许任侠弄权的郭解所代表的游侠势力存在。
平民宰相公孙弘
三是郭解及其所代表的游侠力量对社会稳定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和破坏性。郭解所到之处广泛受到当地豪强势力追捧,很多人甚至不惜为他杀人,他还能影响朝廷官员的价值判断,甚至形成一套与朝廷法令相对抗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如果放任这股力量野蛮生长,必然小则扰乱地方治理秩序,大则危害国家统治。
四是郭解及其势力从本质上来说算不上侠之大者。郭解从发迹到做大做强,可谓劣迹斑斑,就算他做的以德报怨之事,也经不起推敲,不是违背国家法律就是破坏国家制度来换取自己的好名声。他所推崇的道义,并不是为国为民的大道,只是维护特定群体利益的小义,这与金庸笔下那些为国为民的大侠不可同日而语。
对此,东汉荀悦总结的非常到位:“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饰辩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色取仁以合时好,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权利者,谓之游行。此三者,乱之所由生也。” (《资治通鉴》)
按照荀悦的说法,郭解正是“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的游侠,其本质是“德之贼也”,他的存在,是社会乱象丛生的源头。
小结:多行不义必自毙。郭解之死,直接原因是他自取灭亡。正如班固《汉书·游侠传》中所言:“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他的死实死有余辜。但郭解之死更深刻的原因是,郭解及其势力已经成为汉武帝建立中央集权下的地方统治新秩序的严重障碍,铲除郭解及其势力,是汉武帝内强皇权的必然选择。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读历史,品人性。欢迎关注烹煮历史。欢迎批评,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