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你能否想象,电视剧《甄嬛传》开播已是十年前的事?
十年后,戏外的“小主们”纷纷发文纪念,用不同的方式回忆这段时光。
“娘娘”抚今追昔,“皇后”恶搞报仇,“沈眉庄”问候所演的角色,“安陵容”表示还想演自己;“槿汐姑姑”记得碎玉轩放学后的快乐……
戏里,谁玲珑,谁蠢笨,人情世故的情节总是山重水复。
谁真心,谁假意,人心叵测的故事最终柳暗花明。
回想起来,一幕幕,让人觉得韵味无穷,可作现实的古镜。
若以慈悲之心重温这部剧,那些美丽善良的,始终动人,而那些深恶痛绝的,如今看来也觉可怜。
一些让人难忘的场景和台词,写着爱恨情仇的因果,带来人情冷暖的启示。
“先敬罗衣后敬人,世风到哪都一样。”
秋光晴好,皇城巍峨,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家女子云集在此。
她们来这里参加选秀,选中的人,将成为帝王家的美妾,从此一入侯门深似海。
美女个个花枝招展,却也良莠不齐。
有些人,气定神闲,有些人,做张做致,有些,一看就属于天生丽质,还有些,开口便知是庸脂俗粉。
安陵容家住得远,她来晚了,匆忙中撞上了选手夏冬春。
那夏冬春拿眼睛将安陵容上上下下打量一番,讥笑她衣饰寒酸。
然后开始拼爹,得知安父只是小县丞,夏千金更对她各种羞辱,甚至要求下跪道歉。
甄嬛实在看不下去,走上前去,三言两语,绵里藏针,将夏冬春气焰压下,帮安陵容解了围。
甄嬛去枝头折回一朵海棠花,替安妹妹缀于发间,又善意开导:“先敬罗衣后敬人,世风如此,到哪儿都一样。”
安陵容衣裳简朴,姿色也算不上一流,被刷下来时,并没把沮丧之意显露于脸,反而面带微笑磕头辞谢,表达心中感恩。
太后对她产生好印象。
这时,恰巧一只蝴蝶翩翩飞来,栖在她发间的海棠花上。
因为情绪管理得当,也因为一朵脱俗的海棠花,最终让安陵容入选。
小小的一个细节,有时足以逆转一个人的命运。
先敬罗衣后敬人,是古代一句谚语,指世间的庸庸俗众喜欢以貌取人,从来都是注重衣着,忽视品德,难用平等心看待人事。
其实天下万物平等,万物皆有可爱之处,如果有所巧思,能够别出心裁,蒲柳之姿未必不会胜过蛾儿雪柳黄金缕。
就像前阵子,某次国风活动中,在满屋子的珠光宝气中,李子柒的一支竹叶发簪让人眼前一亮,心间清凉。
这部剧里,安陵容的海棠花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她的选秀际遇又可以带来启示: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保持微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差。
而蛮横轻狂的夏冬春,没多久就被华妃赐了一丈红。
“人情世故的事,既然难周全所有人,就只能周全自己。”
后宫如职场,有三头六臂的白骨精,也有浅薄单纯的傻白甜,有人为生存,有人求荣华。
所有的明争暗斗,为虎作伥,不过是为“名利”二字。
所有的苦心孤诣,隐忍牺牲,也不过是为“周全”二字。
这部剧中,温实初重情重义,一路护甄嬛周全。
华妃一生狠毒跋扈,自己死到临头,还想着周全家人。
甄嬛与沈眉庄这对姐妹,一起进宫,抱团取暖,患难中互相周全。
就连皇后,有时也要克己复礼,顾及每个人的心思,以赢得众人诚服。
有一集当中,眉庄小主被人诬陷,造成假孕,惹得龙颜大怒,将她幽禁宫中。
这时候,大家都以为,深得皇上宠爱的甄嬛定会替好姐妹求情。
事实上她并没有这样做。
这倒不全是为了明哲保身,而枉顾昔日姐妹情深。而是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有些事,信与不信,只在别人一念。
与其絮絮叨叨惹皇上不痛快,倒不如安安静静做好自己分内事。
还有一集,皇上忙于西北战事,甄嬛拎着点心盒子去书房请安。
这时候,刚吃了闭门羹的齐妃正转身离开。
她自以为是地认定,别人总归也是同等待遇,便提醒甄嬛,不必上前烦劳,语气里夹着冷嘲热讽。
甄嬛不恼也不辩,淡淡一笑,道一声谢,在苏公公的恭迎下走进书房——因为她懂事,知情识趣,皇上恩准她一人出入书房。
流朱回头,看见之前还得意洋洋的齐妃,脸色瞬间变得尴尬无比。
甄嬛身姿袅袅地挪步,又云淡风轻地丢了一句:“人情世故的事,既然难周全所有人,就只能周全自己。”
江湖难闯,后宫难混。
人,总是自己做出来的。
脸,往往也是自己丢掉的。
拎不清的人,做事从不分青红皂白,有时两面三刀,还会把脸面凑上去丢。
玲珑剔透的人,善良而不失锋芒,明白世路崎岖,行得去处让三分的道理。
人活一世,有时周全别人,有时被别人周全。如果两样都难为,那就只能自己周全自己。
“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
重温《甄嬛传》,我留意到养心殿内挂有一副对联:
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有独步天下的孤独。
因此,他比谁都渴望能够遇见知心人。
那年杏花微雨,他漫步御花园,遇见秋千架上的烂漫少女,谎称自己是风流倜傥的果郡王。
一段错爱,就此开始。
爱不爱,尽在细节。
皇上对甄嬛过分的宠爱,藏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
众人聚一起喝酸梅汤,他立马想到甄嬛不喜欢酸的,叮嘱给她多放些糖;
雷雨夜,想到甄嬛怕打雷,他已经在华妃那里歇下,却起床赶去碎玉轩;
共枕而眠,默记甄嬛纤纤玉足的尺寸,为她赶制出一双步步生香的玉鞋;
相对而坐,皇上折来一朵梨花,插在甄嬛的鬓角,又执笔为她化娇梨妆……
他俩就像世间的寻常夫妻,享有诸多闺房之乐。
之所以如此宠爱这个女人,说起来是因为她温柔聪慧。
深沉的原因,其实是,她太像他的亡妻纯元皇后。
临睡前,读到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便想念阴阳相隔的亡妻。
他有时会在梦中呓语,喊她当年的小名,菀菀。
前朝政务的劳累,后宫纷争的烦忧,让他心中苦闷难以排遣,便执笔,对亡人倾诉:
“寄予菀菀爱妻,念悲去,独余斯良苦此身,常自魂牵梦萦,忧思难忘……”
他始终觉得,这世间,只有逝去的菀菀,懂他,理解他,体谅他。
这份可遇难求的懂得,让他发出“除却巫山非云也”的感慨。
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不可谓不深情。
只不过,他对一个人的深情,对另一个而言却成了寡情。
纵使后宫佳丽三千,也难匹知己一人。
皇后的贤惠,华妃的妩媚,甄嬛的灵慧,都敌不过心中至爱的那份懂得。
一句“莞莞类卿”,伤透甄嬛的心。
她恍然明白,从遇见,到当前,所有的情爱与时光,都错付了。
任凭自己如何用心,也不过是别人替代品。
懂得之人难遇,过去之事难忘。
君王将相如此,平民百姓亦如此。
“花落了。”
夫妻之间,随着年岁一起加深的,有时并非信任,反而是猜疑。
在这部剧中,皇上后来怀疑甄嬛与十七弟果郡王有染。
他命她带上毒酒,请果郡王前往桐花台,共饮。
桐花台上一壶酒,成为两个人的情殇。
这场酒宴,对皇上而言是博弈。
要么,借甄嬛之手除掉心患,也算飞鸟尽良弓藏。
要么,鸿门宴杀掉主宾两人,赔了夫人又折兵。
甄嬛没有选择,只能携酒前往。
她按下无毒的红色机扩,斟了一杯,递给果郡王。
又按下有毒的绿色机扩,斟了一杯,给自己。
这般境遇下,已经无需多言,也不必多问,因果缘由,彼此都已明了。
值得诉之于口的,唯有直见性命的告别话。
两人从当年的夕颜,说到眼前的合欢,从上一代人的悲欢,说到他俩自己的离合……
她望向窗外,说今晚是十七,月亮都不圆了……
当她举起自己面前那杯酒时,他说外面风大,你先把窗户关上。
对这个富有想象空间的桥段,有人认为,他让关窗,她就照做,其实两人心照不宣,是给对方调换酒杯的机会。
进一步说,她也在博弈,赌对方会不会调换酒杯。
这样理解,也许没有错。
但我不愿意这样想。
虽知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但仍相信世间留有真心真情。
甄嬛与果郡王,自始至终,坦诚以待。
所以,对这个细节,我愿意这样理解:
心境凄凉的甄嬛,宁愿意自己赴死,也不想亲手毒死果郡王。
而果郡王,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他不想让甄嬛为难,便自觉动手,护至爱予周全。
被逼迫着毒死深爱之人,甄嬛得以保全,却也肝肠寸断,她幽幽叹道:
“花落了。”
桐花台上,喻示一夕之爱的夕颜落了。
心扉上,代表两情相悦的合欢也落了。
《徒然草》中有一句说得好: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
人心经不起试探,人性经不起考验。
故事里的人情,经不起逻辑的推敲。
花既落,心便死。
从那之后,甄嬛变得冷面冷心,彻底踏上复仇之路。
多行不义的,终将自毙。
谋害他人的,也丢了卿卿性命。
那些曾经明艳娇媚的花儿,渐萎的渐萎,凋零的凋零。
后来,皇上死了,甄嬛当上太后。
她终于成功,因为如愿以偿。
但也失败了,因为这一路走来,她失去了深爱的人、自己的初心、真正想要的生活。
最终走出情场迷局的,似乎唯有果郡王一人。
原著《甄嬛传》的作者心怀慈悲,没有让这样一位美好又不争的人轻易死掉。
关于果郡王的真相,书里写道:
“原来那日皇帝让甄嬛赐毒酒给果郡王,果郡王既然知道是毒酒,又怎会饮下,他拿出当日温实初给的假死药,自己服下,并和甄嬛做出暴毙假象,入棺之后醒来便逃脱出京。”
他从此隐姓埋名,成为一只闲云野鹤,逍遥于天地间。
作者 | 江徐,80后女子,煮字疗饥,借笔画心。
图片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