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上一篇文章说到了汉朝的大功臣周勃,这次我们来说一代猛将周亚夫。
周亚夫是周勃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出身名门。
其实周亚夫在为官中还不如他的父亲,虽然两人都做到了大汉丞相的位置。周亚夫在前面也犯了和他父亲周勃一样的错误,那就是两人均是功高盖主。但是周亚夫没有自己父亲周勃的智慧,他所面临的不仅是功高盖主,还没有一个好的政治目光,总是得罪人。可以说在汉朝,他得罪了最有实力的王爷,也得罪了皇帝、皇后、太子和太后,反正是不能得罪的人全部得罪了一个遍。
周亚夫,汉景帝时期的猛将和丞相
年轻的周亚夫当年其实也找过著名的相人许负,给他看的命是三年后可以封侯,再过八年可以做到丞相,身份尊贵无比,而再过九年则会被饿死。当时的周亚夫对于这样的说法是不信的,毕竟作为一个次子,老爹的爵位也轮不到他继承。更别提什么丞相的话了,当时的周亚夫认为这就是无稽之谈。
但是巧合的是当时的周亚夫的哥哥因为杀人罪,被免了爵位,但是皇帝感念周勃的功劳,就选了周亚夫继承了他老爹的侯爵。不要认为周亚夫是靠他老爹,实际上周亚夫带兵是一把好手,汉朝大名鼎鼎的细柳营军队就是周亚夫带出来的。
汉文帝巡视细柳营,被拦在门外。受到汉文帝称赞
他以军纪严明著称,而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也是从周亚夫开始的。周亚夫也因军纪严明,进入了汉文帝的眼睛。汉文帝去世的时候还嘱咐汉景帝,如果后面国家有动乱,周亚夫可以重用,这就是留个汉景帝的左膀右臂。
初,文帝且崩,戒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资治通鉴》
按理说这样的周亚夫怎么看都应该是一帆风顺。但是周亚夫这个人有军人的风格,而不是一个合格的朝臣。汉景帝继位之后,汉朝分封诸侯国留下的后患显现了出来,诸侯势大有了机会肯定是要造反的。当时的吴王刘濞联合楚王等七国的诸侯王一起造反,这也是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刘邦的亲侄子。汉景帝时期联合楚王等造反,发动七国之乱
当时的汉景帝对此可是毫无办法,七国诸侯联军太过强大,有了颠覆汉朝江山的势头(这样说也不对,七个诸侯都是刘氏子弟,吴王还是刘邦的亲侄子,怎么弄江山都是他家的)。当时的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统帅平叛七国之乱,而周亚夫也也没有辜负汉景帝的期望。顺利平定七国之乱,并且在后面也获封丞相,命运再一次上演。
虽然七国之乱被平定,但是也不是那么容易。周亚夫为了打赢这场仗,定的计划是舍弃当时夹在中间的梁国,以梁国为诱饵自己去到敌军的后方截断他们的粮道。虽然这个计划得到了成功,但是梁王这次的战争中多次向周亚夫求救而没有得到回应,甚至梁王上书求汉景帝才有人支援,这事过后梁王也是彻底恨上了周亚夫。
太尉亚夫言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资治通鉴》
汉景帝,与汉文帝两人开创了文景之治
如果是一个普通王爷也就算了,偏偏梁王不是一般人。他是汉景帝的亲弟弟、窦太后的亲儿子,甚至当时的汉景帝还有把皇位传给梁王的想法。本来得罪一个实权王爷就算了,后面梁王和汉景帝的关系不是太好,这样做也正符合皇帝的心意,两人要真是和睦相处估计汉景帝也不会放心。
问题是他还把皇宫中不能得罪的全部得罪了,包括皇帝。汉景帝因为与贾姬之间有一些矛盾,就想要重新换太子。废掉当时的太子刘荣而立皇子刘彻为皇太子,这也是后来的汉武大帝。当时的朝廷中都是明哲保身,本来嘛皇帝刚继位没多久,这样的事情也是可有可无。可是作为丞相的周亚夫不同意,还硬顶汉景帝阻止更换太子。作为不了解内情的周亚夫这样做是一点都不给皇帝面子,还把皇后王氏(刘彻的母亲),和太子刘彻给得罪了。汉景明面不说,私底下也是常常和窦太后抱怨对于丞相的不满。只是碍于周亚夫的功劳,而且太子也换成了刘彻,就暂时没理周亚夫。
初,上废栗太子,周亚夫固争之,不得;上由此疏之。-《资治通鉴》
周亚夫的军队
没过多久,窦太后与汉景帝商议把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给封个侯爵,这事汉景帝一时半会拿不定主意就和群臣商议。其实这也就表示皇帝有这个想法了,只是还要走一下流程。周亚夫可是不管,又是不同意。这次更加严重,甚至拿出当年刘邦定下的规矩“非刘氏子弟不可封王,非军功者不可封侯”,这可是把皇帝气坏了,当时就宣布退朝。
其实这也是窦太后和皇帝之间的一个重新舒缓关系的事情,因为梁王的事情(下一篇专门写一篇文章交代这个事情),窦太后和皇帝关系有点僵。这件事情的提出,也是两人关系的一个缓和。周亚夫的反对,算是彻底打破了太后的计划,更是得罪了太后。
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帝默然而止。-《资治通鉴》
窦太后
这样一个不知趣的丞相皇帝肯定不喜欢,没过多久汉景帝就找了个借口,罢免了周亚夫的丞相,让他回家歇着去。
这还没玩,功高盖主还不识情知趣。汉景帝在把诸侯都理了一遍之后,这样的家伙肯定也是不能留了。其后皇帝大宴群臣,喊上了周亚夫。当时别人桌上都是精美的事物,唯独周亚夫桌上就放了一大块肉,不仅没给刀子还没有给筷子。周亚夫一看这怎么吃,就叫来侍者准备要一双筷子。当时的汉景帝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莫非不满足您的意思吗?”,当时的周亚夫一听这话就感觉不对劲啊,这是鸿门宴啊,赶紧就是谢罪,并且还以身体不适提前走了。而在他走后,汉景帝又说了一句:“这位愤愤不平的人,不能做幼年君主的臣子。”,这句话说出来就是宣判周亚夫的死刑了,当时在场的大臣谁还不明白这话的意思。
帝居禁中,召周亚夫赐食,独置大,无切肉,又不置箸。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上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上,上曰:“起!”亚夫因趋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资治通鉴》
周亚夫救人
随后就有事情找上门了,周亚夫的儿子看自己父亲年纪大了,就想着尽尽孝心偷偷的买了五百具铠甲,准备等自己父亲去世后给父亲当陪葬品。问题就出在这事情,铠甲是皇家专用的,周亚夫的儿子还抠的不行,让工人把铠甲运过来,还不给人家运费。这工人就不高兴了,他们也知道这是皇家专用的,就偷偷的举报周亚夫谋反。这个时候的汉景帝听到这话,真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立马就下令把周亚夫抓起来严刑拷打,周亚夫也是硬气,自己就没准备造反,这是买来给自己陪葬用的。
一直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汉景帝就说:“朕不必要你的供词,也可以杀你!”,这话说出来,哪还有不懂得。立马就是言行逼供,准备屈打成招,并且审讯的人还给周亚夫说:“您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在地下造反!”。这就是不给活路了,明摆着就是造反罪,而最后周亚夫也是在监狱中饿了五天吐血而死。
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资治通鉴》
汉朝的甲具
周亚夫可以说死的是冤枉无比,而他一生经历可以说在他当年找人算命的时候已经被全部道出,虽然不知是巧合,还是说是命中注定,但是周亚夫的人生经历和与他算命的完全相符。周亚夫的死亡也是汉景帝故意为之,这也算是真正在“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但是周亚夫太过不知进退。自己本身就是功高盖主,又常常顶撞皇帝,如果皇帝没有点表示,估计队伍以后就很难带。
周亚夫的死也成了必然,就像当年的韩信,也是功高盖主不知收敛,最终也落的身死的下场。不过无论是他父亲周勃,还是周亚夫虽然两人都是功高盖主,受到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猜忌,但是两人也都没有造反的意思,只是周亚夫不比他的父亲,虽然周勃也是入狱了,最后还是有了一个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