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在河南三门峡卢氏县,一位叫做项小翠的八旬老太病危。
弥留之际,项小翠告诉自己的孙子李明山:
“共产党好,红军好,有了他们,咱们才有饱饭吃。原先红军在咱家住过,借过咱们的粮食和盐巴,还写了借条,现在不提了,也算是咱们给国家做贡献了。”
(被珍藏多年的借条)
李明山此前从未听过借条一事,好奇地问奶奶:借条在哪里,想看一看。
但是老奶奶摇了摇头,没有告诉他。
不久后,老人便去世了,这封借条的去向也成了谜。
带着这个疑问,李明山生活了近50年。
时间来到2008年,李明山家中的老房子因为漏雨,需要翻修。
在修理的过程中,李明山意外地发现楼上的粮仓下面,有一个被泥巴糊着的青瓦。
揭开青瓦,只见下面放着一颗子弹。
他小心翼翼地拔出子弹头,想着把里面的火药倒出来。没想到的是,这颗子弹没有倒出火药,竟倒出了一张借条。
(李明山[右一]与红军后代的合影)
李明山看完借条的内容后,十分激动。
他知道这便是奶奶临终前说的纸条,将它小心翼翼地珍藏了起来。
那么,借条上究竟写了什么内容?红军战士们为何要借粮食?
一、村上来了一群小红军
自打记事儿起,李明山就经常听奶奶念叨着:
甲戌年(1934年)很不太平,正月里“天狗”吃了太阳,五月太阳出了日晕,七月“天狗”又吃了月亮。
村里老人都说,当年会有不好的大事发生。
果不其然,当年河南地区的收成不好,物资匮乏,老百姓的生活很艰难。
(建国前土匪打家劫舍的老照片)
不仅如此,当时老百姓经常受到国民党、军阀和土匪的骚扰,因此他们对“扛枪的”有一种自然的厌恶感。
当年农历十月到十一月,国民党提前给村民们打了“预防针”,造谣说红军来了会抢老百姓的粮食。
他们恐吓说,谁要是资助他们,就是与国民政府为敌,会受到严惩。
听完后,村里面的人都吓坏了,部分人怕得连夜逃命。
项小翠年纪大了,而且裹着小脚走路不方便,无法及时“逃走”,只能待在家里“听天由命。”
根据项小翠晚年的回忆,整个村里原本一共有17户人家,纷纷逃跑后只剩下了5个人。
农历十二月的一天早晨,一声响亮的军哨声响起。红军队伍来到这个村庄。
(1934年前后红军的老照片)
项小翠走出去一看,原来是红军在吹起床哨,估计他们应该是昨天晚上到的村庄。
在那样的寒冬腊月的天气里,为了不扰民,部队全部都睡在外面。
可见红军是多么亲民,纪律是多么的严明。
但是因为国民党的恶意宣传,让项小翠十分害怕。她锁紧大门,把自己关在屋里。
不一会,项小翠家的门被人轻轻地敲响。一个声音传进了屋:“老乡在家吗?我们有事想麻烦您” 。
项小翠小心翼翼地走出屋门,扒着墙往外看,只见几个稚气未脱的娃娃兵站在她家门前。
项小翠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把门打开了。
(稚气未脱的红军士兵老照片)
红军战士们进了院子,真诚地对项小翠说:“大娘,我们是红军的队伍,现在经过你们的村庄,想在你们的麦场住上几天,您看如何?”
那时农民一般会在农田附近修一个打麦场。农忙的时候用来晒小麦,农闲的时候用来堆放麦秆。
项小翠爽快回答道:“当然可以,只是天气这么冷,而且麦场上还有雪......”
看到主人同意,一位红军战士招招手,叫来一群红军。
他们相互配合,很快就把麦场上的积雪打扫干净,还顺便把项小翠家门口、前院后院的积雪也打扫了。
后来,战士们还帮助像项小翠这样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们砍柴、挑水。
谁家的房子坏了,他们会主动帮忙修葺。
(红军士兵为老人干农活)
二、看到红军回忆儿
项小翠看到红军如此亲民,赶紧跑到后山的山坡上喊:“福荣子(她丈夫)别怕,红军队伍来了,你们都回来吧” !
喊了几次后,项小翠的丈夫领着他的弟弟和自己的两个孩子,从山坡上赶了下来。
周围的邻居们见项小翠的家人们都回来了,而且和红军战士相处得很好,也都陆续回了家。
一个红军小战士找到项小翠,对她说:“大娘,我们准备支锅做饭,但石头都被冻在地上了,我们搬不动,能不能接你们家的几块土坯用用?”
项小翠很干脆地回答道:那些东西自己家里用的很少,你们可以随便用。
不久,战士们做好了一锅稀粥,排着队每个人打上一缸,就地吃了起来。
(红军战士生火做饭的老照片)
看到红军战士们的生活如此艰苦,项小翠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与他们年纪相仿的大儿子,便忍不住痛哭了一场。
她一边哭,一边讲起自己大儿子的经历。
原来她的大儿子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死在了战场上。
旁边的战士们听后,很是难过。有些战士跟着项小翠,也哭了起来。
后来,项小翠越哭越伤心,晕倒了过去。
战士们赶紧上前搀扶,一个战士焦急跑出门去找随军医生。
在他们的照料下,过了好久,项小翠才苏醒。
苏醒后,项小翠又重新哭了起来。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谁都无法接受的。
等项小翠的情绪稍稍平复后,一位红军战士安慰她说:“大娘,您的儿子虽然牺牲了,但我们都是您的儿子,等我们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等人民当家做主的时候,我们会回来孝敬您的!”
项小翠听完后,十分感动。
那时是寒冬腊月,夜晚的天气十分寒冷。项小翠把自己家的麦秸秆、玉米杆送给了红军战士,让他们可以盖着睡觉,以免在夜晚被冻坏。
后来,项小翠看自己家的牛棚还空着,建议让战士们都睡在那里。
红军战士郑重地向项小翠敬了个军礼,安排几名年纪小的战士晚上去牛棚里睡觉。
(红军医护人员,非本事件图片)
恰逢此时,有几个红军用担架抬着重伤员路过项小翠的家门口。
为了让伤者有较好的治疗条件,军医想借用项家二楼的屋子。
军医说:“我们人多住不下,能否在您家里住几个战士,我们纪律严明,绝对不会踏进你们里屋半步,也不会不动你们一针一线!”
项小翠是个通情达理的人,立刻让二儿子上楼,把“二楼”腾出来让战士们睡觉。
那时候人们经常在屋子上方,封上一层木板。木板和屋脊中间的地方就被称作“二楼”,因地势高、干燥加上空间不大,二楼一般用来储存粮食,很少住人。
(红军的照片)
房间腾出来后,一个班长上楼,当着大家的面清点的粮食并一一标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到了下午,这名班长找到项小翠,诚恳说道:
“早上我们吧米袋子倒空了,才做了半锅粥,下午部队就没东西吃了,能不能把你们的苞谷接我们一点,等明天我们去打土豪,分到粮食就还给您。”
项小翠赶忙让自己的丈夫上楼挖了五斗苞谷,送给了战士们。
班长明白知恩图报的道理,命令一部分人拿着苞谷到村里的磨盘上磨粮食,一部分人上山砍柴,一部分人在村头放哨。
不一会儿,砍柴的战士们背回来了许多柴火,把大部分都送给了项小翠。
(红军的照片)
在战士们支火烧饭时,项小翠怕战士们因为地面被冰封没有菜吃,捞了一大盆的酸菜,拌了盐、送了过来。
班长有点不好意思,连连拒绝,跟项小翠解释说这是纪律问题。
项小翠笑着说道,你们不都是说是我的儿子吗?儿子吃娘的菜不应该吗?
盛情难却,班长赶忙去请示了营长。
得到营长的批准后,战士们才收下了项小翠送的酸菜。
大约一小时后,有一名战士来到了项小翠家,说想借一点盐巴,等连着苞谷一并还给项家。
项小翠同意了,她称都没称就拿了一袋盐,送给了这名战士。
战士自己拿着随身携带的撑杆给盐称了重,一共三斤左右。
(描述红军战士与群众情的作品)
根据李明山的回忆,在他小时候,奶奶项小翠她提起红军时,最会喃喃评价道:红军的纪律好。
当时,项小翠家里有2000多斤粮食和一缸的盐。
这些东西在当时十分珍贵,可以说能保住一家几代的命。
红军部队来后,帮助项小翠一一标记。他们借了一部分,要求一定要打借条。
这要换成国民党的部队或者土匪的部队,可能恨不得把缸都抬走。
二、立下借条
第二天一大早,红军战士们早早就起床了。
他们或给老百姓站岗护家,或在村外巡逻安保,或在村里打扫卫生、给老人小孩烧水做饭。
这一切,都被项小翠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吃过早饭后,大约有200多名红军战士背着装备离开了村子。
他们向东西方向分头出发,归来时已经过了中午。
(红军行军的老照片)
那天晚上,一位红军的指导员找到了项小翠,十分抱歉地说道:
“原来我们想着能从地主土豪那里搞来点粮食,把借给您的给还上,但是这里的土豪并不多,今天分的粮食很少,暂时不能给你们了。”
“现在我给您写个借据,以后在归还,就算我们不过来,只要是红军的队伍从这里过,不管是哪只队伍,这借条一样管用,因为我们红军从不会欠老百姓的账!”
指导员说完之后,再次连连向项小翠道歉。
随后,他就从包里拿出铅笔和一张字条趴在桌子上写起来:
“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包谷五斗食盐叁斤,工农红军手枪连。甲戌年冬月十三日”。
借条中为什么写的是“李大娘”呢?项小翠明明姓项,应该叫项大娘才对啊。
这么写主要是因为她的丈夫姓李。那时候称呼已婚妇女,主要采用丈夫的姓氏。
(红军与群众鱼水情)
写好后,这名红军指导员把纸条交给项小翠,并一再叮嘱要妥善保管,千万不要张扬。
指导员之所以这样嘱咐,是因为怕国民党知道后,会给项小翠带来麻烦。
项小翠手拿着欠条,她的心中起了涟漪。她深深地感觉到:红军战士们是多么好啊。
在那样的年代里,但凡手里有一把枪就敢杀人防火、肆意抢劫老百姓的东西,哪像红军这样讲理、安民。
在部队离开的前一天,这位指导员通知附近村庄的群众到关帝庙参加军民联欢会。
大家得知后,兴趣很高,纷纷奔走相告。
关帝庙前面搭建了主席台,主席台后上方挂着一条红色的横幅,上面赫然写着“军民联欢会”。
(军民联欢会的老照片)
在联欢会上,一位白净帅气战士用洪亮高昂的声音,为大家阐述着共产党的政策:
我们工农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目的是打垮国民党反对派,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政权,让广大人民当家做主!再不受压迫!
在他的演讲结束后,周围的群众席爆发了一阵又一阵、雷鸣一般的掌声。
在联欢会结束后,许多热血青年报名参军。其中,就有项小翠村中的傅能祥和高炳耀。
四、红军离开
第二天拂晓时分,战士们一早起来就打扫卫生。
因晚上下了半尺厚的积雪,战士们用了一个小时才把全村的积雪打扫干净。
吃过早饭,红军战士们在村口集合,站得整整齐齐。
随着团长一声令下,大部队向西面的方向出发。
(红军行军的老照片)
根据项小翠回忆,红军离开后,过了几天后再次回到了村里。
这次抬了好几名重伤员,有个别的一连昏迷了好几天。
直到解放后,傅能祥退伍后告诉大家:昏迷的人中有新中国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徐海东。
这说明,在战斗中,新中国的将领与普通的战士一样,都冲在前线。
(徐海东的照片)
根据资料记载,徐海东应该是在庾家河战斗中受了重伤,昏迷了好几天,后来转移到项小翠的村中疗伤。
1959年3月,项小翠已经80多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向孙子李明山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段话。但至于借条的去处,他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得而知。
李明山曾向父亲打听过那封借条的去处。
他的父亲表示有这回事,但不知道借条在什么地方。
慢慢地,这变成了李明山一个心结。
2008年,在翻修老房子时,李明山才找到了这个被珍藏半个多世纪的纸条。
借条上赫然写着:
“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包谷五斗食盐叁斤,工农红军手枪连。甲戌年冬月十三日”。
(李明山老人展示子弹、借条)
消息传开后,许多收藏家来到李明山家里,想要出高价买下这个纸条,有些甚至出到了三万元。
但都被李明山一一回绝。
随后,卢氏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对这张借条进行了鉴定。
经查询大量的革命资料,大家一致确定这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时期留下的。
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李明山,这封借条是革命时期的文物,很有历史价值。
县文物局本着自愿的原则,建议李明山将借条上交国家,由博物馆永远珍藏,会给他们一家颁发荣誉证书和一定的经济补偿。
(李明山讲述红军在他家居住的情况)
原本,李明山是想把这张借条作为自己的“传家宝”,世代珍藏。
但思量良久后,李明山最终把这张纸条捐给了国家,没有要任何的物质需求。
他曾经听奶奶项小翠说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后辈生活的很幸福,所以不应给政府添麻烦,更不应该向政府主动要钱。
李明山的无私行为,成为了军民鱼水情缘的永远见证。
【结语】
在革命的过程中,无数工农红军爬高山、睡雪地、浴血奋战。
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为革命奋斗终身,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最终才换回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平稳定。
在此过程中,有无数和项小翠一样的人民群众爱军、拥军。
他们和革命战士们一样,不谈回报、只谈付出。
这就是老一辈朴素的价值观。
这值得我们永远敬佩,铭记!
参考资料:《大河报-借条见证军民鱼水情》2015年4月16日期刊;
《中国共产党新闻-红军借粮条,见证鱼水情》2021年3月20日期刊;
《三门峡日报-一张红军借粮条,见证当年鱼水情》2021年3月19日期刊;
编辑:卢九台
责编:Th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