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的婆媳关系剧,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盛极一时的穿越剧,也成了昨日黄花;备受追捧的宫廷剧,风光不再……风云变幻的电视剧市场,从来都不缺主角,但能像抗战剧一般几十年如一日长盛不衰的,却凤毛麟角。
从高大全的抗日正剧,到娱乐化的抗战神剧,再到多元化的抗战热剧,抗战剧这个中国特有的电视剧种,在赞扬、批判、打压、吐槽声中千锤百炼,不但收获了关注,也奠定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
抗战剧三个历史时期:从正剧到神剧到热剧
抗战剧以影像化的形式,艺术地再现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悲欢岁月,长期活跃荧屏。而抗战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标志性作品问世。此间,从“革命英雄”到“战场真实”,从“革命史诗”到“红色怀旧”“亮剑激情”“草莽英雄”……不少热播剧还牵带出一时的文化流行热潮,不断标识着抗战题材创作的阶段性特点和观念进步。
从此前红极一时的“抗战正剧”,再到近年来频出的“抗战神剧”,市场化的发展似乎让很多国产抗战片渐渐迷失了方向。好在迷途知返。今年江苏卫视热播剧《东方战场》的出现,就为观众呈现出了一部值得认真推敲的抗战历史教科书,这部被誉为“中国抗战第一剧”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被观众誉为国产抗战片树立新的标杆。
1.抗日正剧演绎传奇故事,塑造全民英雄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早期的抗战剧深谙其道。1984年,首部抗战题材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热播,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地下党王一民与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开启了属于“抗战正剧”的时代。此后的《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也是聚焦革命队伍的艰苦卓绝、勇敢顽强,宏大叙事及其主题表达日渐娴熟,与当时的抗战电影以及其他红色主题的作品形成了呼应。
“抗战正剧”一度也被封为“抗战传奇剧”,指的是剧中主角大多在历史上无原型可寻,根据小说或者时代背景虚构而来。但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关系等,都置于抗日战争的大环境下,是禁得起推敲的。之所以称这类剧为“传奇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角本身的传奇色彩。以《亮剑》中的李云龙为例,围绕他发生的一系列战争事件,都加大了主人公的传奇色彩,战争的刻画也显得更加写意。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电视业蓬勃发展,抗战剧也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2001年往后,全国发行的较有影响力的抗战剧有百余部之多。《历史的天空》《我的兄弟叫顺溜》《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地》《战神》等作品,在观众和业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无一例外的,这些剧都是“抗战传奇剧”,塑造了李云龙、顺溜、龙大谷等一大批全民英雄。
2.抗日“雷剧”娱乐化背后的价值迷失
《亮剑》等现象级抗战剧的出现,打响了新世纪抗战剧在中国大繁荣大发展的第一枪。而后,随着市场的介入,越来越多的抗战剧开始出现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娱乐化创作倾向凸显,“抗战神剧”也由此诞生。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
2012年前后,如此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网友戏称“手撕鬼子”为“横店(某影视拍摄基地)名菜”,戏称此类作品为“抗日神剧”,有的还调侃道,“鬼子坚持了八年真不容易!”
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这一时期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
可以看到的是,从《抗日奇侠》《黑狐》到《一起打鬼子》,从铜头铁臂、手撕鬼子到裤裆藏雷、手榴弹炸飞机,让人大跌眼镜的“抗战神剧”,不仅沦为观众茶余饭后的笑料,更是对民族情感的亵渎。以抗战历史之名行娱乐至死之实,“抗战神剧”即便能在网络上引起全民关注的热潮,但也注定不能长久,因为它缺乏最基本的道义和担当。
2013年5月16日,针对部分抗战题材电视剧存在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广电总局电视剧曾着手进行整治,一定程度上消挫了抗日剧的势头,但其市场占有率仍不容小觑。
3.野蛮生长之后,抗日热剧推陈出新走向多元化
在经过一番野蛮生长之后,沦为商业附庸的抗战剧开始反省。借着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抗战题材电视剧再次成为荧屏上的热门剧和关键词。经历了“春去春又回”的抗战剧,在历史与美学的框架下做到了尊重历史,以正确的历史观传递出了反思历史、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题。
抗战剧的理性回归,或许从《东方战场》可见一斑。作为第一部完整反映中国14年抗战历程的史诗大剧,《东方战场》不同于此前红极一时的“抗战传奇剧”,该剧主人公在历史上皆有原型,讲述了140余个真实发生的战争事件。“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还有那些传奇剧中的主人公,都能在《东方战场》找到真正的人物原型。”
事实上,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抗战剧的创作和播出就出现了新的可喜景象:《姥爷的抗战》《兵出潼关》《长沙保卫战》《红色》《锋刃》《零炮楼》《战长沙》《狼烟遍地》《战火连天》等一大批抗战题材剧,都以严肃的态度、理性的创作、客观的叙述、多元的视角直面惨烈历史,重塑御寇英雄,致力于拓展抗战题材电视剧新的视角和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题材相比,今天的抗战题材剧,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打鬼子和武器装备的对比上,其叙事呈现往往与谍战推理、悬疑特工、情感交融、惨烈战争场面的铺排等各种元素交织混杂,无论是贯穿全剧的历史意识和情感的把控,还是故事线索、人物关系的环环相扣、穿插交集,抑或是细节捕捉、影调设置、节奏处理、技术手段的运用……无不挑战着导演和编剧。
放眼望去,抗战剧除了像《宜昌保卫战》《游击英雄》等这种正面表现抗战题材的以外,还有像《潜伏》《伪装者》《红色》等这种加入情感、动作、幽默、谍战、悬疑等元素,推陈出新地由过去的单一类型向多元类型突破。
抗战剧为何能穿越历史的年轮长盛不衰?
每一年,电视荧屏上都会出现一批又一批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抗日剧曾在2012年达到市场占有率的巅峰,据《南方周末》的统计,在2012年全国200多部上星频道黄金档电视剧中,抗战剧及谍战剧就超过70部,而当年横店影视城共接待剧组150个,其中48个剧组涉及抗战题材。同年,坊间被戏称为“抗战台”的江苏卫视,黄金档共播出抗战剧9部,比例约为41%。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抗日剧几乎占据了中国电视剧的半壁江山。虽然,2013年,广电总局电视剧曾着手进行整治,一定程度上消挫了抗日剧的势头,但其市场占有率仍不容小觑。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播出的抗战电视剧达37部,到今年,这个趋势只增不减。而由于抗战剧“反雷”声音渐紧,大量旧剧重复播放,一部十年前的《亮剑》重播时收视依旧高居不下。可见,喊打喊杀的抗战剧非但没有退出舞台,反而在影视剧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归其原因,是制作方、电视台、审查机构多方角力的结果。
1.观众捧场
精神诉求:有代入感 有特定的“粉丝”
在“抗战剧版图”上,有大量忠实观众,他们的人群画像,构成了“抗战神剧”的主要生存基础——生活轨迹和审美倾向严重趋同的50、60后。
实际上,在当下众多的电视剧种类中,抗战剧可谓是类型最为清晰的剧种。与其他电视剧相比,抗战剧有着世界观众都钟爱的模式:清晰的正邪阵营对抗、正义最终获取胜利的结局、生死悠关的剧情、丰富多变的元素。阵营对抗PK,是游戏常用的模式,也是最容易获得代入感和快感的模式;以弱胜强、出奇制胜,成为“传奇性”的看点。于是抗战剧频频出现冷兵器对抗热兵器的情形,《箭在弦上》、《抗日奇侠》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另外,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因为先天具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的人物事件、恢弘磅礴的战斗场面等,长期为观众所钟情。尤其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讲述当下国人熟悉甚至亲历的历史事件,再现那些激荡人心的历史瞬间,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代表这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怀。
一个基本共识在于,抗战剧的感染力不仅来自故事讲述、人物塑造和场景再现,更来自战争书写与历史表达所传递出来的中国人民的正义追求与顽强信念。艺术品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实现,才是抗战剧吸引人、感染人的重要保障。
2.制作方投机商业回报:投入少,风险低,回报高
抗日剧层出不穷,在制作市场上,基本上很难找到不拍摄抗战剧的公司。之所以如此,在于抗战剧的投资对于电视台而言,风险小、收益大。首先,抗战剧是政治绝对正确的电视剧,且有大量的“刚需”(各种纪念日都会有抗战季的编播安排);其次,抗战剧类型化清晰,有一批忠实的目标收视用户;与其他剧目相比,抗战剧不需要大咖,拍摄时间短,流程简单,容易速成。投资相对较小,且重播率高,收益高。
同时,又红又专又有地方特色的电视剧常常会得到政府支援。据某省字头大型影视传媒公司的工作人员透露,该司所制作的抗日剧,有不少是来自省委宣传部的“命题作文”。对于这样的“命题作文”,政府一般会有联合出资,资金从500到1000万不等。
在低投入的同时,抗日剧往往保持着不错的收视率。例如,因“手撕鬼子”情节广受争议的《抗日奇侠》在多地成为收视冠军,第二轮播出一集200万,利润翻倍;热门抗战剧利润率更是普遍达到200%;《向着炮火前进》播出后,吴奇隆的身价涨到50万一集。
3.演员热衷错位发展:门槛低,收入可观
投资小、收益稳定、需求量大、对演员的依赖程度低,抗战剧也因此成为对演员门槛要求最低的剧种——不漂亮、不高挑、气质好,可能其他剧种都演不了,但一般来说演抗战剧还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很多看上去很光鲜的二三线艺人,也许还没有你几乎都没怎么听过名字的抗战剧演员赚得多,跟观众混的脸熟。
根据某些制片人透露,某些二三线艺人,专演偶像剧和生活剧,可能还需要家里打点提供生活费;而抗战剧的演员们,只要你够努力,就有接不完的戏、赚不完的钱。在凭借运气、机遇的影视行业,抗战剧演员可能是最接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那一类。
4.电视台刚需政治任务:既满足商业性又符合主旋律
在中国,电视台是事业单位,是政府的喉舌宣传工具,并非完全市场化的媒体或娱乐平台,拥有相当大量级的政治宣传任务。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列出了11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重点电视剧剧目,这些新拍电视剧将陆续登上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卫视。
此外,建国50周年、抗战胜利60周年、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几乎每一年,都有大量的抗战、建国、建党、建军纪念活动,而电视台必然要播出一大批主旋律的电视剧。相比于家庭剧、情感剧等类型,抗日剧的购剧价格相对低廉,也成为电视台引进剧集时的重要考量。满足商业性和主旋律双重需求的,非抗战剧莫属。
5.总局鼓励题材优势:披上“抗日”外衣更易通过审查
在我国,拍摄抗日剧是最安全的选择,因为审查容易通过。它们大多以讴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事迹为主,按照我国电影电视审查制度制定的规则,这些题材归属为红色档,立意百分之百正确,离奇的情节至多是技术性问题。
因此,在“抗日”主线的掩护下,剧集们纷纷裹挟了情爱、枪战、武打、超能力等类型元素,在“抗日”的故事框架下,内核早已向言情剧、武侠剧、玄幻剧等领域转向。令人遗憾的是,也正因如此,残酷的历史事实、英勇的抗战行为,在这样的包装机制下沦为了雷人爆点。
抗战剧生存法则:回归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从时代文化建构的高度来看,反映历史和时代的本质真实、塑造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满足普通观众的审美期待,始终是中国抗战剧创作生产的努力重心。新世纪以来抗战剧呈现出了两个重要的趋势,一个是尝试克服早期抗战剧在人物形象、艺术表现、故事讲述上的种种不足;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则是,抗战剧创作受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娱乐化创作倾向凸显。
如今,看似风光无限的抗战剧,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靠卖情怀、靠政策倾斜、靠娱乐大众,可以盛极一时却难风光一世。可以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1.切忌以抗战历史之名行娱乐至死之实
抗战剧弘扬红色文化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个中的理想与信念、执着与奋斗、牺牲与担当也不言自明。无论何时,不能忘记的是,只有真实才有生命,只有尊重历史才能得到良性的传播。一些陷入闹剧的抗战剧,已然丢弃了中国战争题材和历史题材的传统文化底蕴,徒有夸张、扭曲、戏谑的展示,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的教益悄然退居幕后,艺术的真实和艺术的感染也成了空洞的说辞。
这种沦为商业附庸的抗战剧,不能有效扩展创作空间,只会让创作者愈加短视,在题材经营和手法创新上缺乏耐心,一步步走向同质化。倘若以抗战历史之名行娱乐至死之实,给观众的历史认知和文化认知带来负面影响,这种电视剧即便很火,也注定不能长久,因为它缺乏道义与担当。
2.从“小历史”中挖掘人文情怀
寄寓于“小历史”中的人文情怀,是未来抗战剧紧密联系观众的重要纽带。大历史绵延不绝,恢弘开阔,是我们培养历史认知的重要依据。与之相比,凝结在个人身上的小历史,更为个性、生动、多样,能够传达出微妙的时代表情、历史神韵和社会气息,也是历史题材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缘由。
创作者若能静下心来,投入更多精力到人物塑造上,以小见大地挖掘开发,从史实中打捞特色鲜明的人物和故事,并且深入人性深处,相信可以赋予作品更多的理解维度和阐释空间。抗战剧的创作创新不仅要从内容上着手,也要重视艺术手法问题。当前的一些创作者对小历史不屑一顾,创作之路越走越窄。事实上,真实历史中所蕴含的复杂命题,还远远没有挖掘充分。
3.亟需回归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对于创作者来说,抗战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篡改,任意而为。国仇家恨、生死存亡、敌我对决,这些是抗战题材文艺作品吸引人的重要内核,但为了吸引人,违背历史事实地大肆渲染、拼贴、嫁接,已经构成当下抗战剧创作的潜在风险。要摆脱这种创作风险,走出创作误区,培育抗战剧的扎实之作、诚意之作、精品之作,必须回归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重拾人文情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真实是历史的赠予,对抗战历史有总体性的把握,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最基本的判断,无论何时,这一创作起点不能模糊。
抗战剧,我们真的需要吗?
抗战剧,我们需要吗?这应该是需要解决的首要之问。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抗战剧呢?《亮剑》可以说是中国抗战题材影视剧的巅峰之作。剧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令人称快。在这样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抗日战争的残酷性,也能够看到中国军民的奋力抵抗精神,还能激发人们的凝聚力,反思战争,杜绝战争重来。如此抗日影视剧才是我们需要的。
综上所述,抗战剧既是面向战争与历史的表达,也是面向艺术与审美的创造,更是面向时代与人民的传播。作为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产品之一,抗战剧必须承担起文化传播、价值引领的作用。只顾收视率,一味迎合观众市场,满足于数量而忽视质量,为眼前利益放弃长远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掘坟墓。唯有用好作品感染人、鼓励人、引导人,抗战剧才能大有可为。期待有更多优秀作品传达出我们对抗战历史的敬意,熔铸起民族自强向上的昂扬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剧回眸盘点:
我国电视剧盘点(一):从高智商到高颜值,国产谍战剧开启新“套路”
我国电视剧盘点(二):解码仙侠玄幻剧的三重梦境
我国电视剧盘点(三):宫廷剧,不应止于后宫争斗
我国电视剧盘点(四):《士兵突击》之后再无现象级国产军旅剧
我国电视剧盘点(五):青春偶像剧何时不再傻白甜?
我国电视剧盘点(六):十年冰封后,涉案剧的春天已来临?
我国电视剧盘点(七):生活剧何时才能有灵魂?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