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剧:健康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医疗剧是以医院为背景,以医患为叙事主线的特殊行业剧,最早兴起于美国,在日、韩以及我国等国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本土化发展。美国医疗剧以Emergency Room(《急诊室的故事》)、House M.D.(《豪斯医生》)、Grey’s Anatomy(《实习医生格蕾》)、Monday Mornings(《周一清晨》)为代表,2010年以来,以《医者仁心》、《心术》、《产科医生》、《青年医生》、《急诊室故事》等为代表的一批国产医疗剧亮相荧屏,备受关注。医疗剧是医学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患者、社会能够更加立体地了解医学、医院和医生,因此,医疗剧应本着尊重科学、敬畏生命、尊重事实、崇尚人文的原则,承担起健康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
1
尊重科学,追求医学专业特质的严肃性
医疗剧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艺术形式存在,应当追求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准确的医学专业知识,满足观众的健康知识诉求,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起到科普作用。医疗剧对健康知识的传播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国际急诊医学联合会主席Peter Cameron曾指出,医疗剧是对公民进行医学知识教育的一个很好途径,例如,社会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急救知识可以通过剧情中反复出现的场景习得并不断强化[1]。Emergency Room作为医疗剧的开山鼻祖,就把“professional(专业)”作为美国医疗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美国《时代》周刊曾以医疗剧为例进行民意调查,调查报告称:“1994 年始播放的医疗剧Emergency Room,增进了公众的健康知识。就获取健康信息而言,观众很多时候更愿意在剧情中接受教育,而非直接式说教。”[2]
医疗剧的专业特质对编剧、制作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医疗剧的编剧团队(最少由6人~8人组成)有专业背景或专门的医学顾问,制作团队须经过医疗机构的培训和审核,保障了剧情的专业性和场景的真实感。Emergency Room的编剧之一Michael Crichton被誉为“科技惊悚小说之父”,曾在哈佛大学文学系、人类学系、医学院就读,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onday Mornings的编剧之一Sanjay Gupta是资深神经外科医生、CNN首席医疗记者。国产医疗剧的专业错误一直以来饱受诟病,与编剧及制作团队普遍缺乏专业背景有关,遇到难以回避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壁垒,通常只能避重就轻、浅尝辄止。虽有编剧医院“卧底”、演员医院“体验生活”的努力,但或可触及医学的社会性、人文性,对于其专业性只是杯水车薪,难以根治顽疾。例如,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位置错误、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30∶2的比例缩减为5∶1甚至3∶1,骨折患者不经固定就转运等错误。事实上心肺复苏、骨折急救、窒息急救、溺水急救等知识的普及是全民健康科普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令人欣喜的是,《产科医生》、《急诊室故事》等在专业品质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得益于编剧的严谨创作(《产科医生》编剧张作民曾是护工,剧中的典型案例都出自医学专著;《急诊室故事》编剧之一柏彤曾是护士,剧中80%以上的案例都选自真实病例)和聘请医学专家全程监督指导并最终审查。因此,完善我国电视剧的审查制度,制定与医疗剧的管理相适应的政策,如拍摄中聘请医学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开播前接受专业审核等都很有必要[3]。
正确的医疗专业知识传播可以使观众获益,而错误的医疗专业知识传播则会误导观众,甚至造成伤害,医疗剧必须尊重科学,在医学专业特质上保持足够的严肃性。英国《每日电讯报》2011年12月3日报道,美国一位10岁的女孩和她12岁的朋友一起通过在Grey’s Anatomy里学到的急救知识挽救了母亲的生命。House M.D.第1季第4集中医院产科病房刚出生的婴儿患传染性疾病,通过Dr. House的诊断指出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细菌变异,产生超级细菌,呼吁合理使用抗生素。《产科医生》通过很多典型案例普及了产科生育和疾病知识,如在第14集中一例羊水栓塞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抢救过程中,交代了这一产科凶险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在与家属沟通的情节指出“羊水栓塞的死亡率高于86%,并可能因视网膜血管栓塞造成双目失明等”。《急诊室故事》通过紧急事件处理的示范场景、真实案例的艺术再现传播了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和心梗、脑出血、外伤等常见疾病诊疗的专业知识,如在第10集中借患者张子健的疾病诊断向观众普及了一类严重危害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脑卒中(中风)的前兆“头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胳膊不抬”及简单诊断方法。虽然不是专门的健康教育栏目,医疗剧通过专业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结合,在医疗叙事的背景下将一些重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传达给社会大众,于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医患沟通都是有益的。
2
敬畏生命,呈现医学技术的有限性
生命的复杂性、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医学科学的探索性,医学绝非无所不知,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仍有很多疾病的发病原因不明,医学也绝非无所不能,人类现在知道的疾病有5000多种,只有约1%是可以治愈的,医学从来都只能“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2008年和2013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张新庆教授[4]先后两次在全国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引发医患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医患沟通不到位”和“医学的局限性”。患者难以理解医学的局限性这样一个科学事实,就医期望值过高,医疗剧应在讲述生命与死亡故事的过程中使受众了解医学,理解医生,敬畏生命。一味地渲染医学技术的高歌猛进,鼓吹“只要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医学可以让人起死回生”,把看病等同于商业交易,是技术主义的荒诞产物。韩启德院士曾说:“在宗教强盛、科学幼弱的时代,人们把魔法信为医学;在科学强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们把医学误当作魔法。”医疗剧应贴近现实,让医学走下神坛,走出误区,回归本源。
House M.D.采用每一集讲述一例疑难杂症病例的模式,Dr. House所带领的团队总是在不断的误诊、探究性治疗、鉴别诊断的过程中抽丝剥茧,才能使疾病的面目逐步清晰、最终确诊,可谓步步惊心。如第1季第9集中演奏家John Henry下肢瘫痪两年,被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俗称“渐冻人症”),患者决定放弃治疗,Dr. House团队先后考虑诊断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肉芽肿性血管炎(剧中称为韦格纳肉芽肿),并进行了探究性治疗,终于确诊硬膜内动静脉血管畸形压迫脊椎导致瘫痪,只是先前检查时被肿胀的发炎部位影响而未能显示。虽然观众对House M.D.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评论认为其更应该被归为一部侦探剧而不是医疗剧、Dr. House诊断疾病的方法在实践中并不可行等,但不可否认,House M.D.以教科书式的病例集萃呈现了生命的复杂性和医学的探索性。
现实中,疾病在几天、数月、数年才能得到确诊甚至无法确诊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即便确诊还有很多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医生经常会说“对不起,我们已经尽力了”。Grey’s Anatomy第12季第4集中医院紧急应对一起渡轮事故的“银色洪流”(剧中特指老年患者群体),共40人,8人入院前死亡,6人在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还有在手术或重症监护的患者,Dr. Owen和Dr. Grey专门培训实习医生如何告知患者家属坏消息。《心术》开篇第1集中谷超华医生给车祸外伤患者陈平做了急诊手术,手术成功,在与患者家属交谈病情时,患者突发应激性心脏病,抢救无效死亡。《医者仁心》中大学生患者王欢第二次肾移植手术后因多器官严重衰竭引起爆发性肝炎死亡。王一方教授在《急诊室故事》研讨会上指出该剧“剧情中展现医疗极限、全力抢救却失效的场景特别多,这里有大量的回天无力,生命无常”[5],如第15集中患者孟建国一经诊断“主动脉夹层”立即手术,但术中失血过多最终死亡,提示了疾病的凶险,死亡率高;第11集中急诊科老主任骆一禾在确诊脑部肿瘤晚期后最终决定放弃治疗时说:“我了解医学的落后和医生的无奈,医生真正能够治愈的疾病,实在太少。”
不片面渲染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客观呈现医学技术的有限性,这正是国产医疗剧的不断进步,也契合了医学走出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单纯技术崇拜、回归人文的时代呼吁。医疗剧发挥健康文化传播的职能,引导社会大众改变“到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就一定能够看好病”的错误观念,帮助树立正确的医疗观,认识医学的有限性,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平和看待生老病死,避免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心理落差,能够缓解相关原因诱发的医患矛盾。
3
尊重事实,正视医疗差错的不可避免性
医疗差错是指医疗过程中出现的违背预期目标或/和医学规范的行为,可以发生在医疗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和医院的不同场所。医学面对的是人的至高无上的宝贵的生命,我们总是期待医生不会出错,传统的医疗卫生文化也往往以零差错作为塑造先进个人、医院典型的标杆之一,当发生医疗差错的时候不主动承认,倾向责备犯错个体,并窃喜于患者没有察觉没有追究,缺乏坦诚对待医疗差错的制度建设。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医疗剧在叙事过程中应正视医疗差错的不可避免性,寻求发生医疗差错的原因,并致力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
Monday Mornings中311会议室召开的病例研讨会有很多聚焦医疗差错的探讨、批评与质询。第1集中被同事称为“007”(意即合法的杀人者)的Dr. Martin对因髋部疼痛就诊的长跑爱好者Mary Michaelidos仅进行了对症治疗而没有进行任何检查,患者四个月后因髋骨破裂急诊,已是骨癌晚期,入院3周后去世,医院作出了取消其行医资格的严厉处罚。第1集中另一位医生Dr. Wilson接诊了一位MRI检查显示颞叶肿瘤的7岁男孩Quinn McDaniels,当天上午手术,术中患儿失血过多死亡,院方事后调查得知患儿从未见过的生父患有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Dr. Wilson有“忽视搜集全面的家族病史”的过错,同事安慰他“你有过失,但我们都难免犯错”,而Dr. Wilson最终决定向孩子的母亲坦白过错。两个案例不同的结局让我们思考其中的区别,Dr. Martin在行医过程中经常性地出现医疗差错才会被称为“007”,表明他并不具备做医生的整体素质,而Dr. Wilson作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311会议的质询使其深切自责,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错误,做得更好,正所谓“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Grey’s Anatomy第11季第21集,脑外科专家Dr. Derek Shepherd意外车祸,赚足了剧迷的眼泪。身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Derek在被送入医院时丧失语言能力但意识清楚,判断自己颅内出血,年轻的接诊女医生对Derek的伤情做出了正确判断,安排脑部CT检查,但是上级医生认为患者腹腔出血,坚持马上进行剖腹探查手术而没有进行头部检查。术中发现脑出血后呼叫当日值班的神经外科医生,一个半小时方到手术室,Derek已经脑死亡。对于伴随该剧十年(2005年~2015年)的Derek永远离开,笔者亦经历了“从愤怒,到悲哀,到不舍,到思考其背后的伦理意义……到释然”的过程,编剧Shonda Rhimes的安排一方面体现了医疗差错的不可避免性,另一方面刻画了一个玩忽职守、漠视生命的庸医。
医疗剧以其丰满的戏剧张力触痛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会十分惋惜,为Derek,也为医学实践中很多这样的患者。医生首先是人,任何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失误、会犯错,需要说明的是,应该严格区分医疗差错与玩忽职守两者的本质区别。Derek死亡案例中接诊医生尽己所能抢救患者,但由于判断失误造成治疗延误,属医疗差错的不可避免性;而姗姗来迟的神经外科医生却属职业精神缺失,玩忽职守,完全可以避免。
医疗剧在引导社会大众正视医疗差错不可避免性的同时,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医疗机构应该如何应对医疗差错?是尊重事实、诚实面对、主动告知,还是回避事实、隐瞒掩盖、被动防御?《心术》第12集中杜医生接诊一位醉酒男子,眼部外伤,剧烈呕吐,杜医生让患者先去眼科诊治而造成患者脑出血延误治疗而死亡,上级医生苏医生与杜医生修补病历“患者神志清醒,无恶心呕吐,否认全身疾病”,事后科室进行了“关起门来”的病例讨论,医院给出将杜医生调离临床工作岗位的处理。《急诊室故事》第13集中刚获得处方权的住院医生左洛误给高血压患者陈桂芝“盐水”输液,且漏诊心梗,使患者险些丧命,急诊科关主任与左洛单独交谈后要求她“引以为戒”,并告知“这件事不出这间屋子”。国产医疗剧相对客观地反映了现实中医疗机构掩饰医疗差错的惯常行为模式,引人深思,但医疗剧“只摆事实不讲道理”、引而不论的做法反而会造成社会大众对医方的信任危机,加剧患者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满情绪。
面对难以避免的医疗差错,对患者遮掩隐瞒事实,对当事医生不分原因给予开除、停职、罚薪等处分都是不可取的,吴英旗[6]指出应当学习美国的公开揭露机制,将对待医疗差错的理念从“风险管理”走向“患者安全”,培养开放、诚实、资讯透明、信任、支持、重视患者安全的医疗环境。医疗卫生部门应严谨求实,在完善相应制度和规范、引入医疗事故保险、诚实告知医疗差错等方面不断努力。
4
崇尚人文,体现医学专业精神的内涵
专业精神是专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一种对专业社会责任和专业人员的行为规范的总体认识,医学专业精神包括“把患者的健康利益放在首位”的核心思想和以核心思想为指导的涉及医学专业基本方面的行为规范,例如,如何对待医学科学、如何进行医学研究、如何对待医疗差错等[7]。医学专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医疗剧在医务人员的人物塑造上应崇尚人文,注重医学专业精神内涵的挖掘。
自Emergency Room把“personal(人性)”作为美国医疗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House M.D.,Grey’s Anatomy,Monday Mornings等剧在科学与道德的矛盾、医学与人性的对峙中塑造出了一批个性鲜明、丰满生动的医生群体人物形象,在生命伦理、价值理念的深刻探析中展现医学的人文情怀。国产医疗剧聚焦医患关系,倾向树立医生的英雄主义完美形象,对观众进行正面的价值引导,成为患者的理想期许、医生的榜样典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医者仁心》中的钟立行,《心术》中的刘晨曦、霍思邈,《产科医生》中的肖程、何晶,《急诊室故事》中的苏俪、汪晓寒……这些艺术形象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深入人心,有患者在《医者仁心》播出后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要求挂“钟立行”的号。
但是,树立标杆式的人物形象,须先理清“标杆”的核心,是对专业精进的追求、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医学专业精神的内涵。“标杆”绝不是拔高,不是不眠不休的“超人化”、赠医施药的“圣人化”。也就是说,医疗剧在人物塑造上要避免医学专业精神的泛化,不应过分渲染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等超义务化行为,这不应成为社会对医务人员的普遍期望。美国医疗剧大多展现了医生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同时也有Grey’s Anatomy,Monday Mornings中医院为了保障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强制要求医生适时休息的情节。《急诊室故事》第1集开篇就以连续工作36小时后仍需坚守岗位的苏俪医生展开了急诊室的高密度、快节奏叙事,国产医疗剧一方面应真实反映医生群体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应警醒社会,医生不是超人,连续紧张、忙碌的工作会增加医疗差错的发生率。《心术》中医务人员为身无分文的骨癌患者(钢丝男)、来自偏远山村的先天性家族遗传脑血管畸形患者赖月金慷慨解囊、无私募捐,《急诊室故事》中汪晓寒医生、护士长刘亚萍自掏腰包接济患者,苏俪医生给患者买营养品,太多类似的情节,看似温情脉脉,实则脱离实际,反映了对医学人文关怀概念的浅层物质化。医疗剧应挖掘医学专业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承载生死疾苦的医院中注重对患者的尊严、权利、照护等精神层面的关怀,并延伸探讨医疗救助中一些社会现象的根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于流浪人员、贫困患者的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的可及性,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急救中心设立慈善基金的探索等。
综上,医疗剧作为社会健康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前路依然漫漫。美国医疗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拥有特定的受众群体,但其传播并非主流行为,且美剧更多反映的是西方文化。近年来,国产医疗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健康文化传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有诸多不足之处,亟待借鉴他国发展经验,制播根植于中国文化背景、具有本土特点的精品医疗剧,承担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文卫华.以专业水准讲好医疗故事传递价值关怀:国产医疗剧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电视,2015(8):61-65.
[2]郑文华.我国电视剧对于科学的传播[J].电视研究,2015(1):70-72.
[3]袁钰,伍林生.浅析国内医疗剧的媒体责任[J].医学与哲学,2015,36(5A):93-95.
[4]张新庆.是什么导致医患渐行渐远[N].健康报,2013-12-20(5).
[5]魏婉笛,孟小捷.《急诊室故事》:将医疗剧的理想照进现实[N].健康报,2015-01-30(6).
[6]吴英旗.坦诚对待医疗差错与医患纠纷的处置:以患者安全为视角[J].医学与哲学,2016,37(2A):51-52.
[7]杜治政.关于医学专业精神的几个问题[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