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事迹和时间,确实很乱。因为记录他们活动的资料侧重他们的分析能力,而不是时间或者作者是谁这些基本事实。
再次翻看《史记 苏秦列传》、《史记 张仪列传》,发觉时间确实比较乱。张仪是秦国丞相,时间线是准确的,有问题的是苏秦和被称为犀首的公孙衍。
苏秦
《史记 苏秦列传》只有苏秦的记录;《史记 张仪列传》除了张仪,还记录和张仪事迹有关的陈轸、公孙衍二人。
因为《秦记》(《史记》的基本脉络),所以张仪的时间线索是准确的,因此可以确定陈轸、公孙衍二人确实是和张仪是同一时间的。公孙衍曾经在秦惠文王五年时出任秦国大良造,后被张仪顶替。这个在《史记》中有两处处记载:秦本纪、六国年表。
现在难的是苏秦。为什么苏秦难?第一点,苏秦有五个兄弟,三个最出名:苏秦、苏代、苏历。三苏都是纵横家,都以游说诸侯著称,因此弄混也是难免。
第二点,就是苏秦、苏代都是在燕国和齐国之间进行合纵游说。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出现了一部分关于苏秦的材料。
对于新发现帛书中关于苏秦的新材料,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史记 苏秦列传》是假的,司马迁弄错了苏秦的年代,把他提前了。这派以唐兰、杨宽、马雍为代表,认为司马迁没有见过刚出土的这些关于苏秦的材料,苏秦的活动时间应该是从公元前300年(秦昭襄王七年)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国)。
苏秦为燕国去齐国做间谍,后来真心为齐国谋划灭宋国;苏秦奉齐王命令,联合其他五国攻秦,中途在赵国被扣留,由于燕国求情才被放回齐国;公元前286年,齐国按照苏秦的谋划灭了宋国,国力大增,不利于燕国;燕国知道是苏秦的谋划后,暴露苏秦是燕国间谍,苏秦被齐国车裂。
以《战国纵横家书》的资料认定史记记载错误的人,必须要证明《战国纵横家书》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否则就是伪证而已。
证明《战国纵横家书》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必须要有两个方面:
一、事实性:家书中所说的历史和背景,马雍等人已经做了考证,无需再证明;这些家书中所提的事件,是当时正在发生时所写?还是后人在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进行的二次创作?
二、时间线:家书中的时间线,同样马雍等人已经考证,也无需证明;证明这些材料是苏秦所写?而不是战国末、秦时、汉初时纵横家托古而写?
事实上,这个基本上就证明不了。马雍等人的考证,也是依靠史记所记录的时间,以这些家书中所提及的事件的时间来确定这些材料的时间,但无法确定撰写这些材料的时间和作者。
如果苏秦真的只是因为反间失败而被处死,为什么苏秦能够作为最出名的纵横家呢?就因为不成功的反间——张仪也在魏国做间谍,还是自然去世,而被车裂而闻名吗?
另外一派支持司马迁。以诸祖耿、张烈、高文海、赵生群为代表。他们认为司马迁是看过这些资料,但认为不可信而不采纳。《战国策》的编辑者刘向也看过,也是一样不采纳。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不过是西汉初年的一部手抄本。说司马迁没有看过的可能性不大。司马迁写历史是要判断史料的准确性,并且加以考证。马王堆出土的苏秦材料,多数是苏秦的家书。而司马迁认为应当是苏代、苏历等兄弟的。
而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明确提到张仪破六国合纵——那么就证明有人在做合纵。那么这个人有可能不是苏秦吗?后面会说到。
连司马迁都在《史记 苏秦列传》中说“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指的应该就是马王堆出土的这些冒名苏秦的纵横家资料。
“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这句话,就说明司马迁看过很多关于纵横家的资料,并且做过自己的考证,抛弃不可信的资料——今天就因为不被司马迁采纳的资料文书出土,就说司马迁没有看过、胡编乱造——有点异想天开。
在司马迁写史记时,苏秦因为反间计失败而被车裂的名声还很臭。但司马迁很佩服他提出合纵之策的才智,才整理苏秦的事迹,编列苏秦的时间表,为他立传。如果苏秦死在张仪之后,合纵不是苏秦首次提倡并成功联合六国抗秦,那司马迁何必为他立传?而不是为首次提出合纵的那个人,比如公孙衍立传?
两派争议的关键点,就在于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究竟是司马迁、刘向看了,不采纳;还是这本书就是古本战国策的抄录本呢?
在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就列有《苏子》、《张子》两部书。这两部书,应该是苏秦、张仪之后崇拜他们的纵横学家所编纂,而非他们自己所写。而《苏子》所收录的除了苏秦的言论、文书,还应该有苏秦两兄弟:苏代、苏历二人的言论、文书。
那么《战国纵横家书》是不是抄录这两本书的呢?
张仪
那苏秦是在张仪之前出现,还是在张仪死后才出现呢?
无论如何考证,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以苏秦张仪最出名,苏秦合纵,张仪连横。
没有合纵,就没有张仪的连横。张仪必须要有对手。如果这个对手不是苏秦,那么是谁呢?
《大秦帝国之纵横》的编剧认为是犀首公孙衍。在《史记》记载,苏秦和公孙衍都做过纵长。加上公孙衍被张仪夺走秦国大良造(相位),和张仪打对手,也是合理。
史记的脉络很清楚:商鞅死后,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苏秦就去秦国——秦惠文王未亲政,不能重用苏秦——苏秦去赵国,赵国丞相不爽他——苏秦去燕国,成功说服,成为燕国丞相,打开局面——成功说服赵王、韩王、魏王、齐王、楚王,身挂六国帅印,成功开启外挂刷秦国——一纸六国从约书,震惊秦国——秦国大良造公孙衍约齐国、魏国共灭赵国,赵国责备苏秦,苏秦离开赵国,去燕国,当年是公元前332年,是苏秦说服燕王合纵的第三年。
结果,几年后,秦国以张仪为相,陈轸离开秦国,去楚国;公孙衍离开秦国,开启和张仪的仇恨模式。
虽然公孙衍破了苏秦的合纵,但合纵策略已经出现,秦国必须找到破解合纵的模式,这就是张仪的连横。
于是张仪开启连横模式,为此离开秦国,到魏国出任丞相。张仪相魏七年,劝说魏国和秦结盟,破合纵,组建连横。
魏国和秦国连横。公孙衍才能因此以秦魏结盟、必定灭韩来劝说韩王让他出任韩国相位,以此第二次组建合纵抗秦。这才有公孙衍率领五国联兵攻打函谷关,失败而回的事情。
因此,张仪的连横对手有两个:一个是苏秦,尽管合纵散了,但威力还在,于是就有了连横;一个是公孙衍,重演苏秦的合纵,并成功组建五国联军,联结匈奴(秦本纪是匈奴),共同进攻秦国。
假如两次合纵都是公孙衍组建的,那么问题就来了。
问题是:为什么首次提出合纵并且两次成功合纵六国抗秦的公孙衍默默无闻呢?为何公孙衍在纵横家学说里没有占有一席之位呢?反而是半吊子合纵却因反间计被车裂的苏秦名满天下呢?名誉比张仪还高?难道仅仅是因为苏秦被车裂?
函谷关
认为苏秦是在张仪之后的人,如果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再如何论证史记的错误,认定《战国从横家书》的准确性,也是没有用的。
一个合纵失败的苏秦,凭什么名满天下?一个成功两次合纵的公孙衍却默默无闻?
没有首创合纵抗秦,并且身挂六国相印,一纸文书就让秦国不敢出函谷关,并让张仪付出七年的时间去破解,这样神一般的存在,否则苏秦怎么可能名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