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兵·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周玉婷
别了,退役军人著名作家二月河!
编者按:
今天,著名作家、退役军人二月河(本名凌解放)于15日凌晨因病去世的消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刷爆了朋友圈。
很多人不了解二月河的军旅生涯。在一次座谈会上,二月河曾回忆:我与军报结缘要追随到40年前,那时我在总后勤部某一线施工团当战士,艰苦的环境与超强度的工作,并没有让我放弃对文学的热爱,读文艺特刊,便成了我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我所在的部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部队,先后涌现出年四旺,陈文秀等全国的英模,这些都成为我在军报一试身手的第一手素材,回想起来去军报送稿、学习的时光恍若隔世,甜蜜中透着无限的怀想。
报道显示:二月河1945年出生于山西昔阳,长期生活在河南南阳,系中国作协原主席团委员、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南阳市文联名誉主席、南阳市作协主席、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当选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及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二月河40岁时开始文学创作,因其笔下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海内外读者所熟知。
一起去回顾《中国民兵》杂志特约记者曾撰写的有关二月河的文章。
梦断军营始得金
——记著名作家、优秀转业军官二月河
给红了半边天的《雍正王朝》电视剧打了59.5分的著名作家二月河,面对剧本好、演员好、制作好的“三好”大制作《康熙帝国》该如何评价?他的帝王系列书再次在中原河南出现脱销,人们问,这个二月河到底何许人矣,如此火爆文坛,红透荧屏?热炒媒体?
我们带你走近二月河———
从“将军”到士兵梦断军营始得金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炮火连天的1945年,中共山西省昔阳县正在开县委会,有人报告:女八路生了个儿子。大家高兴地给这个儿子起了个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名字———解放。得了儿子的县武委会主任凌尔文、妇联会主席马翠兰和大家一样,渴望中国早日得解放,所以二月河的弟妹们便都以企安宁和平而取名建华、卫平、玉平、皆兵,并都先后从军入伍。
儿时的二月河,随父母辗转在河南的陕州、栾川、洛阳、邓州等地。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后,二月河的父母分别留任该地的邓县武装部政委和法院副院长。因整天忙于公务,“多看书,多学习”成了他们教育儿子的口头禅,也正是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使二月河养成了喜欢看书学习的好习惯。先后读完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王子与贫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文学名著。他常被书中那些赤胆报国,驰骋疆场的将士壮举所感动,立志长大后投戎从军,定要轰轰烈烈,不枉此生。
1968年初,高中毕业的二月河和南阳的1500名新兵很悲凉的踏车离开家乡,没有欢送,没有锣鼓鞭炮声,他们在满城激烈“武斗”的枪声中被悄悄地送走了。说二月河当时的心里涌动着酸楚的泪,一点儿也不过分,因为他家被红卫兵连续抄了三次,心爱的藏书也早被洗劫一空。
到了军营所在地山西太原,二月河和几个日后成为要好朋友的战友都傻眼了:营区破烂不堪,生活枯燥艰苦。最要命的是他们还是工程兵,担负的任务是打坑道、挖煤窑,天天在洞中钻来钻去。“天哪,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要当的解放军?咋和‘保家卫国’沾不上一点边儿?”大家当初的“将军”梦全破灭了。
从“将军”一下子跌到士兵的二月河和战友们,带着迷惘和困惑,默默地挖煤、打山洞,渐渐地他们又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南泥湾的三五九旅不也照样“又学习,又生产”,同样为祖国的解放而作出了重大贡献吗?二月河拿定了主意,挖煤打山洞争先,读书学习也要当模范。他告诫自己,成长进步的捷径就是勤奋学习,努力汲取各种营养,在艰苦中锻炼成长。
人们说,自古英才磨难多,二月河的磨难更有点惊心动魄。部队在施工中,他总是冲在前干在前,哪里危险多他就出现在哪里,他被水淹过,炮崩过,电打过,房屋塌了扣住过,还出过车祸,真可谓是九死一生。
就是在这样历经磨难的情况下,二月河没有放松自己对学习的努力。夜深了,劳累了一天的战友们早已鼾声如雷,而二月河却偷偷地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毛著。战友们评价他读书如饥似渴,地上的报纸他捡起来要看个遍,飘落在地上的日历纸片,他也要拾起来弹掉灰尘看一看,在那段“祖国山河一片红”的岁月里,除了“红宝书”,能供他看的“书”也只有这些了。
部队首长见二月河爱看书学习,就把他调到团里办黑板报,当上了全团的新闻报道员,火柴盒、豆腐块式的新闻经常见报,他当时写了一篇数千字的通讯,反映的是塌方事故中英雄战士的故事,想不到这篇通讯还登上了《解放军报》,二月河一下子名声大振。团政委的爱人家在北京,每次回京都要给二月河带些他不曾见过的书,所以每当团政委爱人回北京探亲,他就扳着指头算团长爱人的归期,他在盼望他心爱的书。
后来团里办了图书馆,二月河就一头扎进书堆里,成了“书虫子”。早晨出操时,大家见不着二月河,团长见到他抱着书呼呼大睡,揪着耳朵拉到训练场,如此三番五次,团长也就不再管了,任他“吃”书去。
部队后来换防到辽宁,为轻装和“破四旧”,把图书全拉到操场上焚烧,心疼得二月河差点儿掉眼泪,他偷偷地从火海中扒拉出《辞海》、《莱蒙托夫诗选》藏进怀里,那本《辞海》至今还保存在他身边。
再次没了书读,二月河就到驻地农村找书,二十四史成为他日复一日的读物,借到一本《聊斋志异》,因为别人追着讨要,他连夜抄了半本。当初他并没有意识要当什么作家,纯粹是为了丰富自己,或者说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精神饥饿问题。也正是这种饥不择食式地博读群书,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日后想有所作为,达到无所不懂,无所不通的水平,只有靠书来填充自己。
在军营的10年,二月河只顾读书不问路,孜孜不倦地自学夯实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结构。表现优秀的他先后入党、提干,还被评为全国自学成才奖,一切水到渠成。二月河成为大作家后,他对蜂拥而至的采访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军营10年的收获,称在军营这所大学校里,意外地成为他的黄金岁月,对他的世界观形成和创作积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没有部队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二月河。”另外令他感慨的是,当初他和战友们的“将军”梦破碎得如今想起来有些幼稚和可笑,他骄傲地告诉我们,当时曾被他和战友们判了“毫无前途”的工程兵团,竟出了三个将军,一个是曾揪他耳朵的团长,一个是一连队干部,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曾在连队喂两年猪的一个小战士,如今也成了少将。当笔者补充一句“还出了一个大作家”时,二月河感慨万端,让我们给军营的战士们捎句话儿,军队是个大学校,是锻炼青年人的熔炉,对各种各样的人才进行淬火,走进军营是一生的荣幸,要加倍珍惜这个机遇,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度过军营这个黄金年华,越是条件艰苦的部队,越磨练人的意志,越能锻炼人,一句话,战士成才在军营。
横空出世清宫史 二月河畔听涛声
二月河,这是凌解放给自己取的笔名。儿时的他随父母奔走在黄河两岸,自幼对黄河印象很深,《康熙大帝》第一部定稿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那条落日映照的二月黄河。他说:“三门峡陕县那个地方有个太阳渡,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太阳,太阳落山了,整个黄河面上,整个邙山,呈现一派非常壮观的玫瑰紫色,像流淌着一河黄金。”黄河到二月凌开,浮冰如万马奔腾,非常壮观。他把自己视为太阳渡的孩子,二月河就是黄河,他以此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他甚至打算死后让人把自己扔到黄河里去。
1978年,33岁的二月河转业回到南阳市委宣传部当了一名干事,他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工作,天天在一片“小凌,提壶开水去”、“解放,去传达室把报纸取回来”的吆喊声中不停地忙前跑后,再就是值班听电话,品茶看报。曾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他,慢慢地坐不住了,觉得自己的努力和认真,在很大程度上在做无用功,期望的“致君尧舜上,能使风俗淳”似乎只是一种理想。虽然不久提拔为副科长,但仕途升迁等诸多诱惑,他开始淡化,着手进行红学研究,业余时间几乎都乘着红学的方舟,游弋在清史的长河里。1980年,他将一篇颇为得意的发轫之作《史湘云是“禄蠹”吗?》寄到有关刊物,但杳无音信。他不服气,给红学专家冯其庸写了一封信,并寄去稿子,请冯老给以“回答”。他在信中写道:“‘红学’是人民的,不是‘红学家’的。如果冯老看过后认为我不是这方面的料,就请回信,我再也不搞这方面的研究了。”
被二月河称为“伯乐”的冯老,很赏识这篇论文,后来带着他参加了全国第三次《红楼梦》学术讨论会,称赞他的论文“想象丰富,用笔细腻,是小说的笔法。”冯老鼓励他用此笔法写小说。于是他像研究“秘密尖端武器”一样,开始了文学创作。他写的电影剧本《刘秀》、《康熙》寄给上海,以退稿告终。再寄到省内的几家刊物,同样没有逃脱失败的厄运。
1982年10月,已是中国红学会会员,河南红学会理事的二月河,赴沪参加红学研讨会。会上,有学者叹惜:康熙在位61年,诗文、音乐,样样精通,治国有功,却没有文学作品来表现他。二月河像在部队点名喊立正一样,“腾”地站了起来:“我来写!”
面对这位37岁的文坛无名小卒,众作家学者一笑置之:他行吗?
从那时起,二月河开始了他创作上的艰难沙漠之行,白天他带着无人照看的女儿上班,他不愿使自己原本年年获奖的分内工作干砸,所以拼命地干好本职工作。晚上在全家居住的29个平方米的斗室里,铺上满地报纸,蹲在上面汗流浃背地查资料。整理资料时,为了不使手臂沾稿纸,两臂上缠满了一圈干毛巾,每天晚上都熬到凌晨两三点。
经过两年多对康熙的反复考证,以及在大量的野史、清人笔记小说中寻幽发微,钩言稽沉,感觉体味风土人情、官场世态和时代风貌,二月河已是成竹在胸,他开始了首部扛鼎之作《康熙大帝》的创作,冬寒夏暑,锲而不舍,每日少则千余字,多则上万字。
提及二月河的创作艰辛,了解他的人都说,古有头悬梁锥刺股,今有二月河的“烟炙腕”,每当深夜困盹难忍时,他就用烟头烫自己的手腕,如今他的手腕上全是斑斑烟烧伤痕。他说写作不但是一种资源消耗、体力消耗,而且是极大的感情消耗。为了康熙立书成卷,他甘心消得人憔悴了。他为自己作了一番生动的描述,称自己创作是在大沙漠上作疲劳的精神旅行,面对外面世界五彩缤纷的诸多诱惑,自己要求自己,穿过沙漠,前边就是一片等着自己的绿洲。
二月河走进了绿洲,他靠自己的勤奋和对清史的谙熟,150万字的四卷《康熙大帝》一举成名。这部鸿篇巨著,以史实为依托,囊括了康熙在位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顺治皇帝因爱妃病逝出家为僧,8岁的康熙被推上了皇帝宝座,康熙完成了擒鳌拜,夺回大权;撤三藩,与吴三桂斗智斗勇;收复台湾,实现统一;西征噶尔丹,平定叛乱等,书中真实再现了风起云涌的历史场面。以及康熙晚年出现的九子夺嫡,究竟遗诏中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是皇四子还是皇十四子,这一系列的历史谜案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作品中塑造的众多历史人物形象,爱恨情仇伴随重大事件而演进。如一代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是康熙的祖母,在顺治年间和康熙中早期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顺治继位、定鼎中原、康熙幼年智擒鳌拜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孝庄文皇后的深谋远虑、聪明智慧、对子孙的觉悟与慈爱等等,在康熙的笔下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此前的一些作品中,对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著名女性也多有描绘,但孝庄文皇后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在她身上,智慧的力量、决策的魄力、女性的慈爱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康熙大帝·夺宫》改编的16集同名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时,曾引起强烈反响。
“拼命三郎”二月河并不就此满足,他立志超越困难,完成“落霞三部曲”的另两部———《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三九三伏,春花秋月,他笔耕不辍。为了再现康乾盛世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他甘愿下油锅了。
雍正是康乾盛世起承前启后和扭转乾坤的关键皇帝,是个悲剧历史人物,民众说“天下万苦人最苦,人最苦的是雍正”。他有雷霆手段,行菩萨心肠,在位13年,励精图治,勤政为民,履行节俭,惟才是举,奖罚分明,严惩贪官,就是这样一位为中国历史作出卓越贡献的封建政治家,却背了200多年的恶名,说他谋父逼母、诛兄屠弟、阴谋篡位等,共有十大罪状。二月河决意要改写这段歪曲的历史,还雍正的本来面目。他在书中以真实的史料,一一为雍正作了无声的辩解,以匡偏纠正之心,彻底为雍正正名,改变了野史的不公正说法。人们面对三卷本120万字的《雍正皇帝》和电视剧,击案叫绝,说雍正皇帝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会千恩万谢二月河。
近年来,一年365个日夜,除了星期天,二月河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乾隆皇帝》上,改变戏说,以大气磅礴之势,将乾隆盛世中的帝、相、将、官、商、兵、农、侠、盗、妓、僧跃然纸上。
如今,二月河520万字的“落霞三部曲”炙手可热,好评如潮,图书多次重版,台湾、香港等地已出版了帝王系列的中文繁体字版,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知道了二月河。面对鲜花、掌声、微笑,他称这是人生的作料,人不能把味精当饭吃,有人说他是“一不小心成了作家”,他拒绝这种潇洒的说法,他说他创作靠的不是才气,而靠的是自己的力气。每年夏秋之交,是创作的最佳时节,面对难以驱逐的蚊子,他将水桶放在桌下,双脚插进水桶里,这样既抵挡蚊子的叮咬,又可降温取凉。日写万字时,他的头发一绺绺地往下掉,但他仍是伏案疾书。为赶写《乾隆皇帝》,二月河累倒了,患了糖尿病和脑血栓,面对经常一拨又一拨登门采访的记者,二月河急于回到寂寞中去,他说热闹属于社会家的事,属于他的,就是在寂寞中默默地耕耘劳作。
静静的二月河此处无声胜有声
敢为帝王写春秋的二月河,被人们冠以“创作明星”、“经典作家”的美名。但生活中的他却是一副实实在在的布衣本色,丝毫也不张扬自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该干什么还干什么”,给人的印象是二月的河在静静的流淌,这种感觉从我们采访开始———
轻轻叩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白河岸边的二月河幽闭的家门,见体魄健壮,留着平头的二月河正在搬煤球,看着双眼眯在一起,冲着我们笑的大作家,我们怎么也和扬名大江南北的他联系不起来。
“你大作家咋还干这活儿?”我们惊奇地问。二月河指指爱人说:“她做饭,我干点粗活。”
二月河的妻子赵菊荣是单位的“三八红旗手”,独生女儿凌晓当兵后,今年又考上了军校。她们都很理解和支持二月河的创作事业。
二月河对生活从不奢望什么。环顾二月河的室内摆设十分简朴,几个木凳子陪着一条破旧的沙发,早该淘汰的茶几,仍然在那里为主人服务着,最扎眼的是墙角里立着一面镜子,周边无形状可言,一副支离破碎的样子,这种“多边镜”恐怕只能在玻璃店里的垃圾堆里才能见到,但二月河却说:“能照出人影就行。”
是啊,二月河笔下的雍正皇帝,不也是掉在桌上的米粒也要用筷子夹起来吃吗?皇帝尚能如此,平民百姓还讲究什么?所以二月河的生活哲学可用“凑合”这两个字来概括。他家的剩菜剩饭,他总是“风卷残云”,就是战友聚会,桌上的剩菜,吃不了的也“兜着走”。他说:“浪费了太可惜,回去热热吃,免得再花时间做饭了。”二月河追求的是事业,他从来不看重钱,他常说:“来路不正的钱,一分也烫手。追求钱太麻烦、太累,钱少心里清静。”
二月河有这么一句话很耐我们寻味,“我不愿违背事实,把自己打扮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装点得美好得不得了。”邻居们常看到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菜篮,菜市场上和菜贩们讨价还价,回家炒菜做饭。
不修边幅的他,很钟爱音乐,尤其是《流浪者》里的《丽达之歌》,每每倾听欲泪。常在书房里燃起一炷香火,让自己的灵魂在安谧中回归、升华。
二月河是个孝子,父亲今年夏季去世时,他唏嘘不已。父亲健在时,二月河星期天必去的地方就是弟弟凌皆兵的家,一是让弟弟和弟媳给自己在街上打印的稿子做校对,二是看望跟着小弟弟住的老父亲。二月河总要给父亲捶背、按摩,有一次在给父亲洗脚时,父亲冷不丁冒出一句“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话来,二月河听了戎马一生的父亲这么一句赞语,还真感动不已。
二月河的生活是俭朴的,平静的,可他的创作是艰辛的,紧张的。他身居闹市,却能拒绝一切世俗的交际应酬,先后放弃六次出国旅游、五次到风景区疗养的机会,像夸父追日一样执著笔耕。走进二月河的书房,感觉伟大和平凡近在咫尺,满目尽是书,在自己的书房里,二月河面壁十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历史在他的笔下静静的流淌。每周一至周五,是他的紧张创作时间,每天早晨起床后,随便吃点饭,便开始创作,午休一小时后继续伏案“爬格子”,晚上看书,查资料,给读者回信。工作时他需要绝对的安静,讨厌来访者,一次面对一位贸然登门的记者采访,他说:“只给你五分钟”。为此,他得罪了许多人,而他说:“我真没有本领像薛宝钗那样‘人人跟前’应酬周到,若真有了‘随和’、‘好人’的评价,我的书也就没有了。”
二月河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绩,获得了很多头衔和殊荣,他的书曾荣获河南省政府首届文学奖、“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等十多项大奖。光荣出席了党的十五大代表大会,他在被收入《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略》一书的同时,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南阳市文联主席。被确定为省市两级的拔尖人才等。但他平静地面对这些,他在乎的是自己的读者。对他感觉最深的是在《康熙大帝》成书不久,他到街上捡菜叶回家喂鸡时,一个中年人也跟着他帮着捡,他正纳闷不解时,那人说道:“你是作家二月河吧?我在电视上见过你,我是您的热心读者!”二月河说,如今每每想起那件事,心里就涌起一股热流。所以在二月河的眼里,不看重奖有多大,奖有多少,而看重的是自己的读者。
当提及“人过三十不学艺”时,年过半百仍求学不止、写作不休的二月河,想给青年人说几句话。他说:“青年人要多读书学习,否则晚年定会后悔不已。读书要先博再专,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差不多的,强者弱者之间,也没有多少区别,关键是看谁的功夫下得到。社会上的诱惑太多,谁拒绝诱惑谁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是耐得住寂寞,没有时间学习的人,要想成大器,有点儿异想天开。”
下一步,二月河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中寻找写作题材。按长江出版社签约,计划先写“同治中光”时期的三大名臣,这部六卷本巨著,他初步拟名为《殒雨》。
面对“你对《康熙帝国》电视剧作何评价”的提问,二月河说,还是先让观众给评价打分吧!
生活中的二月河是那样的平静和平凡,但他无时不在平静中思索,思绪无时不在激荡,二月河,静静地流淌向远方……
作者:中国民兵特约记者 李霄山、王建新
“二月河”一浑而东
△二月河
二月河是一条在军队“过滤”过10年的水,携带着深深的战士烙印——守时守信,能咬牙、能忍受、能吃苦,知道前线在哪里,一个时期只做一件事……
我的生命前期似乎与“8”字有不解之缘。我1948年3岁,随母亲渡过黄河,从此由“山西人”变成河南人。1958年母亲调到南阳,我又随母亲来此地变成纯粹的“南阳人”。1968年我从军,由一个满身中学生味的“知识青年”变成了青年军人。1978年呢?
1978年是我命运的重要转捩年。比前头几个“8”那种生活小转折不知重要多少倍。那一年,我从部队转业回南阳。对我作出返回家乡的决定,父母亲都是不太赞同的。他们的理由是:“你在部队干得好好的,领导也很器重你。地方上乱哄哄的,派性也很厉害,你回来干吗?”他们作如是观,但我也有我很实际的想法:1978年我已33岁,这个年纪现时有人已经干到正团级了,就是当时,野战军里干到正营甚至副团的也大有人在,而我还只是个连里的副指导员。部队封闭在大山里,是个独立团的架子,团长政委虽然对我好,但他们本身也就这么大的“力度”,干下去还能怎样?再看,部队图书馆的书大致我已读尽,再想学点新东西,也是难以为继。于是,在政委跟前软磨硬泡,终于“跟了第二批”,转业了。
这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我已经在部队嗅出浓烈的“真理标准讨论”气息,从山沟里走出后,更觉得铺天盖地的都是新的信息。改革开放的呼声已经走出地平线,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浪潮越来越高。多少年后回想这段历史,我有一种“从山里到城里”的感觉,思想得到了全新的武装。因为有了较大的图书阅读范围,原有的历史知识也迅速膨胀起来。这就萌生了“创作”的冲动。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叫“从量变到质变”。我在部队10年读书10年积累,是量变。一旦环境改变,气候适宜,我要由一个军人向文人转型了,我要把自己阅世读史及观情的体味变成文字,告诉读者,这是质变。
其实,写作与读书是又相关又有分割的两件事。读书是你个人的事,朗诵、轻读、默念、浏览、掩卷而思……都是你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写作是传播理念,思维沟通心灵信息,有高低、粗细、文野、深浅种种分别,与读书水准密不可分。但写作是“告诉”,是“社会的事”。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创作理念的问题。写什么都是可以的,但写什么都是履行社会责任和你的人格责任,都要拥有堂堂正正的社会责任心。
比如我要写《康熙大帝》,我的责任编辑就告诉我:“一定要把康熙的阴险毒辣虚伪和残忍写足。”这就是“阶级斗争”的理念,康熙是皇帝,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他不阴险谁阴险?他不虚伪谁虚伪?但我认为康熙是伟大的,大帝大帝,你就必须把他的“大”字写足。
这一理念的确立,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前是不可能的。康熙他是封建君主,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剥削贫苦农民、维护地主特权……他都是有的,你歌颂他,你是什么阶级立场?
但是,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可以使我有胆量作另一维思考:康熙,3次亲征准噶尔,6次南巡,停止修长城,采取民族敦睦政策,测绘全国土地绘制《皇舆全览图》,平定吴三桂等“三藩之乱”,解决台湾问题,这都是他的民族大义大节,史籍皆斑斑可考,当然是应该歌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按这个标准,我当然可以肯定他并把他作为正面人物塑造。这一种思维,把时间推移到1978年前,整个社会恐怕都会说你是“阶级立场有问题”。
我在领悟1978年,定出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创作原则:只要是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作出贡献的;只要是在发展当时生产力,为改善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作出贡献的;只要是在当时为科技文化文明教育作出过贡献的,我都肯定他,赞扬他。如与3条“只要”相反,我就鞭挞他,藐视他。历史上的实践,同样是检验历史人事的唯一标准——这当然是我在不断的学习和创作中慢慢领会和体悟到的。
1978年的大部分时间我尚在部队。在这之前,我有9年多时间在军队中生活,不但学知识,学理论,学做人,而且学会思想,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二月河是一条在军队“过滤”过10年的水,携带着深深的战士烙印——守时守信,能咬牙、能忍受、能吃苦,知道前线在哪里,一个时期只做一件事……待到冲锋号吹起,我就冲了。当我走进军队时,还不过是个懵懂毛头小伙子,当我从里边走出来时,我已是个拥有社会责任心的大人了!
这冲锋号,在1978年响起,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响起,响亮了全中国,也响出了一条河。我的“二月河”的含义,就是改革的春风化冰,咆哮的春水一浑而东的那种壮丽景观。
(原文刊登在2008年02月28日解放军报)
二月河:伟大时代,才有不朽作品
时势造英雄,盛世诞文豪。
没有历史之机遇,奢谈豪杰之辉煌;没有豪杰之深修,莫论历史之沧桑。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不仅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闸门,也撬动中国文人禁锢的思维。在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下,一度蛰伏却心系家国的文人们也开始以笔为刀为剑,以文为镜为钟,朝圣改革开放之路,铸就文化思想之作。
人杰地灵、文脉流长的南阳,当然也不例外。
在改革开放的指引和感召中,这片先贤辈出、今民勤读的土地上,有一条大河,解冻奔涌流淌,漫卷历史风云,流淌家情国梦,一路风雨兼程,一朝惊鸣天下。
他,就是著名作家二月河。
一位以文为道见证改革开放四十载的中国文人,一名以史为镜书写落霞三部煌煌史的南阳赤子。
伟大时代,成就皇皇巨著
“回顾过去,二月河是什么?多少次想过这个问题了。因有了几本书这样一个‘存在’,无论社会还是自己,都无法摘掉二月河的‘作家帽子’。但二月河自己是知道的,正得益于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这个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凌解放方能成为二月河。”
谈及改革开放,二月河说。
二月河创作发轫于1978年,开放伊始,万木逢春,千舸争流,百业兴旺,欣欣向荣,二月河正值壮年,也愿有所作为。恰如岩浆在地底躁动奔涌,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因军旅十年苦读,厚积之后是写作的冲动,希望把多年“吞进肚的货”梳理一下。当时,思想大解放,社会培养人才发现人才解放人才的好形势下,二月河踌躇满志,开始了“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创作。
第一卷《夺宫初政》草稿写就,编辑要求二月河一定把康熙这一封建君主,写得阴险毒辣、残忍暴虐。但二月河认为,写康熙大帝,就要把这个“大”字写清。他坚持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凡是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科教文化、百姓生计上做出卓越贡献的,就给予歌颂,无论皇帝还是太监,高官还是平民。
这是改革开放,赋予一个作家的胆略和底气,也是伟大时代,赐予一位赤子懂得眼光和格局。果然,书出版后争议四起,大帝形象却深入人心。康熙大帝的“大”格局,就是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后才能被理解认可。
塑造崭新雍正形象,更是破除思想禁锢的结果。
过去雍正“社会形象”令人不敢恭维:阴狠冷峻,睚眦必报,暴虐杀戮,抄家抄得文武大臣人人自危,逼死生身母亲,兄弟们也或杀或黜或圈……二月河大量涉猎清人笔记和故宫档案史料,发现雍正13年间留下一千多万言政务批语、谕旨等,如此勤政千年罕见。
二月河经过缜密思索,得出一个石破天惊结论:雍正是个少有的勤、正、善、公,体恤为民的好皇帝,就由此入手,大胆创作。
果然,书成之后,评论界给予高度评价:“《雍正皇帝》可以说是自《红楼梦》以来,最具思想与艺术光彩、最具可读性同时也最为耐读的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称之为50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佳作并不夸张。”
敢于坚持自己的理念,舒心畅意进行创作,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二月河具与时代共进之幸,也是整个文坛之幸。
厚重文脉,哺育深耕作家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凌解放解甲归田,回到家乡原南阳市委宣传部(今卧龙区委宣传部)工作,由此始走文学创作道路。二月河先是研究《红楼梦》,写了《史湘云是“禄蠹”吗?》等系列论文,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
由研究红学,到探索清史,继而对清朝史发生兴趣。
凭着长期的积累和顽强的毅力,遵循历史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和“不求真有,但求会有”的原则,二月河从此投入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创作。为了搜集有关素材,二月河整天泡在南阳图书馆查找资料,几次被锁馆中。二月河常到旧地摊、废品站、书店仓库寻寻觅觅,一旦发现有关清代资料,不管正史野史、戏本小说、日记档案、经商理财、俚语方言、风俗故事等,统统收集到手,能买就买,能抄就抄。
创作生活异常艰巨。没钱买空调电扇,就在桌子下放个水桶,两腿放进去,既清凉驱暑又可防蚊虫叮咬。冬天冷得受不了,就狠劲搓搓手,或把开水倒在毛巾上捂手暖一暖。十年没睡安稳觉,白天照常上班,夜里写到凌晨三点钟,实在瞌睡熬不住,就猛抽几口烟,然后用火红的烟头照着手腕“吱吱”烫去,烫得一串激灵,以驱赶疲惫,清醒头脑,接着继续伏案写作。
二月河的手腕上,现在仍留下斑斑烟炙伤痕。二月河“烟炙腕”“拼命创落霞”的故事,至今盛传不衰,于是有青年作者路漫漫说“羡慕名传井水处,宁死不当二月河”。
为什么凌解放唯有在南阳方能成为二月河?
南阳盆地是人类文明的策源地,楚汉文化的发祥地,是河洛文化、长江文化、秦巴文化和江淮文化的汇集地,二十四史记载南阳人有800位之多。
二月河在南阳生活,南阳养育了二月河,南阳的山水灵气、人文历史浸润,这里的组织关怀以及无尽缘分,促成了二月河帝王小说的降生。二月河传承南阳文脉,渊渟岳峙,博大精深,与先贤往圣神接学续,世事洞明,淡泊致远,为文为人有着宗教般的虔诚与执着,靠着勤奋读写,一部部著作出版,迅速在文坛打响,二月河终于在南阳成就了自己。
赤子作家,增辉盛世文坛
“落霞三部曲”被誉传世经典,多年列畅销书排行榜首,作品大多被改编成电视剧,连创央视收视率之冠,海内外长播不衰,先后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姚雪垠历史小说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全国畅销书奖等国内外奖40多项……
近年来,二月河先生宝刀未老,寄兴趣于随笔散文,有《二月河语》《密云不雨》《佛像前的沉吟》《人间世》《二月河说反腐》《旧事儿》等出版。
作为盛名世界的作家,二月河无论怎样深居简出和低调生活,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野和话题的追逐。作为中原文化代表、河南作家领军人物,二月河更被南阳人民誉为文化名片形象大使。
二月河对南阳款款深情,蕴爱丰厚,这些年来,他面对媒体采访,常坦率直言:“我爱南阳!南阳是我家,须臾不能离!”
因为二月河的领军,海内外叫响了“南阳作家群”,“文学风流属南阳”。作为“南阳名片”,他执着利用自身影响宣传南阳。他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走遍中国》《焦点访谈》《开讲了》等多个栏目,讲述南阳故事。近年来,他拖着病体,赴全国数十个城市作报告,数十万人聆听教诲,更深认知和喜爱南阳。
他富有爱心,先后为希望工程、下岗职工、贫困家庭、新农村建设、文化活动等捐款200万元,锱铢都是二十年来胼手胝足宵衣旰食爬格子所得,他的拳拳爱心更赢得了南阳人的敬崇。
40年前改革开放,40年发展辉煌。
南阳的社会经济建设恰如二月黄河解冻,冰凌消融,迎来发展的春天。
二月河也灵感勃发,奔腾不息,椽笔巨著,著作煌煌大观。40年来,二月河与盆地文学,与南阳人民,肝胆相照同乐共进,留下愈传愈广的传奇。今天,二月河与阔步前进的南阳,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起走向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新天地。
作者:鲁 钊
来源:中国民兵杂志
部分内容综合解放军报、新华社、清风中原稿件
(中国民兵·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