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安国能臣,却被长期视为奸臣,真正知他信他的领导把他打作乱臣贼子,他却还对领导抱有期望,他的心里苦,又有谁知道呢……
一、李严的垮台
三国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九年,曹魏明帝太和五年,西元231年,秋,绵延数月的陇西战火渐已停息,而蜀汉政治中心成都城内一幕风云诡谲正在上演……
蜀汉两大托孤重臣,丞相诸葛亮和骠骑将军李严把官司打到皇帝驾前。
诸葛亮李严在刘禅驾前辩论,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诸葛亮:李骠骑督运军需不力,致我粮尽退兵功败垂成。
李严:哪有此事,军粮充足及时到位,真不知丞相为何退兵?陛下还记得吧,臣上回打的报告说过,想是丞相用计,伪装退兵引诱敌军出战。不想敌人不中此计,丞相只能无奈回师。是这样吧,哈哈哈……
刘禅:事情是这样的吗?让我想想……
诸葛亮:陛下莫听此人一派胡言!分明是李正方运粮不继,命人召我回师!现有李正方亲笔画押文书在此,还有他派来的参军狐忠、督军成籓,人证物证俱在,看他还有何话可说!
李严:哎呀,我怎么忘了这事……
在确凿证据面前,李严理屈词穷,不得不俯首认罪,最后被剥夺一切官爵,贬为庶民。
李严认罪,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二、李严脑子进水了?
这一事件概括起来说,就是李严办事不力,为推卸自家责任而编造谎言毁谤领导,结果作法自毙。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就没有人发现其中的诡异乖张吗?先从动机入手,我们来看李严为什么要说谎:
按《三国志》的说法,是“欲以解己不办之责”,也就是推卸责任。粮草是行军大事,马虎不得,“运粮不继”确实是大罪,如果要上纲上线的话,办一个死罪也是可以的。
问题是李严并非什么阿猫阿狗,而是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的托孤老臣,其领导威信需要同一层次的诸葛亮共同维持,决不可能轻易苛责。况且李严虽然没有完成运粮任务,但事出有因,“秋夏之际,值天霖雨”,主要是老天爷不帮忙,没有任何资料反映李严有玩忽职守的表现。既然主要原因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天气因素,那么“不办之责”也就算不上多严重了;诸葛亮最多只能隐晦的讽刺几句——“老李啊,这回怎么会这样?是不是身体不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大家打个哈哈过去,不了了之。
比起谎言被揭穿的后果,区区运粮不力简直不值一提。李严为逃避批评的惩罚,却要冒杀头的危险去毁谤丞相,这风险未免冒得太大。
刘备托孤,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当然,李严的动机不止推卸责任,还有“显亮不进之愆”,就是说通过这波操作让大家看到堂堂诸葛丞相屡次出征毫无进展,显示其无能。这是政治斗争,是更进一个层次的问题,比起被动的推卸责任,主动出击打击政治对手,冒较大风险倒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较大风险必须有丰厚回报才相称,“显亮不进之愆”即便成功,能有很大收获吗?出师无功而返确实有损主帅威信,但是我们知道,此前北伐已数次因粮食问题不得不退兵,几乎已成定例,并未严重损害诸葛亮的地位,再多一次估计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李严冒很大风险说谎,只能起到泄愤作用,最多伤及诸葛皮毛,无益大局。
就我个人的阴暗心理说,李严说那几句谎其实不疼不痒,要真想达到目的,那应该干脆升级成造谣,主动散布“丞相无故回师,意在不测”之类流言,把水搅浑,让诸葛亮自顾不暇,没工夫跟他算账。而实际上呢,他给后主上表却显得没头没脑,什么叫“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从字面上看就是假装退兵,引诱敌军追击然后歼灭,听起来像一出不错的谋略,倒像给诸葛亮退兵找理由开脱。
从技术层面看,李严这谎说得很拙劣,他在放出“军粮饶足”的谎言前不久,才“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呼亮来还”,而在朝堂对质时诸葛亮居然还能“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也就是拿出有关此事的往来公文。人证物证俱在,而且还是李严主动送倒诸葛亮手中的,他的智商竟然低到这个程度?
诸葛亮出示文书,来自网络
退一步说,也许李严只是派人传话,并没有落下直接字据,诸葛亮拿出的是由其他文书构成的证据链条,李严还有抵赖的余地。但是他李某人此时并不在自家老巢江州,而是身处诸葛亮经营多年的汉中,不知有多少人盯着他一个外来户,有什么动作必定会落下痕迹,阴谋成事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难道他脑袋让驴踢了,竟看不到这些?
没有任何史料表明李严的智力存在问题,相反,有记载的是他“以才干称”、“复有能名”,刘玄德虽然别的本事一般,但识人之明还是很有几分的,被他看中“受遗诏辅少主”的总不会是一个智力低下的笨蛋吧?
如果李严智力没有问题,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看出的问题,精明干练的他更没有理由看不出。事出反常必有蹊跷,有理由说此事背后还有猫腻。
三、元芳,你怎么看?
鉴于蜀汉不置史官,李严一事其实没有完整的官方记录,陈寿作《三国志》本属于私撰,参考史料不是很充足,等他有机会接触原始记录时,蜀汉早已灭亡,很多资料在战乱中流失湮灭。
所以有些问题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有没有可能说,这其实是个冤案,或者说这就是诸葛亮给李严下的一个套?
“亮粉”们一定觉得我简直大逆不道,怎么能用那么阴暗的心理揣测诸葛丞相呢?
事实上诸葛亮决不是什么道德完人,从他对待法正的态度看,他完全具备典型的实用主义政客心态,在需要的时候,使用阴谋对付政敌,不会有什么心理障碍。
早有专家教授告诉我们,李严是蜀汉政权中“东州”集团的首脑,作为“并受遗诏辅少主”的重臣,他一直试图挑战诸葛亮的最高权威;而诸葛亮一贯专权,不肯分润,自然也视李为眼中钉。拿下李严,诸葛亮就可以彻底摆脱刘备遗嘱的束缚,做一个实至名归的独裁者。
诸葛亮与李严,来自网络
有了作案动机,再看作案条件,案发主要地域是汉中,这正是诸葛亮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天时地利人和均在手,玩起阴谋来更是得心应手,对付起脱离老巢的李严,无疑是十拿九稳。
有了动机,又有条件,是不是说就可以定案了?当然不是,关键还要证据说话,否则只能存疑。鉴于史传未载,只能进行一些逻辑分析:
首先从技术层面看:上文说过,李严这谎说得拙劣,反过来说,如果这是冤案,这局也做得并不高明,至少不能在李严的举措上完全自圆其说——以李的智力水平,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诸葛亮素以思虑缜密著称,这种乌龙不像出自他的手笔。
再看程序问题:尽管诸葛亮是蜀汉事实上的独裁者,但他也不能一手遮天,为所欲为。只要他没打算学曹操,那该讲的规矩还得讲——就算是曹操也不能完全撇开皇帝这个橡皮图章。李严作为托孤重臣,从程序上只有皇帝有权处置,这是绕不开的,哪怕诸葛亮将这个局做得完美无缺,最后还得送到御前过堂——史载“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可见在后主刘禅那里有一场激烈辩论,李严没有理由不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拼命申辩。即使阿斗智力有限容易忽悠,却难保没有明眼人看破机关,事情进程不见得会按预定的剧本发展;诸葛亮引而不发多年,一旦动手必是雷霆一击,不太可能留下这种破绽。
也有可能说诸葛亮布局充分,策反了李严心腹——可能就是上文提到的参军狐忠、督军成籓。李严没料到亲信背叛,促不及防难以有力反驳,陈寿道听途说,想当然将此情形与“谢罪”简单划等号。但是《三国志》又记下了“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这分明是认罪服法积极改造自新!如果李严真被诸葛亮陷害,那他应该对其恨之入骨,怎么还会抱有幻想?
李严得知诸葛亮去世,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退一步说,也许这是陈寿为尊者讳故意曲笔,李严是在满腔愤恨中死去的。但是要注意,他是被废后三年才死的,而且死于诸葛亮之后,为什么诸葛要容他活三年,难道他不怕死灰复燃秋后算帐吗?
再退一步说,李严的后人们总不会对“罪臣子孙”名号情有独钟吧?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也许摄于其淫威不敢翻案,诸葛亮死了怎么还没有动作呢?——须知诸葛刚死,就有李邈跳出来大放厥词“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从诸葛死后刘禅立即废除了丞相一职看,阿斗对这位“相父”并不像演义中那样敬畏爱重,而是很有几分心结,完全可能改弦易辙重定旧案。
就此看来,尽管诸葛亮有动机也有条件制造这种冤案,但该案细节前言不搭后语,很难想象,这会是“一生惟谨慎”的诸葛丞相手笔。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诸葛亮的亲信看不惯李严跟自家老大别苗头,自作主张制造冤案呢?等到诸葛亮发现后,木已成舟,也只好将错就错了。
这倒可以解释该案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底下的人可能水平差一点,做不到滴水不漏,而诸葛亮接手太迟,也没法做得天衣无缝。
不过问题没有解决,对李严来说,始作俑者究竟是谁很重要吗?反正这帐算在诸葛头上没错!他怎么可能还对敌人抱有幻想?
那有没有可能是第三方插手了呢?也许诸葛亮中了别人的反间计呢?
这也不是不可能,毕竟真实的诸葛亮并非演义里的那个“多智近妖”的孔明先生。
诸葛亮作法观天象,游戏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细细算来,有动机又有能力搞反间计的无非魏吴两家,也许可以再加上一个益州本土势力;不论下手的究竟是哪一方,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不是诸葛亮的盟友。对他们来说,把水搅浑,造成两败俱伤局面才最符合自身利益,搞掉相对弱势的李严,等于变相帮助诸葛整合内部,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就算真有第三方插手搞事情,而诸葛亮又一时昏头上当(或者说揣着明白装糊涂借题发挥),这对李严并无区别,最终将刀子按下去的还是诸葛,这让李严如何“欣然”认罪服法?
还有一种可能是,李严犯的事要严重得多,只是诸葛亮出于安定团结的考虑,避重就轻处理了。这倒可以解释“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既然可以从轻发落,就可能重新起用。但是要避重就轻意味着一些反映真实情况的材料被彻底销毁,为什么还会有自相矛盾的记录保存下来?
总而言之,不管李严一案究竟是诸葛亮做局陷害,还是因为其他不可控因素造就冤案,诸葛都是最终的决定者,被冤枉的李严不可能对之抱有幻想;如果说有关记录已被修饰处理过,但其前后脱节的经过又显得十分拙劣。
四、李严的弥天大谎是说给谁听的?
史料记载前后脱节倒不一定是作伪,也有可能是陈寿因为手头资料不足,只能将现有材料如实记下,然后加上自己的判断,也就是“欲以解己不办之责”与“显亮不进之愆”的由来。
前文说过,李严一案不可理解之处主要集中在两项记录——“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与“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先看前者,“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一般认为这是显示诸葛亮无能给他难堪的风凉话,而这无非泄愤而已,实际上起不到真正打击诸葛亮的作用,不像是李严这个级别政治家的水平。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大胆假设,有没有可能是李严在掩盖大军回师真相呢?
掩盖真相?向谁掩盖?
“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是“表后主”的时候说的,也就是李严给皇帝写的报告,换句话说,他针对的是蜀汉朝廷,或者说是皇帝本人。
踌躇满志的李严,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为什么要掩盖?
说谎涉及一个利益问题,或者是掩盖能得到利益,或者是能避免失去利益。李严不是诸葛亮的人,帮他说谎似乎也得不到什么利益。
那么就是会失去利益?
失去什么利益?
前文说过,李严是“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的托孤重臣,至少名份上是仅次于诸葛亮得第二把手,要让他坐不住,可能失去的这个利益,还真非同小可——只能是朝廷中有人阴谋搞他。
朝廷有人要搞李严又关诸葛亮什么事?诸李不是政敌吗,李严应该防着诸葛亮落井下石啊?干嘛还帮诸葛掩盖真相?除非是……
这个阴谋同时威胁到诸葛亮。
可能吗?
当然可能。敌人的敌人未必就是朋友,政敌未必没有共同利益,如果这个阴谋准备将诸李一锅炖了,那么他们完全可能暂弃前嫌携起手来。
不可能吗?建兴九年的阿斗陛下已经二十六岁,风华正茂,他完全可能对诸葛亮以辅政为名长期专权不满,进而打算推翻“相父”亲政。如果他想搞掉诸葛,那同样不会喜欢也有“受遗诏辅少主”名份的李严,一锅端是有可能的。
刘禅和诸葛亮,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五、大胆假设:阿斗的野望及其破灭
现在问题开始清晰起来:
后主因不满诸葛亮专权,策划乘诸葛出征之机发动政变。
这一阴谋被正在汉中“催督运事”的李严侦知,他意识到这对自己同样有威胁,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与诸葛联手。由于他手中兵力不足,只能派人招回诸葛。当大军回师消息传来时,为麻痹汉中的后主党羽,李严佯装惊讶“军粮饶足,何以便归!”以示并不知情;然后他上表后主“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掩盖大军回师真相。也有可能次序颠倒——李严先上表后主,麻痹成都方面,再故作惊讶稳住阴谋党羽。
而诸葛亮充分利用了李严争取的时间,派出轻锐昼夜兼程,突然到达成都,一举平息政变阴谋。
诸葛亮班师回朝,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说得煞有介事,证据呢?
没有。
没有证据还胡说八道,我这不自打嘴巴吗?
NO,直接的证据确实没有,一些蛛丝马迹还是有的。
建兴六年至九年,诸葛亮四年间五次对魏用兵,可谓年年征战。而这以后,就长期没有军事行动——连偏师出击都没有,直到将近三年后的建兴十二年春才再次大举北伐。
诸葛亮北伐,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诸葛亮视北伐如信仰,却耽搁了这么久才再次出兵,有理由相信蜀汉内部出现了严重问题,必须重新整合,而这个问题极可能就是我说的政变阴谋。
有人要问了:按道理说,挫败这样一场争夺最高权力的政变之后,必定有一场血腥的大清洗,比如曹操诛董承、伏完,司马懿诛曹爽,无不是株连九族。《三国志》中怎么没有记载?
问得好。如果发生了大清洗,那无论怎么掩盖都会留下痕迹的,至少会有野史记录;即使蜀汉旧臣陈寿出于某种考虑加以摈弃,后来的不遗余力引注的裴松之也没有理由放过。既然从来没有发现这种证据,就可以推断,蜀汉在建兴九年之后并没有发生大清洗,或者说即使有类似清洗的行动,那规模也是极小的,涉及人等极少,以至于竟不为众人所知。
可能有这样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清洗吗?
可能。
首先,政变的首领是皇帝,怎么追究责任?即使是曹操,也没有把搞衣带诏的汉献帝废掉吧?
其次,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后主要政变,他有哪些力量可依靠呢?那些追随刘备转战的旧部忠诚度最高,本来是最可靠的,无奈到建兴九年这些人已凋零殆尽,第二代大多没有成长起来,已经渐趋边缘化。追随刘备入蜀的荆襄集团也是比较可靠的,这些外来者攫取了大量政治经济利益,构成了蜀汉统治集团的基本盘。而阿斗是出生在荆州的,大家勉强算是“乡党”,荆襄集团第二代大多在后主身边当过郎官,关系亲密,未必没有“从龙”之心,而且该集团中坚嫉妒诸葛的也大有人在,大家各取所需一拍即合是很有可能的。至于东州集团益州集团与后主关系较疏远,不排除有个别人卷入,却不大可能成为政变的基础。
这么说该明白了吧?政变双方所倚仗的基础实际上是一样的,这就决定了诸葛亮不能大砍大杀——这么搞来荆襄集团还不立马崩溃?诸葛又拿什么巩固自己统治?退一步说,即使老同志们高风亮节大义灭亲,那荆襄集团的下一代还要不要了?
所以,这板子只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于是乎,阿斗陛下很光棍的拍拍屁股躲回后宫,太子党们痛哭流涕,让家长领回去闭门思过。
诸葛亮教导刘禅,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放下归放下,处理还是要处理的,必须给这些人一个惨痛教训,否则他们不知轻重,见没什么惩罚,难免又想下回卷土重来。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三国中魏吴两国都有相当强大的“太子党”势力——魏有诸曹诸夏侯,曹操旧将子弟也大都身居高位;吴也有诸陆诸顾以及稍次的诸葛、朱、张等二代势力:唯独蜀汉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勉强算上不过关兴、陈祗、诸葛瞻等寥寥数人而已。有理由怀疑,这就是政变政治处分的后遗症——年轻一代遭到了政治禁锢处分,不得出仕。
六、不赏之功
这个假设解决李严上表的疑问,却带来了新问题——
为什么接下来他被废为庶民?他不是有立大功的吗?
同志哥,收起你的糊涂思想吧!
谁告诉你有功就得赏的?岳飞、于谦就是让这种糊涂思想害死的!
李严有功吗?有什么功?
别忘了,政变首领是皇帝,不能追究责任;政变骨干是太子党,不方便严惩。也就是说,这事掩盖都来不及,还能翻出来论功行赏?
不能论功,却未必不能罚过。上文提到过,从某种意义说诸葛亮搞的是突然袭击,这本来是平息政变的策略,然而当事情真相不能公诸于众时,诸葛就必须对自己的突然归来作出解释——您老人家不是在前线吗?什么时候回来的?为什么回来?
要解释清楚这些是很麻烦的,最妙的莫过于找一个替罪羊了——哦,是李骠骑谎报军情,该死的,这种败类一定要严惩!
况且,李严对谁有功?
当然是对咱诸葛丞相。换句话说,对后主就是有罪了。既然诸葛不能跟阿斗撕破脸,那就得退一步,给皇帝一个出气筒。毕竟诸李还是政敌,之前只是为共同的威胁临时携起手来,政变既已平息,顺便打击对手岂不快哉?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也许李严疏忽大意,也许诸葛亮手段高明,被拿下不足为奇。但被拿下后还能“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真是强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难道说李严竟高尚到这个地步,竟能为所谓“共同的事业”,欣然给政敌当替罪羊?
当然不能,除非他脑袋让驴踢了。
七、东州集团的美丽传说
但是,假如诸李并非政敌呢?
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谁告诉你他们是政敌的?
我C!居然是我自己?自己给个嘴巴先!
不过这个观点并非我的原创,而是来自专家教授。
专家告诉我们:蜀汉政权中有三大派系,除了益州本土集团和诸葛亮为首的荆襄集团外,还有一个以李严为首的东州集团。
什么是东州集团?
“东州”一词源于“东州兵”,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后,南阳、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即今西安周边地区)人数万家避乱流入益州,益州割据的开创者刘璋刘季玉的牛逼老爸益州牧刘焉从中招募成军,号称东州兵。东州兵是刘焉的统治基础,习惯上将追随刘焉入蜀的官僚士人称为东州集团,后来陆续入蜀的官僚士人一般也归入东州集团。
东州集团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益州本土势力而言的。因为他们是外来者,实际侵夺了益州土著的政治经济利益,所以必须抱团起来应对益州势力的排外反弹。
而在其他问题上,这些人就未必能做到铁板一块了,因为他们来源复杂,在集团构成上显得相当松散,政治观点分歧很大。
当刘备入蜀时,一部分人如黄权刘巴选择了跟随刘璋坚持到最后,另一部分人如法正孟达和益州土著张松走到了一起投靠刘备,其他人则在刘璋显现颓势时 “识时务者为俊杰”。
东州集团本来就是为对抗益州集团而抱团形成,于是他们在刘备统治确立后,很快找到了与荆襄集团的利益契合点——共同压制益州土著。
随后东州集团本身开始分化,其中南阳系有意无意的向荆襄集团靠拢“回归”——南阳是荆州属郡,襄阳在汉代是南阳属县。而当“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的法正英年早逝,孟达在政治斗争中失利被迫叛降魏国,三辅系也渐趋式微,逐渐边缘化。
法正,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到诸葛亮当权时,原先东州集团已基本瓦解,不再构成蜀汉政权中一支有影响的独立政治势力。
八、李正方,南阳人也
退一步说,即使东州集团没有瓦解,李严就能成为他们的领袖吗?
先来看看李严的履历——“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荆州牧刘表使历诸郡县。曹公入荆州时,严宰秭归,遂西诣蜀,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
荆州牧刘表,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李严本来是给刘表打工的,应该算荆襄集团的一员,可能和荆襄集团的许多人士有交情,甚至可能和诸葛亮也有来往——诸葛也是“躬耕于南阳”,完全可能早就认识李严。
李严在赤壁之战前夕,因为不愿投降曹操,才入蜀投靠刘璋的。而真正意义的东州集团,应该是追随刘焉入蜀的那一部分人,至于其他后来者,都只能算外围。李严再“有能名”,作为一个新附者,也只能在益州土著眼中勉强算“广义”的东州集团,怎么可能让集团中的“老革命”们服膺?
再看李严在蜀汉政权的晋升——在章武二年以前,李严不过是一方郡守,尽管表现不俗,但影响仍限于地方,直到刘备死前一年,才被突然擢升为中央高官尚书令。至于说“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担任“统内外军事”的中都护,那完全是火箭式的提拔。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下被提拔者根基不稳,后世的王洪文之流就是明证。如果刘备的一个任命就能轻易决定一个重要政治集团的领袖,那么益州本土势力根本不难解决,只要任命一个最亲刘的益州人为高官(这种人总是有的)就行了。
综上所述,李严的政治基础是比较浅薄的,很难获得可观的东州集团政治资源支持,更不可能领导所谓东州集团与诸葛亮抗衡。
当然,李严不能领导东州集团不等于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他不足以与诸葛亮抗衡也不等于威胁不了诸葛亮的地位。至于说诸李之间可能的一点旧交情,那对政治家根本不值一提。
说到底李严位高权重,“并受遗诏辅少主”的顾命大臣是很有分量的。虽然他长期负责东线防务,没有真正“统内外军事”,但在驻守江州期间掌握了一支强大武装。
蜀汉军阵,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建安八年,魏国大将军曹真伐蜀,李严率军二万人支援汉中,其子李丰担任江州都督留守老巢。就常理来说,李严至少会给儿子留下一万人马,以防不测。这么一算,仅李严本部就超过三万,加上归他节制的部队,比如永安陈到部等,总数可能多达四五万。而蜀汉常备军最多不会超过十五万(大约十二三万),也就是说,李严掌握了蜀汉三分之一强的军队!完全有条件拥兵自重,搞独立王国。
老人家教导我们:枪杆子出政权,李严政治人脉可能不广,但有大军在手,自然有官僚前来依附,完全有能力威胁诸葛亮的地位。
九、人生如戏
有条件有能力做敌人不等于就会成为敌人。
试想,如果诸李关系紧张,那么李严手中的重兵就构成了心腹之患,诸葛亮怎么能放心?盯着不放都怕出意外,还敢倾巢而出大举北伐?李严乘机发动政变怎么办?诸葛有把握回师平叛吗?如果李严索性抄他后路取汉中怎么办?一把火烧毁栈道又该怎么办?一生惟谨慎的诸葛丞相怎么会无视自己身后这个巨大的定时炸弹呢?
蜀汉北伐示意图,来自网络
只有一种解释,诸葛亮信得过李严,知道李严不会在背后捅刀子。
这不可能!
砖家叫兽们指出,当李严“阴谋”败露,诸葛亮发出猛烈的抨击:
“李严这家伙从来是只顾自己利益,从来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我出兵北伐兵力不足,想叫李严派兵来支援,而他总是找借口推脱,还要求分拆益州,分出五个郡新建巴州,由他当刺史(我没有同意)……后来我再次出征,叫李严来汉中帮我,他又跟我说要像司马懿那样开府辟召(我还是没有同意)……”。
诸葛丞相亲口说了,李严不断给他添堵要权力要待遇……而他一次次的断然拒绝。两人简直势同水火,恨不得你死我活,哪里会有什么信任?
诸葛亮这话说得很重,但不见得是肺腑之言。
所谓“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看起来像是李严争权夺利对诸葛亮不满的表现。
其实不然,这些都是合理要求,是一个“并受遗诏辅少主”的托孤重臣应该享有的政治待遇。
而且待遇是一回事,实权又是另一回事,多一个“巴州刺史”头衔,享受“开府辟召”待遇,并不会实际增减李严实权——没有“巴州”,五郡大小官员要接受出镇江州的顾命大臣的业务指导;有了“巴州”,丞相府照样可以越过刺史对郡守发号施令,无非是多些繁文缛节,与之前局面不会有什么大的不同。有职有权的巴州刺史都可以做成空头支票,务虚的“开府辟召”就更不足挂齿了,君不见曹爽是如何轻易架空司马懿的吗?
诸葛亮不是一个很看重虚名的人。以他的政治智慧,即使要打压李严,也可以有更巧妙的操作。这种生硬拒绝对方的合理要求,仗势凌人激化矛盾的做法,完全不像诸葛丞相一贯为人。
诸葛亮集收有李严致诸葛亮的一封信,大意是劝诸葛受九锡,进爵称王。在砖家叫兽看来,这是李严敌视诸葛的最大证据,分明是在恶毒攻击伟大的诸葛丞相,污蔑他有篡位野心嘛!
凭什么这样说呢?无非是曹操在孙权上书劝他称帝时,说的那句著名的“是儿欲坏踞吾著炉火上邪!”——大意是孙权这厮没安好心,故意怂恿我称帝,坏我名声。
曹操,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但是不要忘了,孙权是正式上书的,传播很广;而李严则是私信,并未广泛宣扬,这种程度的“攻击”,最多不过是试探,算不得多恶毒。而且所谓“欲踞吾著炉火上”, 曹操这话仅指孙权而言,并没有一杆子打翻所有劝进者。凭什么说李严劝进就一定是包藏祸心,怎么不能是小弟向老大表忠心呢?
再看诸葛亮复信文本:“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吾……位极人臣,禄赐百亿,……若灭魏斩(曹)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什么叫“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通俗一下就是——加九锡算什么?革命成功以后,再进一步也不是不行的!
瞧瞧,这都什么话!有人说这迹近乱臣贼子,并非没有道理;当然,也有为诸葛亮辩护的,以为这是激愤之下的反语;但不管怎么说,这都“非臣子所宜言”,传播出去对诸葛名声影响恐怕不比李严劝进低。一生谨慎的诸葛丞相怎么会将这种字据交到政敌手中,他凭什么相信李严?
莫非他们是至交好友,互相信得过?
摈弃砖家叫兽的影响,不抱成见的看,诸李这番通信,更像是两个无话不谈的老朋友在坦诚相见。
十、李严的庐山真面目
诸李一方面在朝堂上势不两立,另一方面私下里却毫无顾忌的谈一些不宜公开的敏感性话题,有理由相信诸李不睦很可能只是一种表演。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诸葛亮所作所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这样表演的目的是什么呢?
剔除道德因素,我们发现诸葛亮所作所为其实是典型的权臣做派——丞相大权独揽,架空皇帝,如果他愿意,他是有能力有条件更进一步的。不管他怎样标榜自己公忠体国,主客易位的君臣之势都会让后主心中不安。
上级的不安必然造成猜忌,光猜忌也就罢了,到了诸葛丞相这个层次根本不必担心——阿斗再怎么猜忌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仅限于猜忌问题还不大,但如果不加控制,不安日积月累是会无限放大的,等到升级成恐慌事情就大条了。
人一旦恐慌就容易失去理智,如果皇帝失去理智,一门心思拉帮结派想要打倒丞相,那让诸葛亮怎么办?拿出霹雳手段,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那是武帝不是武侯。况且蜀汉内忧外患,实在经不起内讧损耗元气了;就算没搞出大乱子,只要有些投机钻营的家伙在具体工作上使绊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整天被这么纠缠,诸葛亮他们就别做正事了。
为了避免这一切,就要减轻后主的不安感。没有敌人也要制造一个敌人,让老板相信——还有一大票人我搞不掂呢,没工夫威胁您老人家。只有这样才能让皇帝安心睡得着觉。
悠闲自在的刘禅,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这个“敌人”人选也是一个大问题:
首先此人必须位高权重,这一点就足以排除绝大多数人。
其次此人不能是益州土著,本土势力一直敌视外来入侵者,即使选中之人比较认同诸葛亮,益州集团也很可能以他为掩护整合壮大。这个险冒不得!
再次此人也不能出自荆襄集团,那是自己分裂自己的基本盘。制造敌人忽悠皇帝必须做得非常机密,只能是极少人保持默契,其他人也必须一并隐瞒,终归会有些利欲熏心的家伙去投靠这位制造出来的“敌人”大佬。
那么此人就呼之欲出了。李严,“并受遗诏辅少主”的李严,原刘璋旧部的李严,只有他出面扮演“敌人”,既可以搜罗整合东州残余人马,避免他们过分边缘化产生怨恚,又不会分裂荆襄集团,更不会让益州土著乘机坐大。
专家们断言:刘备选择李严“并受遗诏辅少主”,就是信不过诸葛亮,专门用来监督制衡的。
这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刘备心中有数,自己这个所谓的仁德之君,其治下并不河蟹;相反,蜀汉政权内忧外患矛盾异常激烈,益州土著对荆襄集团非常排斥,叛乱时有发生;荆襄东州两个外来集团根本没有内耗的资本。
刘焉时代外患不显,东州兵足以压服土著;到了刘璋继任,张鲁崛起,东州官僚便力不从心压不住盘;刘备主政后,虽有追随入川的荆襄集团支持,但内忧不减,外患尤烈,如果再不能最大限度团结处境相似的外来者东州集团,那注定是死路一条!
刘备安排刘禅即位后的辅政问题,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则:
丞相诸葛亮是当然人选。
出于政治平衡考虑,必须给诸葛找一个搭档,为了团结东州集团,这个搭档应该产生于刘璋旧部。
为了尽可能降低内耗,这个二把手应该和荆襄集团特别是诸葛亮关系良好,以免无序内斗。
李严正是最合适人选。
李严还有一个最为刘备赏识的能力,就是对内镇压——其个人风格剽悍迅捷,往往不等上级命令就主动出击。
而诸葛亮大军出征在外,正需要这么一个对内镇压老手来威慑异己势力;前提就是这位留守重将绝对靠得住,不然他反而会成为祸乱的源泉。
统帅重兵长期驻扎江州的事实,本身就说明了李严忠诚可靠。
十一、蜀汉的危急存亡之秋
现在我们可以来梳理一下李严后半生的人生轨迹:
刘备死后,共同辅政的诸李二人秘密进行了一次坦诚的谈话,确立了各自分工——诸葛亮抓总,主管对外征伐,李严驻屯江州,监视内部异己势力。
为了应对可能的政治干扰,诸李伪装争权失和,诸葛亮大力排挤李严,拒绝其入朝辅政,而李严也喋喋不休,不断要求权力待遇。
这种假象几乎骗过了所有人,也在后来害苦了李严。
诸李表面不睦,实际举措却遥相呼应,有效的遏制了益州本土势力。
但是,另一股反诸葛亮势力也正在滋生蔓延——风华正茂的后主,越来越不能忍受大权独揽的诸葛丞相,在这个问题上他和急于脱颖而出的年轻郎官们走到了一起,通过这些“太子党”的秘密串联,荆襄集团中富有野心的一部分人参与了进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推翻诸葛为目的的阴谋集团,只是慑于丞相兵权在握,不敢轻举妄动……
到了建兴八年,诸李认为大局已定,益州本土势力已不足为患,诸葛亮正苦于北伐兵力不足,于是调动江州李严部主力到汉中,参加北伐。
蜀汉大军北伐,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阴谋集团认为时机已到,可以借重实力派李严,达到推翻诸葛亮的目的,于是派出得力人员进行游说。
他们制定了一个恶毒的计划:一方面在成都动手,清洗诸葛嫡系;另一方面借重李严,截断栈道,不惜将北伐大军困死于祁山前线,也要除掉诸葛。
李严得知后非常震惊,他知道这是到了“生死存亡之秋”,一旦事发,蜀中势必糜烂,这时候除了针锋相对别无选择。只是他手中兵力不足,于是他一边与来人虚与委蛇,装出一副热衷的模样,一边派出铁杆亲信火速报告诸葛。
虽然李严的合作姿态迷惑了后主,但大军回师消息毕竟无法长时间封锁,汉中后主党羽还是在诸葛归来之前得到消息;所幸他们经验不足,未能识破李严的“无间”身份,反而向这位他们心目中老江湖求教。李严佯装惊讶“军粮饶足,何以便归!”以示并不知情,并故意发文责问诸葛。然后他给这些小年轻分析:丞相多智,必是用计诱敌,不必惊讶,大家hold住,大事尚有可为,不可自乱阵脚——这些话就是上表后主中的“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用意在掩盖大军回师真相,麻痹成都方面。
阴谋集团果然被忽悠了,决定暂时蛰伏,等待时机。不料等来的却是回师的北伐大军,措手不及的汉中诸人已经没有机会向成都示警了。诸葛亮充分利用了李严争取的时间,将大军留给李严稳定汉中,亲率轻锐昼夜兼程,突然到达成都,一举平息政变阴谋。
平息政变阴谋只能让诸葛亮喘一口气,善后事宜尽管不那么火烧眉毛,但却更考验政治智慧。前面提过,后主所倚仗的政治基础实际上与诸葛契合,这就决定了清算不能太过严厉。
人不能杀是前提,那就只能进行政治处分了。这个处置工作无比繁琐,绝大多数都要诸葛亮亲自最终裁断。
很可能说诸葛亮的身体就在这个时候累垮了。丞相的“少食事烦”应该说就是这会儿搞出来的。否则再爱揽权,又何至于“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无非是政变后遗症,生怕有人断事不公,公报私仇。
诸葛亮之死,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
十二、余波
这时候李严干啥去了?
被撤职查办了(“废平为民,徙梓潼郡”)。
很悲情,也很无奈。武侯终究不是武帝,诸葛亮干不出曹操的活,尽管打掉皇帝苦心经营的爪牙,这几乎等于悖逆了,但诸葛从没有想过取而代之,面子上还得交待的过去——
这时候的诸葛亮要做的是稳住局面,以免益州集团混水摸鱼——他们不可能对政变一无所知,只是一时摸不清水底,就不敢轻举妄动。
要做到这些,诸葛就得跟后主妥协,不仅不能穷追猛打,还要给皇帝一个出气筒,不然阿斗失去理智破罐破摔,那将是“无法承受之重‘。而这个出气筒还得够分量,阿猫阿狗是不行的。
算来算去,适合牺牲的只有李严——分量够重,而且后主一定对他充满愤懑,甚至超过对诸葛(不干就算,怎么能来这手无间呢?)
于是李严杯具了。
建安九年秋,成都,也许在某间狭小的密室,孤灯如豆,二人相对跪坐。
“天下可无平,不可无丞相。”
“……”
“此后就拜托丞相了。”
“……”
李严长身立起,大步出门,并不回头。
室内只剩诸葛亮长跪久久。
诸葛亮痛心疾首,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