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场总指挥部有两个抢眼的大个子,一位是机要秘书“刘秘书”,一位是记者杨大群。
刘秘书平易近人,热情干练,和杨大群关系很好。白天,刘秘书要完成大量的工作,晚上他在屋子里翻译外文书籍。杨大群后来才知道,刘秘书不仅担任志愿军司令部的俄语翻译,还精通英语和法语。
志愿军司令部附近的民房着火了,刘秘书很着急,冲进火海之中救出了一位“阿妈妮”(朝鲜族对中年母亲的通称)。
阿妈妮获救后拼命地哭喊着,房子里面还有自己的小孙女。
此时,房架子已经被烧得承受不住了,马上就有坍塌的危险。而刘秘书根本不顾,端起一盆水就往头上淋下来,飞奔进火场之中。所幸孩子救出来了,刘秘书也平安。
图|身穿朝鲜人民军军服的毛岸英
这件事没过多久,刘秘书牺牲在敌人的飞机轰炸之中,就葬在总指挥部附近。
大部队走后,被刘秘书救出来的阿妈妮朴真真和孙女每天都会去刘秘书墓前祭拜他,含泪打扫,墓前没有一根荒草,没有一块小石头。
1952年,杨大群怀着对战友深深的怀念之情,写下了小说《刘排长与小金枝》。
3年后的清明节,杨大群随着志愿军重新回到此地,战士们准备将刘秘书的坟墓迁到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
还没开始动手挖土,朴真真带着孙女赶到了,她们身后还有好几位阿妈妮。
她恳求不要将刘秘书的墓迁走:“志愿军同志,这是我儿子的坟,不能迁走啊!我老了,就由我孙女看护这座烈士坟,孙女老了就由她的后代看护,我们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看好这座烈士坟的!”
志愿军首长耐心地劝说着朴真真,朴真真不愿恩人的坟迁走,在墓前呼天抢地地大哭起来。
首长犹豫了片刻,只好对朴真真说:“阿妈妮,你知道这位志愿军烈士是谁吗?他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朴真真惊得忘记了说话,僵直地站在原地,嘴唇不停地哆嗦着。
在一旁含泪记录的杨大群也惊诧地停下了笔。
他和“刘秘书”在战场上相伴一个多月,他从没有发现过,这位英俊的年轻人竟然是毛岸英!
过了片刻,朴真真才反应过来,她没有再阻止志愿军迁坟,而是面对着毛岸英的坟墓深深鞠了一躬,又朝着北京的方向行了一礼。
这位淳朴的阿妈妮,抱着志愿军首长的胳膊泣不成声。
图|朝鲜百姓在祭奠毛岸英烈士
在破土移棺之时,当地的乡亲们一直守在旁边。朴真真用葫芦瓢在棺木上洒水,小孙女一直喊着毛岸英“志叔叔”。
杨大群将这感人的一幕记录了下来。
回到祖国后,杨大群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考证、追溯,以最为虔诚的心写下了30万字的传记《毛岸英》,这部作品所有的稿酬,他都捐了出去,建立了一所“岸英学校”。
这部传记之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在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的协助下完成的,毛岸英前往战场前和刘思齐分别的那一段,是刘思齐写的。
当年毛岸英前往朝鲜,瞒着刘思齐和岳母,他牺牲前后的故事,刘思齐不得而知。我们只能从彭德怀总司令和许许多多战友们的回忆片段拼凑出来,这位志愿军烈士最后的日子。
1950年10月,彭德怀即将前往朝鲜,急需一位俄文翻译。原定翻译员工作很忙,无法前往,新挑出来的翻译军委作战部长李涛不同意,他坚持要选一位经过政治考验和可靠的翻译。
李涛立刻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直接说:“不用找了,让岸英去吧。他在北京机器总厂工作,我通知他。”
彭德怀得知后并不同意,毛泽东只好亲自开口,请求彭德怀安排毛岸英去朝鲜,就留在他身边做翻译和参谋。
这件事周恩来和李克农知道后,都劝阻过,毛岸英在前往朝鲜前还去拜访了帅孟奇老人,帅孟奇也不同意他去朝鲜。
知子莫若父,确定了儿子上前线的决心后,毛泽东没有丝毫犹豫,他叮嘱儿子到了朝鲜“吃苦在先,牺牲在前”,他笑着拍了拍毛岸英的肩膀:“这才像我的儿子。”
图|1946年毛泽东与毛岸英在延安王家坪
10月15日,毛岸英正式加入“八一办公室”,这是彭德怀准备抗美援朝前期工作时组建的指挥所。
除了彭德怀,只有少部分指战员知道毛岸英的真实身份,他用了“刘秘书”这个称呼,其实是用的妻子的姓氏。
来到沈阳后,已经明显能够感受到深秋的寒气了,毛岸英还光脚穿着一双旧皮鞋。毛岸英生活很简朴,吃穿都和身边的同志们没有区别,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平时从不提家中的事情,和战友们说起爸爸的时候都是喊“毛主席”。
毛岸英一到沈阳就抽空上街买了一些书,自己看,也会分给大家一起看。他还和战友们说起自己的理想,他想学新闻学,趁着年轻,还想多学几门外语。
来到朝鲜之后,毛岸英和大家都在司令部办公室工作。晚上彭德怀在行军床上休息,毛岸英自己要求和其他同志们一样用稻草铺在地上睡觉。不到一个星期,毛岸英和同志们身上都长满了虱子。
他的口袋里面有一张女同志的照片,空闲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看上几眼,晚上还会小心翼翼将照片放在枕头旁边。
同志们打趣毛岸英,问他这是不是女朋友。毛岸英非常自豪:“不是对象,是老婆!”
他如此想念妻子,但志愿军和国内的电报来往不断,他却极少联系刘思齐。说起这件事,他还会老气横秋地开玩笑:“战争时期,儿女情长会耽误大事。”
大家平时都吃高粱米,没有青菜,彭德怀提出让毛岸英和自己一起吃小灶,毛岸英谢绝了。
毛岸英是团职干部,有一名18岁的新兵负责他们的勤务,平时他要去山下打水,一个来回要走一个多小时,遇到飞机轰炸非常危险。毛岸英舍不得小战士,一天喝水洗脸洗脚就用半桶水,早上刷牙洗脸只用一茶缸。
毛主席下了命令,战士们只能用朝鲜的水,不能动朝鲜的一草一木。当时的朝鲜非常穷,志愿者战士们本来口粮就很少了,还会节余粮食救济当地的老百姓,给他们看病。
毛岸英也是一样,对朝鲜的普通劳动人民情感深厚,他从火场上救人,也帮助过不少穷苦人民。
他对穿着白色民族服装的朝鲜妇女感情很深,毛岸英牺牲很久后,杨大群和刘思齐提到这件事,刘思齐告诉杨大群,杨开慧生前常穿白色的衣服,毛岸英看到她们就会想到自己的母亲。
图|杨开慧与他们的儿子岸英、岸青于1924年在长沙的合影
毛岸英的生活是低调的,穿着也是平平无奇,但他工作非常出色,这给所有的战友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战士们在司令部附近发现了一颗美军投下的定时炸弹,大家都束手无策,有人着急了,莽撞地想要直接将炸弹炸毁。
毛岸英赶紧过去,阻止了想要炸毁炸弹的同志,他让所有人都不要靠近这枚炸弹,自己却一个人慢慢走近。这枚炸弹一共有三个部分,拆卸每一个部分都要万分小心,有一步没有拆卸彻底,就会有爆炸的危险。
众人屏住呼吸,看着毛岸英用极为简单的工具拆卸炸弹,寒冷的冬日里,他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身边被拆卸下来的零件越来越多,最后终于将炸弹里的黄色炸药给取了出来。
毛岸英的拆弹绝技不是从名师那里学习来的,他在苏联战场之上真实历练过,参加过多次战争,还在坦克连之中任职。对于坦克的构造和部件组合他也有着深入的了解,可以拆弹,也可以拆坦克。
毛岸英来到朝鲜从不提任何特殊要求,唯一一次就是和38军军长“梁大牙”梁兴初提出想要去38军做一名团长。
梁兴初自从参军开始,在战场上浴血奋战20多年,立下无数战功,没想到一到朝鲜就挨了一通批评。
38军112师因为听信了美军“黑人团”的不实情报,没有按照计划赶到熙川以东的预定位置,导致韩军第8师从该地逃脱。我军丧失了一次歼敌的良机。
彭德怀在志愿军委扩大会议上批评38军贻误战机,彭德怀直来直去,严厉责骂梁兴初:“梁大牙,我彭德怀别的本事没有,斩马谡的本事还是有的。”
梁兴初也有些不甘心,低着头小声嘀咕了一句:“不要骂人嘛”
图|1950年5月苏联青年代表团访问北京期间,毛岸英(右二)担任翻译
声音虽低,但鸦雀无声的会议室之中听得很清楚,彭德怀气得直拍桌子。
在场所有人都格外紧张,气氛变得凝重严肃,没人敢大声出气。总部作战处副处长杨迪指地图的时候稍微偏了一点,彭德怀大声指责:“怎么连地图都不会指了?”
这个时候,是毛岸英站出来缓和气氛,他指着地图侃侃而谈。
毛岸英经常参加会议,但基本上不发言。杨迪禁不住多看了他几眼,没想到这个年轻的翻译胆子不小,在这个时候敢出来发表意见,不怕挨彭老总的骂吗?
但奇怪的是,彭德怀一直坐着没有说话,没有制止毛岸英,也不批评他。各军的军长都低着头,他们大部分是不知道毛岸英的身份的,心中也不免疑惑起来。
梁军长心理压力很大,当天晚饭他也没心思吃了,匆匆往回赶。
毛岸英拉着战友一同前往指挥所寻找梁兴初,安慰他:“彭老总是信任你的,也信任38军。上次没打好,下次打好就是了!”
毛岸英还提出想要去38军带兵,他说自己是学俄语的,来到这里当翻译,空闲的时候也管收发电报,但他真的很想上前线去打仗。
梁兴初笑呵呵道:“我是没问题,但要彭老总点头才行。”
毛岸英说:“嗐,你们怎么都怕彭老头儿?那我去找他谈。”
梁兴初将毛岸英的请求暂且搁置一边,一头扎进工作之中。他还对彭德怀发誓:“我梁兴初不是马谡,打德川我们包了!”
彭德怀给他定了目标,3天打下德川,结果梁兴初5个小时就拿下了,还俘虏了7个顾问、1个中校和5个少校。
图|毛岸英和刘思齐
彭德怀大喜过望,亲自起草了给38军的嘉奖令,并且在嘉奖令上写了一行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
打了大胜仗的梁兴初,想起来一个月之前答应毛岸英要来38军的事情,兴冲冲去找彭德怀商量。
没想到他竟得到了一个噩耗,那次和毛岸英见面11天后,他牺牲了。
梁兴初想起毛岸英满脸期待地说起想要来38军,想要去前线的模样。而他当时心烦意乱,只是简短地和毛岸英聊了几句。
没想到,“前往38军”竟然成了他未尽的遗愿。梁兴初非常后悔,本来觉得毛岸英在总指挥部是最安全的,如果当时答应了他,让他在38军当个团长,是不是就能躲过这次轰炸?说不定,他还能活下来……
11月24日下午,几架美国侦察机在我军大榆洞志愿军总部上空盘旋。
25日中午,敌人的4架轰炸机从东向西飞过,不过一刻钟又折返过来。当时很多战士们都以为敌机前往北面去轰炸了,已经开始松懈,洪学智非常警觉,听到轰炸机折返的声音后匆匆从防空洞赶了出来,要求所有人赶紧收拾东西前往防空洞躲避。
毛岸英和另一位参谋高瑞欣在收拾电文,落在了最后面。轰炸机直扑作战室的上空,甩下百十来个凝固汽油弹,顿时眼前一片火海,轰鸣声不绝于耳。
彭德怀挣脱了警卫员的阻拦,赶紧去指挥灭火和抢救。
毛岸英和高瑞欣的遗体被战士们从火堆里面拉了出来,他们已经完全看不出面容了,战士们翻出了毛岸英的手表,手表是他来朝鲜之前岳母赠送的,当时办公室里面只有毛岸英有手表。
彭德怀心情沉重地走到两位烈士惨不忍睹的遗体前,仔细端详着身材颀长的毛岸英,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忍不住泪流雨下,许久都没有说话。
图|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管理处让工兵制作了两副棺木,同时和朝鲜当地负责人洽谈,告诉他们我军志愿者有两名战士牺牲,希望当地能够协助志愿军找到一处合适的地方安葬。当然,他们隐瞒了毛岸英的真实身份。
管理处看了三个地方,最后选在了北山坡的一块平地上。他们和当地乡亲要来两个玻璃瓶,用白布写了毛岸英和高瑞欣的名字装入,封好后用铁丝固定在棺材盖子上。
将两位烈士安葬好之后,他们分别在两块砖上刻了毛岸英和高瑞欣的名字,埋在墓前做标记。
彭德怀午饭没有吃,他皱着眉呆呆地坐着。过了很久,他才从通讯参谋那里要来了一张电报纸,他要亲自给毛泽东起草绝密电报。
彭德怀写了一个多小时,每一个字都是那样艰辛:
“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有人将毛岸英的手表送到彭德怀的面前,彭德怀将表递给了秘书:“你暂时保管一下。”
彭老总说话的声音小到几乎听不见。过了片刻,压抑许久的彭德怀大哭起来:“毛主席把岸英交给了我,我太大意了……”
彭德怀还记得第一次在延安见到毛岸英的场景,这位高大英俊的小伙子,对他们这些长辈永远都是恭恭敬敬的。
他才28岁啊,童年时亲眼见到母亲牺牲,少年带着弟弟在上海流浪,青年在苏联战场奔波……他回到爸爸身边后,也是一直在外地历练,原本以为未来还很长,有很多很多机会和爸爸在一起享受家的温暖,没想到他竟然以这种方式牺牲在异国他乡冰冷的土地上。
图|毛岸英牺牲后,彭德怀写给周恩来的手书
彭德怀痛彻心扉,他反复自问:“我怎么向毛主席汇报好?我怎么向人民交代啊!”
北京中南海的收电员在收到电报之后又惊又怕,不知如何是好。当时毛泽东正在感冒,他们将电报先送到了周恩来的手中。
周恩来看了电报内容后也是一惊,面色凝重,放下电报后想了一会儿,拨通了刘少奇和朱德的电话,慎重考虑后,决定暂时不要告诉毛泽东。
一直到1951年1月2日,周恩来将电报和他的一封附信交给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
叶子龙在回忆录之中详细记载了毛泽东初见到电报时的样子:这张电报他看了三、四分钟,头埋得很深,等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色很难看,没有流泪,只是对叶子龙摆了摆手:“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岸英是个苦孩子,从小没了娘,后来参加战争,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毛泽东的卫士李家骥回忆:当时毛主席收到电报后很突然,他想要抽烟让自己平静下来,拿起烟,又丢下烟,再次拿起来想要点上。当时火柴盒就在他的面前,他似乎根本看不见,在口袋里摸索,眼泪都在眼睛里,不仔细看不知道他其实已经哭了。
一个多月后,彭德怀回到北京,向毛泽东汇报战况,他详细说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内疚道:“我对你和恩来几次督促志司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视,致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当承担责任,我和志司的同志们至今还很悲痛。”
图|毛泽东保存的毛岸英遗物
毛泽东听完彭德怀的话,沉默了许久,最后他反而安慰起彭德怀,告诉他,毛岸英和其他志愿军一样,他就是一名普通的战士。
1954年,志愿军干部部建议将毛岸英的遗骸送回北京安葬,彭德怀将电稿转给周恩来,又写下一便函,建议将毛岸英的尸骨留在朝鲜,这样对朝鲜人民的教育意义更深刻,其他烈士的家属也无异议。
周恩来同意彭德怀的意见,毛泽东也深以为然。他后来在接见毛岸英在苏联的旧友、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之时,感慨道:“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我的儿子毛岸英死在朝鲜了。有的人说把他的尸体运回来,我说,不必,死哪就埋哪吧。”
毛泽东的亲属和旧友在看望毛泽东的时候,都有一种不约而同的默契,他们绝口不提毛泽民、毛泽覃和毛岸英。
只有毛泽东的老友周世钊在1954年见毛泽东之时,小心翼翼说出了忍在心中许久的话:“毛岸英同志也到了朝鲜,但是他刚刚出国不久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是不是和彭老总没尽到责任有关?如果您不派毛岸英同志到战场上,我看他是不会牺牲的。”
毛泽东连连摆手:“不能这么说,岸英的牺牲,责任完全在美国帝国主义身上。彭老总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不能去责怪他……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战场,光派别人的儿子去前线打仗,这还算个什么领导人呢?”
在毛泽东的心中,烈士当与青山同在。他少年时离家求学,父亲反对,他写下一首诗夹在父亲的账簿里面:“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只是没想到,真正践行这句话的,竟是自己最疼爱的长子。
图|毛岸英
白发人送黑发人,毛泽东在丧子的苦楚之中治理新中国,他似乎恢复得很快,在短暂的休息后,马上投入到工作之中。
而那种挥之不去的寂寞,一直占据着毛泽东内心的最深处,他默默保存着毛岸英的衬衫、军帽和围巾,余下20多年的人生之中,他总是在无人之时悄悄将它们从衣柜中取出来,反复抚摸。
从前,妻子、兄弟姐妹、战友的牺牲,面对命运的无情,他竭力挣扎,化悲痛为动力,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解放。唯有岸英的牺牲,他很少去提,全部埋在心里,任由它一日日积累。他劝彭德怀放下内疚,劝刘思齐放下执着改嫁,自己却始终没有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