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生平最得意之事,就是以布衣之身,持长剑而定天下。他曾经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战必胜、攻必克、伐必取,他不如韩信;安抚百姓、筹措军粮、坐镇后方,他不如萧何。没有“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也就没有大汉江山。但韩信也好,萧何也罢,刘邦最知心的人始终都是张良。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
刘邦与张良的相遇,是命运的巧合。他们在投奔景驹的路上相遇,一番倾心交谈后,都决定不再投奔景驹。张良给刘邦讲了很多东西,精妙的《太公兵法》,令刘邦如痴如醉。一个新的世界,向泗水亭长打开了大门。
在彻夜的交谈中,刘邦得知——张良乃是昔日韩相之子。张良说:他的祖父张开地,做了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相国。他的父亲张平,做了釐王、悼惠王两朝相国。他的家中有三百多家仆,上千卷藏书,数万斤家财……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但是秦国毁了他的家,秦王嬴政灭了韩国。那年20岁的张良,眼睁睁看着弟弟遇害,张府家仆一哄而散,冲天的大火席卷了相国府邸。
他承载着家族的希望,带着剩余的家财,踏上了刺杀秦王的道路。他逃到了淮泗之地,拜见了游侠首领沧海君,以重金聘请大力士刺秦始皇。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一百二十斤的铁椎,将秦始皇副车砸的粉碎,海捕文书瞬间传遍了天下。博浪沙张良刺秦皇,一时间传民间佳话。张良隐姓埋名,过了十年游侠生活。
在此期间,他结交了众多青年游侠,又苦读《太公兵法》,积累了足够的学识和人脉。直到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秦王朝分崩离析之际,张良之名才得以重见天日。
他带着100多青年游侠,举起了反秦大旗,之后就是遇到刘邦的那一幕。刘邦静静地听着,他审视着不过三十岁的张良,感到如此不可思议。这么一个三十出头的青年,已经过了10年亡命生涯,而且罪名是刺杀秦始皇?
这是泗水亭长刘邦无法理解的,他三十岁时还没娶到吕雉,二十岁时还没下过农田呢。可这个张良,却承担了十多年的国仇家恨了。他清楚的意识到,他必须留下张良,这是略不世出的大才。
沛公拜良为厩将。
于是,刘邦拜张良为将,他们立誓:他为他报国仇,他助他夺天下。他们一起,奉楚怀王之命,朝咸阳进军。刘邦要进咸阳,因为先入咸阳者为王;张良也要进咸阳,因为灭秦必入关中。
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
他们一起克宛城,入武关,定咸阳。那一刻,他们欢欣鼓舞,他们喜极而泣。刘邦仰天长啸,心中默念先入关中者为王;张良痛哭流涕,心中默念:孩儿灭秦了~灭秦了~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但项羽的强势入关,撕碎了刘邦的秦王梦。项伯连夜潜入刘邦大军,拉着张良就让他离开。项伯说:项王准备动手了,你灭秦的愿望也实现了,快点跟我走吧!你昔日救下秦廷搜捕的我,我今天也不能坐视你遇害。
张良踌躇再三,想起了与刘邦过往的一切,终究不愿辜负知己之义。他偷偷找来了刘邦,用一杯杯酒水灌醉了项伯,让两人结为儿女亲家。有项伯为内应,一场有惊无险的鸿门宴后,刘邦成了汉中王。
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楚汉之争时,刘邦屡败于项羽之手,无法平定天下时。张良又一次站了出来,他说:九江王英布骁勇,可以对抗项羽;梁地彭越善截粮道,可引为外援;韩信武略过人,可以独当一面。
有韩信、英布、彭越三人相助,项羽纵使力能扛鼎,也是必败无疑。张良的一席话,为刘邦制定了灭楚战略,也使项羽走向了乌江。楚汉的天平,迅速向刘邦倾斜,项羽乌江自刎。
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门不出岁馀。
他们一起再入关中,也决定留在关中。他们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汉朝。刘邦成了汉高祖,张良成了留侯,他们完成相遇时的承诺,一起走向了成功。
可是刘邦登基后,张良突然病了。他三年不食五谷,整日辟谷修道;五年足不出户,不与外臣相交。昔日足智多谋的张子房,算无遗策的帝师,消失在了侯府之内。
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筴,上信用之。”
直到刘邦宠爱戚夫人,欲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时,吕后敲响了留侯的府门。有人告诉吕后,张良算无遗策,刘邦对他信赖有加,你去找他讨主意准成。
面对梨花带雨的吕后,张良无奈地苦笑后,说道:去请“商山四皓”,主公看完会明白的。当刘邦看到四个鹤发童颜的老者后,果然明白太子刘盈羽翼已丰。自己有的是帝位,可他得的是人心,于是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刘邦对戚夫人说,改立太子之事不必再提,我时日无多了。他们一起起舞,舞起了平日的楚舞。一舞罢后,刘邦安然入睡,再也没有醒来。
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
张良听说刘邦驾崩后,向吕后提出辞行。他说:良本韩相之后,不爱万金家资,刺秦皇以雪国仇。得遇先帝后,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张良的一生圆满了,特来辞行!
今后,我将从赤松子,遍游天下名川盛迹,专精道家之学。不再过问凡尘俗事,世间只有修道之张良,再无留侯子房。
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吕后哭泣道:“没有先生之策,盈儿太子之位早已不保。现在天下已定,人生如白驹过隙,先生何苦为难自己呢”?张良无法推脱,吃完了吕后带来的饭菜,进入了连绵不绝的名山大川。
张良的一生,就是一个循环,一个圆满的人生。韩相之子;国破家亡;刺秦遇难;得遇刘邦;策定天下;万户封侯;离世求道。
张良拥有过一切,得到了一切,又放弃了一切。他用智慧,让一切荣华富贵失而复得;但智慧如他,又选择放弃一切荣华富贵。
他的一生,和刘邦、萧何、韩信不同。那些人是上升的一生,他是循环的一生,所以张良对荣华富贵看得极轻。辟谷修道也好,闭门不出也罢,他始终不愿牵扯进争权夺利之中。刘邦驾崩后,再无知己牵绊,他选择了名山大川,远离世间的纷扰。
良生不疑、不疑生高、高生通、通生无妄、无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纲、纲生大顺、大顺生道陵。
张良一心修道,他的子孙也和道家有了不解之缘。200年后的东汉,张良8世孙张道陵,创建了“正一道”,成了道教创始人。他们在青城山、龙虎山都有道统。时至今日,弹指已过两千年,大汉早成了过眼云烟,张良的子孙依旧是道教代表人物,这就是留侯的大智慧。
权力是一时的,智慧是永恒的。中国历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朝之后,再无贵族,或者说人人都是贵族。我们失去了,一群拥有贵族身份的人;却产生了一片,可以传承智慧的净土。
人人皆可为君子,人人皆可雄如龙,而其中关键就是——智慧。书本上的、书本外的、帝王将相的、平民百姓的,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根基。
曾国藩曾经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他能以中人之资,而成一代“圣贤”,就在于日夜勤学苦读。曾国藩的书桌上,常年摆着一本奇书——《智囊全集》。此书为明代冯梦龙所作,从先秦到明代,记录着1238则名人智慧故事,取材于帝王将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专门分析他们的锦囊妙计。
曾国藩日夜捧读,纪晓岚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许内部流传,都是为了传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立身之本。
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横条,进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