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轰动武林、惊动万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台湾著名布袋戏艺人阿忠的描述中,布袋戏是台湾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表演类型。中国地方木偶戏的一种。布袋戏是把傀儡托在掌上搬演,所以在台湾,布袋戏又叫做「掌中戏」。因戏偶小巧而装以小戏笼,与提线木偶大笼相对,故又名之为小笼。台湾的布袋戏是由漳州、泉州、潮州一带随着移民来的。
从早年师承唐山师父,专门演出代代相传的老戏码;到专门搬演神仙魔道大战,剧情光怪陆离,集怪诞、悬疑、刺激于一身的「金光布袋戏」阶段;到以「云州大儒侠—史艳文」风靡全台湾的「电视布袋戏」阶段;到现在最「炫」 的「霹雳布袋戏」。布袋戏在台湾虽然也曾经面临中断的危机,但是,在许多老艺人的坚持与努力之下,不但使布袋戏曾经风风光光地收服了台湾老小观众的心,现在更逐渐发展成为台湾偶戏的特色。
其偶人造型、舞台布景、音乐曲调诸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戏班分前后场,前场表演撑技,即由头手、二手(主演、助演)2人操纵戏偶;后场4人,分担文武场。唱腔一般采用漳州调。乐器有月琴、单皮、堂鼓、小锣、铙钹等。演出多为有谱可循的传统剧目,内容大抵取材于历史故事,或者民间传说。现代泉州杨长生盔帽候帽。
传统台湾布袋戏,据说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从闽粤沿海一带传入。最初流行于台湾嘉义、鹿港等闽南人聚居地区,道白曲调均带闽南乡音,被闽南人称为家乡戏。后来逐渐扩散到台湾全省。台湾掌中木偶(布袋戏)雷公。
1963年,老艺人黄海岱之子黄俊雄的真五洲木偶剧团,以现代先进的声光电技术,运用于台湾布袋戏的舞台上,首先将《云州大儒侠史艳文》搬上电视荧屏,引起轰动。台湾掌中木偶(布袋戏)红大花。
布袋戏一般需要两到三个人同时演出,边演边唱,有的剧目的唱腔和京剧相似。 传统布袋戏,演绎的是小戏(又称小笼),大多演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台湾掌中木偶(布袋戏)包公。
也有根据《三国志》《隋唐演义》改编的故事,“掌中公侯将相弄春秋”即来源于此。布袋戏行当角色受京剧影响,大致有生、旦、花脸、末、丑,在闽南语里面净不是容易表达的,所以称做花脸。台湾掌中木偶(布袋戏)番邦太子。
方寸舞台,掌中木偶,一张一弛演绎大千世界。布袋戏在台湾历经了挣扎、失意,也享尽了光荣与骄傲。这一项传统艺术创造绝无仅有的时代意义,至今仍吸引著新一代的年轻人观赏,也算是中国传统剧种的奇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