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封面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近,历史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第1集,大概接着《芈月传》第60集的剧情。
《芈月传》第60集,讲的是秦武王荡在洛阳举鼎被砸死,而《大秦帝国之崛起》第一集刚开始就表明,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荡举鼎被砸死,遗命传位于在赵国为质,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稷,也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芈月的儿子。
两个剧衔接如此紧密,一对比起来,《芈月传》的bug暴露无遗。
bug 1:燕赵傻傻分不清。
剧情刚一开始,对战国历史认知仅限于《芈月传》的网友就搞不懂了,《芈月传》里明明是黄歇去燕国把芈月和公子稷救出来的,怎么公子稷会在赵国为人质?
《芈月传》里举鼎被砸死的秦武王荡
《大秦帝国之崛起》的开幕背景介绍
可以这么说,秦昭襄王能当上秦国国王,全靠赵武灵王。也就是说,这个秦王是赵王立起来的。
事情是这样,芈月母子在燕国当人质的时候,燕国的国王是燕昭襄王。这个燕昭襄王早年是赵武灵王从韩国护送回燕国,才最终当上国王的,而这个燕王也是赵王立的。
当时,赵武灵王听说秦武王死了,秦国国内很乱,就派人到燕国找燕昭襄王,把芈月母子弄到赵国当人质,而后燕赵两国一起把公子稷护送回秦国,立了这个秦王。
《大秦帝国之崛起》里的赵武灵王,长得像个厨子
因此,在《大秦帝国之崛起》第一集里,就有网友评论说“燕赵一家亲”,认为赵武灵王有恩于燕昭襄王。的确,这两国在当时原本就是哥们儿嘛。
电视剧里护送芈月母子回国的乐毅,虽说是燕国大将,其实也是赵国人,后来他指挥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攻打东方强国齐国,不仅是燕国的上将军,赵惠文王还把赵国的相国大印授给他。
乐毅连下齐国70余城,差点灭了齐国,但关键时刻被燕惠王猜忌,最后还是回了赵国老家。
《大秦帝国之崛起》里的乐毅
不过话说回来,没想到赵武灵王拥立的这个秦昭襄王,竟是个超级牛人。
他在位55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同时也是赵国的掘墓人。
在他的统治下,秦国真正崛起,特别是长平一战,秦国坑杀赵国40万降卒,扫清赵国这个最大的障碍,为秦始皇统一东方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bug 2:芈月到底是谁的女儿?
第五集里,楚怀王一番话,也让有些看《芈月传》的网友不解。
楚怀王被秦昭襄王扣押在咸阳章台,宣太后芈月去见他,楚怀王顿时两眼放光,夸芈月还是那么美,只恨当年在楚国没有把芈月留在后宫。
《芈月传》里,说芈月是楚威王的女儿,而楚怀王是楚威王的儿子,哥哥怎么能把妹妹留在后宫?
其实,芈月是楚威王的女儿这档事儿,都是《芈月传》瞎编的。
芈月身世在历史上语焉不详,《史记·穰侯列传》说芈月“其先楚人,姓羋氏”,姓羋氏也顶多是楚国贵族的女儿,如果她是楚威王的女儿,怎么可能会有个姓魏的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
《芈月传》这种杜撰的历史剧,千万不要相信里面的历史知识,公子稷回秦国即位,一点不提赵武灵王,实在说不过去。
不过,《大秦帝国之崛起》槽点也挺多,光是第一集里就有好几处。
槽点一:最离谱的一幕。
公子壮逼惠文太后反对公子稷当秦王,谎称芈月母子在先王尸骨未寒之时大肆庆祝,突然来了一句“只听(但见)新人笑,哪见(那闻)旧人哭”。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出自一千年后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佳人》,作为观众,瞬间就穿越了。
槽点二:还是穿越了。
芈月在谈论公子稷即位问题时,大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话出自《论语》,她想强调的是,在即位问题上,一定要尊礼重教。
然而,在战国时期,秦国是法家的天下,怎么会跑出儒家思想?儒家是在汉朝才被大家接受的。
而且,儒家思想在第5集的楚国也出现了,屈原反对楚怀王赴秦国武关,楚国公子子兰却极力怂恿楚王去,并教训屈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还是《论语》里的名句。
大家都知道,楚国是道家的发源地,楚国比较流行道家思想,而且当年孔子在楚国处处碰壁,还得罪了楚国贵族,他老人家的名言名句,却在电视剧了被楚国公子脱口而出,也是够尴尬的。
槽点三:姓与氏乱用。
公子壮在争位的时候,动不动就自称嬴氏子弟。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据史料记载,秦赵同为“嬴姓赵氏”,就算不称赵氏,也应该说是嬴姓子弟,而不能说是嬴氏。
就拿最出名的秦始皇来说,汉朝之前的史书,都叫他“赵政”而非“嬴政”,司马迁在《史记》里写的很明白,秦始皇名为政,姓赵氏。
此外,2009年北京大学获得了一批西汉简书,其中有部《赵正书》,就是专门讲秦始皇的。
姓氏混乱的问题还出现在楚怀王首次现身时,电视字幕显示楚怀王叫“熊槐”,而当楚怀王到了秦国后,秦国人又叫他“芈槐”。
楚国王室芈姓熊氏,史料一般记载楚国国君叫熊某,如《史记楚世家》讲楚威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商,南侵楚。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
槽点四:秦赵不通婚。
在第3集里,芈月要给秦昭襄王娶自己老家楚国的媳妇儿,秦昭襄王不愿意,说了一句“齐、魏、韩、燕、楚、赵六国,不会非楚不可吧?”芈月反问“那王上觉得哪国合适了?齐国、燕国?王上莫非是想说赵国?”
前面说过,秦赵同为“嬴姓赵氏”,同姓不通婚的制度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建立,历史上也没有秦国与赵国通婚的记载。
所以,秦王谈娶媳妇儿的问题,绝不应该把赵国说进去,倒是秦国与楚国,长期是儿女亲家。
当然,《大秦帝国之崛起》毕竟以历史正剧定位,相比以往的战国剧,还是更加符合历史的。
特别是,没有把苏秦和张仪放到一个时代。
相传苏秦、张仪和孙膑、庞涓一样,都是神人鬼谷子的弟子。就连《史记苏秦列传》都把苏秦、张仪说成同时代的人: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在《论衡》里,甚至把苏秦和张仪当成师兄弟。
上世纪90年代有部相当正的历史剧,叫《东周列国》,分为春秋篇和战国篇,其中春秋篇在豆瓣的评分高达8.9分,战国篇也不低有7.9分。
《东周列国·战国篇》的第五集,就叫“苏张纵横”,里面充分表现了苏秦与张仪的师兄弟情深,苏秦是师兄,张仪是师弟,两人一起学道,一起下山,各自分开建功立业,很有戏剧冲突性。
“苏张纵横”的结局是讲苏秦佩戴六国相印,合纵六国攻打秦国,但最终失败,然后他就死在了张仪面前。
戏还是很足的。
然而,苏秦和张仪真不是一个时代的!
在《大秦帝国之纵横》里,张仪算主角了,他的对手是公孙衍而非苏秦。苏秦活动的时间大概在秦昭襄王时期,而张仪活动在秦惠文王时期。
公元前328年相秦,秦惠文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张仪登上历史舞台,死于公元前310年。
公孙衍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据《孟子·滕文公下》记载: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而苏秦联合五国攻秦在公元前287年,当时是苏秦和赵国的奉阳君李兑在合计此事,从而使秦国被迫废除帝号,也产生很大影响。
据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考证,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
现在关于两人活动年代的看法是,苏秦活跃于张仪死后,《史记》关于苏秦用计让张仪入秦的记载有误。
那么多史剧、史书都坑在这个点上,而《大秦帝国之崛起》还能让苏秦在秦昭襄王时期出现,也算它能担得起历史正剧这个名号了。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