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老街已经出到第六集了,陆续写了市府路、忠孝路、慈善路、苏公路、育婴巷、治平路,虽然阅读者不算多,还是有部分朋友在持续关注,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有人愿意阅读就是莫大的鼓励和安慰。家乡文化对于本土人来说,其实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对于外地朋友,也可以了解不同地方的人文风情,体验中国不同地域的人文色彩。我相信虽然做这个事情,有些孤独和冷门,但是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了解和记住自己家乡的过往来历,才能更好的继承发展,我还会继续把这个专栏给写下去,希望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和互动。
今天我再更新一集泸州的迎晖路。
迎晖路的三牌坊
泸州城的迎晖路,在江阳区市区中心的北城,据《泸州市地名录》记载:“原名三牌坊......是主干大街,东西长258米,南北宽10.2米”。解放前为商贸繁荣街道。
明清以来、泸州古城水运交通以管驿嘴为主要码头,陆路连接会津门、纽子街、三牌坊通往西门,然后通过余甘古渡过沱江,便衔接下重庆的东路大道。
当时三牌坊地处水陆交通中枢,是通过城心必经之路,遂逐渐形成商业中心,是泸州发达较早的街道之因沿街竖有三座石牌坊而得名。考石牌坊之设,在封建时代,多为豪门巨富追念先人忠贞节烈而设,多置显著要道,是缅怀前人并有光宗耀祖炫跃门第之意,所以,因城建先后拆除。
此街路中的南侧,清代原为行台衙门,民国年间设泸县中学于此,现为商场北路通口。街之西端路南,原是泸州传统名酒“爱人堂”创始人刘子修(天主教徒)宅地,其子刘航琛北大毕业后,初继承父业,后投身军政,曾任四川省财政厅长及国民党粮食部政务次长及经济部长等职,1975年卒于台湾。
1916年滇军入川,护国讨袁胜利后,朱德(玉阶)同志任滇军第二军十三旅旅长进驻泸州城,旅部即设在上述刘家故宅内。朱德的住室是两层楼阁,木质结构,面积约为60平方米。为了纪念朱德同志,已将此楼保持原貌于1986年搬迁至朱家山“朱德纪念馆”作为历史文物保护。
民国十七年(1928年),泸州开展市政建设,扩建和改造此街石铺路基,为了便于派款捐募以及附加课税而筹集建设资金,以驻军24军(军长刘文辉)的师长唐英(号永晖)出任市政督办,1930年路建成,乃取迎奉唐永晖之意,更名迎晖路,且此街正对东门,首迎朝晖,也切合此街命名。现此街东通长江输船码头,西口接32米宽的主干大街,经此南出长江大桥,北出沱江大桥,兼之此街东口、又是四通八达的大十字、交通十分方便,现仍不失为金融商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