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瓒与刘备在涿县共拜卢植为师,二人是名符其实的师兄师弟,但结局却大相径庭,不能不令人叹息。
卢植史称经济学家、著名将领,手下弟子自非等闲之辈,公孙瓒算是弟子中拨尖人物,此时还没刘备的什么事,卢植并没看重他,刘备也还沉浸在“如伞盖大树下做幻想”时,公孙瓒就已被涿州刘大守器重,并招为女婿,这自然是卢植在刘太守面前的美言功劳,否则刘太守也不知公孙瓒是人才,历史证明,卢植是看走了眼。
公孙瓒有了卢植和岳父的提携,官路亨通,一路青云,直至做到北平太守,虎视整个幽州大地,袁绍也忌惮他三分,按理说名师出高徒,且公孙瓒拥有兵权和富庶之地,自然能做出一番大事,但纵观三国,公孙瓒只是好勇斗狠,呈的都是匹夫之勇,又自视出身高人一等,目中无人,看重刘备仅仅是因同门之谊,不是以其才能入眼,更没有重用他的意思,虽可说刘备非久居人下之辈,没能留用尤说得过。而错失赵云,却是最大的损失。《通鉴》中司马光有句话:赵云率兵归附公孙瓒,公孙瓒对赵云说:“你还知道回来呀”。话中口气证明公孙瓒和赵云是有交情的,但公孙瓒眼中的赵云是可有可无,来则留,去则任之,即是在战争中救了公孙瓒也不知安抚休恤,口吻中甚至带有讥讽,虽是司马光笔下所言,也折射出公孙瓒的傲慢和不知人才重要的短见。
这倒让刘备检了个便宜,刘备此时尚不成气候,仰仗公孙师兄做了个平原县令,人马一千多,也自知身份低微,德才不足以服众,刘备为救徐州陶谦向公孙师兄借兵,并“顺便借赵子龙一用”,胸无大志的公孙瓒仅问:“弟与操无仇,何故替人出力?”一一这十足是独霸一方的军阀思维。殊不知,刘备此时已在挖这位师兄的墙脚,赵云随了刘备自然有了单独相处借以笼络的机会,为后来赵云为其所用铺好了道路。
公孙瓒凭借自已神勇和骑兵优势,剿黄巾军、征乌桓,最后把刘虞清除而独霸幽州,作战可随便选清一色白马数千匹,炫其武力的同时也炫其财力,连“四世三公”讲大排场的袁绍都没此能力,好高鹜远之态傲视天下,而除独自神勇就没一出色谋士,自然也听见不进任何良言,连手下被敌军围困也不救援,他的观点是“不要养成了等人来救的”荒唐逻辑。此时的刘备勇有关、张,智有诸葛亮,曹操更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且都视士卒为已命,也深知兵卒是根基,谋士如臂膀的道理。袁绍此时也还有许攸、田丰、荀彧,他只是不会用而已,公孙瓒几乎无谋士、勇将,所仗者铁骑的快捷和财物充足,短时的优势使敌方一时难攻克,又仗强兵怒马四处结怨。最终闭关自守让袁绍逼得在易京楼自焚,把一份殷实家当拱手相让,其输的不是气势,而是人才的缺乏和自身无为长远利益的策划。
三国能促成鼎立,地理仅仅能占有短时的优势,所支撑的是人才,一个集团的壮大无非是人才的聚集和利用,政权的巩固除人才用得当,还有政事法令的健全,公孙瓒拥有殷实的地土和善勇的士卒,却不知加以利用和体恤,最终落得众叛亲离。不思进取,以为深筑高墙危楼就能等待时局的变化而坐收渔翁之利,豪杰勇士不知委以重用和抚恤,坐失人才离弃,怎能不败?南宋洪迈评价说:“筑京于易,以为足以待天下之变,不知卫梯舞于楼上,城岂可保乎?”。洪迈之言只知其一,而忽略了其人才流失又不注重网罗人才的根本原因,不懂“不进则退”哲理。不然,曹操又怎能轻易统一北方而居三国之首。自已也不至于被“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袁绍而杀,岂不疼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