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一句谚语: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在中国也有一句含义类似的古话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不约而同地认为——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尤其是7岁之前的成长环境,很可能会决定一个人成年后的一生。
1964年,有位年轻的英国导演叫迈克尔·艾普特,他为了验证这一话题,决定以此拍一部纪录片。
他找来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小孩,用镜头记录下来他们的音容笑貌,采访他们谈及自己的生活现状和心中的愿望。
此后,每隔七年再对他们进行重访,展现每一个人的人生变迁。
到今年,这套跨度长达63年的纪录片,已经拍到了第9季。这个系列纪录片有多牛逼?
每一季评分没有低于9.1分的。英国第四台把该系列纳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当中。《每日电讯报》曾盛赞纪录片说:
在它面前,所有的真人秀都显得如此小儿科。
《人生七年 9》
阶层
起初,迈克尔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只是想要批判当时的英国阶层固化的问题。
片中所选择的14位主角出身阶层不同,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也尽然不同:
他们有的来自上层阶级。
从小含着金汤匙出生,生活条件优渥,上私立学校。
平时阅读的报刊都是《金融时报》《时代周刊》等,甚至小小年纪就对未来有着清晰的人生规划。
有的来自于中产阶级。
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现实生活压力。
还有的出身底层的穷人阶级。
对于这些从小上寄宿学校的孩子们来说,根本谈不上什么梦想。
他们最大的心愿是能吃饱穿暖、少罚站、少挨打,有的孩子甚至连大学是什么都不知道。
出身阶层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富人的孩子们赢在了起跑线上。
在之后多年的采访中,孩子们似乎也按照导演预设的剧本演了下去。
富人小孩们在私立学校毕业之后,顺利考上了牛津、剑桥之类的名校,毕业后又成为体面的律师或者记者。
他们生活稳定,受人尊重家庭幸福,是典型的成功人士和人生赢家。
而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继承了父母的老路,一路从好中学好大学到好工作。
而中产阶级的孩子们,虽然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学,但大多表现平平,过着平淡且安静的生活,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
而对于穷人阶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成年之后的生活也很少有太大改变。
很多人早早地辍学步入社会,依旧做着修理工、建筑工之类的基层工作,很多都经历了早婚、多子、失业等底层命运。
从纪录片呈现的大部分的主角成长经历来看,的确呈现了一个冷酷的事实:
富人仍富,穷人愈穷。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
贫富差距所造成的资源不均等和教育失衡问题。
父母的阶层,决定了孩子的出身。
而孩子的出身,决定了他能不能赢在起跑线上。
然而更加令人值得深思的是,纪录片里类似的现象和问题,其实在今天的中国也同样存在着。
命运
尽管现实确实很残酷,但是否普通人就真得无法改变命运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老话说: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
纪录片中有一位主角尼克,便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打破阶级壁垒最好的例证。
从小出生在英国农村的尼克,从小便是村里唯一上学的孩子,他所就读的学校只有一个教室。
而为了上学,他每天都要走三英里的路。
从小就对物理感兴趣的他,通过努力获得了奖学金,后来到城里读书。
到了21岁,他考入了牛津大学物理系,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完全改变。
后来他又移民美国,在一所名牌大学任教,并且在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
尼克从底层一步步奋斗到如今的位置,背后经历过多少艰辛不为外人所知,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为此一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与汗水。
而尼克的成功,也无疑证明了——
阶层高低,其实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
就像纪录片中另一位主角,富人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鲁所说得那样:
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
但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人生
如果说尼克的成功,是知识改变命运。
那么,纪录片中的另一位出身底层的主角苏,则无疑是用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直面人生风雨。
苏从小生活在伦敦东区,出身底层的她遭遇了贫穷、离婚与单亲的苦难。
可在镜头里,她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副乐观的态度。
家庭的原因,让她没有上过大学。
24岁时,她又早早步入婚姻,并为此放弃了工作。
35岁时,她离了婚,开始在一个房屋互助协会做兼职,独自带着孩子。
但她却认为余生,可以为自己而活。
我曾错过能够完全做自己的人生重要阶段,因为人一旦结婚,就不能再为自己而活。
后来,她又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份大学图书管理员的工作。
在孩子成年之后,苏开始重新找回自己的理想,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49岁时,她当上伦敦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某项目主管。
后来,又一步步成为负责法学院研究生部门的行政主管。
更难得的是,她还邂逅了一份甜蜜的爱情。
她与男友格林之间的感情很稳定,两人相恋多年,但并没有结婚的打算。
用苏的话说就是:
并不是永远不结婚,而是暂时没有计划,也许我们会某天一时冲动就结婚。
因为彼此都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已经很满意,两人会一起遛狗,甚至格林还有意带着苏一起,培养摩托车骑行的爱好。
如今苏已经63岁,即将退休,可她却越活越美,事业爱情双丰收。
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自信乐观的性格,让她平凡的人生闪亮着耀眼的光彩。
暮年
从1964年的第一次拍摄开始,每七年一次的拍摄从未间断过。
镜头中的主人公们,从7岁,14岁,28岁,35岁……一直到如今的63岁。
当看着他们从青春年少到如今步入暮年,仿佛荧幕前的我们也见证了这些人的一生。
在第9季中,最让表姐印象深刻的是出生在伦敦东区贫民区的托尼。
他14岁在马场当学徒,然后辍学成为了一名赛马骑师。
他梦想过成为最优秀的赛马骑师,可当发觉自己天赋有限之后,只能放弃理想。
成年后的他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与妻子养育了三个儿女,如今已经子孙满堂。
尽管托尼如今的收入,比自己的父辈已经高出不少,但随着如今网约车的兴起,让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收入锐减了三分之一。
他曾经尝试过贷款到西班牙投资,买下了一片地,计划建造一个大的卖场与酒吧。
彼时的托尼似乎马上就步入了富人阶层,但一个大财团在附近地块建造的商区,让他变得一贫如洗,然后又回来开出租。
为了节省开支,夫妻俩不得不卖掉伦敦城里的房子,搬到郊区。
而随着年纪渐长,托尼的身体也开始出现预警,他患上了家族性的深静脉血栓。
以至于——
年少时想要用拳头解决一切问题的老男孩,如今也变得比以往更关注健康和养生起来。
而另一方面,作为三代同堂的大家长的托尼,依旧会为子女们的问题而感到担忧。
当谈到自己其中一个女儿,如今的生活不理想的时候。
他甚至有些哽咽:
没人想看自己的女儿在艰难生活。
人到暮年的生活,似乎比预想中要不顺心得多。
无常
当片中的主角们人生来到下半场,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生死问题。
在这一季中,最让人遗憾的是,一直坚持图书馆公益的琳恩离开了我们。
琳恩和苏一样,成长于贫民区。
但相比于镜头里始终乐观的苏,镜头里的她,表情总是显得很严肃。
没有考入大学的她,很早就结了婚。然而婚姻生活并没有为她带来更多的改变。
后来开始在移动图书馆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陪孩子读书与特殊儿童教育。
她对很多事情不满,认为这个国家的教育一败涂地,每日谩骂,脸色越来越差。
在片中,琳恩似乎是所有人物中老得最快的。
才35岁的她,已经有了一张苍老的脸。
因为自己的一个外孙在出生时经历了早产的危险,差一点夭折,这让她意识到生命比金钱更有意义。
所以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社区图书馆和那里的孩子。
晚年的她因为罹患脑瘤,而最终于2016年不幸去世。
在琳恩去世之后,她所在的教会学校专门新建了一所新图书馆,并用琳恩的名字命名,作为对她的纪念。
同样令人伤感的,还有尼克。
这位依靠自己努力实现阶层跨越的寒门贵子,如今也被癌症缠身。
当导演问罹患癌症的尼克是否担心自己疾病时,尼克却说:
我不担心自己,我更担心的是那些被疾病困扰的其他人。
他在镜头前坦然的谈论着死亡,而镜头之外的我们,却更加感受到生命的无常。
某种意义上——
《人生七年》并非只是片中这些人的肖像,而是一群人的肖像。
可以说,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拍摄每个人物的意义。
导演借由片中的这些主角的人生经历和成长变迁,呈现了英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同时,也让每一个人观众在这个故事中,能看见发现自己人生的缩影。
也许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原生家庭不同,环境不同,最后会塑造出不同的人,但是人生,就是那样。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真正的人生,往往比任何虚构作品都更加残酷。